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敦煌遗书及古医籍中黄芩汤用药配伍规律体系及方剂相关性研究。方法:检索整理敦煌遗书及清代以前古医籍中出现的同名黄芩汤方剂,录入计算机并建立黄芩汤方药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总结历代同名黄芩汤药物配伍规律体系及方剂相关性。结果:自清以前古医籍中,按不同年代及医籍引用同名方剂重复计,仅西汉、东晋、南齐、南北朝、隋唐、唐、宋、元、明、清10代共62部,涉及有关黄芩汤149首。其中43部出现正名黄芩汤124首,19部出现异名黄芩汤25首。整理组方不同黄芩汤共104首涉及中药130味,药物分为19类,单味用药总次数742次。结论:通过分析历代黄芩汤组成可知:1《敦煌古医方》黄芩汤包含核心药黄芩、甘草、栀子、芍药等,并且组成方剂的7味药均为频率大于0.5%的主干药。2《伤寒论》黄芩汤由核心药黄芩、甘草、芍药加大枣构成。3敦煌古医方所载黄芩汤可能是《伤寒论》黄芩汤的加减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敦煌遗书及古代医籍记载同名前胡汤辨治疾病用药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方法:检索整理清代以前敦煌遗书及古医籍中记载的同名前胡汤,录入计算机并建立同名前胡汤方药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方药配伍规律。结果:在敦煌遗书及古代医籍中,依据不同年代记载同名前胡汤方剂不重复计,仅在南北朝、隋、唐、宋、明、清六代共95部古医籍中共出现同名前胡汤85首,涉及中药107味,药物分为17类,用药总次数为813次;核心药物为前胡、甘草、生姜、半夏、黄芩、人参、麦门冬、白芍药、石膏等及核心药类为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等。结论:(1)组成敦煌前胡汤的11味药包含了最高频率的6味药和频率较高的1味白芍,体现了核心药为组方配伍的基本药物。(2)敦煌前胡汤是《千金》前胡汤减麦门冬、桂心加吴茱萸构成,可能为后者的衍生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敦煌遗书及古医籍记载同名当归丸辨治妇科疾病用药配伍规律体系及方剂相关性的文献研究。方法:检索整理清代以前敦煌遗书及古医籍记载的所有同名当归丸,录入计算机并建立同名当归丸方药数据库,采用统计方法分析同名当归丸药物配伍规律及方剂相关性。结果:在敦煌遗书及古医籍中,仅在南北朝、唐、宋、元、明、清6代共28部古医籍出现同名当归丸55首,涉及中药118味,药物分为21类,用药总数达438次;主干药物为当归、肉桂、川芎、白芍药、人参、附子、干姜,核心药类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等。结论:敦煌遗书当归丸主要以《伤寒论》四物汤、四逆汤及参附汤3个经典方为基础组成,临床主要运用于妇科,也可运用于儿科、内科、外科及眼科等。  相似文献   

4.
自清以前古医籍中,仅唐、宋、元、明、清五代共74部医籍涉及有关生肌散的方剂。其中60部出现正名生肌散88首,14部出现异名生肌散14首。88首复方中共涉及中药93种分为18类,单味用药总次数为550次,其中频率大于30%的核心中药分别为轻粉、乳香、没药、龙骨、血竭、孩儿茶、升丹、赤石脂、冰片、海螵蛸10种,并且大多数生肌散均由此核心药加减配伍而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复杂网络技术,分析古医籍中针灸治疗恶心呕吐的腧穴配伍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恶心呕吐提供选穴依据和治疗思路。方法以《中华医典》中针灸治疗恶心呕吐的古代文献为依据,"针灸"为主题词,结合"恶心呕吐"的古代病名,通过查阅71部著作,2937条针灸治疗恶心呕吐处方,筛选后纳入33部著作,195条针灸处方。建立针灸治疗恶心呕吐的古代文献数据库,运用SPSS Modeler进行关联性分析,分析核心穴位节点和配伍关系,利用Gephi0.9.1软件展示复杂网络示意图。结果通过运用关联分析法和复杂网络分析法对腧穴与腧穴配伍进行分析,再经过对195条针灸处方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将其进行频次统计,归纳腧穴、经脉、部位、特定穴等之间的配伍规律。结论针灸治疗恶心呕吐腧穴配伍规律主要以按部配穴、按经配穴、特定穴配穴为主。针灸治疗恶心呕吐腧穴配伍规律主要以本经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为主。  相似文献   

