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将83例符合要求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氨甲环酸组43例、常规组40例。所有患者的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均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氨甲环酸组患者分别于入院当天和手术开始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1)1次。测定2组患者的失血量,并观察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显性失血量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2.58±5.12)min,(31.90±8.73)min,t=0.437,P=0.110;(89.67±15.24)m L,(97.60±14.65)m L,t=2.410,P=0.794];氨甲环酸组术前及术后隐性失血量均少于常规组[(84.91±13.66)m L,(154.08±26.99)m L,t=14.883,P=0.000;(158.23±30.16)m L,(286.15±59.61)m L,t=12.460,P=0.013]。2组均未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结论:应用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无牵引床仰卧位不扩髓与扩髓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采用无牵引床仰卧位不扩髓PFNA内固定60例,无牵引床仰卧位扩髓PFNA内固定60例。男51例,女69例。年龄75~93岁,中位数83岁。按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AO分型,稳定型(A1型和A2.1型)20例、不稳定型(A2.2型、A2.3型和A3型)100例。合并1种内科疾病17例、2种内科疾病74例、2种以上内科疾病2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7 d,中位数4 d。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并于术后3个月比较2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不扩髓组术中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均小于扩髓组[(105.40±26.40)mL,(156.30±38.50)mL,t=8.580,P=0.000;(280.60±98.20)mL,(320.50±115.30)mL,t=2.051,P=0.043],手术时间短于扩髓组[(76.40±13.10)min,(85.30±16.20)min,t=3.382,P=0.001];术后3个月,2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80±14.70)分,(85.60±15.30)分,t=0.657,P=0.512]。结论: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而言,在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无牵引床仰卧位不扩髓PFNA内固定与扩髓PFNA内固定无明显差异,但不扩髓PFNA内固定较扩髓PFNA内固定的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符合老年患者的治疗要求,可作为临床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闭合性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82例采用PFNA固定方案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身高、体质量及手术前后红细胞比容,应用Gross方程计算失血总量和隐性失血量。结果围手术期失血总量(489.32±6.41)mL,显性(术中)失血量(78.24±8.98)mL,隐性失血量(412.63±5.27)mL,隐性失血占失血总量的(84.33±1.24)%。结论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远远超过术中出血量。在评估出血量时要充分考虑隐性失血,并注意监测血常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7月-2016年7月采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治疗的113例老年(≥6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计算其出血量(显性失血量+隐形失血量),比较并分析年龄差别(≥75岁、75岁)、性别、体重指数、有无合并基础疾病、骨折分型等情况下隐性失血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PFNA手术显性失血量为(220.3±31.6)mL,隐性失血量为(709.7±91.3)mL,总失血量为(930.0±92.5)mL。隐性失血是围手术期失血的主要原因。年龄差别、有无合并基础疾病、不同骨折类型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8,P=0.024;t=2.936,P=0.016;t=3.011,P=0.015),而不同性别、BMI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1,P=0.921;t=0.891,P=0.405)。结论:隐性失血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治疗术后失血的主要因素。高龄、合并基础疾病、不稳定骨折类型更易发生隐性失血,需充分预估,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围手术期失血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治疗的31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者189例,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者127例,比较2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失血量,并分别比较2组中不同年龄范围患者的围手术期失血量。结果:①2组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比较结果。2组患者术前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8.29±40.46)mL,(141.76±42.57)mL;t=0.931,P=0.189];动力髋螺钉组的术后隐性失血量小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301.75±110.13)mL,(210.36±42.59)mL;t=8.129,P=0.000];2组患者术后显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1.68±22.40)mL,(97.13±20.38)mL;t=1.453,P=0.098]。②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中不同年龄范围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比较结果。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中年龄≥80岁患者的术前隐性失血量和术后隐性失血量均大于年龄〈80岁的患者[(158.29±48.26)mL,(87.27±32.13)mL;t=14.178,P=0.000;(326.84±100.63)mL,(215.26±32.27)mL;t=9.406,P=0.000];但两者术后显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4.47±17.50)mL,(99.44±21.11)mL;t=1.603,P=0.082]。③动力髋螺钉组中不同年龄范围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比较结果。动力髋螺钉组中年龄≥80岁患者的术前隐性失血量和术后隐性失血量均大于年龄〈80岁的患者[(149.76±50.16)mL,(94.67±28.93)mL;t=11.296,P=0.000;(246.67±38.69)mL,(190.00±21.52)mL;t=15.082,P=0.000];但两者术后显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29±16.96)mL,(97.25±19.93)mL;t=0.128,P=0.293]。结论: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roximal femoral locking plate,PFLP)内固定治疗A2.