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郑生教授是国医大师李振华的学术继承人,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擅长治疗消化类疾病。慢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病。李郑生主任医师根据数年临证经验,总结出慢性便秘的病机是久病脾虚为本,提出便秘的总病机为脾虚肝郁胃滞,将临床常见便秘分为脾虚肝郁证和肝胃郁热证2类。治疗上以健脾疏肝和胃为总治则,脾虚肝郁证以健脾疏肝、润肠通便为治则,给予逍遥散加减;肝胃郁热证以疏肝和胃、泻热通腑为治则,给予香砂六君子汤合左金丸加减,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对李郑生主任医师运用疏肝健脾法治疗崩漏的经验进行总结。李郑生主任医师认为:崩漏为虚实夹杂之证,其病机关键为脾虚肝郁,病机之本为脾胃气虚,并根据脾虚与肝郁之轻重不同,将该病分为脾虚失统及肝郁血热两种证型。治疗上以健脾疏肝止血为主要原则,将健脾益气法贯穿始终,辨证论治,药证结合,临床疗效显著。同时配合注意经期卫生、调畅情志、调整饮食等。  相似文献   

3.
李郑生主任医师是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的学术继承人,国家级名老中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内科疑难杂病的治疗经验,尤其擅长治疗肝胆、脾胃类疾病,同时对与脾胃相关的妇科类疾病有独特见解。李郑生主任医师认为:缺乳临床常见虚实夹杂之证,病机关键是脾虚、肝郁,病机之本是脾虚。李郑生主任医师治疗缺乳以健脾疏肝通乳为主要原则,辨证治疗,药证结合,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4.
李郑生主任医师是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的学术传承人,全国名老中医,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脾胃肝胆病、内科杂病工作四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李师常用健脾疏肝法治疗脏躁。从脏躁的病因病机、临床用药等方面阐述李郑师治疗脏躁的独到见解和临床经验,认为脏躁以心肝火旺为标,以脾虚肝郁为本,在辨证上注重从症状、舌象、脉象等方面综合分析,在治疗上注重标本兼治,临床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李师治疗脏躁的用药规律总结如下,并举案例佐证。  相似文献   

5.
李郑生主任医师认为乳癖的发病与情志内伤、脾胃虚弱密不可分。肝为木,脾为土,木旺乘土,或土壅木郁,可致肝气郁结,气机失于畅达,肝病及脾;脾失健运,水液失于运化,痰浊内生,日久脾病及肝。肝与脾常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气滞、痰浊阻于血脉,导致血行不畅,气血不活,气滞、痰浊、血瘀三者阻于乳络而致本病的发生。其病机关键是气滞痰凝血瘀,故治疗以疏肝健脾,化痰散结,活血通络为原则,方用软坚消癖汤加减变化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并举案例佐证。  相似文献   

6.
李郑生教授是国医大师李振华的学术继承人,河南省名中医,河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脾胃、肝胆病诊治与研究30 a余,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嘈杂是上消化道溃疡主要的临床症状之一。李教授认为该病基本病机为脾虚肝郁胃滞,治疗以健脾疏肝和胃为原则,配合饮食及生活调护,临床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7.
李郑生教授是河南省名中医,河南中医学院硕士生导师,国医大师李振华学术继承人,从事中医内科医、教、研工作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胃痞又称痞满,是指以胃脘部胀满不适,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临床特点的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下垂等疾病。此病缠绵不愈,易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8.
李郑生教授是国医大师李振华的学术继承人,河南省名中医,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脾胃肝胆病的诊治与研究30余年,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口疮是脾胃常见病之一。李教授认为:口疮病机为脾虚肝郁胃滞,治疗应以健脾疏肝和胃为原则,配合饮食及生活调护,则收效甚佳。  相似文献   

