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权秀  上林大辅 《天津医药》2006,34(12):892-893
目前血管内超声(IVUS)研究证实,病变部位残存的斑块负荷是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管内超声检查可明确粥样斑块的分布及性质。在该检查引导下行定向的冠状动脉内斑块切除术可明显减少冠脉内的斑块负荷,增加管腔截面面积,故被期望能显著减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田。笔者回顾性分析了92例血管内超声引导下行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定向旋切术(DCA)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DCA治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致病斑块破裂与ACS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69例ACS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后分为有斑块破裂(A组,38例)和无斑块破裂(B组,31例)两组,分析致病斑块破裂与ACS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与B组比较,A组患者年轻、男性多见、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高(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低(P<0.01)、病变血管重构指数大(P<0.01).多变量分析显示,代谢综合征是预测斑块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OR=5.26,95%CI=1.49-21.40,P<0.05).结论 低血清HDL为特征的代谢综合征在伴有冠脉代偿性扩张的不稳定斑块破裂中可能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CHD)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包括稳定的冠状动脉疾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稳定的冠状动脉疾病或者临床完全无症状或者表现为稳定性心绞痛.病理生理特点是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导致血管腔固定狭窄.没有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但并不意味着斑块是稳定的.仍有发生破裂导致心肌梗死的可能能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应用血管内超声 (IVUS)对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脉斑块的比较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粥样斑块的形态特征。方法 :实验分 2组 ,急性心肌梗死组 :5 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男 4 3例 ,女 16例 ,平均年龄 6 0± 9岁 ;稳定性心绞痛组 :5 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男 38例 ,女 12例 ,平均年龄 6 2± 10岁。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 ,通过血管内超声评价斑块的偏心性、线状夹层、低回声血栓、无回声暗区及斑点状回声物质等形态特征。结果 :两组患者斑块偏心性及钙化无显著性差异 ,但低回声血栓 (急性心肌梗死组 15 %vs稳定性心绞痛组 0 % ) ,线状夹层 (37%vs 4 % ) ,无回声暗区 (31%vs 0 % ) ,斑点状回声物质(90 %vs 0 % )急性心肌梗死组较稳定性心绞痛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低回声血栓 ,线状夹层 ,无回声暗区 ,斑点状回声物质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斑块的形态特征 ,可以证实斑块破裂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心管内超声(IVUS)观察到的冠状动脉缺血相关斑块与冠心病(CHD)临床表现的关系,对116例住院病人行心电图、冠状动脉造 影(CAG)及IVUS检查。这些病人依据CAG结果及临床表现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CA组,血管狭窄&;lt;50%)46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血管狭窄≥50%)37例,急性冠状综合征组(ACS组)33例。结果表明:①SAP组及ACS组血管病变明显较CA组长、弥漫(分别为19.52mm、25.36mm及12.35mm,P&;lt;0.01)。②CA组以同心性斑块为主,SAP及ACS组均以偏心性斑块为主(P&;lt;0.05)。③CA组及SAP组以纤维性斑块多见,ACS组则以脂质性斑块为主(P&;lt;0.05)。④SAP及ACS组均可见明显的血管重构(P&;lt;0.05)。结论:冠心病的发作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和形态有明确关系,脂质性斑块常诱发ACS,SAP则以纤维性斑块为主,但二者均以偏心性斑块多见,因此有明显的血管重构。  相似文献   

6.
丁寻实  汪汉  蔡琳 《北方药学》2013,(12):60-62
目的:早期识别不稳定斑块对于预防急性冠脉事件非常重要。目前使用先进的虚拟组织学冠状动脉内超声来研究冠状动脉斑块组分,并研究冠心病临床表现与非罪犯血管节段的斑块组分的临床联系。方法:对91例患者实施了虚拟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检查的血管是狭窄小于50%的非罪犯病变的血管节段,其中,48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43例稳定心绞痛患者。结果: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组较稳定心绞痛患者组有着较高的钙化成分(7.86%±1.0%vs 4.9%±0.9%,P=0.03)和较高的坏死核心成分(13.6%±1.1%vs 8.4%±1.1%,P=0.001)。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组较稳定心绞痛患者组有着较高的薄帽纤维粥瘤(VH-TCFA)检出率(63.5%versus 34.8%,P=0.007)。在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中,检出薄帽纤维粥瘤(VH-TCFA)的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未检出薄帽纤维粥瘤(VH-TCFA)的患者(7.96±2.56mg/l vs 1.65±0.35mg/l,P=0.005)。结论:在非罪犯病变的冠状动脉节段,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组有着较高的薄帽纤维粥瘤(VH-TCFA)的发生率。在急性冠脉综合症中,检出薄帽纤维粥瘤(VH-TCFA)往往伴随有较高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7.