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大转子外侧壁冠状面破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65例A2.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大转子外侧壁冠状面破损患者的病例资料。37例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PFNA组),28例采用PFLP内固定治疗(PFLP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①一般指标。PFNA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均小于PFLP组[(8.05±1.75)cm,(15.05±6.36)cm,t=15.254,P=0.000;(124.50±8.50)mL,(315.50±6.50)mL,t=76.652,P=0.000],手术时间、术后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PFLP组[(53.50±5.50)min,(74.50±7.60)min,t=27.652,P=0.000;(38.50±1.85)d,(64.50±3.35)d,t=30.746,P=0.000;(11.24±1.22)周,(14.06±1.53)周,t=1.620,P=0.026]。②Harris髋关节评分。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F=6.352,P=0.109);2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F=5.214,P=0.038);术后不同时间点之间Harris髋关节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6.836,P=0.016);2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随时间延长均呈逐渐升高趋势,且2组的升高趋势一致[(67.45±4.30)分,(80.35±3.00)分,(88.65±4.20)分,F=4.251,P=0.041;(56.26±2.40)分,(68.25±4.60)分,(78.37±3.30)分,F=7.528,P=0.012];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PFNA组的Harris髋关节评分均高于PFLP组(t=1.763,P=0.031;t=1.635,P=0.035;t=1.586,P=0.046)。结论:PFNA内固定与PFLP内固定治疗A2.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大转子外侧壁冠状面破损,均能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但前者创伤小、骨折愈合快,患者术后可以较早开始负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行防旋型股骨正端内针髓(PFNA)术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选取股骨粗隆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手术患者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手术切皮前及术后3h分别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100mL/1.0g;对照组采用等量的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分别计算两组患者术中显性失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记录血栓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两组患者显性失血量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组术后隐性失血量、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围手术期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可降低股骨粗隆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术后隐性失血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不同AO分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中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3月就诊于该院行PFNA治疗的8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AO分型分为两组,A1型组35例,A2型组45例。比较两组隐性失血量、围术期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1组隐性失血量为(281.3±37.4)mL,A2型组隐性失血量为(356.8±43.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型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及首次下地时间等围术期指标均优于A2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型组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发生率与A2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型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2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时隐性失血不容忽视,与A2型骨折患者相比,A1型骨折患者的隐性失血量较低且术中输血量少、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和手术模拟辅助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11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辅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辅助治疗组在术前常规CT检查后,将CT扫描原始数据导入Mimics医学影像处理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模拟PFNA内固定手术;常规治疗组在术前常规CT检查后,不进行三维重建和手术模拟。2组患者均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一次置钉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Harris髋关节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一般结果。辅助治疗组58例,术中一次置钉成功47例;常规治疗组59例,术中一次置钉成功33例;辅助治疗组患者一次置钉成功率高于常规治疗组(χ2=8.523,P=0.004);辅助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常规治疗组[(86.3±10.7)min,(121.5±11.6)min,t=17.053,P=0.000],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治疗组[(247.8±22.5)mL,(286.9±17.8)m...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研究的14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PFNA组。联合治疗组采用PFNA内固定术联合口服阿法骨化醇软胶囊、强骨胶囊及维生素D治疗,PFNA组单纯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观察住院时间、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6个月时的Harris髋关节评分和骨密度。结果:2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5.55±5.13)d,(16.04±5.44)d,t=0.805,P=0.611;(86.23±6.55)分,(85.14±6.06)分,t=1.006,P=0.239];与PFNA组相比,联合治疗组骨痂出现早,骨折愈合快,术后6个月时Ward三角、股骨颈及股骨大转子的骨密度更高[(29.38±4.67)d,(37.55±5.32)d,t=6.126,P=0.009;(3.11±1.14)月,(3.56±1.27)月,t=5.007,P=0.013;(0.877±0.024)g·cm-2,(0.648±0.012)g·cm-2,t=9.552,P=0.001;(1.011±0.064)g·cm-2,(0.802±0.018)g·cm-2,t=11.227,P=0.000;(0.882±0.035)g·cm-2,(0.686±0.023)g·cm-2,t=8.217,P=0.002]。