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依据前期对本院救援队出队参与多次国内、国外救援工作总结出的地震疾病种类变化规律,有针对性的对今后地震救援药品品种进行遴选.方法 对震后我院救援队救治过程中收治的伤病员疾病种类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从震后不同时间段,对地震救援药品进行遴选.结果 在震后1~7d,疾病种类以损伤和中毒类疾病为主,药品选择应以抗休克、止血、抗感染、补液等抢救药品为主,辅以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在震后8~14 d,疾病种类多元分布,除了损伤和中毒类疾病外,呼吸系统疾病、妇产小儿疾病、皮肤病、精神和行为障碍增加.药品在选用上述品种的基础上,还应包括治疗常见病多发病需要的大内科、大外科药品,特别是呼吸系统用药、消化系统用药以及妇、儿用药等.结论 以疾病种类为依据、按照时间段对药品进行遴选的方法,克服了药品品种选择的盲目性,使其更贴近震区疾病发生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
地震后不同时间段疾病种类的变化规律为地震救援药品的选择提供了依据,救援队救治能力为救援药品的携带数量提供了参考,但是,由于地震灾害发生地区地理环境的不同,所携带救援药品不仅要考虑到一般情况下的需求,还有考虑到多种地理环境下对救援药品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部队官兵洪灾救援行动中疾病发生情况,为提高部队官兵遂行多样化卫勤保障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方法(ICD-10)进行统计分类,统计疾病发病数及构成比.结果 洪灾救援任务中,各系统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皮肤病占总发病数的37.5%,占首位;南北地区洪灾救援前线官兵疾病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第1、2周呼吸系统疾病趋于发病的高峰,皮肤病和皮下组织疾病在第2周逐渐上升,第3、4周趋于高峰阶段;消化系统疾病和传染病寄生虫疾病也趋于逐步上升的趋势.不同时间段各系统疾病有显著差异.结论 洪灾救援官兵发病呈多元性与集中发病的特点.部队在特殊环境下作业时,加强部队疾病预防与控制,重视公共卫生及个人卫生防护,同时也要加强对皮肤疾病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地震后救援药品品种选择的方法.方法 按时间段统计巴基斯坦巴拉考特2005年、印尼班图尔2006年和我国汶川2008年大地震后1~7 d和8~14d的疾病种类及其百分比,按疾病种类所占比例配置救援药品,形成救援药品整体比例结构.按照救援队医师携带一个药箱,每人每天救治20名伤者,计算每日携带药品基数,由随行药师每日统计补充.按出队护士每人每日能输液20人,肌肉注射20人,计算出救援队出队时期内所需配备输液药品的数量.结果 地震后1~7 d,治疗损伤、中毒的药物所占比例为68.32%,呼吸系统疾病药物占7.64%,而治疗妇产、小儿疾病的药物为0;8~14d,上述3类药物所占比例分别为40.47%,13.25%,和5.71%.救援队医生每人每天携带,随行药师每日补充的药物可用下列公式计算:A=B ×20×k×N(A:某药配备剂量B:某药1日常用量K:药品配备比例N:出队时间段).救援队出队护士人每人每日输液20人,肌肉注射20人,计算公式同上.结论 救援队医生和护士每日携带药品基数和配备输液药品可用公式A=B×20×k×N计算.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部队在各种"处置突发事件"救援行动中伤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以便在救援行动前及时做好卫勤保障准备,使部队防病治病措施迅速到位.方法 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方法(ICD-10)进行统计分类,计算伤病发病人次及构成比.结果 163次处置突发事件中救援官兵总伤病数为9 655人次,其中呼吸系统疾病占35.95%、损伤和中毒疾病占23.13%、消化系统疾病占22.32%;在平息暴乱作战中,重伤、中度伤、轻伤为1:3.20:8.34;不同时间段各系统伤病发生趋势有显著的差异.结论 前线官兵伤病种类单纯,呈集中发病的特点;任务性质、程度决定着参战人数及致伤伤情;作战进程越长疾病发生率越高.根据任务性质、作战进程采取针对性的卫勤保障对策,减少战伤减员及疾病减员确保部队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旨在为中国救援队(医疗)应对台风类灾害医学救援药品保障提供理论依据,为救援队在灾后疫情防控提供标准化流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医学文献数据库,统计分析台风或热带气旋等灾害后各系统疾病发生率,汇总疾病谱;根据疾病类型占比,采用决策分析法,确定台风类灾害救援药品保障目录。结果台风后,外伤、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皮肤科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为主要疾病类型,在通用药品模块的基础上增补台风灾害专科药品,涉及10个系统26种药物。