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产后腹直肌分离(DRA)产妇应用手法按摩配合核心训练法联合仿生物电刺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20例接受康复治疗的产后DRA产妇,按照计算机1:1随机数列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仿生物电刺激治疗,试验组采用手法按摩配合核心训练法联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腹直肌分离情况及腹围恢复情况、肌纤维电位变化情况、腰背部疼痛程度及肌电位数值。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DRA分离情况及腹围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Ⅰ类及Ⅱ类肌纤维电位最大值、肌电位数值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Ⅰ类及Ⅱ类肌纤维电位最大值、肌电位数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治疗后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产后DRA分离产妇采用手法按摩配合核心训练法联合仿生物电刺激能够促进DRA恢复,提高肌纤维电位水平,有利于改善腰背部疼痛程度,促进其身体尽快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后发生腹直肌分离(DRA)的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选取2018年8月至2018年10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定期产检并分娩,并于产后6~8周复查的产妇。统计分析产后DRA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符合入组标准的产妇共310例,其中DRA者108例,无DRA者202例,DRA发生率为34.84%(108/310)。阴道分娩者相对于剖宫产者,发生产后DRA的风险较小(OR=0.459,95%CI为0.261~0.807)。产后高BMI是DRA分离发生的保护因素(OR=0.796,95%CI为0.717~0.883),新生儿出生体重大是DRA的危险因素(OR=1.001,95%CI为1.000~1.002)。结论:经剖宫产分娩、新生儿出生体重过大及产后低BMI是产后DRA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深静脉血栓常见于下肢,可继发肺栓塞,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深静脉血栓是妇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者显著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近年来,电刺激治疗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其在预防血栓的作用及机制正逐步被揭示,全面了解神经肌肉电刺激将为血栓干预提供新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筋膜手法按摩配合内核心肌群训练联合脉管平滑肌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10例产后42 d至1年内复查并确诊为腹直肌分离(≥2 cm)的产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措施不同分为两组。单纯组52例采用单纯电刺激,联合组58例采用筋膜手法按摩+内核心肌群训练+单纯电刺激,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腹围、腹直肌静息肌电位、腹直肌最大肌电位、腹直肌间距及腹直肌肌力维持时间。结果 治疗后两组腹围(脐上5 cm、脐部、脐下5 cm)、腹直肌静息肌电位小于治疗前,腹直肌最大肌电位大于治疗前,但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腹直肌间距(脐上3 cm、脐部、脐下3 cm)小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小于单纯组(P<0.05);两组治疗后腹直肌肌力维持时间长于治疗前,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采用筋膜手法按摩配合内核心肌群训练联合脉管平滑肌电刺激,既可缩小患者腹直肌间距和腹围,减小静息肌电位,还可以增加最大肌电位,延长肌力维持时间,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穴位按摩对产后乳房胀痛和产后泌乳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2019年2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产后乳胀的产妇20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10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穴位按摩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按摩治疗,对比两组相关参数。结果观察组产妇治疗总有效率、乳喂养成功率、产后3 d泌乳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泌乳启动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治疗第3、5天,观察组产妇乳房按摩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乳汁分泌充足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1 d,两组患者的乳汁分泌、乳房胀痛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穴位按摩可显著改善产后乳胀的临床症状,减轻产妇疼痛,提高乳汁分泌量,提高母乳喂养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初产妇产后6~8周腹直肌分离的发生情况,探讨腹直肌分离与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产后6~8周至河南省人民医院产后门诊复查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共626例,对其进行腹直肌间距、盆底肌力的检测,同时进行盆腔器官脱垂分度(POP-Q)和尿失禁问卷调查;根据超声测量腹直肌分离的宽度是否大于2.5 cm分为腹直肌分离组和无腹直肌分离组,对两组间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腹直肌分离发生率达76.84%,最常发生的部位位于脐水平(83.07%)。(2)腹直肌分离组的孕期增加体质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分娩前腹围均大于无腹直肌分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年龄、体质量指数、分娩方式、妊娠胎数、分娩孕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腹直肌分离组的Ⅰ类肌、Ⅱ类肌肌力严重受损、UI、POP的发生率均低于无腹直肌分离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6~8周的初产妇普遍存在腹直肌分离和盆底肌肌力严重受损情况,其腹直肌分离与UI和POP的发生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97年5月对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进行临床研究,自行设计了腹直肌膀胱颈悬吊术治疗SUI37例,收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使用可居家治疗的便携式低频治疗仪电刺激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为原发性痛经的补充替代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苏州市2所高校全日制在校女大学生青春期中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其中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组30例、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组30例,对照组30例。TEAS和TENS两组分别给予便携式低频电刺激治疗仪3次月经周期的治疗,治疗结束后进行3次月经周期的随访。而对照组经期及经前期不予任何特殊治疗。通过比较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和随访结束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数据[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评估其疗效。结果 治疗结束后和随访结束后TEAS和TENS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子宫动脉PI、RI均较同组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TEAS和TENS均可明显缓解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疼痛,降低子宫动脉PI、RI,缓解子宫动脉痉挛。两组近期疗效相似,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磁刺激联合电刺激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例PFD患者,均进行常规盆底肌家庭训练,在此基础上行磁刺激联合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盆底表面肌电评估,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表面肌电值。结果 治疗后,盆底肌快速收缩阶段Ⅱ类肌最大肌电值26.61(16.22,36.42)μV,紧张收缩阶段平均肌电值19.82(11.82,28.76)μV,耐力收缩阶段平均肌电值18.36(11.25,26.35)μV,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的21.95(13.73,33.98)μV、15.59(10.28,22.38)μV、14.81(9.99,21.44)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磁刺激联合电刺激疗法可有效对PFD进行治疗,明显提高盆底肌肌力、耐力,改善盆底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用PHENIX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近期和远期效果,为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找到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用PHENIX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使用阴道内方法进行电刺激,抑制逼尿肌活跃过度和抑制逼尿肌收缩。用电刺激加生物反馈的具体图像教会患者锻炼盆底肌肉的正确方法。结果:经过3~4次电刺激治疗加生物反馈训练,总治愈率达81.3%,症状减轻者占15.6%,无效者占3.1%。且治愈者一年内无复发病例。结论:用PHENIX神经肌肉治疗仪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临床效果明显,且不用吃药打针,无毒副作用,安全有效,治疗全过程无痛苦,远期效果也很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