9.
“郁病”多数医家认为病机为情志不舒而致气机不畅,其病位在肝,而治以疏肝理气,用药也多以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疏肝行气为多,陈俊逾主任医师在多年临床经验基础上结合新疆地区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燥热,新疆本地居民嗜食肥甘厚腻,夏季喜食生冷等特点,发现并总结郁病多以脾虚湿盛,肝气郁结为主要病机,认为治疗当以健脾燥湿为要,但疏肝理气应贯穿始终,在“脑神学说”理论基础,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健脾燥湿化痰,而伍以理气药、安神药,临床用药特点善用药对增强临床疗效,例如合欢花皮、龙骨、牡蛎等,同时辨证论治应用酸枣仁、柏子仁等养心安神药,龙骨、牡蛎等重镇安神药,五味子、灵芝等益气安神药,最终达到标本兼治,临床验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李家邦教授从医40余载,针对消化性溃疡的基本病机及病理过程,潜心摸索出治疗消化性溃疡之疏肝健脾和胃法,并研制出健胃愈疡片和健胃愈疡颗粒,临床取得良好疗效。笔者现将其临床经验总结如下,与同仁共研。1理论依据消化性溃疡属中医“胃脘痛”、“反胃”、“吐酸”、“嗳气”等范畴。情志不舒和饮食所伤为其常见病因,主要病机有肝郁脾虚、肝胃不和、气滞血瘀等,其病位虽在胃,多与肝、脾关系密切。胃与脾以膜相连,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脾主运化转输,以升发为常。二者同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生理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综观近年…  相似文献   

11.
李郑生主任医师是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的学术继承人,也是河南省名中医,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研工作30 a余,对临床中医内科杂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李师认为:有诸内必形于外,颜面部痤疮的发生发展与肝、脾、胃关系密切,脾虚为病理基础,土虚木乘、肝火上炎为病机关键;治以健脾疏肝和胃法。  相似文献   

12.
李郑生主任医师是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的学术继承人,河南省名中医,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从医40余载,学验俱丰,尤其在治疗脾胃肝胆病方面建树颇深。李郑生主任医师认为:鼻鼽的病机为肺脾虚损,其中脾虚是关键。李郑生主任医师临床治疗鼻鼽以培土生金为法,方选自拟益脾固金汤,药证相合,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和胃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疏肝健脾和胃法,基本方归芍六君子汤(当归、白芍、陈皮、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等)治疗本病60例,并设对照组对比(抗生素、止酸剂、胃黏膜保护剂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9%,对照组总有效率77.5%,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提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疏肝健脾、理气和胃,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功效。  相似文献   

14.
健脾和胃疏肝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临床常表现为上腹胀痛或抱胀不适,伴暖气、厌食、消瘦等,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根据CAG的病变特征,属中医“胃院病”、“痞证”等范畴。1989年以来,我们采用健牌和胃、疏肝活血法治疗CAG,并与西药组对照观察,疗效满意,报道如下。【临床资料]a对例均为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其中男164例,女叙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72岁;矿工98例,农民32例,司机57例,其z17例;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3年;伴肠化者3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中药组108例,西药组%例。…  相似文献   

15.
赵冰  刘颖春 《国医论坛》2011,26(6):24-24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目前西医治疗对症状的改善尚未取得满意的效果。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对本病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进行整理和归纳,并以疏肝健脾和胃法为基本治疗原则辨证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23例,取得了较好疗效,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世荣 《吉林中医药》2008,28(6):411-412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治疗组予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方选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对照组予以多潘立酮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两组间比较,治疗组餐后饱胀、上腹痛、嗳气的改变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FD在改善消化不良症状方面优于多潘立酮.  相似文献   

17.
陈良金 《四川中医》2003,21(4):48-49
作者采用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老年慢性胃炎76例,连续用药8周为1个疗程,停止服药,复查胃镜并评定疗效,结果临床治愈27例,好转44例,无效5例。其中17例有不同程度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后经HP检测15例阴转。提示该法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肝炎,本虚为肝肾不足,标实为湿热血瘀痰浊。湿热、气滞、血瘀、痰浊既是脾失健运、肝失疏泄病理产物,也是病情加重的病因,顾护脾胃为首要法则。认为在补益脾气的同时,必加补肾气、益精髓之品。  相似文献   

19.
陈树真主任中医师为河北省首届名老中医,邢台市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邢台市首届名中医,河北省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床经验丰富,医术精湛,学验俱丰,善于辨证论治各种疑  相似文献   

20.
王新志主任医师是国家二级教授,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新志主任医师另辟蹊径,从文字入手,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患者实际,认为缺血性中风后肢体麻木病机为肝郁气滞、络脉阻滞,确立了以柴胡疏肝散、丹栀逍遥散为基础方,加用虫类药等疏肝清热通络的治疗方法。介绍王新志主任医师采用疏肝清热通络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肢体麻木的临床经验,给学者以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