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3月行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不锈钢直丝弓给予正畸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型种植物体支抗正畸治疗。两组患者给予相同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正畸效果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正畸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口腔炎症、软组织水肿及不适感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软组织水肿两组均为轻度,未发现严重水肿。两组患者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应用于口腔正畸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要配合综合性护理方案,强调患者口腔卫生的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接受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83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1)。观察组给予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正畸方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磨牙移位、上中切牙倾角差及上中切牙凸距差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具有较佳的支抗作用,明显优于传统的口腔正畸治疗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微型种植体支抗在成人口腔正畸治疗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成年口腔正畸患者随机分为两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患者口腔正畸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疗法,对照组口腔正畸采用常规的非种植体支抗疗法,并观察两组经不同口腔正畸疗法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的口腔正畸治疗后,统计其治疗效果以及其他指标,观察组显效29例,有效15例,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19例,有效率为86.76%。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上中切牙凸距差、磨牙位移、上中切牙倾角差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者,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在成人口腔正畸治疗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中微钛钉种植体支抗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9月~2016年6月进行口腔正畸治疗的94例青少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非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微钛钉种植体支抗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磨牙移位、上中切牙倾斜角与上中切牙凸距差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磨牙移位明显小于对照组,上中切牙倾斜角与上中切牙凸距差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中微钛钉种植体支抗技术的应用效果显著,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微型种植体支抗和传统正畸方法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口腔科正畸治疗患者5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正畸治疗,观察组则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正畸效果。结果 观察组上中切牙突距差、上中切牙倾角、下齿槽座角及尖牙间宽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磨牙移位距离则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咬合力和咀嚼效率均有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各指标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微型种植体支抗相较于传统正畸方法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5):1112-1113
选取我院口腔科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行成人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正畸方法,观察组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疗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作回顾性分析与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患者总体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磨牙位移、上中切牙倾角差度、上中切牙的凸距差度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种植体支抗应用于成人口腔正畸治疗中的疗效显著,正畸效果佳,值得选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长沙市口腔医院收治的94例接受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观察组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对照组采用口外弓加强支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上中切牙倾斜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及磨牙位移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上中切牙倾斜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磨牙位移为(3.69±0.29)mm,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操作简便、创伤小、支抗稳定,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月-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正畸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的磨牙移位和上中切牙唇向移位距离分别为(3.18±0.26)mm、(4.22±2.12)mm;而对照组的磨牙移位和上中切牙唇向移位距离分别为(6.25±0.78)mm、(2.58±0.75)mm,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将微型种植体支抗运用在口腔正畸治疗中,不仅可以缩短磨牙移位距离,还能提高手术成功率,使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在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中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的效果。方法 选取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患者(100例,郑州颐和医院收治),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分组方法:随机数字表法,选例时间: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对照组:常规正畸方法治疗,观察组:微型种植体支抗进行正畸治疗,两组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正畸效果(治疗12个月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12个月内)、牙龈情况、咀嚼功能、炎性指标水平(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结果 两组GI、SBI、PLI评分降低(治疗12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间治疗12个月后相比,观察组更低;两组咀嚼效率、咬合力升高(治疗12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间治疗12个月后相比,观察组更高;两组间治疗12个月后相比,观察组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倾角差更大,磨牙移位更短;两组牙周组织TNF-α、IL-6、MMP-9、IL-1β水平升高(治疗12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但两组间治疗12个月后相比,观察组更低;两组间治疗12个月内相比,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更低,P <0.05(有差异)。结论 在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中,微型种植体支抗可有助于缓解患者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00例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口外弓加强支抗联合横腭杆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9个月后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倾角差、磨牙位移及满意率、不良反应(水肿、感染、明显不适感)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9个月后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倾角差均较对照组大,磨牙位移较对照组小(均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能够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与常规矫正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40例行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根据自愿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n=20,常规矫正治疗)和研究组(n=20,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比较两组的牙齿功能、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牙周健康指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语言、咀嚼、固体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牙周健康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口腔正畸治疗中,采取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的矫正效果优于常规矫正治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正畸对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牙齿咬合力及龈沟液MMP2、NO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9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9)、常规组(n=48)。常规组采用口外弓支抗治疗,研究组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正畸,统计比较两组治疗相关指标(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倾角差及磨牙移位)、不良反应发生率、矫正前后咀嚼功能、牙齿咬合力、龈沟液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细胞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CAM1)、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研究组矫正后咀嚼功能、牙齿咬合力高于常规组,龈沟液MMP2、CAM1、NO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倾角差高于常规组,磨牙移位小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12%(3/49)低于常规组20.83%(10/48)(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正畸可提高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牙齿咬合力、咀嚼功能,降低龈沟液MMP2、CAM1、NO水平,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间隙法牙齿正畸辅助牙体种植烤瓷修复对先天缺失牙患者种植成功率、咀嚼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先天缺失牙患者82例(2015年7月~2017年7月),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1)、观察组(n=41).对照组采用牙体种植烤瓷修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间隙法牙齿正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种植成功率、治疗前后牙齿咬合力、咀嚼效率、治疗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种植成功率92.68%、82.93%、78.05%高于对照组75.00%、62.50%、57.50%,不良反应发生率4.88%低于对照组21.95%(P<0.05);治疗后观察组牙齿咬合力大于对照组,咀嚼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外观效果、咀嚼能力、舒适度、修复效果等治疗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隙法牙齿正畸辅助牙体种植烤瓷修复应用于先天缺失牙患者,可提高种植成功率,改善牙齿咬合力、咀嚼效率,提升治疗满意度,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Purpose

Orthodontic tooth movement is affected by bite forces generated from the masticatory system. This study aims to study three-dimensional (3D) modeling of the individualized functional masticatory system and explore its application in orthodontics.