顾振良  方秀英 《江苏医药》1998,24(10):703-705
采用HPSONOS血管腔内超声(IVUS)显像系统,21只实验性主动脉粥样硬化新西兰兔的59个超声切面显像,并与组织学对照,以评价IVUS对脂质斑块的在体诊断价值。结果脂质斑块的超声特征本血管内侧壁上呈现腔内半月形低回声区。IVUS在体诊断脂质斑块的敏感度为93.5%,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81.2%。定量分析表明腔面积、内弹力膜面积、斑块面积、斑块厚度的超声测值明显大于组织学测值,但密切相关。提示IVUS对脂质斑块的在体诊断具有较高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易损斑块的特征是纤维帽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核心比例高、斑块炎症明显及伴斑块内出血.易损斑块易发生破裂,引起血小板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冠状动脉内易损斑块破裂可引起急性冠脉事件.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激应图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血管内磁共振显像、血管镜、分光镜等是目前检测易损斑块的主要手段.对冠状动脉内易损斑块应积...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状动脉重构间的关系,对90例临床诊断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的住院病人,行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表明:①冠脉狭窄轻度(<50%)、中度(50%-75%)、重度(>75%)均可见血管重构,狭窄处血管面积分别为13.8&;#177;4.9mm^2、15.9&;#177;14.2mm^2及15.8&;#177;115.5mm^2,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②脂质性斑块可见明显的血管重构(P<0.05),脂质性、纤维性及钙化性斑块狭窄处血管面积分别为16.7&;#177;4.6mm^2、13.1&;#177;3.9mm^2及13.9&;#177;5.3mm^2,而参考血管面积分别为12.0&;#177;4.0mm^2、12.8&;#177;3.6mm^2及12.9&;#177;4.2mm^2。③61条血管为偏心性斑块,34条血管为同心性斑块,其狭窄处血管面积分别为16.1&;#177;3.6mm^2和13.7&;#177;5.1mm^2,参考血管面积为11.87&;#177;3.80mm^2和12.93&;#177;4.67mm^2。偏心性斑块可见明显的血管重构(P<0.05),同心性斑块血管重构不明显(P>0.05)。结论:血管重构与血管狭窄程度无明显关系,而与斑块的性质及形态有着明显的关系,偏心性斑块和脂质性斑块可见明显的血管重构。因此,由于血管重构,血管内超声可显示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冠脉造影可无明显狭窄表现。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探及到的冠状动脉病变与冠心病(CHD)危险因素的关系,对125例行冠脉造影(CAG)及IVUS)检查的住院病人,根据伴CHD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的多少分为I组(无危险因素)21例,Ⅱ组(1种危险因素)38例,Ⅲ组(2种危险因素)43例,Ⅳ组(≥3种危险因素)23例。结果:①I组至Ⅳ组斑块长度分别为13mm、19.3mm、19.8mm、21.8mm,随着危险因素增多,病变延长(P<0.05)。②无危险因素组及≥3种危险因素组以同心性斑块多见,而其它两组以偏心性斑块多见(P<0.05)。③≥3种危险因素组以脂质性斑块为主,随着危险因素减少,纤维性斑块及钙化性斑块增多(P<0.05)。④Ⅱ组及Ⅲ组可见明显的血管重构(P<0.05)。结论:CHD伴危险因素种类越多,病变长度越长,脂质性斑块越重;血管重构主要与斑块的形态有明确关系,偏心性斑块血管重构明显,而后多见于存在1-2种危险因素的病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冠状动脉斑块应用64层螺旋CT(MSCT)与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IVUS-VH)进行检查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冠状动脉斑块患者45例,对其分别展开MSCT与IVUS-VH检查,MSCT检查将冠状动脉斑块分成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和钙化斑块,IVUS-VH检查将冠状动脉斑块分成:纤维斑块(F)、纤维脂质(FF)、钙化斑块(DC)、坏死核心(NC),对两种检查方法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对比发现,MSCT检查中不同类型斑块的F、FF、DC、NC含量存在明显差异(P<0.05),各类型钙化斑块的病变长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MSCT测量斑块的CT值与IVUS-VH测量的斑块钙化百分比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两种检查在冠状动脉斑块诊断中均存在明显优势,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对冠脉造影临界病变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18例冠脉造影狭窄程度(40~60)%的21处临界病变患者,同时应用血管内超声仪检查,对病变的最小血管径、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及病变性状进行比较。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冠脉病变分为钙化斑块、硬斑块及软斑块。