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膝关节外侧纵切口双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外侧柱合并后外侧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8年5月至2020年6月收治21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男12例,女9例。年龄29~65岁,中位数43岁。交通事故伤13例,摔伤8例。按照Schatzker分型标准,Ⅱ型13例、Ⅲ型8例;按照三柱骨折分型标准均为外侧柱合并后外侧柱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5~8d。均经膝关节外侧纵切口双入路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随访观察切口及骨折愈合情况,并记录治疗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分别按照Rasmussen胫骨髁部骨折复位解剖学评分标准和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复位效果和膝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50~85min,中位数66min;出血量100~300mL,中位数150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22个月,中位数14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0~16周,中位数13周。末次随访时,Rasmussen胫骨髁部骨折复位解剖学评分15~18分,中位数17分,优14例、良7例;Rasmussen胫骨髁部骨折膝关节功能评分22~30分,中位数26分,优15例、良6例。均未发生腓总神经损伤和切口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经膝关节外侧纵切口双入路可同时处理胫骨平台外侧柱和后外侧柱骨折,使骨折获得满意复位和稳定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而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劈开腓肠肌内侧头的改良后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34~69岁,中位数45岁。1例合并桡骨远端骨折、3例合并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2例合并半月板破裂。采用经劈开腓肠肌内侧头的改良后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观察切口愈合及骨折愈合情况,术后12个月随访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同时观察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中未发生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骨折均在4个月内达到临床愈合标准。15例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至随访结束时未发生感染、骨折移位、关节面塌陷及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HSS膝关节评分85~96分,中位数92分。结论:经劈开腓肠肌内侧头的改良后内侧入路,可完成胫骨平台后方全部解剖结构的暴露与固定,而且不会损伤重要的血管、神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三柱分型理论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2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男15例,女9例。年龄29~78岁,中位数51.5岁。左侧10例,右侧14例。交通伤18例、坠落伤4例、压砸伤2例。按照Schazker分型方法,Ⅳ型12例、Ⅴ型9例、Ⅵ型3例;按照三柱分型方法,双柱骨折17例,其中外侧柱和后侧柱骨折5例、外侧柱和内侧柱骨折10例、内侧柱和后侧柱骨折2例,三柱骨折7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伤后至入院时间1~47 h,中位数8.5 h。合并髁间棘撕脱骨折3例、半月板边缘撕裂及侧副韧带损伤6例,均未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根据三柱分型理论选择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的切口及骨折愈合情况,术后6个月随访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同时观察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6个月,中位数12.5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18周,中位数14.5周;患肢完全负重时间为术后14~20周,中位数16周。至随访结束时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关节面塌陷及负重力线改变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随访时按照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优15例、良6例、可3例。结论:应用胫骨平台三柱分型理论可很好地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分类,并选择手术入路和固定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腓骨颈截骨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采用腓骨颈截骨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22~53岁,中位数38岁;左侧10例,右侧8例。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Schatzker分型,Ⅰ型8例、Ⅱ型3例、Ⅲ型6例、Ⅴ型1例。随访观察骨折愈合、膝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5~85 min,中位数73 min;术中出血量100~450 m L,中位数260 m L。术后即行X线检查,对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评价,好12例、中等5例、差1例。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7个月,中位数24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7周,中位数11周。末次随访时,患膝关节活动度为105°~145°,中位数115°;改良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为82~96分,中位数91分。术后并发切口脂肪液化1例,经清创再缝合后切口愈合;并发腓深神经损伤2例,经口服甲钴胺片及抬高膝关节等处理后,神经功能恢复1例,趾背伸肌力下降(4级)1例。结论:腓骨颈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创伤小,骨折复位良好、愈合好,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膝后内侧倒L形切口联合前外侧纵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采用膝后内侧倒L形切口联合前外侧纵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29~63岁,中位数40岁。均为闭合性骨折,左侧15例、右侧12例。骨折按照Schatzker分型,Ⅳ型8例、Ⅴ型9例、Ⅵ型10例。骨折按照三柱理论分型,内侧柱和后柱2例、外侧柱和后柱8例、三柱1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7~14 d,中位数8 d。