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应用床旁超声技术观察术前2 h饮用碳水化合物对老年胃肠道手术患者麻醉前胃容量的影响, 并评估患者发生反流误吸的风险。  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 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行胃肠道手术的老年患者(> 65岁),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常规禁食8 h, 术前2 h口服200 ml碳水化合物; 对照组要求术前禁食8 h, 禁饮4 h。麻醉前采用床旁超声技术测量45°半坐位及右侧卧位胃窦部头尾径及前后径, 分别计算两种体位下的胃窦部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 CSA)、胃容量(gastric volume, GV)及胃容量与体重比(GV/weight, GV/W)。采用GV超声半定量3分评估法及GV/W分级法评估患者发生反流误吸的风险。  结果  共纳入69例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患者, 其中试验组33例, 对照组36例。两组基线资料、手术类别及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半坐位下,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GV/W分别为(0.57±0.23)ml/kg和(0.44±0.21)ml/kg; 右侧卧位下,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CSA分别为(578.8±71.5)mm2和(513.3±53.2)mm2, GV分别为(21.2±11.1)ml和(12.9±6.8)ml, GV/W分别为(0.36±0.17)ml/kg和(0.20±0.11)ml/kg, 上述指标两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 < 0.05)。GV超声半定量评分:试验组0分17例(51.5%, 17/33), 1分15例(45.5%, 15/33), 2分1例(3.0%, 1/33), 对照组0分25例(69.4%, 25/36), 1分11例(30.6%, 11/36), 2分0例(0, 0/33), 两组评分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反流误吸风险评估:试验组极低风险者占比81.8%(27/33)、低风险18.2%(6/33)、高风险0(0/33), 对照组极低风险者占比94.4%(34/36)、低风险5.6%(2/36)、高风险0(0/33), 两组间构成比亦无统计学差异(P > 0.05)。  结论  老年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前2 h饮用200 ml碳水化合物虽可以增加麻醉前胃容量, 但并不增加反流误吸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麻醉诱导期不同预保温措施对胃肠开腹手术老年患者术中体温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选择在本院住院择期行全身麻醉胃肠开腹手术患者60例,按照手术先后次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麻醉诱导期使用充气保温毯进行预保温20min;对照组患者麻醉诱导期采用普通盖被覆盖保温20min,两组术中均采用充气式暖风机持续保温。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开始及手术开始后30min、60min、90min和手术结束时的体温及观察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情况。结果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体温值的组内效应检验,F=15.915,P<0.001;组间效应检验F=510.253,P<0.001;组间和组内交互效应检验,F=4.588,P=0.013。对照组各时间点的体温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380,P<0.001),手术结束时的体温值较醉诱导开始及手术开始后30min、60min、90min的体温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1.004,-61.949,-50.053,-44.058,均P<0.001)。观察组各时间点的体温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86,P=0.673)。观察组患者术中体温变化更加稳定。观察组术中低体温发生率13.33%低于对照组36.67%(χ~2=4.356,P=0.037)。结论胃肠开腹手术老年患者麻醉诱导期应用充气保温毯预保温,有助于保持患者围术期体温相对稳定,降低低体温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对腹部手术患者的胃肠道保护作用。方法将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患者接受全身麻醉。两组患者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30 min、手术结束时和术后4 h检测两组患者胃黏膜pH值、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比较两者患者术后胃肠道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在麻醉后30 min、手术结束时和术后4 h时胃黏膜pH值高于对照组,血清I-FAB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15、5.66、3.92、14.68、12.74、8.64,P均<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腹胀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肠鸣音出现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00、4.14、4.14,P均<0.05)。