结果:冠脉造影示病变直径狭窄率及面积狭窄率分别为(38.50±9.40)%,(57.30±11.60)%;明显低于血管内超声结果(47.00±7.20)%,(70.00±8.80)%。超声检查21处病变中,钙化斑块5处,硬斑块11处,软斑块5处。结论:血管内超声可以进一步明确冠脉造影临界病变的程度、性质,对冠心病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256层螺旋头颈部CT血管成像( CTA)与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CTA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结果,分析二者对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狭窄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对斑块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CTA与颈部血管彩超诊断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符合率为73.5%(1138/1548),对轻、中度狭窄诊断有较低程度的一致性(κ值分别为0.01、0.05),对重度狭窄、闭塞诊断有较高程度的一致性(κ值分别为0.34、0.47)。 CTA对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中斑块检出率[11.3%(175/1548)比1.4%(29/1548)]明显优于颈部血管彩超[3.2%(50/1548)比0.3%(4/1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89,P<0.01;χ^2=19.14,P<0.01)。结论 CTA在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狭窄及斑块方面明显优于颈部血管彩超。  相似文献   

14.
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斑块退缩及其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传统灰阶成像及虚拟组织学(virtual histology,vH)成像,评价中等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斑块退缩及其成分的影响。方法:入选22例临床初诊为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患者至少有一支主要冠脉分支经冠脉造影目测狭窄程度在20%~50%,将其选做目标血管。造影后对目标血管行IVUS检查,记录灰阶及VH图像。所有入选患者在检查结束后给予20mg阿托伐他汀(立普妥)治疗6个月,6个月后复查冠脉造影及IVUS。比较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6个月前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变化,同时通过定量冠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分析目标血管段最小管腔直径(MLD)及直径狭窄率(Ds)变化,通过血管内超声灰阶成像及VH成像分析斑块体积变化、斑块成分变化。结果:经过6个月治疗LDL—C水平明显降低,从(3.48±0.49)mmol/L降至(2.25±0.32)mmol/L,平均降低1.23mmol/L,较基线值减少35.3%(P〈0.05);斑块体积从(362±167)mm^3降至(314±136)mm^3,缩小48.2mm^3,较基线值减少13.3%,(P〈0.05);纤维比例从66.7%±5.8%增至69.8%±4.4%(P〈0.05),坏死核心比例从12.9%±5.8%减至9.8%±4.2%(P〈0.05)。斑块体积退缩程度与LDL-C下降程度呈正相关(r=0.54,P〈0.05),坏死核心比例减少程度与LDL-C下降程度呈正相关(r=0.07,P〉0.05)。结论:冠状动脉轻度病变患者通过中等剂量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6个月可使斑块退缩并且增加斑块纤维比例、减少坏死核心比例,其中斑块退缩程度与LDL—C下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吴莹  刘亚玲 《上海医药》2023,(12):34-37
目的 :分析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脑血管疾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患者78例,均行三维超声和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三维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灰阶中位数(GSM)和斑块总体积、表面积、回声类型、均质性及新生血管,并以CTA检查为金标准,对比三维超声和CTA检查结果。结果 :经CTA检查,78例患者中47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31例不稳定。经三维超声检查,78例中42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36例不稳定。三维超声检查的准确率为85.90%(67/78),敏感性为82.98%(39/47),特异性为90.32%(28/31),阳性预测值为92.86%(39/42),阴性预测值为77.78%(28/36),kappa=0.713,一致性优。稳定与不稳定患者间的三维超声影像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不稳定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IMT、斑块总体积均大于稳定患者;GSM低于稳定患者;斑块回声不连续、斑内低回声、新生血管、形态不规则的检出率高于稳定患者(P <0....  相似文献   

16.
