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0)
目的分析急诊科以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诉就诊病人的病因。方法对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诉的2 409例病人,按胸痛中心的流程要求,10 min内完成第一份心电图,抽血后20 min内获取肌钙蛋白结果,30 min内完成心脏彩超或主动脉超声检查,对于疑似肺栓塞或主动脉夹层的病人30 min内进行主动脉或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合并呼吸困难、腹痛的病人行急诊胸片或胸部CT检查、腹部彩超等相关检查。结果 2 409例胸痛病人中,心源性胸痛1 329例,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533例(22.1%),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284例(11.8%),不稳定型心绞痛222例(9.2%),稳定型心绞痛235例(9.8%),扩张型心肌病12例(0.5%),心肌炎10例(0.4%),主动脉夹层33例(1.4%);非心源性胸痛1 080例,其中呼吸系统疾病367例(15.2%),消化系统疾病289例(12.0%),骨骼肌肉源性210例(8.7%),神经精神系统及其他186例(7.7%),肺栓塞28例(1.2%)。结论在急诊科以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诉就诊的病人比例较大,其病因复杂,在接诊中应首先想到高危性胸痛,然后在考虑低危型胸痛。高危性胸痛病人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漏诊或误诊可能致命或严重影响病人预后,需要急诊科医师提高胸痛的早期诊断和救治能力。 相似文献
2.
3409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样本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特征,循证、对照既往报道急性心肌梗死后病死率、发病年龄高峰、梗死好发部位、与高血压病的关系及其他并发症比率的差别.方法采用CCS-2收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信息34 096例,这些信息有严格的指控体系,并且标准统一.最后将反馈的6项信息进行对照分析.结果①性别差异:男性发病率为72.7%,女性为27.3%;②发病年龄:60岁以上年龄组最高为58.0%,50岁~60岁为22.3%,小于50岁为19.6%;③入院时心电图反映的心肌梗死部位:前壁占49.9%,下壁占28.1%;④心肌梗死前明确高血压者占42.9%;⑤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心力衰竭占16.6%,休克占4.0%,心跳骤停占3.3%,再梗死或梗死延展占2.6%,室性房颤占2.4%,并发心脏破裂占0.9%,脑梗死占0.9%,脑出血占0.3%,肺栓塞占0.2%,住院期间病死率占8.0%.结论经对34 09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特征作统计处理,其多项临床特征与以往报道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3.
胸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是常见的就诊原因之一。其病因复杂,就诊于心内科的病人大多数是由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所致。这部分病人根据典型的病史及特征性心电图改变,能较快明确诊断。但仍有相当部分胸痛病人难以在短时间内明确诊断。现对我院心内科2006年1月-2006年12月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342例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心源性胸痛患者临床特征,加深临床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经山东省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胸痛中心收治的心源性胸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性别、年龄、来院方式、发病时间、既往史、合并症、临床表现、诊断及转归情况等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共纳入心源性胸痛患者3107例,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为1.54:1,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为65~74岁,84.84%的心源性胸痛患者自行来院就诊,发病时间好发于冬季,且凌晨、上午和晚上发病率最高。按照诊断进行分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1099例(35.37%),不稳定型心绞痛(UA)1573例(50.63%),非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心源性胸痛435例(14.00%)。AMI患者多为持续性胸痛,UA和非ACS心源性胸痛患者多为间歇性胸痛,不同类型患者伴随症状、既往史/合并症各异,各型患者占比最高的既往史均为冠心病。心源性胸痛患者院内死亡率为1.71%(53/3107),死亡率最高为AMI患者,死亡原因均为心源性死亡。结论 心源性胸痛患者有一定的发病规律,各型患者临床特征不同,AMI患者死亡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NUGIB)病因构成、内镜下表现,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已确诊因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首次入院且资料完整的患者临床资料,共计858例。出院后随访30 d,并将死亡或出院后30 d为临床研究终点,回顾性分析ANVUGIB临床特征。结果 (1)老年组发病率明显高于青、中年组,急性胃黏膜病变占老年组发病病因首位,而青、中年组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占首位。(2)出血后行急诊胃镜(≤48 h)检查内镜下有出血征象明显多于>48 h的胃镜检查。(3)女性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比率明显高于男性,复合性溃疡比率较男性高,男性在胃溃疡、胃癌、急性胃黏膜病变以及食管癌和Mallory-Wiess综合征比率高于女性。(4)老年组病死率明显高于青、中年组(6.8%、0、1.9%),老年组再出血发生率高于青、中年组(9.3%、4.4%、4.9%)。结论 ANVUGIB以高龄男性多见,青、中年组发病病因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占首位,老年组发病病因以急性胃黏膜病变为首位。ANVUGIB老年患者死亡率和再出血率均高于青、中年组,急诊胃镜有助于ANVUGIB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5例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分析,总结其发病特征。方法5例患者分别是:青霉素过敏与肾上腺素应用致急性心肌梗死;电击伤心肺复苏后广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感染性休克低血压状态,纠正后心肌广泛损伤;一氧化碳中毒后广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腹泻脱水后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结果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心肌梗死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所致的急性心肌梗死不同,冠状动脉的急性缺血与患者的全身血流状况有关,是全身缺血的一部分。不具有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抗凝和扩容治疗有效,积极治疗原发病是纠正患者心肌缺血的有效措施。病因纠正后,急性心肌梗死恢复快,病程短,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结论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心肌梗死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特殊类型,缺血发生于不存在或轻微动脉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临床特征不典型,如原发病救治成功,心肌梗死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无胸痛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并不少见。自2002年1月~2006年5月我院收治无胸痛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9.
