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了解肿瘤科PICC置管患者导管堵塞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肿瘤科应用PICC置管的476例患者,研究导管堵塞与性别、年龄、原发肿瘤类型、肿瘤分期、置管静脉、留置时间的关系。结果476例患者中导管堵塞63例(13.2%),经统计学分析,患者年龄、置管静脉、留置时间与导管堵塞发生率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正确选择置管静脉,在保证治疗情况下尽量缩短留置时间,加强特定患者的护理指导,可降低导管堵塞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PICC置管以其使用安全、维护简便、可长期留置,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它为需进行长期治疗的患者,特别是使用刺激性药物的患者提供了舒适且有效的静脉治疗途径。但成功的置入PICC不仅需要置管护士有丰富的经验,对于患者的血管也有一定要求.传统的PICC置管过程中使用14—16G穿刺针,需要在静脉可视,暴露明显的条件下穿刺,部分高龄患者或者是已经有化疗史、刺激f生药物输注史的患者,因其肘部血管条件差,传统方法无法置入PICC导管。我科室PICC小组在没有血管B超的情况下,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使用非B超引导下改良型赛丁格(MST)技术置入为133例肿瘤患者实施了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置管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凡兰桂 《哈尔滨医药》2013,33(3):185-186
目的探讨PICC置管化疗与静脉留置针化疗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行静脉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50例采用PICC置管化疗,50例采用静脉留置针化疗。比较两种穿刺方法在药物渗漏,静脉炎等并发症和患者舒适度的比较。结果 PICC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静脉留置针组,患者舒适度则高于静脉留置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导管明显优于静脉留置针化疗,是肿瘤患者的理想静脉途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静脉置管方法在颅脑损伤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6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外周静脉穿刺导人中心静脉置管(PICC)组48例和锁骨下静脉组48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5.
黄桂琴 《江苏医药》2006,32(4):396-396
外周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内,用于为患者提供5d以上的中长期静脉输液及化疗用药,最长可留置一年。作者所在病区2004年9月~2005年6月成功完成PICC置管4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PICC导管置管后的并发症的原因及防范对策。方法:对60例PICC管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4Fr导管,总长度为65cm(可修剪)。置管选择贵要静脉38例,正中静脉10例头静脉12例,留置时间8d~170d,置管长度30cm~55cm。置管后进行观察记录。结果:发生穿刺点感染发生率3.4%,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5.2%,导管堵塞发生率8.6%,管腔内返血发生率6.9%,穿刺点渗血发生率5.2%,穿刺点渗液发生率3.4%,导管脱出发生率3.4%。其余患者均顺利拔管。结论:PICC导管穿刺留置导管后,需要细致全面的导管护理;PICC置管后出现的并发症应及时进行原因分析,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PICC置管是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减轻了患者因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长期化疗引起的静脉炎、化疗药物外渗造成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并能始终保持静脉通畅,有利于化疗周期的完成,同时也减轻护士的工作量。为降低置管并发症,延长导管的留置时间,我科对PICC置管患者采取了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常见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制定相应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胃肠外科行PICC置管联合便携式化疗泵大剂量静脉化疗患者60例,观察其留置PICC导管期间发生的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结果60例患者均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成功率为100%,其中出现静脉炎3例(5%),感染1例(1.67%),导管堵塞4例(6.67%),导管脱出2例(3.33%)。结论PICC置管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静脉输液通道,提高了患者对PICC置管的信任,同时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PICC置管在临床中的应用与护理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艳艳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4):2208-2209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穿刺点在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PICC导管可降低颈部和胸部插管的严重并发症,减少频繁静脉穿刺的痛苦和不适,避免药物引起的外周静脉炎及组织外渗性损伤。PICC导管因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节省时间和人力,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不需要局麻、不需要缝针、不限制病人臂部活动,病人痛苦时间短,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PICC一次置管最长可以保留近2年时间。  相似文献   

