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远期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远期并发症,评价这一疗法的远期效果并对腔内移植物的设计提出改进意见。方法:对一组146例Stanford B型夹层行腔内隔绝术后,经随访3至8年,统计其术后24个月以上出现的并发症。结果:该组远期并发症包括支架型移植物远端处夹层隔膜破裂5例;肾下腹主动脉段假腔增大2例;再发Stanford A型夹层3例;移植物破损2例。结论:虽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远期效果总体比较满意.但腔内移植物的设计仍有改进的必要,特别是针对移植物远端隔膜破裂和远期移植物破损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瘤体演变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隔绝近端裂口后,恢复真腔及分支动脉血流、假腔血栓化并机化收缩,主夹层动脉瘤重构稳定,减少动脉瘤破裂机会.由于创伤小、并发症少、死亡率低、恢复快等特点,腔内隔绝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最近的随访研究中发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瘤体重构并未完全达到理想情况,真腔直径未恢复到发病前水平,并有假腔变大,支架附近隔膜破裂、内漏、隔膜逆撕形成新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情况.  相似文献   

3.
临床资料 患者,男,61岁,因“突发胸腹部疼痛10h”入院。患者突发胸腹部疼痛,呈撕裂样,程度剧烈,伴大汗,伴有右下肢麻木,感觉障碍,无恶心呕吐,无昏迷,急送我院急诊就诊,查体:脉搏90次/分,血压60~70/45~50mmHg,应用多巴胺5μg/(kg·min)提升血压,左肺呼吸音消失,右肺呼吸音增粗。心率90次/分,无心律失常,无病理性杂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亚急性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瘤体重构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8年9月至2005年10月43例亚急性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随访影像学资料。将主动脉分为S1、S2、S3三段,设定每段主动脉中点所在平面为观察横断面,分别测量每次随访CT各观察横断面真、假腔及瘤体直径,观察其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内S1、S2瘤体及真假腔重构变化较明显,真腔直径逐渐增大、假腔血栓化吸收、瘤体逐渐减小,24个月后变化趋于稳定,而S3段在术后重构变化不显著。结论:亚急性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安全有效,术后瘤体重构满意。病人在度过急性期后应尽早行腔内隔绝术,使得瘤体得到较好重构,尽量恢复至发病前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价值。方法采用进口支架型移植物对1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隔绝术治疗。结果14例中13例术后DSA造影均显示破口被成功封闭,1例植入裸支架显示假腔缩窄。术后5例CTA及2例MRA显示假腔内血栓形成。无术中严重并发症及术中死亡。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明显简化了手术操作,减小了手术风险,疗效确切。尤其是在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中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4月126例行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6例,女40例;年龄32~82岁,平均(56±8)岁.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监控下,切开股动脉,将带膜支架置于胸主动脉内膜破口处,封堵破口.术后影像学随访观察有无内漏、移位和支架塌陷等术后并发症.结果 126例手术成功,释放支架157枚.所有患者原发胸主动脉夹层破口完全封闭,真腔血流恢复,受损脏器功能恢复正常.术后8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65%,随访时间3~6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6±8)个月.复查显示无内漏、移位等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2例,随访死亡1例,12例出现支架尾部破口,再次行腔内隔绝,1例术后出现逆行性A型夹层.结论 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是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具有技术可靠,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对策。方法对15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术前给予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疼痛变化,并积极控制血压和镇痛,术后严密监测并积极控制血压波动,观察切口、肢体血供情况,做好出院指导。结果15例均痊愈出院,无截瘫、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结论围术期积极控制血压、合理镇痛,密切观察切口、肢体血供情况,可提高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效果和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急慢性期主动脉夹层行腔内隔绝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2002年5月到2006年12月由于B型主动脉夹层住院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其中处于急性期的23例,处于慢性期的27例。经股动脉置入覆膜支架封堵胸主动脉破裂口,分析其临床特点、近期及远期疗效。结果与慢性主动脉夹层组相比,急性主动脉夹层组胸腔积液(17.4%vs0,P=0.04),肢体或内脏缺血(26.1%vs3.7%,P=0.04)发生率较高。急性主动脉夹层近期并发症发生率较慢性主动脉夹层组高(43.5%vs14.8%,P=0.02)。出院后对患者进行平均17±16个月的随访,与慢性主动脉夹层组相比,急性主动脉夹层并发症发生率较高(26.1%vs3.8%,P=0.04)。急性主动脉夹层组在随访期间死亡率有高于慢性主动脉夹层组的趋势(8.7%vs3.8%)。两组随访期内生存率无差别(91.3%vs.96.2%;LogRank,P=0.42),其中急性主动脉夹层组4年生存率为86.4%,慢性主动脉夹层组4年生存率为92.3%。在随访期间慢性主动脉夹层组无事件生存率显著高于急性主动脉夹层组(73.9%vs96.2%;LogRank,P=0.02)。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其并发症与就诊时病情急性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导管校准和标记导管校法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中测量主动脉直径的差异。方法收集30例接受经腔内隔绝术治疗的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分别以2种校准法测量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主动脉直径,并将测量值与CTA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导管校准、标记导管校准、CTA测量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5,P0.05)。两两比较显示,导管校准法与CTA、标记导管校准法间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标记导管校准法与CTA间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CTA测量值为金标准,Bland-Altman分析显示标记导管校准法与CTA测量法一致性较导管校准法更好。结论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中,标记导管校准法的测量值接近CTA的测量值,优于导管校准法,可为支架的选择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  相似文献   

10.
