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结合电针及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脑梗死伴偏瘫的效果。方法:100例分为两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康复联合电针治疗,观察组加用运动想象疗法。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电针及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脑梗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处于BrunnstromⅠ-Ⅱ期的患者,采用立体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电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观察其对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处于BrunnstromⅠ-Ⅱ期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与运动想象组各30例,两组均依据软瘫期存在的运动功能障碍进行康复治疗、电针治疗。运动想象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运动想象疗法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4周后,根据Brunnstrom分期评定疗效,并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各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运动想象组有效率为70%,高于对照组的53.33%。两组患者FMA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运动想象组上述评分改善均明显优于常规康复组(P0.05)。结论:脑卒中软瘫期立体康复中应用"运动想象疗法"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何霞平  胡琳丽 《新中医》2021,53(2):191-193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灸联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比较2组康复效果、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下肢平衡能力(BBS)评分、四肢瘫功能指数(QIF)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71.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上肢功能、下肢功能等Fugl-Meye评分及总分均较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BBS、QIF评分均较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BBS、QIF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下肢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被动足背屈训练治疗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用常规治疗及被动足背屈训练,观察组加用运动想象疗法。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FMA、MBI评分高(P0.05)。治疗6周后,观察组中下肢肌张力分级为0级者所占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被动足背屈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提高下肢肌力,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疗法联合康复运动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效果。方法: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两组均用电针刺激疗法,观察组加用康复运动。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上肢评分、下肢评分及总评分与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刺激疗法联合康复运动治疗颈肩腰腿痛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康复联合综合疗法治疗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早期患者110例,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综合疗法,包括常规西药、中药汤剂口服及针刺;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巴氏指数评分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康复联合综合疗法治疗急性脑卒中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上肢机器人辅助训练联合脑电仿生电刺激对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USN)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2例USN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采用上肢机器人辅助训练联合脑电仿生电刺激及USN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只进行USN综合康复治疗,持续治疗8周,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Albert测试、平分直线法、改良Barthel指数(MBI)、简易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进行评定和疗效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单侧空间忽略程度、MBI及FMA-U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单侧空间忽略程度、MBI及FMA-UE评分均较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单侧空间忽略程度低于对照组、MBI及FMA-U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机器人辅助训练联合脑电仿生电刺激可有效改善USN患者的忽略程度,提高USN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进程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就诊的9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仅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针灸联合运动想象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患者的恢复状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B.S.M分期、FMA评分和Barthe指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灸与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效果更好,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肢体评分和运动能力,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现代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I期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脑卒中后并发SH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分别采用电针结合现代康复疗法、单纯电针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活动程度,疼痛程度及功能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选择高于对照组的70.0%(P0.01):治疗后治疗组上肢疼痛、肩关节活动度及FMA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现代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SHS可有效改善关节活动度,促进患肢运动功能恢复,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头针联合脑电仿生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对61例临床上诊断为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的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两组,普通康复组31例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联合治疗组3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使用头针联合脑电仿生电刺激联合治疗。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对比。结果:联合治疗组的有效例数、显效例数及痊愈例数均优于普通康复组。结论:头针联合脑电仿生电刺激能够改善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的忽略程度,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醒神益髓开窍"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伴有单侧空间忽略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行头部百会、四神聪、本神、神庭及双侧心、心包、肾经原穴+络穴的"醒神益髓开窍"取穴与常规循经取穴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仅行常规循经针刺结合康复治疗,每天1次,每周5次,治疗8周后观察疗效。采用直线二等分试验等单侧空间忽略的指标、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指标对两组患者的单侧空间忽略的程度、认知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单侧空间忽略指标(直线二等分试验、线段划销试验、画钟试验、平面图形临摹试验)及MMSE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且观察组均比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P0.01)。结论:"醒神益髓开窍"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能更有效减轻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程度,并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电针拮抗肌联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强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3年4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后肌张力增强患者中随机抽取4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组,对照组20例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20例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电针拮抗肌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疗效、肢体痉挛程度及其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1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0%(17/20),P 0.05;治疗后,观察组肢体痉挛程度评分及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电针拮抗肌联合康复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后肌张力增强患者中,通过反复地刺激患者神经,能够改善患者肌张力,提升运动协调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冰电针联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均采用脑卒中常规基础治疗及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冰刺激,观察组给予冰电针联合疗法,8周为一疗程。结果:洼田饮水试验吞咽能力级别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VFSS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吞咽能力的改善程度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冰电针联合疗法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恢复患者的吞咽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头针结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单侧空间忽略的影响。方法:对52例首次发病的脑卒中患者按入院顺序采用数字随机方法,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26例,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头针结合手功能康复器训练。采用盲法对受试者进行治疗的前后对比。结果:治疗组对单侧空间忽略的改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头针结合康复对脑卒中后患者单侧空间忽略的改善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电针结合蜡疗法,观察脑卒中后患者足下垂功能的恢复。方法:经CT或MRI确诊为脑血管意外所致偏瘫患者60例,随机编排为对照和治疗两组,对照组给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电针结合蜡疗法治疗。结果:治疗组对踝背伸肌最大收缩时肌电(EMG)波幅、下肢运动能力及步行能力恢复上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lt;0.01)。结论:电针结合蜡疗法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功能恢复有积极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陈立梁  曾骥 《陕西中医》2020,(7):983-985
目的:观察用针刺、灯盏生脉胶囊联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8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认知功能训练,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运动想象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灯盏生脉胶囊联合治疗,两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观察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智力、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90.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17%(P<0.05);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智力、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优于对照组,MMSE、MoCA、AD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灯盏生脉胶囊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利于促进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智力、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单一运动疗法、电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臂丛神经损伤临床疗效,并对比两者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3年10在我院住院臂丛神经损伤患者20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103)和治疗组(n=105)。对照组采用口服弥可保营养神经加运动疗法进行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治疗三个月后进行观察,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91.27%,治疗组总有效率99.1%,在神经功能损伤恢复、临床疗效等方面,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偏瘫痉挛期患者按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电针疗法,治疗30天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定表及临床痉挛指数(CSI)评价两组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Ashworth和CS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常规康复疗法与常规康复疗法结合电针均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痉挛程度.但常规康复疗法结合电针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治神调髓"组穴针刺治疗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首次脑卒中后左侧偏瘫并确诊为右大脑半球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中风病的常规体针疗法,穴取患侧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观察组采用"治神调髓"组穴针刺治疗,穴取百会、风府、风池、悬钟、颞三针。两组均每日针刺1次,5次为一疗程,治疗4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对两组采用删除试验、数字消除试验、二分线试验、画钟试验、临摹画图试验评定患者单侧空间忽略情况,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修订的巴氏指数(MBI)评定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删除试验、数字消除试验、二分线试验、画钟试验、临摹画图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以上各项单侧空间忽略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MBI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前后MBI评分差值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治神调髓"组穴可提高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患者对单侧空间忽略的认知,改善患侧忽略程度及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对改善认知障碍、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电针围刺法联合活血散瘀汤中药熏蒸与单独使用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属于Ⅰ、Ⅱ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穴位给予电针治疗,治疗组采用电针围刺法联合活血散瘀汤熏蒸治疗,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疼痛评分、手水肿程度的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升高(P 0. 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疼痛评分均降低(P 0. 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手水肿程度均降低(P 0. 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电针围刺法联合活血散瘀汤熏蒸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