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老年人烟雾病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成人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病人的临床表现,评价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7例成人MMD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结果出血性脑卒中33例[脑实质出血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9例]。缺血性脑卒中4例[脑梗死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例]。结论DSA检查是确诊MMD的主要方法,临床上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反复的脑实质出血或TIA均应常规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表现为缺血性脑卒中的脑动脉夹层(CAD)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梗死机制。方法筛选入院治疗的20例CAD致缺血性卒中病人,根据夹层位置将病人分为颅外组(12例)和颅内组(8例),回顾性分析各组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总结CAD致缺血性卒中病灶的形态和分布特征,确定其发病机制,并进行比较。结果 CAD部位:前循环夹层6例,其中左颈内动脉C1段夹层4例;大脑中动脉M1段夹层2例。后循环夹层14例,其中基底动脉夹层5例,椎动脉V4段夹层5例,椎动脉V3段夹层3例,基底动脉下段、椎动脉上段夹层1例。梗死机制比较:单纯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颅外组(5例)和颅内组(0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夹层闭塞穿支、栓塞合并血流动力学机制、夹层闭塞穿支合并栓塞所致缺血性脑卒中,颅外组和颅内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动脉夹层以颅外段多见,在诊断后循环夹层时需注意非常见部位夹层。颅外段多见CAD致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颅外、颅内段的其他CAD致梗死机制比较,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血栓形成与缺铁性贫血之间的关系,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缺铁性贫血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均为中重度贫血,血小板增多,血压偏低,2例存在慢性感染病灶.所有患者均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其中2例为分水岭梗死,2例为基底节梗死.吸氧、纠正贫血、调整血压在适当水平以及其他常规治疗有效.结论:对于中重度缺铁性贫血患者,如伴有血小板增多和血压偏低等情况,易导致脑血栓形成.在常规治疗脑血栓形成的同时应注意寻找贫血原因并且纠正贫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血栓形成与缺铁性贫血之间的关系,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缺铁性贫血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均为中重度贫血,血小板增多,血压偏低,2例存在慢性感染病灶.所有患者均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其中2例为分水岭梗死,2例为基底节梗死.吸氧、纠正贫血、调整血压在适当水平以及其他常规治疗有效.结论:对于中重度缺铁性贫血患者,如伴有血小板增多和血压偏低等情况,易导致脑血栓形成.在常规治疗脑血栓形成的同时应注意寻找贫血原因并且纠正贫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血栓形成与缺铁性贫血之间的关系,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缺铁性贫血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均为中重度贫血,血小板增多,血压偏低,2例存在慢性感染病灶.所有患者均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其中2例为分水岭梗死,2例为基底节梗死.吸氧、纠正贫血、调整血压在适当水平以及其他常规治疗有效.结论:对于中重度缺铁性贫血患者,如伴有血小板增多和血压偏低等情况,易导致脑血栓形成.在常规治疗脑血栓形成的同时应注意寻找贫血原因并且纠正贫血.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磁共振成像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北京市急性脑梗死磁共振显示的亚型分布情况,使北京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得到更加准确的病因学和个体化治疗。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市东城、西城、朝阳、海淀等4个区6家医院2004年接诊的64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型情况及影像学特征。结果北京市五家医院急性脑梗死的亚型构成为:腔隙性脑梗死46.5%,小梗死38.1%,中梗死9.4%,大梗死6.0%。结论北京市急性脑梗死的分布以腔隙性脑梗死为多发,提示小动脉病变是北京市缺血性脑卒中的最主要病理改变。根据影像学的分型法可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分型、指导治疗、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血栓形成与缺铁性贫血之间的关系,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缺铁性贫血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均为中重度贫血,血小板增多,血压偏低,2例存在慢性感染病灶.所有患者均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其中2例为分水岭梗死,2例为基底节梗死.吸氧、纠正贫血、调整血压在适当水平以及其他常规治疗有效.结论:对于中重度缺铁性贫血患者,如伴有血小板增多和血压偏低等情况,易导致脑血栓形成.在常规治疗脑血栓形成的同时应注意寻找贫血原因并且纠正贫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血栓形成与缺铁性贫血之间的关系,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缺铁性贫血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均为中重度贫血,血小板增多,血压偏低,2例存在慢性感染病灶.所有患者均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其中2例为分水岭梗死,2例为基底节梗死.吸氧、纠正贫血、调整血压在适当水平以及其他常规治疗有效.结论:对于中重度缺铁性贫血患者,如伴有血小板增多和血压偏低等情况,易导致脑血栓形成.在常规治疗脑血栓形成的同时应注意寻找贫血原因并且纠正贫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血栓形成与缺铁性贫血之间的关系,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缺铁性贫血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均为中重度贫血,血小板增多,血压偏低,2例存在慢性感染病灶.