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霉病是一种侵袭感染真菌病,主要发生于免疫功能受抑制的患者,致死率高。毛霉病的治疗方法很多,外科手术清创联合有效的抗真菌药物是主要的治疗策略。治疗毛霉病的抗真菌药物有多烯类、唑类、棘白霉素类以及抗真菌药物联合治疗,其中最有效的药物为多烯类,其次是唑类抗真菌,最主要的唑类药有泊沙康唑,另外,伏立康唑和新的唑类药艾沙康唑也可治疗毛霉病。棘白霉素单独治疗毛霉疗效不佳,与其他抗真菌联合应用有协同治疗作用。铁螯合剂和高压氧的疗效尚待研究。两性霉素B脂质体作为首选治疗,而泊沙康唑是很有前景的治疗毛霉药物。早期积极联合治疗有助于降低毛霉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报道1例总状毛霉千叶变种引起的皮肤毛霉病。方法 患者女,22岁,左臀部结节,渐增大6年,巨大疣状增生1年。全面临床检查排除其他疾病,采取皮损组织镜检、培养、温度实验、皮肤病理检查、PAS染色,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 皮损病理检查显示呈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的感染性肉芽肿,H-E染色、PAS染色和嗜银染色均可见真皮内粗大、无分隔的菌丝,镜检可见长而分支不分隔的菌丝。25 ℃培养7天,见丰富菌落呈黄色。该菌种鉴定为总状毛霉千叶变种。采用真菌性肉芽肿切除加中厚皮片移植,联合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的方法,治疗1个月后,患者获临床、真菌学治愈。结论 本例为总状毛霉千叶变种引起的原发性皮肤毛霉病,采用外科手术及植皮手术,联合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报道1例总状毛霉千叶变种引起的皮肤毛霉病。方法 患者女,22岁,左臀部结节,渐增大6年,巨大疣状增生1年。全面临床检查排除其他疾病,采取皮损组织镜检、培养、温度实验、皮肤病理检查、PAS染色,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 皮损病理检查显示呈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的感染性肉芽肿,H-E染色、PAS染色和嗜银染色均可见真皮内粗大、无分隔的菌丝,镜检可见长而分支不分隔的菌丝。25℃培养7天,见丰富菌落呈黄色。该菌种鉴定为总状毛霉千叶变种。采用真菌性肉芽肿切除加中厚皮片移植,联合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的方法,治疗1个月后,患者获临床、真菌学治愈。结论 本例为总状毛霉千叶变种引起的原发性皮肤毛霉病,采用外科手术及植皮手术,联合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毛霉病是一种致死性真菌感染,是由毛霉目中的致病真菌感染所致,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肺、胃肠道、皮肤、眼眶和鼻窦等部位。毛霉病易侵犯血管,引起血栓和周围组织坏死,一旦发生,常危及生命。目前毛霉病的治疗比较困难,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尽可能去除潜在的易感因素、适当的外科清创和恰当的抗真菌治疗。外科清创能提高患者的痊愈率,抗真菌治疗包括多种抗真菌药的使用(单用或联用),另外,还可给予高压氧和细胞因子等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毛霉病的临床表现、预后和病理表现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9-2006年我院诊治的7例经真菌培养证实为毛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结果 7例中鼻脑毛霉病1例、皮肤毛霉病6例,其中2例为毛霉性坏死性筋膜炎。鼻脑毛霉病和毛霉性坏死性筋膜炎患者病情进展快,均以死亡告终;其皮损组织病理表现呈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坏死明显,可见大量菌丝和侵血管现象。4例以浸润性红斑为主要表现的皮肤毛霉病患者病情进展慢,有2例已治愈;其皮损组织病理呈肉芽肿性炎症,菌丝较少,未见明显的侵血管现象。7例均未见明确的菌丝侵神经现象。结论 毛霉病皮损组织病理表现呈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菌丝多,出现明显侵血管现象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伊曲康唑治疗1例原发性皮肤毛霉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伊曲康唑治疗1例罕见的由冻土毛霉黄色(或土黄)型所致的原发性皮肤毛霉病,并对其治疗前后的临床、真菌学及组织病理改变进行了观察。临床、真菌学痊愈。斯皮仁诺对毛霉目某些真菌是敏感的,对原发性皮肤毛霉病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接合菌病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接合菌病(zygomycosis)由接合菌纲的致病性真菌所致。接合菌纲包括毛霉目和虫霉目。由毛霉目真菌引起的感染称为毛霉病(mucormycosis),好侵犯血管,引起血栓及周围组织坏死。由虫霉目真菌引起的感染称为虫霉病(entomophthoramycosis),通常引起皮下组织和皮肤黏膜的慢性感染。毛霉病和虫霉病合称接合菌病。  相似文献   

8.
