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传统的影像学技术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CT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定位及形态学的评估具有一定优势,而对动脉瘤本身血管特征的评估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近年来,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逐渐应用于动脉管壁结构的观察与分析,与血管壁的病理特征相结合,对颅内动脉瘤的稳定性进行直接定性评估。笔者将对HR-VWI技术在不同类型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高分辨磁共振(HR-MRI)成像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经过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的88例患者(101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n=30,35个动脉瘤)、未破裂组(n=58,66个动脉瘤),并将未破裂组分为强化亚组(n=22,26个动脉瘤)和未强化亚组(n=36,40个动脉瘤),所有患者均行HR-MRI成像,观察各组动脉瘤特征。结果HR-MRI成像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结果相比,准确率为79.55%。破裂组强化率明显高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动脉瘤位置、动脉瘤大小、是否为宽颈动脉瘤、瘤体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组有子囊、体颈比≥2的比例明显高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强化组与未强化组动脉瘤位置、动脉瘤大小、是否为宽颈动脉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有子囊、体颈比≥2、瘤体体率≥2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强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HR-MRI成像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有良好应用效果,瘤体破裂风险与瘤壁强化有一定关系,影响瘤壁强化的因素有子囊情况及体颈比、瘤体体率等动脉瘤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颅内及颈部动脉狭窄患者行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I)诊断的效果。方法:数据取自本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85例颅内动脉或颈部动脉狭窄患者,均行头颈血管CTA检查、HR-MRI检查,分析诊断结果。结果:CTA检查确诊率为96.47%(82/85);HR-MRI检查确诊率94.12%(80/85);CTA、HR-MRI确诊率比较无差异;CTA、HR-MRI的重度狭窄、闭塞检出率一致;较CTA检查,HR-MRI检查对轻度狭窄、中度狭窄血管检出率略低,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HR-MRI检查的非稳定性斑块比例(94.74%)高于CTA检查(63.1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CTA检查的稳定性斑块检出率略高于HR-MRI检查,但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头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TA、HR-MRI诊断均能获得理想结果、明确动脉狭窄程度,但HR-MRI在斑块形态诊断方面的优势明显,为疾病诊疗提供数据支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ICAD)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较高,为全世界范围内缺血性脑卒中的最常见病因。高分辨率MR血管壁成像(HR VW-MRI)可覆盖全脑,对运动伪影较不敏感,能高度显示细节颅内血管壁成像,可作为血管造影管腔成像的补充,用于可视化成像观察神经血管、动静脉疾病。本文就HR VW-MRI技术及其评估ICAD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刘聪  宋焱 《磁共振成像》2022,13(3):118-121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ICAS)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磁共振血管壁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VWI)作为一种新兴无创检查技术,相较于常规的管腔成像技术,可以在评估血管狭窄的同时,评估斑块的负荷及斑块易损性,从而预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因此,该技术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推广。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者利用该技术寻找颅内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危险因素,力图通过对这些危险因素的控制预防颅内动脉斑块发展为易损斑块;还有研究者利用该技术评价颅内动脉斑块药物或介入治疗后的疗效、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这些均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本文就VWI在评估ICAS斑块易损性、探讨颅内易损斑块危险因素及随访药物、介入疗效等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患儿女,11岁,13 d前发现左侧肢体无力,继日出现发热,体温38.9 ℃,觉头晕昏沉,于当地医院对症处理后体温恢复,肢体症状无好转;患者继而于2018年12月13日到广东省中医院就诊,并于当日收入院.查体: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MR血管壁成像表现特点。材料与方法 27例经临床证实的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例,对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表现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影像征象包括血管迂曲扩张、内膜征、双腔征、壁内血肿、长段不规则或丝线样狭窄、鼠尾状闭塞。结论对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基底动脉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能够清晰显示血管迂曲扩张、内膜征、双腔征、壁内血肿、长段不规则或丝线样狭窄、鼠尾状闭塞异常,是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一种有效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成像及血管成像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及血管成像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脑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28例脑动脉瘤患者均行3DTOFMRA、MRI检查,其中22例行DSA检查,所有病例确诊后均经手术治疗。结果:28例脑动脉瘤患者共有35个动脉瘤,其中小动脉瘤(〈5mm)16个,MRA+MRI对小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3.75%。MRA十MRI与MRI、MRA、DSA的小动脉瘤的检出率比较,MRA+MRI与MRI之间差异有显著性;MRA+MRI与MRA之间差异虽无显著性,但检出率比MRA高;MRA+MRI与DSA比较检出率相近。上述四种检查技术对中动脉瘤(〉5mm)及大动脉瘤(〉10mm)的检出率均为100%,差异无显著性。结论:MRA+MRI可成为脑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128层螺旋CTA成像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临床指导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术前诊断及术后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53例患者均行128层螺旋CTA检查,根据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检查结果选择手术方式,并在术后行CTA复查。通过2次结果比较,评价动脉瘤夹闭或栓塞情况。结果 53例患者共检出64个动脉瘤,其中多发动脉瘤10例;术前MSCTA可清楚地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术后CTA显示动脉瘤夹的位置及数量、动脉瘤体残留情况和载瘤动脉与动脉夹之间的关系。