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材》2018,(9)
续断别名众多,基原涉及10余种植物,明代《滇南本草》首次记载川续断Dipsacus asper Wall.ex Henry作为续断药用,产地主要集中在四川、云南、湖北、贵州等;续断的品质评价主要集中在产地、药材形态。该文通过对续断的本草考证及现代文献整理,厘清古今关系,探讨影响续断品质的因素,为续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孙娟娟  张瑞贤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2):1630-1632
在对历代本草文献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三国时期《吴普本草》人参条中"叶小兑,核黑,茎有毛"的记载往往被后世本草所忽略,进一步引发对《吴普本草》中人参品种的思考。本研究运用文献学和生药学的方法,考证出现存的《吴普本草》乃残本,其残存的关于人参的记载,可能是指五加科刺人参Oplopanax elatusNakai;其产地三国时期首推邯郸,即太行山地区,现在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区。  相似文献   

3.
苗德振  曹军 《国医论坛》2012,27(3):20-21
原蚕蛾入药历史悠久,本文拟从文献考证、功效认识、现代研究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做一探讨. 1 文献考证 关于原蚕蛾的最早记载,历代本草书存有争议.大致有两种认识:一是以《绍兴本草校注》、《本经逢原》等为代表,认为原蚕蛾是指《神农本草经》的樗鸡;二是多数本草书认为原蚕蛾最早记载于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如《日华子本草》、《本草纲目》、《本草求真》等.  相似文献   

4.
天麻道地产区的形成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麻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应用历史,为名贵中药材。天麻产地最早的记载为魏晋时期《吴普本草》所述的山东泰山和河南嵩山,并一直以山东泰安及其周边地区为道地产区,但从民国开始天麻产地发生了较大变化,道地产区向西迁移到西南地区。因此该文通过文献考证和实地走访调查,探讨分析了天麻道地产区的形成过程与产地变迁情况,介绍了天麻人工栽培历史和当前主流产地,并从自然、社会、交通、人文和种质资源方面分析了天麻道地产区形成和产地变迁的原因,从而为天麻质量评价和栽培生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药材》2016,(11)
通过查阅古今文献对芫花的名称、原植物、产地、药用等方面进行考证。芫花的原植物正品是瑞香科植物芫花Daphne genkwa Sieb.et Zucc.,其本草正名为芫花,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一直沿用至今。其产地分布由魏晋时的河北、安徽、江苏、河南、湖北等地扩展至今天长江、黄河流域的10余个省份。芫花的花蕾、根可入药,有文献可考的药用历史达2 500年左右。  相似文献   

6.
三七产地适宜性数值分类与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云南文山为道地基点县,运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Ⅰ),分析了三七的全国适宜产地。结果表明三七适宜区分布范围较广,但在云南的东南部、广西西北部和贵州的东南部适宜区分布较集中。三七种植过程中需要育苗移栽、搭棚遮荫等复杂的栽培技术,决定了只有少数地区(云南、广西)最终发展成为三七的主产区,说明了社会因素在三七道地产区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对指导三七生产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现存本草文献的考证和梳理,对现行《中药学》教材和《中药大辞典》等所载川贝母的最早本草文献出处提出质疑,从而提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贝母品种应为我国最早应用的贝母品种:葫芦科假贝母属的土贝母,而非川贝母;明初《滇南本草》自兰茂原本诞生之日起,就本着集思广益的原则,在数百年的流传过程中,经兰茂门人、再传门人和众医药家的集体再创作,补充删改的成分很多。川贝母应为清以后经医家增补后正式出现于《滇南本草》传本而非明初兰茂原本中,因此《滇南本草》并非川贝母的最早文献出处;明末倪朱谟的《本草汇言》应为川贝母的最早文献出处。  相似文献   