李小娟 《安徽医药》2015,(3):543-545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水平与血管内超声(IVUS)下冠状动脉斑块显像特征关系。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109例,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CAD 组)患者91例,同时以诊断阴性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三组患者血清 Lp(a)水平,应用 IVUS 评价 ACS 组和 stable CAD 组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态、特征及易损性。并进一步评价血清 Lp(a)与 IVUS 评价易损性斑块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CS 组血清 Lp(a)浓度显著高于 stable CAD 组及对照组(P <0.05),ACS 组狭窄病变处主要为软斑块、偏心性斑块,ACS 组 IVUS 斑块面积(P <0.05)、偏心指数及重构指数(P <0.05)均大于 stable CAD 组,血浆 Lp(a)水平与软斑块面积百分比、偏心指数和血管重构指数(r =0.336,P <0.05;r =0.164,P=0.02和 r =0.314,P <0.05)呈正相关。结论ACS 组血清 Lp(a)水平明显高于 stable CAD 组和对照组,血清 Lp(a)水平与IVUS 评价斑块易损性指标相关,Lp(a)可作为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评估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分析狭窄程度联合斑块负荷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在该院接受诊断的108例心肌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CTA、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检测患者病变血管的斑块特性,包括斑块负荷、斑块体积、钙化成...  相似文献   

18.
刘冬玲 《中国医药》2014,(7):938-942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及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的影响。方法收集515例PCI术后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术后9~12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在PCI术前及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检查CRP及血脂指标。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时根据病变程度将患者分为支架内再狭窄(ISR)组(97例)、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组(病变进展组,66例)及没有支架内再狭窄也没有粥样斑块病变进展组(对照组,317例)。观察CRP、总胆固醇、LDL 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的变化及其与ISR发生的相关性。结果PCI术前ISR组CRP水平高于对照组[1.58(0.65,3.85)mg/L比0.90(0.11,2.29)mg/L](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无论PCI术前还是随访时,CRP与ISR发生有很大的相关性[PCI术前比值比(OR)=1.010,95%置信区间(CI):1.007~1.192,P<0.05;随访时OR=1.158,95%CI:1.057~1.269,P<0.05]。当CRP以2 mg/L为临界值,CRP>2 mg/L组Logistic回归分析说明ISR的发生率随着CRP增高而增加[OR=1.83,95%CI:1.034~3.462,P<0.05]。随访时病变进展组总胆固醇、LDL 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对照组[(4.58±1.16)mmol/L比(4.28±1.03)mmol/L,(2.53±0.94)mmol/L比(2.21±0.76)mmol/L,(3.54±1.14)mmol/L比(3.20±0.96)mmol/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说明斑块进展与总胆固醇、LDL C 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关 (均P<0.05)。结论PCI术前的CRP水平与ISR明显正相关,而血脂指标(总胆固醇、LDL C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斑块进展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李俊峡  赵玉英  李树仁  张莉  丁超  齐晓勇 《河北医药》2009,31(19):2537-2538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CAG)提示单支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54例患者进行IVUS检查,根据IVUS面积狭窄率≥50%分为介入干预组及对照组。观察斑块的性状及IVUS面积狭窄率,并进行随访观察并发症。结果介入干预组32例,对照组22例,介入干预组斑块性状以软斑块及偏心性斑块为主,介入治疗中无明显的并发症,随访1年,介入治疗组再发心绞痛3例,对照组发生心绞痛4例,心梗2例,猝死1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US对临界病变的狭窄程度及指导介入治疗有一定的价值,对IVUS面积狭窄率≥50%的病变进行介入干预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血管斑块特征与无再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守杰  陈绍良  叶飞  周陵  段宝祥  张俊杰 《江苏医药》2004,30(4):302-303,I003
目的研究无再流现象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斑块特征的关系.方法45例AMI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后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冠状动脉造影(CAG)无再流定义为TIMI血流<3级,PCI术后根据TIMI血流分正常血流组(R组,n=36)和无再流组(NR组,n=9).结果两组软斑块、浅表钙化及深层钙化没有显著性差异;脂质核心及夹层/破裂NR组较R组差异明显(分别为90%vs 28%,P<0.01;78%vs 33%,P<0.05);两组近端参考血管、斑块部位及远端参加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CSA)相比无显著差异(15.0±5.1 vs 14.6±5.0,15.2±5.3 vs 14.7±4.9,12.6±4.9 vs 12.4±5.2,P>0.05);NR组正性重构较R组有显著差异(90%vs 42%,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脂质核心和正性重构是预测AMI患者PCI术后出现无再流现象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富含脂质核心、正性重构斑块可能为AMI患者PCI术后出现无再流的高危因素,微循环栓塞可能为AMI患者PCI术后出现无再流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