结论 128层螺旋CTA在颅内动脉瘤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I)是一种具有超高分辨率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其抑制血流信号后能清晰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纤维帽、脂质核心、壁内血肿及管腔狭窄情况。HR-VWI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关键影像学信息,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本文就HR-VWI成像原理及其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评估、在颅内动脉夹层及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在症状性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的应用、在脑小动脉病变及腔隙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3D CE-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及准确性。方法:选择51例动脉瘤患者中同时行3D CE-MRA、三维时间飞越法MR血管造影(3D TOF-MRA)检查的27例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经DSA检查确诊。比较3D CE-MRA和3D TOF-MRA在显示动脉瘤及动脉瘤形态、瘤颈、载瘤动脉及瘤腔血栓能力上的优劣。结果:27例患者检出29个动脉瘤,3D CE-MRA和3D TOF-MRA的敏感性分别是100%(29/29),86%(25/29)。在动脉瘤形态,瘤颈形状及载瘤血管的显示上3D CE-MRA优于3D TOF-MRA(P<0.01),瘤腔血栓的显示上二者无差异(P>0.05)。结论:3D CE-MRA是一种快速有效、无创的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呼铁民  孙瓅贤  王维兴  王广  杨立军  孟杰  于淼  赵宗茂 《临床荟萃》2010,25(23):2033-2035,2039
目的 探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依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n=326)和未破裂组(n=90),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动脉瘤特征相关资料.结果 对两组临床资料和颅内动脉瘤特征的各变量单因素分析筛选后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优势比(OR)=18.226,95%可信区间(CI)=4.427~75.033]、动脉瘤家族史(OR=14.334,95%CI=3.171~64.786)、后交通动脉瘸(OR=4.265,95%CI=1.643~11.072)、中等动脉瘤(OR=5.641,95%CI=2.332~13.641)发生动脉瘤破裂风险高.结论 吸烟史、动脉瘤家族史、中等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均是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IA)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均较高。血流动力学是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和预测预后的重要依据。四维血流MRI(4D flow MRI)是新型相位对比MRI技术,可较传统二维相位对比MRI(2D PC MRI)和多普勒超声更为全面直观地展示病变的血流模式、更准确地定量评价血流动力学参数,目前已用于分析颅内、心脏等的血流动力学。本文就4D flow MRI技术用于IA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维同步非增强血管造影和斑块内出血(threedimensionalsimultaneous noncontrast angiography and intra plaque hemorrhage,3D-SNAP)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43例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或脑梗死患者,其中颅内动脉夹层18例,非动脉夹层2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PhilipsIngenia 3.0 T MRI获取TOF-MRA、T1WI-VISTA、T2WI、3D-SNAP、CE-T1WI成像,双盲分析各序列颅内动脉夹层征象。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夹层组与非夹层组临床基本资料以及夹层组各序列影像学特征;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各序列对颅内动脉夹层的诊断效能。结果 (1)夹层组年龄较非夹层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性别、血压、糖尿病、吸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6例患者在TOF-MRA、T2WI、T1WI-VISTA、SNAP及CE-T1WI成像序列同时显示夹层瘤样扩张、真假腔、壁内血肿、内膜瓣征象;颅内动脉夹层壁内血肿、双腔征及内膜瓣显示率高分辨MRI各序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AP显示壁内血肿最敏感,CE-T1WI显示双腔征、内膜瓣征最敏感。(3) TOF-MRA、T2WI、T1WI-VISTA、3D-SNAP、CE-T1WI、SNAP联合CE-T1WI成像序列诊断颅内动脉夹层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3、0.492、0.729、0.741、0.752、0.824。结论 3D-SNAP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无创性、有效评价颅内动脉夹层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因其位置深在、病变结构复杂,影像学诊断存在一定难度。常规MRI难以准确评估VADA,而高分辨率MRI(HRMRI)具有高空间及组织分辨率,血管壁成像技术可直接显示血管壁的形态学及病理学改变,对诊断VADA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HRMRI在VADA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CTA检查结果与MRA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探讨二者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DSA影像资料,及其CTA或MRA图像,在60例行DSA检查患者中,行CTA检查者30例,行MRA检查者30例。图像后处理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以DSA检查结果及行动脉夹闭术作为诊断动脉瘤的标准,比较CTA和MRA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情况。结果在60例中,DSA和动脉瘤夹闭术共证实30个动脉瘤,其中30例16个动脉瘤CTA显示良好,30例14个动脉瘤MRA显示良好。CTA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86.7%准确性为90.0%,MRA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60.0%特异性为66.7%准确性为63.3%。结论头颈部CTA检查能够快速、安全、无创、有效的诊断脑动脉瘤,可作为临床筛查大部分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照研究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34例经DSA检查和(或)临床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行DSA检查,并同时行CTA和(或)MRA检查.分析MRA、CTA及DS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并观察分析动脉瘤的形态特征,测量动脉瘤瘤体直径及囊状动脉瘤瘤颈宽度.结果 34例患者共检出动脉瘤41个,DSA、MRA及CTA的检出率分别为97.6%(40/41)、86.4%(19/22)和75.0%(15/20).以DSA为诊断金标准,CTA与MRA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DSA、MRA与DSA所测瘤体直径及瘤颈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仍为检出颅内动脉瘤最敏感的方法,但MRA和CTA对于动脉瘤形态特征的显示可达到与DSA相同的水平,且MRA和CTA因无创、经济、快捷方便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尤其MRA无需注入对比剂,使得检查更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