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9,自引:5,他引:49  
Jing ZP  Feng X  Bao JM  Zhao ZQ  Zhao J  Lu QS  Qu LF  Ye BY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7):483-486
目的 探讨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手术操作技巧、并发症防治原则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对146例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采用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评估,术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经股动脉或髂动脉将移植物导入胸主动脉封闭夹层裂口。结果 术中移植物成功释放145例,1例移植物无法释放而转行开胸手术。119例仅使用移植物封闭夹层近端裂口,26例同时封闭夹层近端及远端裂口,46例远端夹层裂口旷置。围手术期死亡6例,其余病例术后无心、肺、肾功能衰竭及截瘫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1个月猝死1例,2例分别于术后14、24个月再发Stanford A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而行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Bentall手术),其余患者未出现与夹层动脉瘤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新方法,短期的随访结果表明该技术安全、有效。内漏是该方法的主要并发症并可能导致术后患者死亡,远期疗效有待继续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因股动脉狭窄无法行腔内隔绝术治疗的胸术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例的腔内微创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至2001年12月收治的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双侧髂股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21列。结果:21例患均采用腹膜外径路显露单侧髂总动脉或腹主动脉下段,行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即时操作成功率100%,结论:对于部分股动脉扭曲狭窄的患,经腹膜外径路行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血管腔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脉夹层是主动脉最常见的疾患.是由于主动脉腔内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层.形成主动脉壁两层分离状态而成。夹层可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如其假腔不断扩大,在主动脉壁间形成动脉瘤.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可发生于主动脉任何部位.按Stanford分型,凡病变累及升主动脉者为A型.内膜撕裂口可位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或近端降主动脉.病变扩展可累及升主动脉.也可延至弓部、降主动脉或腹主动脉。根据DeBakey分型,如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病变扩展累及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胸主动脉甚至腹主动脉者,称为DeBakeyⅠ型:而内膜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病变扩展仅限于升主动脉者.称为DeBakeyⅡ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一期腔内隔绝术治疗的可行性、手术操作技巧及并发症防治原则。方法和结果:1例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及双侧髂动脉瘤的病人于2006年3月在本中心接受了腔内隔绝术。MRA检查提示.主动脉弓降交界处开始出现夹层.真腔受压变窄,以胸腹交界处及腹主动脉中段最明显,最扁窄处为0.5cm;假腔在腹主动脉中段明显,最大径约5.0cm,假腔再人口位于左髂总动脉近端。双侧髂总动脉迂曲并呈瘤样扩张。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双侧肾动脉均发自真腔。手术在全麻下进行:降主动脉植入规格为34-34-100mm的直管型Talent移植物,封闭夹层裂口:腹主动脉植入规格为AOI26-12-170mm Talent移植物,远端连接12.12.68mmTalent移植物至一侧髂外动脉,行双侧股-股转流。瘤体隔绝完全,手术约耗时300min,失血1000ml,透视6min,使用威视派克450ml。术后21d出院。术后随访半年,病人生活质量良好,复查CTA显示:移植物通畅,瘤腔内均完全形成血栓。结论:腔内隔绝术的微创特点使一期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瘤成为一种比较安全的手术。主动脉长段隔绝也有利于降低截瘫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适应证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分析21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微创腔内隔绝术病例与治疗效果。结果死亡3例,痊愈18例。4例发生术后内漏,3个月后CT检查自行封闭。18例随访10~60个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可作为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应用带膜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29例(男25例,女4例,年龄38~77岁)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采用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或CT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评估,术前穿刺左肱动脉行升主动脉对比剂追踪了解破口的位置及撕裂的范围,所有的患者都在全麻下进行的,术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监视下经股动脉或髂动脉将带膜支架导入胸主动脉封闭夹层破口。