所有患者均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其中2例为分水岭梗死,2例为基底节梗死.吸氧、纠正贫血、调整血压在适当水平以及其他常规治疗有效.结论:对于中重度缺铁性贫血患者,如伴有血小板增多和血压偏低等情况,易导致脑血栓形成.在常规治疗脑血栓形成的同时应注意寻找贫血原因并且纠正贫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血栓形成与缺铁性贫血之间的关系,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缺铁性贫血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均为中重度贫血,血小板增多,血压偏低,2例存在慢性感染病灶.所有患者均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其中2例为分水岭梗死,2例为基底节梗死.吸氧、纠正贫血、调整血压在适当水平以及其他常规治疗有效.结论:对于中重度缺铁性贫血患者,如伴有血小板增多和血压偏低等情况,易导致脑血栓形成.在常规治疗脑血栓形成的同时应注意寻找贫血原因并且纠正贫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血栓形成与缺铁性贫血之间的关系,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缺铁性贫血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均为中重度贫血,血小板增多,血压偏低,2例存在慢性感染病灶.所有患者均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其中2例为分水岭梗死,2例为基底节梗死.吸氧、纠正贫血、调整血压在适当水平以及其他常规治疗有效.结论:对于中重度缺铁性贫血患者,如伴有血小板增多和血压偏低等情况,易导致脑血栓形成.在常规治疗脑血栓形成的同时应注意寻找贫血原因并且纠正贫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血栓形成与缺铁性贫血之间的关系,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缺铁性贫血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均为中重度贫血,血小板增多,血压偏低,2例存在慢性感染病灶.所有患者均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其中2例为分水岭梗死,2例为基底节梗死.吸氧、纠正贫血、调整血压在适当水平以及其他常规治疗有效.结论:对于中重度缺铁性贫血患者,如伴有血小板增多和血压偏低等情况,易导致脑血栓形成.在常规治疗脑血栓形成的同时应注意寻找贫血原因并且纠正贫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血栓形成与缺铁性贫血之间的关系,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缺铁性贫血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均为中重度贫血,血小板增多,血压偏低,2例存在慢性感染病灶.所有患者均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其中2例为分水岭梗死,2例为基底节梗死.吸氧、纠正贫血、调整血压在适当水平以及其他常规治疗有效.结论:对于中重度缺铁性贫血患者,如伴有血小板增多和血压偏低等情况,易导致脑血栓形成.在常规治疗脑血栓形成的同时应注意寻找贫血原因并且纠正贫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脑微出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4年11月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新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42例,均于入院2周内行颅脑磁敏感加权成像以判断脑梗死区内是否存在脑微出血,同时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以判断是否合并CKD。CKD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脑微出血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共118例(48.8%)患者发生脑微出血。不同性别、年龄、吸烟史及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CKD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率高于未合并CKD患者(P0.05)。并发脑微出血患者平均eGFR低于未并发脑微出血患者(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KD与缺血性脑出血患者并发脑微出血呈正相关(rs=0.84,P0.01)。结论合并CKD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率较高,eGFR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脑微出血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口老龄化 ,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对脑卒中作出准确的诊断和评价对病人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随着影像设备的发展 ,在脑卒中的诊断和评价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1 脑卒中影像学检查方法、目的和意义  在临床上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 ,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脑实质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老年人引起脑内出血的原因主要是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梗死、脑栓塞和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TIA)。缺血性的患病率远远高于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小板中钙离子感受蛋白基质相互作用因子1(STIM1)蛋白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表达以及其与脑梗死发作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2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和相关临床资料,分离外周血中血小板,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患者血小板内STIM1蛋白含量。使用NIHSS评分标准判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24小时内病情严重程度,并在三个月后对病人进行随访,重新评估病人NIHSS评分以判断患者预后情况。