术后随访观察骨折复位、骨折愈合、膝关节活动度改善、膝关节功能恢复、患肢开始负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中位数1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4~17周,中位数15周。患肢开始负重时间12~15周,中位数13周。末次随访时,患膝屈曲122°~127°,中位数124°;伸直2.6°~2.9°,中位数2.8°。胫骨平台内翻角,术后即刻89.4°±5.5°、术后3个月88.9°±4.8°、术后6个月88.3°±4.4°、术后12个月86.6°±4.1°;胫骨平台后倾角,术后即刻8.1°±3.3°、术后3个月8.4°±3.2°、术后6个月8.8°±3.4°、术后12个月9.1°±3.5°。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皮肤坏死、骨筋膜室综合征及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77~96分,中位数87分,优21例、良5例、可1例。结论:膝后内侧倒L形切口联合前外侧纵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效果好,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患肢可以早期负重,可以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双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外侧平台塌陷的Scha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双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外侧平台塌陷的SchazkerⅣ型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25~56岁,中位数37岁。所有患者均无血管、神经损伤,术前CT检查和三维重建均显示胫骨平台内侧髁骨折伴有外侧平台关节面的明显塌陷,而胫骨平台外侧骨皮质完整。受伤至手术时间4~9 d,中位数6 d。术后随访观察胫骨近端关节面对位、下肢力线恢复、胫骨平台骨折愈合、膝关节活动度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末次随访时参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3个月,中位数10个月。所有患者均恢复了胫骨近端关节面的解剖对位及正确的下肢力线。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3~24周,中位数17周。2例膝关节活动度为0°~90°;其余患者膝关节最大伸直角度为0°,最大屈曲角度均大于110°。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72~98分,中位数87分;参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5例、良6例、可2例。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采用双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外侧平台塌陷的Scha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能够有效恢复胫骨近端关节面的平整和下肢力线,骨折愈合率高,膝关节活动度和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外侧柱合并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合并后柱骨折和外侧柱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行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结果 30例患者随防11~24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6~22周,平均18.5周;末次随访HSS评分81~93分,平均84分;术后Rasmussen评分14~18分,平均1 6.3分。结论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外侧柱合并后柱骨折可取得较好的手术显露从而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恢复关节面平整及良好的力线、坚强内固定的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姚勇  邹季  胡庆奎 《中医正骨》2020,(4):63-67,74
目的:探讨前外侧联合内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C3型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前外侧联合内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C3型Pilon骨折患者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19~70岁,中位数40岁。均为闭合型骨折,均合并腓骨远端骨折,AO/OTA分型均为C3型。受伤至手术时间1~3周,中位数10 d。术中先通过前外侧入路固定腓骨远端骨折,再通过内后侧入路固定胫骨远端骨折。随访观察切口和骨折愈合、踝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中位数12个月。切口甲级愈合12例;术中部分缝合切口2例,经负压吸引、延期缝合后切口愈合;术后并发前外侧切口皮缘坏死1例,但未出现内固定物外露,经皮瓣移植覆盖后切口愈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48周,中位数24周。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价踝关节功能,本组AOFAS评分80~100分,中位数90分;优12例,良3例。术后早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腓浅神经压迫症状,未行特殊处理,14例症状改善或消失;并发前外侧切口皮缘坏死的1例,腓浅神经压迫症状无改善。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骨不连等并发症。结论:采用前外侧联合内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C3型Pilon骨折,显露充分,固定可靠,切口和骨折愈合好,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KlammerⅡ、Ⅲ型后侧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收治18例闭合性后侧Pilon骨折患者。男11例,女7例;年龄28~61岁,中位数40岁;车祸伤8例,扭伤10例;KlammerⅡ型7例,KlammerⅢ型11例;左侧11例,右侧7例;18例均合并外踝骨折,6例合并内踝前丘骨折。均采用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观察切口愈合、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24个月,中位数20个月。所有切口均愈合良好。骨折全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7~11周,中位数9周。至术后12周时所有患者均已完全负重。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86~94分,中位数90分;优14例,良3例,一般1例。未发生腓肠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及内固定松动、断裂及失效。结论:采用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KlammerⅡ、Ⅲ型后侧Pilon骨折,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采用"十"字内固定的临床疗效,介绍自行设计的单一切口同时显露平台外侧及外后侧进行治疗的经验。