急性心肌梗死(AMI),大多数患者以胸痛为首发症状,疼痛持续时间长,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结合典型心电图改变及血清心肌酶谱改变较易确诊,然而临床上有些患者发病时无典型胸痛,而有一些其他症状,通过心电图检查才能发现。现将我院近12年来收治的5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胸痛性急性心肌梗死114例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0.
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主要表现为长时间(常超过30min)胸痛,易引起患者及临床医生重视,但对于无胸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临床医生往往易疏忽,从而丧失最佳救治时间,不利于疾病的预后。现对我院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无胸痛性急性心肌梗死30例患者作临床分析。1 相似文献
11.
我院自1970~1987年共收治中型以上颅脑损伤1554例,其中继发脑疝223例,占颅脑损伤总住院人数的14.4%。本组病人按GCS分级均低于8分,5分以下者125例,占56%。由于注意了脑疝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收到了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年轻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12例不同年龄AMI病人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40岁以下年轻AMI病人达14.56%,均为男性,发病与吸烟、血脂异常、肥胖有关,发病急,症状典型,并发症少,死亡率低,冠状动脉以单支病变、A型病变为主.40岁以上AMI病人男性仍高于女性,发病与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有关,约30%症状不典型,冠状动脉病变以多支、复杂病变为主.结论年轻AMI病人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与老年病人不同,应采取不同的防治方式分别对待.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胸痛中心在处理急性胸痛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315例急性胸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4年12月前非胸痛中心处理的123例急性胸痛患者设为对照组,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由胸痛中心处理的19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确诊率、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率、门-球(D to B)时间、住院时间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对胸痛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确诊率显著大于对照组(82.3%比75.6%,P=0.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观察组患者接受急诊PCI比例显著大于对照组(92.4%比83.9%,P=0.001),而住院时间显著小于对照组[(7.41±3.78)d比(10.09±4.03)d,P=0.025];接受急诊PCI的患者中,观察组D to B时间显著小于对照组[(58.08±16.26)min比(64.12±34.76)min,P=0.02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观察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7.5%比50.5%,P=0.027),其中观察组患者心源性猝死(5.7%比6.5%,P=0.041)、心力衰竭(31.6%比33.3%,P=0.019)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两组间心源性休克、再发心肌梗死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胸痛中心处理急性胸痛患者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除胃食管返流和食管动力异常外,食管刺激的痛阈降低也被认为是非心源性胸痛的病理生理因素,而对食管气囊扩张的敏感性增高是其表现之一。已证明电或机械刺激人食管可诱发持续的大脑电位。作者通过测量大脑诱发电位来研究食管感觉信息向大胸皮层 相似文献
16.
17.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5,(1)
目的探讨分析以非胸痛为首发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的60例以非胸痛为首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资料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辅以常规的治疗方法,研究组采取静脉溶栓治疗方法,对照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头痛、牙痛、咽喉痛、晕厥、意识障碍、等症状,多发于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以及年老患者,对患者进行治疗后有明显效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治愈率为80.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以非胸痛为首发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降低患者心肌梗死的几率,改善患者预后,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急性胸痛发作95例床旁超声心动图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2004年9月至2007年9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急性胸痛患者95例临床资料,探讨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在急性胸痛发作中的临床应用.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直接明确诊断或提供重要参考87例(91.6%);漏诊3例(3.2%);检查结果阴性5例(5.26%).纠正初始诊断10例(10.5%);直接导致即刻临床干预8例(8.4%).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快捷、方便,对鉴别急性胸痛病因,临床决策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心血管杂志》2018,(2)
目的探讨非高血压的主动脉夹层(A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将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临床确诊的1 220例AD患者分为高血压组(906例,74.3%)和非高血压组(314例,25.7%),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特征及死亡率。结果非高血压的AD患者年龄较轻[(47.1±11.3)岁比(50.7±10.2)岁],Stanford A型患者居多(72.0%),且男性多于女性(71.7%比28.3%),农村多于城市(67.8%比32.2%)。非高血压与高血压AD患者住院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与高血压组相比,非高血压AD患者的心功能减低、左心室扩大、合并心包积液、颈部血管受累的患者比例显著增加(均为P<0.05),且升主动脉和主动脉窦部内径明显增宽(P<0.05),但非高血压组的主动脉合并血栓、肾功能损伤、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异常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异常比例少于高血压组(均为P<0.05)。结论与合并高血压的AD患者相比,非高血压的患者发病年龄较轻,以Stanford A型为主,男性和农村患者居多,心、脑受累几率明显增高,升主动脉和主动脉窦部的内径明显增宽,提示可能与主动脉壁发育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非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连续纳人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5月-2013年6月非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0例为肿瘤组,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30例非肿瘤相关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非肿瘤组。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两组传统卒中危险因素比较显示,肿瘤组高血压所占比率为40.0%(12/30),低于非肿瘤组的70.0%(21/30);肿瘤组吸烟、饮酒、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卒中高危因素均无的患者所占比率为40.0%(12/30),高于非肿瘤组的13.3%(4/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验室检查显示,肿瘤组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低于非肿瘤组,P〈0.05或P〈0.01;D一二聚体水平高于非肿瘤组,分别为1.7(0.10—6.67)和0.45(0.02~6.34)mg/L,P〈0.01。③肿瘤组63.3%(19/30)的患者脑梗死病灶为双侧半球分布,非肿瘤组患者70.0%(21/30)为单侧半球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组70.0%(21/30)为多发病灶,而非肿瘤组63.3%(19/30)为单发病灶,P〈0.01。结论肿瘤相关急性缺血性卒中与非肿瘤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因可能不同。血液的高凝状态导致的血栓形成可能是造成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