结论:在PFNA内固定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可提高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骨密度,加快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骨水泥强化型与传统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骨水泥强化型PFNA内固定治疗28例(骨水泥强化组)、采用传统型PFNA内固定治疗32例(传统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 TAD)、术后辅助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1)一般指标。骨水泥强化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传统组[(63.79±3.72)min,(58.06±4.52)min,t=5.309,P=0.000],术后辅助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传统组[(4.39±1.66)d,(5.81±1.96)d,t=-3.003,P=0.004;(5.75±1.51)个月,(6.65±1.62)个月,t=-2.235,P=0.029];2组患者术中失血量、TAD的组间差异均无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微创孟氏架外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顺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5例老年股骨顺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采用微创孟氏架外固定96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固定109例。男98例,女107例。年龄63~99岁,中位数76岁。按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Evans分型,Ⅰa型20例、Ⅰb型43例、Ⅰc型86例、Ⅰd型5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7 d,中位数4 d。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开始部分负重行走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2组术后3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中位数16个月。孟氏架组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开始部分负重行走时间均短于PFNA组[(33.09±3.18)min,(52.23±6.99)min,t=-12.370,P=0.000;(12.00±0.80)周,(16.30±1.30)周,t=-12.524,P=0.000;(13.40±1.10)d,(27.80±1.10)d,t=-12.546,P=0.000],其术中出血量小于PFNA组[(11.10±2.20)m L,(100.30±12.20)m L,t=-12.390,P=0.000]。术后孟氏架组出现2例针孔感染、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例固定物松动、3例髋内翻,PFNA组出现1例切口感染、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内固定物松动、1例髋内翻,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79,P=0.099)。孟氏架组优71例、良15例、差10例,PFNA组优80例、良20例、差9例,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73,P=0.789)。结论:孟氏架外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顺转子间骨折,疗效及安全性与PFNA内固定相当,但其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骨折愈合快、患者可早期行走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中西医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PFNA手术患者,通过术前术后检测血常规的变化,观察隐性失血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同时给予活血化瘀中药治疗。结果 72例患者手术成功,未发生失血性休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结论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实施中西医护理具有很好临床效果,既纠正贫血﹑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术期应用加味桃红四物汤、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11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以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组采用加味桃红四物汤、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治疗。治疗14 d后,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手术前后血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疼痛程度(VAS评分)。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清DD、Fib水平及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术期加用加味桃红四物汤、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能有效预防下肢DVT发生,改善血液高凝状态,缓解患者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云南白药胶囊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内固定术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术后髋关节活动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患者均由同一组医生行PFNA内固定术,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云南白药胶囊口服。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失血量,术后评价骨折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疼痛、肿胀的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统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活动优良率86.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22%(P<0.05);术后疼痛评分、肿胀值改善更为明显(P<0.05);骨折愈合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云南白药胶囊利于减少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围手术期的失血,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对行初次单侧THA的18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入路分为直接前入路组和后外侧入路组。计算2组患者术前血容量、显性失血量,根据术前和术后第1天的红细胞压积计算总失血量,进而计算隐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比例,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82例患者中,直接前入路组62例、后外侧入路组120例。