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腹部手术患者的胃肠道保护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父母陪伴式麻醉诱导对学龄前手术患儿术前焦虑及麻醉诱导配合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历史对照设计匹配纳入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01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陪伴组50例和对照组51例。陪伴组进行父母陪伴式麻醉诱导,包括父母术前麻醉诱导陪伴宣教和家庭参与式陪伴;对照组按常规由医护人员抚慰患儿。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2组手术当日在术前等待间10 min(T1)和麻醉诱导时(T2)时的焦虑水平及T2时麻醉诱导配合程度。结果 2组患儿的基线特征除了手术台次外均具有可比性,在T1时刻,2组焦虑均上升,2组调整前、调整后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在T2时刻,2组焦虑进一步上升,组间调整后差异为11.03(95%CI:2.06~20.00),差异有统计意义(P=0.02)。陪伴组在T2时麻醉诱导得分为1.04,对照组2.09,调整后差异为0.96(95%CI:0.12~1.78,P=0.03)。结论 父母陪伴式麻醉诱导可降低学龄前手术患儿的术前焦虑,提高手术患儿麻醉诱导合作度,可为下一步构建标准化父母陪伴式麻醉诱导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术后镇痛已成为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术后早日康复的重要环节,但硬膜外术后镇痛对患者消化道手术后肠蠕动功能的影响还存在争议,硬膜外麻醉由于阻断交感神经抑制作用而加强肠蠕动,而硬膜外吗啡应用有可能抑制肠蠕动,硬膜外术后镇痛究竟对消化道手术后患者肠蠕动的整体效应如何,我们做了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 探讨麻醉护士参与主动脉夹层手术麻醉诱导期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12月在上海长海医院接受主动脉夹层手术治疗的5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的不同进行分组,A组为常规组,B组为麻醉护士参与配合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所需时间以及诱导期间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 与A组比较,B组患者的诱导时间[(41.7±7.1)min]明显缩短(P<0.05),血压波动范围[(47.3±10.4)mmHg]与心率波动范围[(25.1±6.8)次/min]明显减少(P<0.05),B组患者对麻醉工作的满意度也高于A组。结论 麻醉护士配合麻醉医师实施主动脉夹层等大手术患者的麻醉诱导,可以减少诱导所需时间,提高麻醉医师实施麻醉操作的效果和安全性,在有效保障麻醉诱导期患者安全的同时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 目的 探讨单次使用肌注镇痛药物处理患者术后急性疼痛对其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12例使用过哌替啶、曲马多或强痛定肌注镇痛的腹部手术患者,标记为镇痛组(A组)。选取术后未肌注镇痛药物的患者,经过与A组的严格配对,标记为对照组(B组)。共获得24例12对患者。比较其术后排便、恢复流质饮食情况及出院天数有否显著差异。结果 镇痛组患者术后排便,恢复流质饮食以及出院的天数分别为(5.25±1.71)、(7.08±2.11)、(11.83±5.95)天,对照组分别为(5.67±3.60)(7.75±2.09)(10.67±3.34) 天,两组患者各项的天数差分别为(0.42±3.80)(0.67±2.10)(1.17±5.34)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0.38,1.10,0.76;P均>0.05)。结论 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单次肌注镇痛药物对其胃肠道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术后肌注镇痛仍然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术后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全麻胃肠道术后患者口渴发生现状,分析影响术后患者口渴发生的原因,为制定有效预防及缓解口渴的措施、增加患者舒适感,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3月—9月本院收治的308例在全身麻醉下行胃肠道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口渴数字评估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自制一般人...  相似文献   

12.
丙泊酚复合麻醉对人工流产手术患者镇痛和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观察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氯胺酮对人工流产(简称人流)手术患者治疗效果和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120例(ASAⅠ-Ⅱ级),妊娠40-60d自愿接受麻醉下人流手术的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丙泊酚(A组)、芬太尼(B组)、氯胺酮、丙泊酚(C组)3组各40例。入室常规吸氧,分别静注生理盐水5ml、芬太尼1μg/kg、氯胺酮0.3mg/kg,然后以20mg/5s速度静注丙泊酚至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术中根据需要追加丙泊酚,记录麻醉前后血压、心率、SPO2、麻醉清醒时间、丙泊酚用量、治疗效果和康复质量。结果 A、B两组心率、血压麻醉后较麻醉前比较有明显下降(P&;lt;0.01);SPO2、患者清醒时间组间比较无差异(P&;gt;0.05);丙泊酚用量,B、C组明显少于A组(P&;lt;0.01);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和康复质量,B、C组明显少于A组(P&;lt;0.01);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和康复质量,B、C组优于A组。结论 丙泊酚复合小剂量的芬太尼、氯胺酮,用于人流术可加强镇痛,改善康复质量。  相似文献   

13.