毛霉病是一种进展迅速的侵袭性真菌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加,且病死率居高不下。毛霉病相对少见,临床难以进行严格的对照研究,诊治水平亟待提高并规范。2014年4月欧洲临床微生物和感染病学会(ESCMID)及欧洲医学真菌联合会(ECMM)正式联合发布的2013毛霉病临床诊疗指南可为毛霉病的诊疗提供较可靠依据,该文对指南进行简要介绍和解读,并侧重特殊人群的诊治原则。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不规则毛霉感染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探讨不规则毛霉感染引起皮肤毛霉病的流行病学、易感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提高临床医生的警惕性及诊治经验。方法对检索到的20例不规则毛霉感染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0例不规则毛霉感染患者均表现为皮肤毛霉病,仅1例同时伴有肺部感染。15例来自中国,1例有糖尿病史,1例有白血病史,10例有外伤、手术或叮咬史。皮损几乎均出现在暴露部位,其中鼻面部13例,四肢7例,病程多呈慢性。早期表现为红斑、丘疹、结节,后期可发展成溃疡、坏死、黑痂及骨质破坏。经真菌镜检、培养、组织病理、ITS区测序等检查证实为不规则毛霉。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单独或联合伊曲康唑治疗预后好。结论不规则毛霉感染多发生于免疫正常者,外伤、烧伤、手术及叮咬是最主要诱发因素。感染主要累及鼻面部及四肢皮肤暴露部位,以红斑、坏死为主要表现,极少累及内脏。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检查可以诊断该病,ITS区测序可明确鉴定到种。及早诊断并给予清创及两性霉素B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不规则毛霉(曾用名:多变根毛霉)引起的皮肤毛霉病这一新的感染性疾病正在受到临床医生尤其是皮肤科医生的关注,但由于大多数一线医生对该病缺少认知,误诊误治时有发生。患者因为没有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治疗,常导致触目惊心的面部毁容。因此,提高我国临床医生对于该病的认识和准确把握对于改善该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不规则毛霉(Mucor irregularis)是1991年首次分离自  相似文献   

11.
毛霉为条件致病菌,进入人体后易侵犯血管,导致血栓及组织坏死类疾病。毛霉病进展较快、治疗困难、预后不佳。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2011年5月,我科收治1例毛霉病患者,采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AMB)进行治疗,效果显著。现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侵袭性毛孢子菌病是由毛孢子菌属所致的系统性感染,报道逐年增多,病死率高达50%~80%。实验室早期快速检测此类病原菌是治疗和改善预后的关键。该文就侵袭性毛孢子菌病血清学、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早期检测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格尔德霉素和环孢素(热休克蛋白90与钙调磷酸酯酶抑制剂)抗阿萨希毛孢子菌活性,及联合常用抗真菌药物后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方法通过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推荐的M27-A3肉汤稀释法检测格尔德霉素和环孢素对21株阿萨希毛孢子菌临床株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棋盘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上述2种抑制剂与5种常用抗真菌药(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和卡泊芬净)的相互作用。结果格尔德霉素对阿萨希毛孢子菌临床株有较好的体外抗真菌活性,而环孢素作用较弱。此外,格尔德霉素和环孢素与5种常用抗真菌药联合使用,均显示具有良好的体外抗阿萨希毛孢子菌协同作用。结论格尔德霉素和环孢素可以提高常用抗真菌药对阿萨希毛孢子菌的敏感性,提示一种针对侵袭性毛孢子菌病的潜在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4.