6.
自清以前古医籍中,汉、晋、南朝、唐、宋、元、明、清8代共57部,按不同年代及医籍引用相同方剂重复计,涉及有关柴胡汤171首。其中28部出现正名柴胡汤129首,37部出现异名柴胡汤42首。整理组方不同柴胡汤117首涉及中药135味,药物分为18类,单味用药总次数1045次。通过分析研究历代柴胡汤组成可知:敦煌古医方所载柴胡汤由核心药物柴胡、黄芩和白芍药加减配伍而成。与《外台秘要》柴胡汤组方相比少茵陈,多大青叶、知母、石膏,方药组成最接近,可能为其前者的加减方。  相似文献   

7.
自清以前古医籍中,仅宋、元、明、清四代共29部出现过龙胆泻肝汤方剂。其中22部出现正名龙胆泻肝汤26首,7部出现异名龙胆泻肝汤7首。其26首复方中作用于三焦共36次。方中共涉及中药46种,分为10类,单味用药总次数226次。通过分析研究,频率大于35%的12种药,除知母、黄连外均和清.汪昂《医方集解》所载龙胆泻肝汤的方剂组成相同。  相似文献   

8.
黄芩汤的组方配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实验药理学研究初步证明,全方药理作用及作用强度优于各组成单味药。君药黄芩在方中起主要作用。黄芩配伍芍药有相须作用。甘草、大枣在全方中也起到一定作用。本方缓急止痛的功效,主要是芍药配伍甘草的作用。而清热止痢的功效主要是黄芩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认为从调肝古方组方原则中得到启示,发人深思.结合临床体会,提出"肝体虚,养血常配伍疏达药物;肝用滞,疏肝须佐以养血之品;肝有热,清热应兼以养体助用"之观点.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藏血与疏泄相互为用而发挥其生理效应.反之,则相戕而生诸疾.故而遣药组方治疗肝经病时,均应兼顾其体与用之关系,使肝体得养,肝用得畅,二者相安,作为治疗肝病之总要.  相似文献   

10.
自清以前古医籍中,按不同年代及医籍引用同名方剂重复计,仅西汉、晋代、东晋、南北朝、北周、唐、宋、元、明、清10代共58部,涉及有关黄连散206首。其中38部出现正名黄连散177首,20部出现异名黄连散29首。整理组方不同黄连散共153首,涉及中药166味,药物分为21类,单味用药总次数819次。通过分析研究历代黄连散组成,可知:1《敦煌古医方》黄连散均由历代黄连散组成核心药黄连、黄柏、黄芩等构成,组成方剂的8味药除茜根外均是频率大于1.0%的主干药。2敦煌古方黄连散可能是《肘后救卒方》和《外台秘要》所载黄连散的加减方。  相似文献   

11.
正从古及今,敦煌及古代医籍~[1-3]中出现的同名牛黄丸甚多,大多具有清热醒神开窍,熄风镇痉安神之功,但药物组成,主治病症侧重各有所异。对清代以前古籍中所出现正名异名牛黄丸,通过列出方名出处、作者、成书年代,并建立牛黄丸方药数据库,根据《中药学》~[4]和《中药大字典》~[5]分类标准对药物药类药性归经进行统计,利用数据挖掘分析其频数频率,以期总结出敦煌及古代医籍中牛黄丸的相关性及用药配伍规律体系。1敦煌及古医籍中正异名牛黄丸的出处、作者、成书年代在清代以前的所有古医籍中,其正名、异名牛黄丸的出处、作者、成书年代分布情况分别见表1~2。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敦煌及古代医籍中麦门冬汤用药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方法:将敦煌及古代医籍中麦门冬汤方药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自清以前古医籍中,仅西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七代共54部涉及有关麦门冬汤方剂155首。其中34部出现正名麦门冬汤111首,29部出现异名麦门冬汤44首。复方涉及中药115味,药物分为16类,单味用药总次数803次。结论:通过分析研究古代麦门冬汤组成可知:1核心药物为麦门冬、甘草、人参、生姜、黄芩、茯苓、大枣、生地黄、石膏、升麻等。2核心药类为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等。3敦煌古医方麦门冬汤恰由频数最高的麦门冬、甘草、人参三味药配伍而成。  相似文献   