8.
《中药材》2017,(10)
查阅本草文献和相关中医文献,从植物形态描述、药图、产地、药用历史等方面对中药狼毒进行了考证。认为《本草图经》中文字描述的狼毒同药图绘制的石州狼毒为两个不同品种;从西汉到唐代,甘肃大戟为药用狼毒的基原;从宋代开始,瑞香狼毒作为本草记载的主流品种,但甘肃大戟作为狼毒在医疗实践中一直存在。而狼毒大戟在近代前的本草文献中没有作为药用狼毒出现。  相似文献   

9.
三七产地适宜性数值分类与区划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以云南文山为道地基点县,运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I),分析了三七的全国适宜产地。结果表明三七适宜区分布范围较广,但在云南的东南部、广西西北部和贵州的东南部适宜区分布较集中。三七种植过程中需要育苗移栽、搭棚遮荫等复杂的栽培技术,决定了只有少数地区(云南、广西)最终发展成为三七的主产区,说明了社会因素在三七道地产区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对指导三七生产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竹节参为非常用中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的竹节参基原为五加科植物竹节参(Panax japonicus C.A.Mey.)的干燥根茎。历代本草对竹节参的来源记载较少且描述较简,加之各地习用品较多,导致竹节参商品较为混乱。本文以历代本草和现代书籍为基础结合植物形态和调查研究对其基原进行考证认为,竹节参最早在明代《本草纲目》就作为三七混用品记载于三七项下,历史上使用的主流品种应为竹节参(Panax japonicus C.A.Mey.),与《中国药典》收载品种一致。本文通过对竹节参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品质评价、采收、加工与炮制、性味功效进行的系统总结,为竹节参的正确用药和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草纲目》中最早以金不换做三七(Panaxno-toginseng(Burk)F.H.chen)别名应用,但通过稍后的本草书记载,证明历史上金不换是作为土大黄类药材的正名,菊科菊叶三七(Gynura segetum(Lour)的别名应用。 现今在我国不同地区,大量存在以金不换做正名或别名的各种不同科属的植物药材,本文试考证其历史来源,辨其正品。 金不换最早见于《本草纲目》,是作为三七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读历代本草、医典古籍等资料,发现关于天竺黄的记载存在差异,为正本清源,该研究以本草古籍为基础,结合植物形态和调查研究,对其始载古籍、品名、功效主治和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考证。在早期记载中,天竺黄还有多个不同名称,例如竹黄、天竹黄、竹膏、竹糖、竺黄等,且目前所知最早使用天竺黄为正名的是《日华子本草》;在历代古籍中,有关天竺黄的记载最早也是出现于《日华子本草》,而非《蜀本草》或其他古籍。《日华子本草》对其产地、功效主治也进行了相关描述,虽因其认知有限,存在错误,但为今后研究天竺黄提供思路,对以后形成成熟的体系具有开创性意义。随着研究深入,天竺黄的功效主治从《日华子本草》开始也是一脉相承,古今变化不大且经历多年临床佐证,逐步完善;在考证过程中,笔者发现,古籍中关于天竺黄质量评价的记载不多,但也为今后天竺黄的质量等级标准的制定奠定相应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历代典籍对滇龙胆的文献记载,对滇龙胆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滇龙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典籍,结合现代研究文献,对滇龙胆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采收加工以及品质评价进行系统的梳理、考证。结果:经考证,滇龙胆始载于《滇南本草》,别名坚龙胆、龙胆草、苦草等,为龙胆科龙胆属植物,基原植物为滇龙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龙胆药材的基原植物之一;主产于云南,临沧是其道地产区;滇龙胆一般于秋冬两季采收;加工多以产地初加工为主,即将滇龙胆清洗后阴干或晒干;历代本草典籍中对其质量评价的记载非常少,以“形如枯骨”“根肥长”“脂润”“味苦”“粘牙”作为质量好坏的评价标准,现代主要以龙胆苦苷含量作为龙胆药材质量评价的主要手段之一,辅助以外观性状等的观测。结论:考证结果将为今后滇龙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栀子临床应用广泛,且历史悠久,为更好地利用栀子资源,通过梳理历代文献与现代研究,对栀子名称、品种、产地、炮制、功效等方面进行考证,发现栀子命名主要以形态、色泽为依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栀子的特征,并且存在与水栀子混用"黄栀"之名的情况。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栀子产地最早为南阳,但产量不高,受人口迁移以及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栀子的产地主要转移到南方,且以南方产者为佳。在历代本草文献中记载入药用的栀子为山栀子,水栀子不堪入药,但在《伤寒论》等古代方书中有"肥栀子""大栀子"入药用的记载,通过后世对相应方剂的记载,确定二者应为水栀子,为水栀子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依据。之所以与本草文献记载有所差异,应与《雷公炮炙论》和《伤寒论》的年代不同,栀子的产量及采收能力有所差距,且本草书重规范,择优入药,方书注重实用等特点有关,并且根据现代实验研究表明山栀子与水栀子化学成分组成、含量相似,具有相同的利胆作用。此外,系统整理了历代本草与方书中栀子的炮制方法和功效,并进行了分析,为栀子属资源的进一步研究与利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乌梢蛇的名称变化、基原、产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加工、真伪鉴别等内容进行本草考证。方法:考证历代古籍本草,并结合现代的文献报道。结果:基本厘清了乌梢蛇的名称、基原、产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加等的源流变迁。结论:考证出乌梢蛇名称、基原、功效主治、炮制加工和毒性,古今记载一致;而归经方面,本草记载为归肺、脾、肾经,而2015版《药典》记载为归肝经,与本草记载不符,有待进一步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通过本草学考证,结合现代研究结果,表明本草文献中关于三七功效的记载有不完整性,三七除有本草记载的“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还有“生血,补血”之功效。  相似文献   