方法:从2014年10月至2016年3月,采用自行设计的外侧入路治疗单纯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12例。根据AO分型:41-B-2型胫骨外侧平台后侧塌陷性骨折5例,41-B-3型即胫骨外侧平台后外侧塌陷劈裂性骨折7例。均采用高尔夫支撑钢板外侧固定加镙钉前后位固定治疗。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20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3个月时骨折线模糊,未见高度丢失。Rasmussen放射评分14.0~18.0分,平均17.4分。膝关节总屈伸度100°~135°,活动范围平均120°.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为85~96分,平均89.2分。结论:胫骨平台骨折以后外侧为主时,采用改良外侧入路手术入路结合"十"字内固定具有手术显露清晰、直视下进行复位、内固定稳定、创伤小、手术安全性高、疗效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李银飞 《中医正骨》2014,(5):70-70,72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方法:对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70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进行了系统的术后康复护理,70例患者中,髌骨骨折20例、胫骨平台骨折32例、胫骨上段骨折18例。均于术后6个月,测量患膝关节活动度,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患膝功能。结果:7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2个月,中位数9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0周,中位数8.5周。术后6个月,患膝功能改善,HSS评分72~86分,中位数82.5分;关节活动度100°~125°,中位数113°;患者均恢复正常工作、生活。无内固定失效、膝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采用系统的康复护理,有利于患肢功能恢复,避免膝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后柱的Schatzker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采用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后柱的闭合性Schatzker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42例,男32例、女10例;年龄34~58岁,中位数46岁;左侧23例,右侧19例;均无血管、神经损伤。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下肢力线改善、患肢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例因突发脑梗死择期手术而未随访,2例因合并严重半月板、韧带损伤行二期手术而未随访;其余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中位数1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20周,中位数14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术后3个月(74. 3±1. 5)分、术后6个月(77. 4±1. 7)分、术后12个月(82. 4±1. 4)分;胫骨平台内翻角,术后3 d为83. 4°±1. 7°、术后6个月85. 2°±1. 6°、术后12个月85. 9°±1. 3°;后倾角,术后3 d为7. 7°±1. 3°、术后6个月7. 8°±1. 5°、术后12个月7. 6°±1. 4°。1例局部切口感染,给予对症治疗后感染得到控制,切口愈合; 2例膝关节反复疼痛,但不影响膝关节活动,给予局部理疗、口服止痛药等治疗后好转;均未出现关节腔感染、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后柱的SchatzkerⅥ型胫骨平台骨折,骨折愈合率高,能恢复下肢力线,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关节囊外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关节囊外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23~56岁,中位数38岁。均为新鲜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骨折Schatzker分型,Ⅰ型17例、Ⅱ型15例、Ⅲ型3例。记录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随访观察骨折愈合、膝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术中出血量80~130 m L,中位数100 m L;手术时间80~120 min,中位数100 min。3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中位数14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3~25周,中位数18周。术后6个月,依据Rasmussen胫骨髁部骨折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患膝功能,本组优23例、良8例、可3例、差1例。均未出现骨折不愈合、内固定物断裂、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关节囊外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创伤小、出血少,有利于骨折愈合和膝关节功能恢复,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在三柱分型固定理论指导下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0例,按手术内固定方法是否按照三柱固定理论施行而分为符合组40例和不符合组40例,分别采用Rasmussen影像评分和改良HSS评分评价骨折复位效果、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结果 80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0~60个月。符合组内术后初期与末次随访时Rasmusse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符合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Rasmussen评分和末次随访改良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应用三柱理论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不但可获得即刻牢固稳定性,而且远期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逆损伤机制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采用逆损伤机制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6例。男11例,女25例;年龄30~69岁,中位数54岁;左膝22例,右膝14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2~10 d,中位数4 d。术中先从膝关节外侧切口撬拨、复位嵌入骨折断端的股骨外侧髁,掏出嵌入骨折断端的外侧半月板,然后逆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膝关节屈曲内旋内翻的损伤机制,在维持膝关节伸直位牵引状态下外旋外翻小腿,完成膝关节和胫骨平台后内侧骨块的复位,再从膝关节内侧切口进一步复位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块后,用锁定支撑钢板固定骨折。