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探究血站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对其输血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1—12月经血站接受输血治疗的6626例患者资料,其中3313例患者在实施相应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后进行输血治疗(观察组),另3313例患者则未开展输血质检控制(对照组),对比两种输血模式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同时对两组患者的凝血因子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于全程质控模式的输血检验流程在输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输血治疗的12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输血检验流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全程质控模式的输血检验流程。比较2组患者输血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输血质量及诊疗服务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4%(1/61),低于对照组的11.48%(7/6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44,P=0.067)。观察组患者采集标本准确、符合输血指征、输血前项目检查、申请单正确填写、完整记录输血过程5项输血质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诊疗服务满意度为95.08%(58/61),高于对照组的81.97%(5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4,P=0.023)。结论 基于全程质控模式的输血检验流程在输血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有助于降低输血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改善输血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刘志勇 《中国卫生产业》2020,(8):180-181,184
目的探讨分析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策略。方法以2017年11月-2019年4月为时间段,选择该血站200例输血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各100例。对照组进行输血常规管理,研究组配合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对比观察输血安全事件发生情况,并且调查输血者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输血安全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检验中,加强质量控制,可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且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4.
彭燕华  高婧  钟燕玲 《现代医院》2023,(8):1211-1215
目的 回顾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临床输血质量控制情况,为同类医院的输血科建设和临床输血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2018年5月—2022年9月的临床用血量、临床用血质量控制指标,按照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实现全面质量控制指标监测管理的时间,以2020年12月前为监测前,统计分析建院以来或监测前后输血检验质量管理情况、临床用血管理情况、血液使用情况的变化。结果 输血相容性检测项目室内质控率从80%提高到100%;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评项目参加率由60%提高到100%;室间质评项目合格率一直保持100%;出院患者人均用血量从(0.29±0.1) U降至(0.23±0.03) 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P<0.05);一二级手术台均用血量最多时仅为0.01 U;三四级手术台均用血量从(0.11±0.07) U降至(0.08±0.04) 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P<0.05);血浆与红细胞比值降低至0.61;《临床输血申请单》合格率保持>98%并仍不断提高,监测前组、监测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965,...  相似文献   

5.
刘志勇 《中国卫生产业》2020,(7):139-140,143
目的血站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该站输血的1000例患者,对患者采集血液样本后进行血液质量检查,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问题,分析输血安全性。结果实验组500例中输血传染病有2例,占0.4%,而输血前后消毒中存在的问题有5例为1.0%,配血中存在问题,有2例、占0.4%,整体的安全例数为491例,安全率为98.2%。在对照组500例中,存在输血传染病25例,占5.0%。输血前后存在的消毒感染有24例,占4.8%。配血中存在问题有9例,占1.8%。整体的安全率为88.4%,有442例。对两组的安全率分析,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经过特殊化管理的输血检验和血液管理,输血安全系数高。结论加强输血前血液监测质量,做好血液输血和用血的管理,能够更全面地提高输血站的安全性和专业性,减少纠纷,值得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刘洋 《中国校医》2018,32(6):480
目的 分析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输血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14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为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南阳市中心血站进行输血的患者,将其以投掷法随机分成2组,其中应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的7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常规输血的7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的输血用量、成分输血率及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浆用量与成分血用量以及成分输血率略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申请单书写合格率为97.26%、标本采集准确率为100.0%、输血指征正确率为98.63%、输血过程记录完整率为98.63%、培训报告单完整率为97.26%,分别高于对照组的申请单书写合格率68.49%、标本采集准确率72.60%、输血指征正确率69.86%、输血过程记录完整率68.49%、培训报告单完整率69.86%(χ2分别=21.2846、23.1746、22.7593、24.1339、19.4954,P<0.001)。结论 在输血前实施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可提高临床输血质量,规范输血操作,建议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量输血患者输血前后凝血指标变化状况.方法 :取2014年12月到2016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90例大量输血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输血量将患者分为常规组(n=40,输血量<1500ml)和大量组(n=40,输血量≥1500ml),统计对比两组患者输血前后的凝血相关指标(PT、TT、APTT、FIB、PLT)状况.结果 :大量组患者输血后1d、3d PT、TT、APTT、FIB、PLT水平与常规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与输血前相比,大量组患者输血后PT、TT、APTT先升高,后下降,后恢复输血前水平,FIB、PLT先下降,后升高,后恢复输血前水平.结论 :大量输血患者输血后易出现凝血功能紊乱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 针对本疾控中心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发生因素及应对措施。方法 以本疾控中心2015年1月— 2017年1月开展的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6年1月— 2017年1月开始执行全面质量控制管理(观察组),2015年1— 12月采用常规质控管理(对照组),分别在2个时间段中随机抽取出146份微生物检验样本,统计质量问题发生率及发生原因。结果 观察组质量问题发生率(4.7%)明显低于对照组(19.8%,P<0.05);观察组实验室质量影响因素(人员、样本、检验操作、环境、仪器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疾控中心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影响因素众多,全面认知影响因素发生原因并积极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降低质量问题发生率,提升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性目的,是目前相关部门首要解决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限制性输血(RBT)和非限制性输血(LBT)对早产儿贫血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早产儿贫血,并接受红细胞输注(RBCT)治疗的264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例资料.根据采用的RBCT策略,将其分为RBT组(n=147)和LBT组(n=117...  相似文献   

10.