直接前入路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均较后外侧入路组少[(530.88±311.44)mL,(622.90±269.51)mL,t=1.237,P=0.040;(280.64±292.84)mL,(348.52±270.53)mL,t=1.089,P=0.011],但2组患者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比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86±11.09)%,(55.95±22.31)%;t=-1.471,P=0.121]。结论:直接前入路THA比后外侧入路THA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少,但2种入路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比例相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失血量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30例)与生理盐水组(30例)。60例患者均行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术中在关闭近端切口前,氨甲环酸组将1 g氨甲环酸溶入20 m L生理盐水中,注射于大腿近端外侧骨折部位周围深筋膜下方;生理盐水组于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术后第1、第3、第5天复查血常规,以术后第5天的检测结果计算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前血容量×(术前红细胞压积-术后第5天红细胞压积);术中失血量=术中吸引瓶液体量-冲洗液量+纱布增加的质量;术后失血量=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输血量。记录2组患者总失血量、术后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及术后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值(术前血红蛋白含量检测值-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含量检测值),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氨甲环酸组总失血量、术后失血量、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值均低于生理盐水组[(410.9±65.2)m L,(565.4±72.8)m L,t=8.659,P=0.000;(326.0±75.9)m L,(392.2±81.4)m L,t=3.258,P=0.002;(70.5±146.5)m L,(190.4±151.6)m L,Z=-4.073,P=0.000;(16.2±8.1)g·L-1,(25.1±5.4)g·L-1,t=5.007,P=0.000];氨甲环酸组输血2例,生理盐水组输血8例,氨甲环酸组输血患者的比例小于生理盐水组(χ~2=4.320,P=0.038)。2组患者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感染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结论: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失血量,且无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配合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2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桃红四物汤,随访术后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分别记录治疗后3个月、6个月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手术切口均为I/甲愈合,无明显伤口感染、内固定失败或切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获得骨性愈合,其中观察组术后下地时间为(10.78±1.45)周,骨性愈合时间为(11.28±1.36)周,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7,0.045)。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Harris评分均有所增加。其中观察组Harris评分在治疗后6个月时为(88.67±8.45)分,12个月时为(93.78±6.32)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显示桃红四物汤有助于患者后期关节功能的恢复和改善(P=0.021,0.033)。结论相比于常规治疗,桃红四物汤配合PFNA治疗可以增加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伊诺肝素钠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初次接受髋、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102例,男42例、女60例;年龄24~79岁,中位数55岁;全髋置换72例80髋,全膝置换30例33膝。随机分为2组,利伐沙班组54例,术后口服利伐沙班片抗凝;依诺肝素钠组48例,术后皮下注射依诺肝素钠抗凝。观察2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2组患者失血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第5天,2组患者实际失血总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433.02±565.31)m L,(1405.13±575.28)m L;t=0.246,P=0.805;(615.28±291.99)m L,(509.28±308.35)m L;t=1.782,P=0.078;(817.74±435.82)m L,(895.85±468.64)m L;t=0.872,P=0.385]。102例患者切口均甲级愈合,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未出现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利伐沙班和依诺肝素钠用于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患者的术后抗凝治疗,均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安全性好,两者对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相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固定和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接骨板(anatomic proximal femoral locking plate,ALP)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的病例资料,57例采用PFNA固定治疗(PFNA组)、65例采用ALP固定治疗(ALP组)。比较2组患者的部分负重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时的Harris髋关节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PFNA组的部分负重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比ALP组短[(4.25±3.90)周,(5.57±2.90)周,t=1.988,P=0.049;(10.85±5.51)周,(13.75±6.75)周,t=2.576,P=0.011;(16.55±8.14)周,(20.50±9.86)周,t=2.393,P=0.018];术后6个月PFNA组的Harris评分高于ALP组[(87.30±9.21)分,(79.57±11.56)分,t=4.517,P=0.001]。至术后6个月时,PFNA组1例出现患侧下肢短缩,1例发生螺钉从股骨头切出,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ALP组3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取出部分螺钉并植骨后愈合,2例发生钢板断裂,取出钢板后1例行关节置换术、1例以动力髁螺钉固定。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1,P=0.548)。结论:与ALP固定相比,采用PFNA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可以更早地下床负重活动,获得更快的骨折愈合和更好的髋关节功能,二者的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