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充分开发壳聚糖资源,使其在医学和美容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我们对壳聚糖抑制座疮(俗称粉刺)菌群效果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材料与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患患病部位毛囊深层痤疮分泌物,37℃培养,转接,扩大,制成菌悬液。用不同浓度壳聚糖对该菌群进行抑菌活性检验。通过测定抑菌环直径,观察壳聚糖的抑菌效果。结果:壳聚糖对引起痤疮的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最适浓度为2%。结论:壳聚糖在痤疮的治疗及皮肤保健的应用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2.
马英 《中国基层医药》2014,(22):3506-3508
壳聚糖( chitosan)是由甲壳素( chitin)经过脱乙酰作用得到的生物多糖中的一种,是自然界中唯一的天然碱性多糖。这种天然高分子来源于动物体,无刺激性、无抗原免疫性,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能够在体内降解,生成无毒并且能被生物体完全吸收的天然代谢产物。因此,壳聚糖被许多行业广泛关注,特别是近年,随着高分子科学和生物医学组织工程的发展,壳聚糖在医学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增多,被誉为与人体生命必需的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矿物质五大营养要素并列的第六生命要素。  相似文献   

3.
<正>循证护理又称实证护理,是20世纪90年代受循证医学思想影响而产生的护理理论,是循证医学的分支,它是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结果为证据,寻找实证,对患者实施最佳的护理[1]。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阻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  相似文献   

4.
苏开仲 《海峡药学》2007,19(3):91-94
通过查阅国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加以分析评述,总结甲壳素化学的3种关键物质-甲壳素、壳聚糖和寡聚糖的来源、性质、制备方法和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李晏 《药学实践杂志》2011,29(1):8-10,61
壳聚糖作为基因载体,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还不能达到足够高的表达效率。其中主要原因是壳聚糖在pH 7.4的生理环境下溶解度较差,壳聚糖与DNA形成的复合物在生理环境下的稳定性较差,缺乏细胞靶向性。本文综述了作为基因输送载体的壳聚糖衍生物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壳聚糖衍生物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田春莉  鞠曹云  张灿 《药学研究》2018,37(9):535-539
壳聚糖是一种来源丰富的碱性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但是其差的溶解性限制了壳聚糖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为了提高壳聚糖的溶解性,研究者对壳聚糖进行两亲性改性,通过选择不同的亲水、疏水基团,设计合成了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并利用其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性能,形成两亲性壳聚糖纳米粒,用于多种药物的递送,以达到增加药物溶解性、稳定性、降低药物毒性和提高生物利用度等目的。本文综述了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的合成方法,以及其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叶酸偶联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柳时  徐喆  罗智  项光亚 《医药导报》2006,25(6):561-563
目的制备叶酸偶联的壳聚糖纳米粒。方法根据叶酸与壳聚糖的偶联比选择最佳工艺条件,通过叶酸活性酯与壳聚糖上的氨基反应,制得叶酸偶联的壳聚糖,再通过离子交联法制得叶酸偶联壳聚糖纳米粒,并测定纳米粒的粒径和表面电位。结果正交实验结果显示叶酸活性酯用量和反应温度是影响偶联比的主要因素,在叶酸活性酯与壳聚糖用量比为2∶1,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2 h的条件下可得到偶联比大致为每个壳聚糖分子上偶联3个叶酸分子的叶酸偶联壳聚糖。所制得的纳米粒粒径316 nm,表面电位为(24.85±1.14)mV,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形态圆整。结论该方法可成功制备叶酸偶联壳聚糖纳米粒。  相似文献   

8.
刘恒  李郑武  王莹 《黑龙江医药》2009,22(4):456-458
基因载体系统是实现基因转导和基因治疗的关键,壳聚糖作为一种安全、无毒、可降解的阳离子基因治疗载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实验研究具有靶向作用的乳糖酸修饰壳聚糖体外与siRNA最佳结合质量比及稳定结合条件。结果发现修饰后的壳聚糖能结合的siRNA量减少,pH及盐浓度对乳糖酸修饰壳聚糖与siRNA结合的稳定性均有影响。本实验为壳聚糖的靶向提供思路,并为乳糖酸修饰壳聚糖载体基因治疗制剂提供实验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水溶性壳聚糖的主要生物活性和制备方法,为水溶性壳聚糖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加以综述。结果:壳聚糖具有无毒、免疫、可生物降解的性质,水溶性低分子量壳聚糖的抑菌、抑制肿瘤、抗疲劳和抗氧化能力显著增强。选择降解方法和所需壳聚糖分子量有关,可使用绿色降解法、氧化降解法和酶物理降解法制备水溶性壳聚糖。结论:通过各种降解方法所得到的水溶性低分子量壳聚糖是1种具有高生物活性的生物材料或潜在药物。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壳聚糖-DNA复合物的形成机理,通过向Na2SO4、DNA和溴化乙啶(EB)的混合溶液中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壳聚糖溶液,运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溶液荧光值的变化,发现随着壳聚糖浓度的增加,荧光值下降,说明壳聚糖和EB DNA之间的结合存在竞争性;通过测定Na2SO4离子浓度对壳聚糖-EB-DNA体系的影响发现,随着离子浓度的增加,壳聚糖-EB-DNA三者形成的平衡体系整体荧光强度不断减弱,这说明,壳聚糖是以静电与DNA相互作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壳聚糖及其叶酸修饰物作为基因载体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总结和归纳壳聚糖基因载体的转染机制和影响转染效率的因素,以及叶酸修饰的壳聚糖在增强的基因转染方面的研究进展.壳聚糖是一种最具潜力的非病毒载体,经过叶酸修饰后可增强靶向性,提高转染效率.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基因治疗载体.  相似文献   