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评价膝关节疼痛情况,采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本组手术时间58~203 min,中位数130 min;术中出血量100~300 mL,中位数180 mL。36例患者均获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髌下小切口钢丝纽扣式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隆突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8月至2014年10月,采用髌下小切口钢丝纽扣式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隆突骨折患者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12~41岁,中位数24岁。按胫骨髁间隆突骨折的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7例、Ⅲ型14例、Ⅳ型3例。所有患者膝关节内、外翻试验均阴性,9例前抽屉试验阳性。经X线及MRI检查均明确诊断为胫骨髁间隆突骨折。伤后至就诊时间1 h至12 d,中位数3 d。术后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骨折愈合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6个月,中位数12个月。均未发生关节纤维化、内固定松动、感染等并发症。骨折均愈合。膝关节稳定性均良好,前抽屉试验均阴性。术后8个月,按照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22例、良2例。结论:采用髌下小切口钢丝纽扣式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隆突骨折,操作简单,骨折愈合率高,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采用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新鲜闭合性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23~54岁,中位数37岁。左侧15例,右侧12例。按胫骨髁间棘骨折的Meyers-Mc Keever分型,Ⅱ型11例、Ⅲ型16例。合并半月板损伤7例,内侧副韧带Ⅰ度损伤5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7 d,中位数4 d。术后随访观察切口、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术后6个月采用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0个月,中位数13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1~15周,中位数14周。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阴性。均无膝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采用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17例、良9例、可1例。结论:采用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创伤小,固定牢靠,骨折愈合率高,能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有限切开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7月至2013年3月,采用有限切开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Ⅱ、Ⅲ型新鲜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7~65岁,中位数50岁。左膝17例,右膝13例。按照Schatzker分型方法,Ⅱ型18例、Ⅲ型12例。合并外侧副韧带损伤5例、前交叉韧带损伤1例、半月板损伤4例。术前膝关节X线、CT及MRI检查均显示内侧髁完整,外侧胫骨平台塌陷。伤后至手术时间3~10 d,中位数6 d。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85~106 min,中位数96 min;术中出血量90~130 m L,中位数110 m 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17个月,中位数12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中位数4个月。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关节面再次塌陷等并发症。采用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20例、良7例、可3例。结论:采用有限切开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有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经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6月共31例诊断后Pilon骨折患者,经后外侧入路进行钢板螺钉固定治疗,末次随访按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31例患者均被随访,时间6~24个月,中位数为9.2个月。1例后外侧切口部分表皮出现感染和坏死.经过多次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术口均一期愈合;1例出现腓肠神经麻痹,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术后3个月自行恢复;全部患者无内固定失效及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疗效按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定:优15例,良13例,可3例,优良率90.32%.结论:对于后Pilon骨折通过合理的临床评估,经踝关节后外侧的手术切口进行钢板螺钉内固定,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胫骨远端后侧多向锁定钢板在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3月至2017年10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25~71岁,中位数44岁;左侧11例,右侧14例。受伤后至手术时间1~13 d,中位数8 d。外踝骨折采用常规锁定钢板固定,内踝骨折采用空心螺钉固定,后踝骨折采用胫骨远端后侧多向锁定钢板固定。术后随访观察切口和骨折愈合情况,并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量表评定总体疗效。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100~150 min,中位数125 min。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中位数16个月。1例切口出现红肿、皮温稍高,给予抗生素、冰敷、抬高患肢等治疗后切口愈合;1例切口有淡黄色渗出液,拆除部分缝线、敞开部分切口、清创换药后切口愈合;其余切口均甲级愈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23周,中位数15周。术后1年,本组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90.70±4.75)分,优21例、良3例、可1例。均无皮肤坏死、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时,采用胫骨远端后侧多向锁定钢板治疗后踝骨折,骨折固定牢靠、愈合好,有利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