接合菌病是由接合菌引起的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主要见于免疫抑制宿主,包括毛霉病和虫霉病。接合菌病诊断的金标准是组织病理学和组织培养;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控制危险因素、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和及时的外科干预。  相似文献   

15.
冻土毛霉所致的原发性皮肤毛霉病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报道一例罕见的由冻土毛霉黄色(或土黄)变种所致的原发性皮肤毛霉病。方法 取患者面部焦痂下脓性分泌物直接镜检及培养,取面部活检组织部分行组织病理,部分做真菌培养。结果 直接镜检可见粗的、无分隔的、成直角分支的菌丝,活检组织切片,HE染色示:肉芽肿样改变,并可见特征性的、宽的、无分隔的菌丝,PAS(+);脓性分泌物及活检部分组织25℃SDA培养3天后,可见黄色的菌落,37℃不生长,菌种鉴定为:冻  相似文献   

16.
面部毛霉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1例因多变根毛霉引起的面部感染。方法经真菌镜检、培养和病理诊断为面部多变根毛霉病。结果患者5岁,因摔跤行鼻骨复位术后,面部出现红色丘疹,斑块,肉芽肿,2003年来我院诊断为面部毛霉病。2004年2月根据药敏试验选择酮康唑200 mg/d治疗2个月好转。因其他原因停止治疗,7个月后病情恶化,面部浸润性斑块,坏死,结黑色痂,脓性分泌物,上唇和上腭部分缺失,再次真菌镜检和培养鉴定为多变根毛霉。2004年12月给予两性霉素B治疗2个月,总剂量为50 mg/kg,明显好转,加用伊曲康唑 100 mg/d治疗。结论多变毛霉可引起皮肤组织浸润性感染,两性霉素B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7.
引起着色芽生菌病、暗色丝孢霉病和足菌肿的暗色真菌是一组腔菌纲真菌。临床上特比萘芬及伊曲康唑可以成功治疗该病。其机理为该两种抗真菌药物干扰了真菌的麦角甾醇生物合成途径。作者参照美国国立临床实验室标准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65岁。反复左上肢结节、斑块、流脓伴疼痛7年,累及右上肢1年。2型糖尿病病史3年。左手背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棘层肥厚伴角化不全,真皮全层多灶肉芽肿形成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变性,并累及皮下脂肪;真菌培养示白色绒毛状菌落生长,镜下表现为粗大、无分隔菌丝,可见圆形孢子囊;宏基因组测序示不规则毛霉。诊断为不规则毛霉致皮肤型毛霉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告多变根毛霉致原发性皮肤毛霉病1例及其诊断过程。方法:对1例面部进行性溃烂伴疼痛2年,加重3月的37岁男性患者进行了皮损真菌镜检、培养、组织病理检查,并提取真菌DNA,以真菌通用引物ITS4和ITS5进行PCR扩增。结果:直接镜检及组织病理均发现透明宽大无隔菌丝;真菌培养25℃7天于沙氏培养基(SDA)上生长黄色绒毛状菌落,镜下见透明无隔宽大菌丝,呈直角分叉,见孢子囊及假根。PCR扩增真菌DNA,获得614bp片段,经比对与多变根毛霉具有99%同源性。结论:该病例诊断为"多变根毛霉所致原发性皮肤毛霉病"。多变根毛霉可致原发性皮肤毛霉病,分子生物学方法在鉴定真菌致病菌种方面具有准确、快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侵袭性曲霉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霉病通常发生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严重侵袭性曲霉病可引起系统性感染,导敛死亡。曲霉病的治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了很大进展。新的抗真菌药物、免疫调节疗法和多种联合治疗方案的出现,使得侵袭性曲霉病患者的存活率有了显著提升。但在多种抗真菌药物的使用中出现的耐药现象也应该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