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病人围手术期营养问题.方法 我院2001~2006年对38例病人采用周边静脉部分营养治疗,其方案:热量800~1200 kcal/d,以高糖为主加入适量的中、长链脂肪酸;供氮为6 g/d,间以鲜血浆和白蛋白;各种微量元素、维生素;辅以促合成激素i生长激素、胰岛素.术前2~4周,术后3d从周边静脉输入;观测下述指标:食量、体质量、血浆白蛋白,下肢水肿,肝功能、腹水.结果 经此方案治疗本组病人全身状况明显改善32例,无1例恶化;肝功能Child C级从入院时13例到术前只有5例.结果 周边部份静脉营养既避免了深静脉营养的缺点,又克服了一般输入和口服不能改善机体状况的弱点.是改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病人围手术期营养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内皮素系统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形成中的作用和地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是一个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病 ,在参与门脉压力调节的多种血管活性因子中 ,内皮素系统 (ETS)由于对肝内、肝外血管阻力和门静脉血流量的变化都起着关键作用而备受关注。但是 ,目前对于ETS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形成中的作用和地位还存在着诸多争论 ,内皮素受体 (ETR)拮抗剂对门脉高压的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因此加强ETS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形成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深入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3.
4.
5.
6.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镜下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观察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HG)的内镜特征。方法:OlympusCIF-Q2型电子胃镜对88角诊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及100例非门脉高压症对照组进行镜下观察,结合病检综合分析。结果:PHG发生率61.36%。Mosaic病变达98.1%,合并樱桃红斑者占42.5%,位于底体合并者占49.05%,局限一胃底30.18%。而100例对照组中无1例mosdaic病变。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胃粘膜病 相似文献
7.
何芳显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1995,(1)
肝硬化门脉高压食道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介入放射学治疗的广泛应用已有20多年。Lunderguist和Vang创用经皮经肝食道胃出血栓塞术(PTO)和Richter等于1988年首先在临床使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内支架分流术(TI—PSS)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功。到现在TIPSS已完成2000例以上,并成为门脉高压食道周静脉曲张出血治疗的首选方法。TIPSS是安全、侵袭小,适应症广且手术死亡率较外科为少。但作为H型5流术其固有的缺点有待克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SplenicEmbolization,PSE)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52例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行PSE,用明胶海绵作栓塞剂。术前、术后彩色多普勒分别检测患者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脾脏长径、厚度;内镜检查食管静脉曲张的变化。结果:栓塞面积〉60%,80%者42例,〉80%者10例。术后患者门静脉主于及脾静脉内径较术前减小(P〈0.01),血流速度和血流量较术前降低(P〈0.01);脾脏长径和厚度较术前缩小(P〈0.01);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较术前减轻(P〈0.01);肝、肾功能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52例患者均出现发热、腹痛,40例患者出现其它并发症。主要有胸水、腹水、顽固性呃逆、左下肺炎、脾脓肿,膈下脓肿,脾囊肿等。结论:通过PSE术,能有效降低门静脉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减轻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缓解肝硬化患者的门脉高压。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光量子血氧疗法(UBIO)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术后肝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12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术后出现明显肝功能异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UBIO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SB、ALT、AST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SB、ALT、AS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SB、ALT和AST恢复率:治疗组分别为80%、54%和45%,对照组分别为40%、30%和2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均<0.01)。结论:UBIO治疗能促进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术后肝损伤患者的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手术治疗胃肠肿瘤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子森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14(2):256-257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具有特殊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当胃肠肿瘤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时,其手术治疗十分棘手,存在无法避免的矛盾:一方面胃肠道肿瘤的手术治疗要达到根治目的;另一方面由于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症的存在,使根治变得十分困难,尤其是在治疗肿瘤时需同时处理门静脉高压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与分析多层螺旋CT静脉成像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通过病理或临床诊断为肝硬化早期以及中晚期的患者,对其进行多层螺旋CT静脉成像检查,对其门静脉与肝脏右静脉管径进行测量,并分析该检测方法对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诊断价值。结果:患者的血管显示均较为清晰,其门静脉宽度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肝脏右静脉宽度在代偿期其内径有明显增宽的表现,失代偿期则有明显变窄的表现。本组患者的门静脉宽度/肝右静脉宽度(PV/RHV)值在失代偿期为(1.76±0.04),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8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患者。治疗组患者使用降低门脉高压药物联合抗病毒药物,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降低门脉高压的药物,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在服用药物后疗效情况。结果在经服用不同的药物后,治疗组患者疗效较对照组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降低门脉高压药物联合抗病毒治疗肝硬化疗效明显,且不良反应少,能较大程度治疗肝硬化引起的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结肠病与肝功能分级、食管静脉曲张、下消化道出血的关系以及内镜下特征,为诊治该类疾病提供一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临床表现及内镜特征,并对其并发的肝硬化门脉高压性结肠病进行分析。结果:4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中,肝硬化门脉高压性结肠病发生率54.2%。随着肝硬化门脉高压病程的延长,其门脉高压性结肠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下消化道出血的机会也明显增加;而门脉高压性结肠病的发生与肝功能分级无关。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常出现门脉高压性结肠病。门脉高压性结肠病是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 相似文献
15.
左侧门脉高压症又称节段性、区域性或脾性门脉高压症,是一种少见的肝外型门脉高压症,约占5%。在临床上时有发生,由于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常常造成误诊与漏诊。本文报告3例由慢性胰腺炎所致的左侧门脉高压症的诊疗经过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与肝功能、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分级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胃镜观察已确诊的107例肝硬化患者胃黏膜病变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测定血清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肌酐及腹水量,肝功能进行Child-Pugh及MELD分级,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HG内镜表现以马赛克征、蛇皮样病变、猩红热样疹最为常见,多位于胃底及胃体,其发生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肝功损害程度及酒精、胆汁等刺激性因素有关,与胃底静脉曲张无相关性.结论:肝硬化PHG内镜特征明显,门脉高压是PHG形成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有其他损伤因素的参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对收治的6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和针对性护理措施,并对结局进行观察.结果 经积极治疗及护理后康复出院60例,未愈自动出院7例,死亡1例.结论 护理干预措施对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起到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食道胃底曲张静脉栓塞和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护理。材料与方法本组12例,平均年龄51.7岁,均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惠者,同时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和经皮肝穿胃冠状静脉栓塞治疗。结果1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门静脉压力平均降低3.76mmHg,随访2~6个月无1例再出血,脾亢症状明显改善。食道钡餐见2例曲张静脉消失,7例病人由Ⅲ度静脉曲张变成Ⅱ度曲张,3例无变化。结论术前心理护理,术中止痛、止血、止吐、镇静,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术后输液抗炎,注意并发症的发生等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