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之虚、瘀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六大疾病之一,以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骨强度减弱为特征.中医学虽无骨质疏松这一病名,但根据临床症状及发病机理,与"骨痹"、"骨痿"、"骨痛"、"肾痹"证相类似.本文就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及治疗与同道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症状隐匿,并发症严重,致死率高。我国历代医家在"骨枯"、"骨痿"、"骨蚀"、"骨极"、"骨痹"等中医病症中均有阐述,"肾主骨髓"可谓其辨证之根基。当前医家对于该病中医病机辨证阐述繁琐、复杂,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结合老年人的体质特点,从"虚"、"瘀"两方面辨证,提出"因虚致瘀理论",虚、瘀作为该病病机辨证的基本点,以脏腑辨证为基础,以精、气、血辨证为关键,强调精气血虚与气滞血瘀两方面辨证结合。 相似文献
3.
从瘀论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加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包括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4.
虚中夹瘀论治老年性骨质疏松症38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骨质疏松症又称骨质缺少症,因骨质吸收超过骨质形成所致。老年性骨质疏松多为原性性骨质疏松。笔者自1992年以来以虚中夹瘀论治观点采用益肾健脾、活血通络标本同治,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 本组38例,男13例,女25例;男女比例约1∶2。年龄50至70岁之间,平均约60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五年。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 相似文献
5.
从瘀论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研究态势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Osteopomsis OP)是一种全身性的骨代谢病,表现为矿物质和骨基质减小,骨的微细结构发生变化,骨的韧性降低,骨折危险性明显增加。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结构的改变。OP已成为全球关注的、更加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其防治已成为当今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中医药防治OP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中医治疗本病多从“肾虚”立论,但临床疗效不很满意。近年来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研究显示,0P患者明显存在血瘀征象,瘀血的存在与OP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壮骨汤治疗绝经后肝肾亏虚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0例证属肝肾亏虚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分组,按照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钙尔奇D片、阿法D3、福善美治疗,观察组采用壮骨汤治疗。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腰椎骨密度。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腰椎骨密度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壮骨汤治疗绝经后肝肾亏虚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可以提高患者的腰椎骨密度,患者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在临床医学研究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8.
刘庆思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刘教授在继承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对骨质疏松症力倡从多虚多瘀论治,临床以补。肾、健脾、活血为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将刘教授从多虚多瘀论治骨质疏松症学术思想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病情进展和预后中,邪毒是主要因素,肾虚为发病之本,脾虚为病势迁延和影响疗效的重要原因,正气不足、络脉瘀阻是病机中的重要特点。临床应根据疾病的病期、正邪消长等制定灵活的解毒活血扶正方案,从而更有效地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2019,(1)
目的:探讨补肾健脾壮骨方治疗脾肾两虚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南通市中医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20例脾肾两虚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及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1组给予口服钙尔奇D片治疗,对照2组给予六味地黄丸+钙尔奇D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1组的基础上加用补肾健脾壮骨方治疗,4周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评价临床疗效,比较三组患者的骨痛情况、腰椎L2~L4及股骨颈和桡骨远端1/3处骨密度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和对照组1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1组,腰椎、股骨颈、桡骨远端1/3处的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1组和对照组2组,腰脊酸痛、腰膝酸软、肢体倦怠评分显著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组2组(P0.05)。结论:补肾健脾壮骨方能显著改善脾肾两虚型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症状,防止骨密度下降,效果优于钙剂及六味地黄丸。 相似文献
11.
12.
骨立冲剂治疗脾肾两虚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临床的角度观察骨立冲剂改善脾肾功能、调整全身机能状况从而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的疗效。方法:收集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男女各30例),经过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AKP)、腰椎和髋关节X线检查、骨密度检查,将60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骨立组)和对照组(钙尔奇组)分别进行治疗,疗程90天。治疗前后记录患者中医临床症状积分、血清钙、磷和碱性磷酸酶(AKP)的含量。疗效判定依据骨密度检测结果及中医症候积分改变。结果:治疗后两组的腰椎骨密度(BMD)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髋部骨密度(BMD)均与治疗前没有明显变化。结论:骨立冲剂可提高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防止骨量丢失,从而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改变、骨质脆性和骨折危险频度增加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称为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1〕。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两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主要是由于雌激素缺乏、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亢进所致,属高代谢转换型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主要是由于成骨细胞老化、成骨细胞功能不全所致,属低代谢转换型骨质疏松症。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重点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内分泌、营养、废用… 相似文献
14.
阐释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与毒、瘀、虚的关系,认为在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病情进展和预后中,邪毒是主要因素,肾虚为发病之本,脾虚为病势迁延和影响疗效的重要原因,正气不足、络脉瘀阻是病机的重要特点。应根据疾病的病期、正邪消长等制定灵活的解毒活血扶正治疗方案,从而更有效地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15.
《时珍国医国药》2015,(5)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合理有效的选穴组方规律及刺激方法,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与指导。方法总结近十五年来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文献报道,归纳相应的选穴组方规律及恰当的刺激方法。结果根据中医理论,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归于"肾脾两虚为主,兼有经络阻滞",采用补肾健脾、通经活络的治疗原则,多选取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如肾、脾的背俞穴肾俞、脾俞,辅以督脉上的大椎;一般采用体针补法为主,配以通经活络穴位平补平泻手法,或者电针疏密波;或与活血化瘀中药复方以及相应抗骨吸收、促骨形成或钙制剂等西药联合应用,可起到协同作用。结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涉及多系统、多环节的复杂疾病,虽以虚证为主,但久病多瘀,本虚标实,不可单纯选用补肾健脾穴位采用针灸补法,以免"虚不受补"。一般以补肾健脾为主,配以通经活络穴位或活血化瘀中药复方,标本兼治,或与相应的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西药联合应用,中西医针药结合,相辅相成,减毒增效,方是针灸对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正确而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中医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年来中医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中医多从肾虚角度入手,治以补肾壮骨、益精填髓。兼以活血化瘀、益气养血,并就其脾虚及肝郁等临床症状进行辨证分型论治,不仅挖掘整理出了一系列的验方制剂,同时开展了针灸等疗法的研究,驿于患者衰老状况和部分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的改善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前认为"钙 D"营养式治疗是骨质疏松的"基础治疗",而HRT或SERM和二磷酸盐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原发性和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性,属于"强力治疗".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通过药物治疗的方法结合体育锻炼来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并通过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此方法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