基于中国救援队赴莫桑比克应急救援的实践经验和相关指南,构建灾后现场疫情防控标准化流程和消杀制剂推荐目录。结论 台风类灾害应急救援药品模块的建立与疫情防控规范化流程构建,提高了应对台风灾害的医学救援速率及能力,防止了台风后传染病的发生,为国内外应对台风类灾害应急救援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洪涝灾害救援药品保障系统,针对不同区域灾情特点快速调配救援药品保障的时效性.方法 建立各突发事件模块,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针对洪涝灾害模块中疾病特点进行划分,采用决策分析法建立药品模块的组装方案.结果 将此药品保障系统应用于洪涝灾害救援中,针对灾害特点快速调配药品准备的时效性,减少了人为差错.结论 根据灾情中疾病特点,快速调配救援药品,充分发挥出药品保障系统模块快速随机性调配灾害救援药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部队官兵在地震应急救援行动中伤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方法武装警察部队医学院附属医院应急保障分队诊治了参加汶川抗震救援的七支武警部队救援分队的2194名官兵,男2172人,女22人,平均年龄19.73岁,用国际疾病分类方法(ICD-10)统计疾病发病例数及构成比。结果皮肤病和皮下组织疾病占37.60%;消化系统疾病占22.42%;损伤和中毒占25.79%;呼吸系统疾病占8.47%;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占2.91%。不同时间段各系统疾病的发生情况明显不同。第1周损伤率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皮肤病和皮下组织疾病在第2周,并呈现逐渐上升趋势,第3、4周达高峰;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也有逐步上升的现象。结论地震应急救援官兵的伤病受灾难环境、救援任务、参战天数影响,呈现多元性与集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洪灾救援中某部武警官兵伤病发生特点与规律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了解洪灾救援中武警官兵伤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以便在行动前及时做好救援准备和卫勤保障工作,使灾害卫生救援措施迅速到位。方法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方法(ICD-10)对发生疾病进行分类,计算伤病发生数及构成比,分析伤病的系统构成与内部构成。结果洪灾救援行动中,参战人员各系统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皮肤病占总发病数的37.5%;呼吸系统疾病占28.24%;消化系统疾病占13.45%;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占2.95%。救援前线官兵南北地区食源性疾病发病情况有显著差异(P〈0.05);抗洪救灾中随着任务进程延长,伤病的发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第1、2周呼吸系统疾病多见,皮肤病和皮下组织疾病在第2周逐渐上升,第3、4周达到高峰,消化系统疾病和传染病寄生虫疾病一直呈上升的现象,显示了不同时间段各系统疾病有显著差异。结论参加洪灾救援官兵伤病发生呈多元性的特点。应根据洪涝灾害对卫生减员的影响因素分析参战官兵的伤病特点及规律,及早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使救援上作及卫勤保障工作有效得力,减少伤病减员确保部队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部队在洪灾救援行动中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特点和规律,为救援部队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方法(ICD-10)进行统计分类,计算疾病发生数及构成比.结果 历年历次洪灾救援任务中,各系统疾病及食源性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1997、1998、1999年食源性疾病分别占当年洪灾救援任务中总发病数的36.32%、23.40%、20.07%;救援重灾区中有两个同期发病上升,南北地区食源性疾病发病构成情况有显著差别.结论 前线官兵食源性疾病发生情况,为面广、强度小、相对集中等流行特点.应根据灾情程度、灾害地点、参战人数、参战时日、任务性质掌握疾病发病周期及规律,及早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使卫勤保障工作有效得力,减少疾病减员确保部队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11.