Methods

An individualized masticatory system model containing the craniomaxilla, mandible, 4 pairs of primary masticatory muscles and complete dentition, including roots and precise dental crowns, was developed using 3D images from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digital casts. By registering global coordinates and using data transformation, individual movement data for mandibular opening, lateral excursion and protrusion were recorded with an Arcus Digma system and applied to this model to simulate the functional movements of the mandible.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deformations and displacement of the masticatory muscles were simulated along with the mandibular movements. Under individualized muscle loading, the bite forces of the lower incisors with the orthodontic bite plate were analyzed.

Results

Individualized mandibular movements were simulated,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asticatory muscles along with the mandibular movements was measured. The bite force generated on the lower incisors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es and the orientations of the orthodontic bite plate were acquired.

Conclusion

An individualized 3D masticatory system model was constructed using advanced 3D data processing software that integrated 3D image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Individualized mandibular movement and masticatory muscle performance were simulated using this model. The analysis of the bite force generated on the lower incisors with the orthodontic bite plate suggested that a thickness of 3 mm may be appropriate for clinical us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冠修复与根管治疗同步治疗隐裂牙牙髓病的效果及对患者咀嚼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58例(68颗患牙)隐裂牙牙髓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9例,35颗患牙)与观察组(29例,33颗患牙).对照组给予冠修复与根管治疗分期治疗,观察组给予冠修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成人双颌前突患者按支抗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其中治疗组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对照组采用传统强支抗方法。用X线测量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口腔正畸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上中切牙唇倾角(U1-SN)、下中切牙唇倾角(L1-MP)和上下中切牙长轴的交角(U1-L1)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U1-SN和L1-MP测量值均小于对照组,而U1-L1测量值则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完成治疗,且均未出现矫治器脱落、松动及局部感染等。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的口腔正畸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背景:增加微种植体稳定性,减少其失败率,正确的利用微种植体支抗,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目的:观察两种不同定位方法对正畸微种植体植入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06/2010-06解放军101医院口腔科收治的38例需在双侧上颌第二双尖牙和第一磨牙间植入微种植体的正畸患者,每例患者随机挑选一侧采用口内装置放置金属丝,结合X射线平片辅助定位指导微种植体植入,作为传统定位组;另一侧,采用三维导板定位,引导微种植体植入,作为三维模板定位组,观察两组微种植体脱落情况。结果与结论:经5~7个月的临床使用观察,传统定位组29颗微种植体稳定,9颗发生松动,成功率76.3%;三维模板定位组36颗微种植体稳定,2颗发生松动,成功率达94.7%。三维模板定位组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定位组(P〈0.05)。提示与传统定位方法相比,三维导向植入可以使正畸微种植体达到最佳植入部位,从而有效降低种植体支抗的失败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对牙槽嵴重度吸收无牙颌患者咀嚼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市崇文口腔医院修复科接受全口义齿修复的牙槽嵴重度吸收无牙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人工牙合型的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长正中牙合型的全口义齿治疗,对照组采用半解剖式合型全口义齿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佩戴1、3个月后,试验组的咀嚼效能和咬合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固位功能、舒适性及语言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牙槽嵴重度吸收的无牙颌患者的治疗中,采用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咀嚼能力,提升患者咬合力,使患者的主观感受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在正畸内收前牙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需前牙内收正畸患者58例,根据正畸治疗中支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9例。对照组应用传统的支抗治疗,研究组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组头影测量结果,根据美国正畸学会的客观评分系统(ABO-OGS)比较2组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头影测量结果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有效率为96.6%,高于对照组的75.9%(P<0.05)。结论在正畸治疗前牙内收的过程中,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相较传统的支抗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微种植支抗螺钉不同植入部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合理地使用微型种植支抗螺钉作为正畸治疗中的绝对支抗,代替需要患者高度配合且影响美观的传统支抗,目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的:对比观察在3个不同部位植入微型种植支抗螺钉(简称微螺钉)后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临床分组对照实验,病例来自于2004-01/2007-12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对象:筛选出上颌需要最大支抗的固定矫正患者45例,分为3组:游离龈区域植入组,膜龈联合处植入组,黏膜区域植入组.方法:采用不完全翻瓣微螺钉植入方法,分别在膜龈联合靠近附着龈区域、游离龈处及黏膜区域植入微螺钉,每组30枚.主要观察指标:①微螺钉松动脱落情况.②术后7 d微螺钉植入患者进行疼痛时间和疼痛程度检测.③术后56d微螺钉周围软组织指数和探诊出血阳性率.结果:①游离龈区域组微螺钉松脱数最高(9枚).膜龈联合处组松脱数最少(2枚).②微螺钉植入术后黏膜区红肿疼痛及患者不舒适感较强烈;游离龈区域反应轻微;膜龈联合处反应不十分明显,但术后疼痛程度较游离龈区域重.③黏膜区域组探诊出血阳性率和微螺钉周围软组织指数岛于游离龈区域组和膜龈联合处组(P<0.05).结论:在膜龈联合近附着龈区域采用不完全翻瓣微螺钊植入法,有利于其提高植入成功率、降低炎症程度及防止潜在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