前列腺增生是老年常见疾病,手术治疗是目前效果满意的方法之一,但术后病人易发生便秘、膀胱痉挛、继发膀胱出血、切口延期愈合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早期康复质量。目前前列腺术后胃肠道护理多以肠道排气后开始进食饮水,以进食蔬菜、水果等为预防便秘的措施,以口服肠道缓泻剂和必要时给予灌肠等处理便秘的发生。其干预效果被动,方法缺乏可操作性,干预后缺乏效果评价。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51例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后病人进行胃肠道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4.
【摘 要】目的:研究老年骨科手术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老年骨科手术患者66例,分为两组,各33例。统计分析两组围术期指标、生命体征、应激反应指标、凝血功能指标、认知功能、术后2 d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满意度。结果:术中、术后,硬膜外麻醉组患者的心率、舒张压均高于全身麻醉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硬膜外麻醉组患者的ACTH、NE、Ang-Ⅱ、β-EP、Glu、Cor水平均低于全身麻醉组(P<0.05)。T1、T2、T3时,硬膜外麻醉组患者的FIB、ET-1、D-D水平均低于全身麻醉组(P<0.05)。术后6 h、1 d、2 d,硬膜外麻醉组患者的MoCA评分、MMSE评分均高于全身麻醉组(P<0.05),术后2 d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6.06%(2/33)低于全身麻醉组24.24%(8/33)(χ2=4.243,P<0.05),满意度93.94%(31/33)高于全身麻醉组72.73%(24/33)(χ2=5.346,P<0.05)。结论:老年骨科手术硬膜外麻醉的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万勇  向太 《华西医学》1995,10(4):455-456
40例行择期电视腹腔镜胆囊摘除病员,分为A、B两组,每组20人,术前3小时口服澳米拉唑,A组20mg,B组40mg。诱导插管后抽出胃液,检验其量和PH,结果显示两组平均PH大于2.5,胃液量小于0.4mlkg^-1,且A组PH明显低于B组,A组量明显大于B组,显示两组均能控制胃液分泌和提高PH,尤以B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在全身麻醉下施行胃肠道手术的老年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58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9例,2组患者手术后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系统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肠鸣音恢复时间[(24.8±5.6)h比(38.5±6.7)h;t=-8.287,P〈0.05]、肛门排气恢复时间[(34.9±5.6)h比(64.6±6.5)h;t=2.922,P〈0.0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腹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例比9例;x^2=4.788,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384,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提高老年胃肠道手术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治疗依从性,并且对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早期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0):2358-2359
随机选取收治的60例行老年骨科大手术患者,依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全身麻醉,研究组给予硬膜外麻醉,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对老年骨科大手术患者,临床中应用硬膜外麻醉,可以降低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几率,研究组经硬膜外麻醉后,患者在药物用量、术后睁眼时间、术后语言恢复时间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老年骨科大手术患者治疗中,应用硬膜外麻醉,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谭立新 《当代护士》2002,(10):66-67
通过270例腹部手术病人术后6~8小时开始口服四磨汤对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发现四磨汤可以使排气、排便时间提前,减轻腹胀.有利于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20.
秦心怡  刘雁 《全科护理》2020,18(15):1813-18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肠道手术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择期行腹腔镜胃肠道手术病人98例为研究对象,统计麻醉后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并收集所有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98例腹腔镜胃肠道手术病人中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28.57%;单因素分析显示,苏醒期躁动者年龄(≥60岁)、性别(男)、白细胞计数异常、留置导尿管及术后疼痛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无躁动者(P0.05);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留置导尿管及术后疼痛是腹腔镜胃肠道手术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病人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留置导尿管及术后疼痛是腹腔镜胃肠道手术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及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确保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