10.
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袁会平 《河北医药》2009,31(22):3159-3160
化疗是肿瘤重要治疗手段之一,过去临床上常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注人化疗药物,但是锁骨下静脉穿刺其静脉解剖位置复杂,易发生动脉损伤、气胸等严重并发症。PICC是近年来国外研究成功的一种新的静脉输液技术,PICC置管所经静脉途径长,静脉瓣较多,常发生导管在静脉内打折,送管困难导致插不到位的情况。本课题拟从两种深静脉置管的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作比较研究,为临床上肿瘤化疗患者选择合适的静脉化疗途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王聪 《中国实用医药》2012,7(31):206-207
PICC系指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用于5d以上的中、长期静脉治疗或静脉输注高渗性、有刺激性的药物,最长可留置1年,治疗间隙期每7d维护一次,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并发症[1]。从事监护室工作十余年,现将PICC置管的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池燕平  张莹娟  叶凌霞 《海峡药学》2008,20(10):125-126
目的 为肿瘤患者化疗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保证药物准确输入,避免化疗药物产生的局部不良反应.方法 经病人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将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行大剂量化疗.结果 20例病人全部置管成功,行大剂量化疗后无1例发生药物外渗及导管并发症,保证化疗顺利完成.结论 化疗早期行PICC置管,可以更好地保护血管,减少痛苦,而有效的正确的导管护理及健康指导,则是PICC导管留置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正>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在通过外周静脉置入特制导管,使药物直接进入较大血管的一种护理静脉输液手法,在临床工作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受到医护人员的推崇[1]。PICC能够超长时间的留置于患者体内,对于需要反复静脉穿刺的患者无疑是一种福音。笔者所在科将PICC导管应用于长期化疗患者,进行了如下对比研究。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7月—2015年3月入院需  相似文献   

14.
吴志娟  徐文藻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0):3196-3197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置管方法。因其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维护方便等优点,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需要中长期(5d至1年)静脉输液的患者。但PICC置管在长期留置过程中易出现导管堵塞、机械静脉炎、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深静脉置管的合理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ICU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深静脉置管患者125例,对其采用颈内静脉置管(75例)、锁骨下静脉置管(25例)、股静脉置管(9例)、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16例)方式置管,并进行常规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对比。结果 4种不同置管方式导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01,P<0.01),其中PICC置管组导管留置时间较颈内静脉置管组、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股静脉置管组并发症发生率较颈内静脉置管组、锁骨下静脉置管组及PICC置管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8、6.048、8.466,P=0.028、0.014、0.004),其中股静脉置管组发生率最高,颈内静脉置管组次之,PICC置管组最低。结论 4种置管方式各有利弊,在临床上可以互补,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选择。在无禁忌证和血管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议首选PICC置管。  相似文献   

16.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使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因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留置时间长等优点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长期的静脉置管也存在着诸多潜在的并发症,需要引起临床护理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具有留置时间长的优点,适用于各类老年患者长期静脉输液治疗[1]。我们在使用PICC置管中发现,普通的置管方法受老年患者肘部血管条件的约束,易发生导管移位、断裂、静脉炎、渗液等并发症。而使用超声引导下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置管操作常见并发症,并对其护理方法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将近两年某院收治的13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静脉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给予新生儿优质护理干预。结果:贵要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与下肢大隐静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静脉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其他静脉穿刺率(P<0.05);贵要静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静脉穿刺(P<0.05)。结论:导管堵塞、静脉炎、药液外渗等为新生儿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通过优质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在临床中的应用来比较不同患者更适合于哪一种导管,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合理化建议。方法选择PICC组、VPA组各30例,分别统计置管成功率,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导管留置时间。结果 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93.3%,总置管成功率为100%;VPA组一次置管成功率96.7%,总置管成功率10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PICC组为20.0%,VPA组为3.3%(P<0.05);两组因意外因素致拔管留置时间,PICC组为1年左右,VPA组为2年以上。结论从长远期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考虑,在患者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需要二年以上的长期静脉输液的推荐使用VPA,反之推荐使用PICC。  相似文献   

20.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使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因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留置时间长等优点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长期的静脉置管也存在着诸多潜在的并发症,需要引起临床护理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