13.
湿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古代病名以"浸淫疮"为主,其发病与外感六淫密切相关,外感邪气引动内在风、湿、热邪,内外之邪相互搏结亦为发病的重要原因。文章从外感六淫出发,结合内外合邪的影响,对湿疹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相关的古代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以期为湿疹现代临床防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辛宝 《江苏中医药》2012,44(8):61-62
对敦煌遗书相关医籍文献进行归纳、整理,结合现代研究分析探讨其中抗衰老方剂的基本概况、配伍方法及相关理论,认为补肾健脾法为其抗衰老的基本原则,涤痰调心是其抗衰老的重要方法。敦煌抗衰老方剂组方思路明确,结构严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 “爻”应读yáo (摇),不读bó(驳)。“尻”应读kào (考),不读gòu (沟)。“翕”应读xì(吸),不读hé(合)。“鬲”应读lì(利),不读gé(隔)。“贲”应读bēn (奔),不读pēn (喷)。“佖”应读bì(必),不读mì(密)。“俳”应读pái (排),不读fēi (非)。“俛”应读fū(府),不读miǎn (免)。“泝”应读sǔ(素),不读chì(斥)。“汩”应读gǔ(古),不读mì(汨)。“沮”应读jǔ(句),不读zǔ(祖)。  相似文献   

16.
自清以前古医籍中,仅汉、晋、北周、唐、宋、元、明、清8代共42部涉及有关乌梅丸方剂68首。其中34部出现正名乌梅丸59首,8部出现异名乌梅丸9首。复方涉及中药99味,药物分为21类,单味用药总次数483次。通过分析研究历代乌梅丸组成可知:1核心药物为乌梅、甘草、桃仁、常山、淡豆豉、黄连、知母、肉桂、人参等;2核心药类以补虚药、收涩药、清热药、温里药、解表药为主;3敦煌古医方所载乌梅丸由核心药物乌梅、甘草加减配伍而成,全方共奏温里散寒、涩肠止泻之效;4敦煌古方乌梅丸组方比《伤寒论》乌梅丸少人参、当归、细辛、蜀椒,熟艾,多为其后者的加减方。  相似文献   

17.
<正> 二时:鸡鸣;四时:末日;六时:平旦、日出;八时:隅中;十时:朝食;十二时:日中、日报;十四时:日失、日昃;十六时:晡时、下晡;  相似文献   

18.
小建中汤组方配伍效应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正交拆方研究,分析小建中汤配伍效应规律.方法采用3因素2水平的正交实验设计交互作用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化学物质致痛和实验性脾虚模型肠推进率为检测指标;分析处方各因素水平的影响.结果镇痛作用分析以白芍甘草药对作用最强;肠推进率实验以生姜大枣作用最强;综合指标分析结果提示,小建中汤全方为最佳处方组合.结论小建中汤全方为综合分析的最佳组方.  相似文献   

19.
作为药性理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五味理论自身有着丰富的内涵,对临证组方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历代医家对于五味理论的理解、阐述及发挥,使得五味理论的内涵及应用日趋丰富及完善。该研究通过对历代重要古医籍中有明确记载的中药五味理论进行整理,从中提取出有关五味作用的文献资料,分析总结出五味的作用,并例举药物进行说明,以期为临床合理的遣药组方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资料总结表明,敦煌石室医学卷子中所涵盖的针灸内容,在针灸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后人研究针灸内容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中,《灸经图》和《新集备急灸经》为现存最古老的针灸实物图谱,记载的灸疗点为腧穴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记载的内科、妇科、男科、儿科、头面躯体痛证的灸治法为灸法在内科、妇科、男科、儿科、疼痛科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敦煌医学文献是中医学的独特宝藏,应进一步挖掘整理针灸疗法等医学资源,古为今用,以促进和推动敦煌医学的发展与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