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健康人以及病情严重程度不同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内STIM1蛋白表达含量的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并分析其与缺血性中风短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在患病人群中其平均STIM1蛋白表达量比正常人群表达量有明显升高(P0.01)。患病严重程度不同的病人之间,其外周血血小板内STIM1蛋白表达量存在差异,并且外周血血小板内STIM1蛋白表达量与病人的患病严重程度存在正相关的关系。结论血小板STIM1蛋白表达增加提示患者具有更严重的脑卒中,其三个月预后差。这种作用可能是因为血小板内STIM1蛋白含量一定程度反映了体内血小板的活性状态,临床应紧密检测该指标,尽早治疗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肥胖抑制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并发抑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6月达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132例,其中46例并发抑郁(抑郁组),86例未发生抑郁(脑卒中组),另选取54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检测3组血清肥胖抑制素、BDNF水平,收集病人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并发抑郁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肥胖抑制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并发抑郁的价值。结果抑郁组血清肥胖抑制素水平高于脑卒中组和对照组(P<0.05),脑卒中组血清肥胖抑制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抑郁组血清BDNF水平低于脑卒中组和对照组(P<0.05),脑卒中组血清BDN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并发抑郁病人血清肥胖抑制素水平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呈正相关(P<0.05),BDNF水平与HAMD评分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内向型、家庭支持较少、重度神经缺损、极度严重日常生活能力障碍、血清肥胖抑制素≥3.12 ng/mL、血清BDNF<6.25μg/L是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肥胖抑制素、BDNF、肥胖抑制素+BDNF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并发抑郁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9,0.667,0.921,灵敏度分别为69.57%、63.04%、89.13%,特异度分别为74.42%、68.60%、90.70%。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并发抑郁病人血清肥胖抑制素水平升高,BDNF水平降低,肥胖抑制素、BDNF水平与HAMD评分密切相关,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并发抑郁的危险因素之一,可以为脑卒中并发抑郁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总结分析78例临床资料完整病人的并发症及预后。结果所有病人中23例发生脑血管痉挛;17例发生再出血;16例出现急性或亚急性脑积水;36例发生低钠血症;42例发生心脏功能异常;17例病程中出现贫血;6例并发脑梗死;5例有癫痫发作;2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例病程中并发肺水肿;死亡17例,其中6例死于脑疝;8例死于再出血;3例死于多种并发症。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的并发症是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低钠血症、心脏功能异常、贫血等可能影响病人的预后,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动脉夹层所致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8年5月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动脉夹层所致急性脑梗死/TIA患者1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夹层类型、夹层部位、夹层动脉瘤发生情况、脑血管病高危因素、临床表现、梗死部位、梗死机制、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等。结果 (1)18例患者中男14例,女4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60.7±14.2)岁;夹层类型:自发性脑动脉夹层17例,创伤性脑动脉夹层1例;夹层部位:颈动脉夹层10例,椎-基底动脉夹层8例;发生夹层动脉瘤3例;16例有脑血管病高危因素。(2)临床表现:2例TIA患者以头痛起病,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前无任何先兆症状;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出现肢体无力9例,头晕8例,肢体麻木6例,构音障碍6例,吞咽障碍2例,头痛2例,意识障碍2例,视力障碍1例。(3)梗死部位: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前循环梗死9例,后循环梗死7例;梗死机制:栓塞性梗死9例,穿支闭塞性梗死4例,血流动力性梗死3例。(4)影像学表现:18例患者中14例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11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2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共发现狭窄6例,闭塞5例,"新月征"5例,"动脉瘤"样改变3例,典型"鼠尾征"2例,"双腔征"1例,"串珠"样改变1例。(5)治疗方法:18例患者中15例采用抗血小板治疗,1例采用抗凝治疗,1例采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1例采用动脉溶栓治疗;预后:2例患者死亡,余16例患者随访3~6个月,其中1例椎动脉夹层患者出现复发性脑梗死。结论脑动脉夹层所致急性脑梗死/TIA以青中年多见,以自发性脑动脉夹层为主并常伴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但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起病初期可无临床症状或仅表现为单纯头颈部疼痛,影像学表现以闭塞及狭窄最常见,一般采用积极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并发脑梗死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CT及预后。方法 对68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与同期非糖尿病脑梗死病人进行对比。结果 糖尿病并发脑梗死以多发性腔隙性梗死为主要影像学表现,多合并高血脂,且预后较差。结论 糖尿病并发脑梗死以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多见,预后相对差,高血脂为其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