17.
《中药材》2015,(5)
对罗勒的产地、名称、药食兼用、栽培加工等经查阅古今典籍并结合现代研究进行考证。最早记载罗勒产于昆仑山,后逐渐向全国各地引种栽培。其本草正名有罗勒、兰香,别名有西王母菜、香菜、零陵香、翳子草等,部分本草著作记载的名称比较混乱。罗勒全草、根和种子均可入药,有2 000多年的食用和药用历史,早在北魏其栽培、加工就有详细的记载。  相似文献   

18.
《中药材》2017,(7)
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和植物学比较研究,结合药物名称、植物特征、产地分布、功效主治及实地考察等进行分析,考证《履巉岩本草》收载之笑靥儿草的基原。结果表明,《履巉岩本草》记载的笑靥儿草应该为菊科植物白苞蒿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的全草,建议更正笑靥儿草的文献始载。  相似文献   

19.
Zhu J 《中药材》2012,35(1):152-156
通过文献考证和解读,重新考证了早期记载秋石方的书籍和时间,发现:现存有据可考的最早记载秋石方的书籍是《良方》和《证类本草》,而不是《经验方;》沈括是秋石阴阳二炼法的最早记录者,但未被后世医家所重视;《本草纲目》中的阳炼法并非直接源于《良方》或《苏沈良方;》《证类本草》中的炼人中白方就是秋石方,而不是其他方子,该方不直接以炼秋石方为名的原因与秋石作为一种药物独立列于本草书籍的历程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植物名称、基原、产地、功效等方面对黄柏进行考证,为其现代用药安全提供文献依据。方法:立足历代主流本草文献,对黄柏打关信息进行梳理和考证。结果:黄柏植物名称经历了蘖(niè)木→蘗(bò)木→檗木→黄檗的变化,由此也引发了原植物在宋代前后的变迁。古代本草所记载的"檗木""黄檗"及"黄柏"均指现今的川黄柏,关黄柏为后起药材,历代本草无记载,1941年《朝鲜药局方》始有关黄柏的记载。黄柏的性味和功效古今较为统一。结果:厘清了黄柏名称及原植物的变化,以及产地和功效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