“5·12”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海军总医院即派出医疗队前往灾区,人员以外科,尤其是骨科医生为主,物资配备以清创包,夹板,和抗生素、麻醉药、止痛药等药品为主。灾区疾病谱随时间变化,灾后1周内疾病构成以骨折等外伤为主,之后内科类疾病在疾病谱中所占比例明显上升。罹病率居前的疾病为:呼吸道感染(35.3%),外伤(19.5%),急性胃肠炎(10.9%)和皮炎(9.3%)。1周后需要增加呼吸科、消化科、皮肤科、儿科等专科医生和心理、防疫方面的医务人员,需要增加常见内科疾病药物的配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四川清平乡泥石流伤病员不同时段疾病发生情况调查,明确各时段疾病的发生及分布情况,以便更好的组织救治。方法泥石流灾害后24h、72h及21d,对清平地区因泥石流灾害及灾后救治的3018例伤病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结果灾后24h伤员主要疾病分类:挤压伤、骨折、呼吸道疾病;灾后72h主要疾病分类: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软组织伤;灾后21d主要疾病分类:呼吸道疾病、慢性基础疾病、胃肠道疾病、心理性疾病。结论泥石流灾害后不同时段发生的疾病种类有所不同,外伤和呼吸道疾病是主要病种,后期医疗处理需要注意慢性基础疾病及心理性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作为从事应急工作的专业人员,笔者参加了汶川地震灾区的医疗救援。根据在灾区工作的经验提出一些意见。一止匕地区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建立医疗卫生救援应急指挥机构和/或医疗卫生救援应急核心专家组,缺乏具有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性医疗卫生应急专家。许多公民的依法应急意识不强。震后早期只能rN育关领导人提供平面地图,3天后才拿得出遥感立体图象,这时抢救的黄金时段己过。多数来自外省的医疗救援队也是在黄金时段后到达四川。许多地方的卫生应急办事机构未能进入紧急医疗卫生救援前线指挥部。一些卫生行政部门信息报告内容过粗。缺少院外医疗急救现代通讯、信息系统和急救车辆。现场医疗急救力量明显不足。缺少国家空中医疗救援组织、人员和标准化装备。笔者认为,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院外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模式,包括应急管理机制,以协调各机构的活动。建立外援医疗队联席会议制度,指导建立现代紧急医学救援服务链,包括移动医院、急救车、中转站、帐篷医院等,应促进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应在绵阳建立医疗服务站和一所传染病医院。考虑到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办,笔者认为可从震区的工作中获取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汶川地震后绵竹九龙镇10d伤病就诊的特点和规律。方法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方法(ICD-10)进行统计学分类,计算疾病就诊例数及构成比,并对各类疾病就诊分布情况进行趋势Χ^2检验。结果灾区就诊疾病中占比例最大的为软组织损伤及呼吸道感染。软组织损伤、皮肤病、骨折就诊数呈逐渐减少趋势,其余疾病就诊人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震后医疗队要尽早进驻灾区进行医疗救助,医疗资源配备应以治疗外科疾病为主,并根据当地气候、风俗、经济条件等的差异作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5.
2010年1月14日海地发生7.3级地震后10d,由多家卫生机构组成的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境外执行抗震救灾医疗防疫救援任务。面对灾区地震灾情严重、卫生防病形势严峻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医疗卫生防疫措施,通过震后卫生防病信息收集;有害生物种群调查;水源水质调查与检测;临床诊断传染病疑似病例的检测;传染病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有害生物的控制;环境整治;健康宣教与心理疏导;预防接种等多种医疗防疫措施的实施。为当地培训了一支当地卫生防疫力量;玛依卡代安置点环境卫生明显改善;灾民卫生防病意识普遍提高;疾病监测机制初步建立。总结此次卫生防疫救援工作,制定完善的预案,收集灾区相关资料,构建卫生防疫网络,医疗救援与防疫救援并重,重视救援队员自身的医疗防护保障是医疗防疫救援工作顺利完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地震和海啸,包括中国在内的18支国际救援队到达灾区,18支救援队按〈联合国国际搜救行动指南〉配置人员与装备,在联合国现场协调中心的统一调度下开展以搜救为主要任务的救援行动.18支队伍中,1支(5%)于灾后第1 d到达,9支(50%)于灾后第2 d到达;4支(22%)于灾后第3 d到达,1支(5%)于灾后第4 d到达,平均在灾后3 d到达灾区,在灾区平均工作的时间是7 d.中国国际救援队15人,其中医疗队员1人,于震后第2 d飞抵日本.3月15日,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及放射性物质泄漏,灾区遭遇降雪天气,搜救工作困难增加.多国救援队未能救出幸存者,各队也无人员伤亡.联合国倡导的融合搜索、营救与医疗三项主体行动于一体的现代城市搜救队建队模式已为众多国家,尤其是正迈向城市化的国家(包括中国)所接受.  相似文献   

17.
海地地震发生后,中国国际救援队迅速赶赴现场进行救援。携带的药品有17大类100多种,全部用罄。实际经验表明,药品供应是灾害救援的基础。应建立流动医院的药品配置模型;救援现场药品紧急使用应执行计划,统一管理;应急救援结束后应进行药品交接和统计;应建立各种药品的限定日剂量数模型。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四川省卫生应急救援及反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卫生主管部门立即组建抗震救灾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在短时间内建立部省间:部门间、军地间协调机制,迅速开展卫生应急救援行动。通过水陆空三进,“黄金72小时”内实现3.58万名医疗救援人员大集结和重灾县医疗救援全覆盖,尽最大努力抢救伤员、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灾后两周实现乡、村和灾民安置点卫生防疫工作全覆盖,确保灾后无疫情发生;全力组织灾区医疗物资保障供应,科学快捷、透明公开,一个月的药品器械调配量就相当于以前全省一年总用量;适时调整工作重点,接连完成了紧急医疗救援、重症伤员救治、跨省大转运、应急免疫接种、传染病防控和对口支援等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