结果29例均成功进行了胸主动脉夹层的血管腔内隔绝术,其中25例使用Talent支架,4例为国产支架。术后主动脉造影证实夹层裂口完全封闭或内漏明显减少,无中转开胸手术,围手术期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29个月(平均15个月),其中21例行CT复查,8例行DSA复查,3例病人在术后2~8个月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结论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简便安全而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好。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成功率和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16.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起病急骤、预后凶险的动脉疾病。胸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的最佳治疗方案依然充满争议。尽管B型夹层的外科开放性手术治疗在技术和方法上都有长足提高,但其死亡率和致残率仍然较高。20世纪90年代后期,血管腔内支架型人工血管释放的概念逐渐进人治疗领域。通过支架型人工血管的释放能修复近端撕裂口,随后诱导主动脉管腔的重塑,从而可避免传统手术。尽管缺乏随机对照的前瞻性实验数据,但现有的临床资料还是表明与药物或手术治疗相比,夹层的腔内治疗具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对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目前指南已推荐腔内治疗作为治疗首选方案,但其具体的治疗决策受到时间分期、合并症(即是否为复杂性)和解剖形态(破口位置大小数目、真假腔形态、夹层累及范围、分支供血来源等)的影响。其中,急性TBAD经过一定时间会演变至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chronic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cTBAD)。  相似文献   

18.
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Stanford B型)的腔内血管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Stanford B型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方法。方法 对l2例StanfordB型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l2例患者全为男性,年龄40~68岁,平均52.1岁。其中10例患者进行了腔内血管外科治疗,均取得了技术上的成功,术后内漏1例,3d后漏血停止。其余病例术后即时造影示瘘口已被完整覆盖,假腔无血漏入,内脏动脉等恢复真腔供血。2例未行腔内治疗的患者,l例因并发呼衰死亡,l例死于夹层动脉瘤破裂。结论对Stanford B型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如适应证掌握合适,腔内治疗与传统的开胸手术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安全度大,并发症少等优点,且可大大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保守治疗难以控制病情的发展,易导致死亡等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联合辅助技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方法 分析腔内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破口邻近左锁骨下动脉或位于其近端的46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腔内封堵左锁骨下动脉43例;PDA封堵器封堵左锁骨下动脉6例次;颈部动脉搭桥术9例次;“烟囱”技术重建左颈总动脉8例次;“开窗”技术封堵夹层破口,同时保留主动脉弓部所有分支动脉1例次.结果 患者术后均存活,随访时间(25±16)个月.未发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10例发生左锁骨下动脉Ⅱ型内漏,其中6例通过PDA封堵器隔绝,2例保守治疗后自愈;9例发生左上肢缺血症状,其中8例行保守治疗,另1例症状严重,行颈部动脉搭桥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随访中,所有人工血管和分支动脉支架均保持通畅,降主动脉真腔直径显著扩大,假腔直径逐渐缩小.结论 对累及主动脉弓部,破口邻近左锁骨下动脉或位于其近端的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联合PDA封堵器、颈部动脉搭桥术、“烟囱”技术或“开窗”技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EVGE)后主动脉重塑影响因素并探讨亚急性期行此术式后主动脉重塑的特点。方法:对44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EVGE治疗,术后采用CT扫描进行随访。根据支架段假腔是否消失分为2组。测量术前CT扫描图像中支架近、中、远段水平假腔径线及总径线,分析性别、高血压、手术时机、支架类型等对主动脉重塑的影响。将亚急性期患者主动脉分为A1、A2、A3段,观察3段主动脉中点所在平面真、假腔及瘤体直径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前CT扫描各径线比较,假腔消失组均低于假腔末消失组;亚急性期行EVGE与急性期及慢性期比较,假腔消失组病例数高于假腔未消失组;夹层累及腹主动脉较未累及者,假腔消失组病例数低于假腔未消失组;术后6个月内A1、A2段瘤体及真假腔重塑变化较明显(真腔增大、假腔变小),而A3段在术后重塑变化不显著(真腔稍增大、假腔稍减小)。尤其亚急性期行EVGE后连续CT观察:真腔逐渐增大,假腔逐渐减小,6个月内趋于闭合。结论:术前假腔直径、长度以及支架置入时期的不同是影响术后主动脉重塑重要因素。亚急性期行EVGE有利于主动脉重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