黄小燕 《智慧健康》2018,(20):21-22
目的 PDCA循环管理模式运用于输血病历质控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的持续改进。方法严格按计划、实施、确认、处理四个阶段分别进行规范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和制定检查内容、督查输血病历、寻找和分析问题、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强化落实后制订下一步实施计划内容。结果输血病历质量控制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分四个季度将输血病历质量的考核指标(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医嘱、输血记录、输血后效果评价)经χ2检验,各项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年后输血管理制度更加健全,输血病历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常规输血与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降低作用。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进行悬浮红细胞、去白细胞红细胞、单采血小板三种血液成分输血治疗的17 834人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12 279例患者行常规输血,5 555例患者行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比常规输血与输少白细胞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常规输血患者相比,相对较低,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输血中运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可提高输血的安全性,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可充分合理运用血液,保障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在临床输血中优先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对减少输血反应的效果。方法于2018年7月-2019年12月,抽取医院收治的1000例输血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500例。对照组行单采血小板,试验组行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对比两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率、凝血指标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凝血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相较于单采血小板,可改善机体凝血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自体输血和异体输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的100例输血患者,以双盲随机抽样法分组,每组样本容量50例,参照组采纳异体输血,试验组采纳自体输血,对比两组凝血功能指标、pH、电解质、输血量、输血费用、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术后24、72 h的TBIL、APTT、P...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治疗时不同新鲜冷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与浓缩红细胞(concentrate red blood cells,cRBC)比例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莆田市涵江医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且接受输血治疗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FFP、cRBC输注比例将其分为甲组32例、乙组28例,甲组输注比例为FFP∶c RBC=1∶1,乙组输注比例为FFP∶cRBC=1∶2,比较两组FFP、cRBC、血小板(platelet,PLT)、冷却沉淀输注量、住院时间,比较两组输血前后凝血功能、血常规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甲组FFP输注量高于乙组,cRBC输注量低于乙组,住院时间短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PLT、冷却沉淀输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输血前两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输血后两组血清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升高,且甲组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本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原因,为临床科学合理的用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82人次输血不良反应,对反应类型及血液成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输血37686人次,输血反应82人次,输血不良反应率0.22%;本院输血不良反应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明显高于溶血性输血反应,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明显高于其他反应,血小板输血反应率明显高于红细胞,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院输血反应率逐年下降,对医务人员进行输血知识培训及时准确上报输血反应,科学合理的用血,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6.
陈晨 《中国卫生产业》2020,(5):42-43,46
目的分析输血安全管理在普外科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7月该院收治的86例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摸球法分为对照组43例进行基础性管理,观察组43例主要为输血安全管理,对比两种管理方式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管理方式下医患矛盾和流程混乱等状况显著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医生理论评分以及技能评分均高于对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管理落实度以及操作流程度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普外科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输血安全管理时可有效降低不良状况,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姜荣 《中国卫生产业》2020,(2):94-95,98
目的探讨儿科优质护理工作中护士分层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12月在该院儿科接受治疗的100例儿科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分层管理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次数为5次,占比0.2%,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次数为18次,占比为0.9%,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43,P<0.05);观察组十分满意21例,满意28例,护理满意度为98.0%,对照组十分满意17例,满意27例,护理满意度为88.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0,P<0.05)。结论护士分层管理模式能够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参照不同标准调整硫酸镁滴速治疗妊娠期高血压(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PI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PIH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两组均采用硫酸镁进行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均使用WZ-50型微量泵输注硫酸镁,给予25%硫酸镁6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滴速12 g/h,每日总量252 g/h,每日总量2530 g。对照组硫酸镁滴速标准采用传统标准执行,观察组在传统标准的基础上,同时根据患者的临床治疗反应进行调整,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皮肤潮红、出汗、口干、恶心、呕吐、心慌、头晕、全身肌肉酸痛、浑身无力,如出现上述不适,不直接停药,而是慢慢调低硫酸镁滴速,直至不出现或仅出现轻微不适。以血压稳定或降低,未更换硫酸镁治疗为有效,比较两组疗效、血压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3.64%;观察组有效率为10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45,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收缩压分别为(146.4±10.2)(140.5±10.7)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分别为(98.8±9.3)、(90.1±9.1)mm Hg,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19、4.737,均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为28.26%,观察组为1.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6,P<0.05)。结论治疗PIH时,以患者的临床治疗反应为标准调节硫酸镁滴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