12.
壳聚糖微球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壳聚糖是天然聚合物甲壳素脱乙酰基产物,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征,是制备缓释、控释制剂较理想的高分子材料,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本文综述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方法,影响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药物释放的因素,以及壳聚糖微球的作用特点等。  相似文献   

13.
壳聚糖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壳聚糖是甲壳素脱乙酰化的产物,具有特殊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本文主要介绍了壳聚糖在医药领域作为药用辅料的研究、应用及进展,旨在为进一步开发壳聚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离子凝胶法制备水杨酸壳聚糖纳米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壳聚糖为载体材料制备水杨酸壳聚糖纳米粒,并对其制备工艺及体系pH值对药物包封率的影响进行考察,初步探讨壳聚糖纳米粒的载药机制。方法以水杨酸为模型药物,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粒,以包封率及粒径为指标,考察处方因素对纳米粒制备的影响。结果壳聚糖浓度、体系的pH值、药物质量浓度是影响制备工艺的主要因素;体系的pH值可显著提高壳聚糖纳米粒的包封率。结论药物与壳聚糖之间的离子相互作用较弱,并不是纳米粒载药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凝胶基质,考察不同相对分子质量,不同浓度的壳聚糖对复合凝胶的抗菌抑菌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一剂量法对不同相对分子质量不同浓度的壳聚糖凝胶、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凝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进行比较。结果:随壳聚糖浓度增大对大肠杆菌抑菌效果逐渐增强,随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的减小抑菌效果增强,但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 000时无抑菌圈。结论:明确了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和浓度对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凝胶抗菌抑菌作用的影响。确定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凝胶中壳聚糖适宜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 000、浓度为2%。壳聚糖作为一种新的药用材料与聚乙烯醇合用对大肠杆菌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为新药开发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张艳  孟雪 《中国药师》2022,(1):118-129
摘要:血管生成是许多组织和器官修复和再生的重要过程之一,血管生成不足与许多疾病密切相关。壳聚糖是可再生的海洋多糖,有极佳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能负载生长因子或干细胞,有助于治疗缺血性疾病和皮肤创伤,也能促进骨的再生或修复。本文概述了它相关的给药系统在促血管生成疗法中的作用,展示它在再生医学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聚乙二醇(PEG)化壳聚糖是一类新型功能性聚合物,较未修饰的壳聚糖而言,PEG化壳聚糖在水溶液和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均明显提高,同时聚合物的细胞毒性降低,生物相容性得以改善。本文将对PEG化壳聚糖的化学合成、理化性质、生物学特性以及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对肝癌细胞SMMC7721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研究了不同浓度水溶性壳聚糖、磺化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和壳寡糖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在4种不同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中,水溶性壳聚糖和磺化壳聚糖可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并在一定范围内(50~400 mg/L)呈剂量依赖关系,其中以磺化壳聚糖最为显著,羧甲基壳聚糖和壳寡糖对肝癌细胞无生长抑制作用。结论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可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并且呈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和评价巯基壳聚糖各项性能。方法用重量法考察本产物的溶胀性能,并通过溶菌酶实验考察降解性能。结果本巯基壳聚糖的溶胀行为和未经修饰的聚合物在同一范围内,而且巯基壳聚糖可被溶菌酶生物降解。结论巯基壳聚糖是新型给药系统中很有前景的功能性敷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伊文思蓝鼻腔给药壳聚糖载体的促吸收作用及其对鼻腔黏膜的毒性。方法:小鼠鼻腔给伊文思蓝的壳聚糖溶液后,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脑部伊文思蓝的分布;紫外法测定小鼠脑部其含量;通过鼻腔黏膜切片考察壳聚糖对大鼠鼻腔黏膜毒性。结果:壳聚糖对伊文思蓝经鼻吸收入脑具有促进作用,伊文思蓝在脑前、中、后部均有分布;壳聚糖载体对大鼠鼻黏膜毒性较小。结论:壳聚糖是水溶性药物经鼻吸收入脑的优良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