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与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I)评估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HR-MRI检查,检测患者动脉瘤破裂情况,并根据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破裂组(n=5...  相似文献   

2.
陈宇 《家庭护士》2009,7(5):391-391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与护理,以使手术达到满意效果.[方法]选择16例颅内动脉瘤病人,做好术前准备,术中有效配合,术中ICG造影时在手术显微镜下实时观察造影血管,术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术中ICG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作用,术后观察病人不良反应,并给予护理.[结果]16例颅内动脉瘤术后行DSA检查者均证实术中ICG造影结果.[结论]ICG术中造影能够提供血管通畅程度和动脉瘤的实时信息结果,提高了手术成功率.熟练掌握ICG造影的护理配合是手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 GB)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7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91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6)与对照组(n=45).两组均接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研究组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基础上加用超声引导下SGB,记录...  相似文献   

4.
三维DSA在脑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栓塞治疗中是否优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方法:4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均在破裂急性期行电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应用二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的资料(A组,25例)和应用三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的资料(B组,2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电解脱弹簧圈的数目、DSA曝光次数和造影刑的用量。结果:两组中年龄、性别、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电解脱弹簧圈的数目无统计学差异。应用三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以减少总曝光次数(P〈0.01),不仅在选取参考图像时曝光次数减少(P〈0.01),而且在手术过程中曝光次数也减少(P〈0.01)。两组造影剂的用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三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以从多方位观察颅内血管的结构,可以提供可靠的参考图像,从而可减少DSA的曝光数目。三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优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小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于2018年1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62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均予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与3D-DSA,对比分析两种方式的动脉瘤检出情况对比剂用量、辐射剂量等。结果:62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共存在68个动脉瘤,而3D-DSA检出率明显高于2D-DSA(P0.05);3D-DSA对动脉瘤瘤颈显示清晰度优于2D-DSA(P0.05);3D-DSA检查使用的对比剂量及辐射剂量均低于2D-DSA(P0.05)。结论:对于颅内小动脉应用3D-DSA效果尤为显著,能够有效提高诊断准确性,减少对比剂用量及辐射剂量,有助于判断患者动脉瘤的夹闭与栓塞程度,便于医师更为准确的评估治疗方案有效性,在临床上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临床高度怀疑有颅内动脉瘤或非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4例均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进行图像后处理:采取容积重建(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法(MPR)。同时与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作对比。结果:CTA的图像后处理方法:中,VRT方法:对动脉瘤的检出率最高,<10mm的容积重建术相比DSA动脉瘤的检出率,经检验比较,t=1.998,P>0.05,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3D-CTA对动脉瘤的检出方面相比DSA,经检验比较,t=1.998,P>0.05,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D-CTA为一种微创伤的颅内动脉瘤诊断方法:,可较好对颅内动脉瘤特征及其与周围组织解剖结构的三维关系清晰显示,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与治疗中有显著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及电解式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总结颅内动脉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对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的8例进行了电解式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60例中,发现颅内动脉瘤26例、共33个,其中单发病例2l例,多发病例5例;后交通动脉瘤12例,颈内动脉瘤11例,前交通动脉瘤7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动脉瘤呈囊状16例,梭形5例,球形4例,葫芦形4例,其他不规则形4例;动脉瘤直径在2~21mm之间;8例伴脑血管痉挛,7例动脉瘤内有血栓形成。8例GDC栓塞病例中,动脉瘤腔100%栓塞5例,95%栓塞2例,80~90%栓塞l例。弹簧圈少量脱出动脉瘤l例次,过度栓塞l例次。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确诊颅内动脉瘤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电解式可脱弹簧圈栓塞是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疑似颅内动脉瘤136例其临床病历资料,皆完成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标准,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CTA、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特异度、敏感度、符合率以及对颅内动脉瘤体最大径、瘤颈最大径的检查差异比无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可肯定,诊断敏感度、准确率较高,与DSA金标准相近,可作为DSA诊断辅用方法。  相似文献   

9.
脑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脑动脉瘤好发于青壮年,它的严重后果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ahagzeSAH)和交通性脑积水,是导致患者残废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和治疗已取得长足的进步。我科1990年12月~2002年3月共收治76例可疑为脑动脉瘤的患者分别进行常规的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64排螺旋C T血管成像诊断与鉴别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淮安市淮安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同时进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64 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64-S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  相似文献   

11.
现代介入神经放射学的发展 ,使绝大多数的颅内动脉瘤都能经血管内途径栓塞治愈 ,从而免除了开颅手术[1] 。自 2 0 0 1年 4月至今 ,我科采用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 ( 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栓塞治疗了 8例颅内动脉瘤 ,均取得满意疗效 ,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8例患者中 ,男 3例 ,女 5例 ,年龄 3 0~ 5 6岁 ,平均年龄 46.5岁。其中后交通动脉瘤 4例 ,前交通动脉瘤 3例 ,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 1例。所有病例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起病 (经脑CT检查证实 ) ,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确诊为颅内…  相似文献   

12.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作为脑血管疾病的一种较先进的检查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颅内外血管的狭窄、闭塞、畸形、动静脉瘘、动脉瘤、肿瘤血管等,从而为临床诊断、决定手术方式和介入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我院自2005年开始开展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及颈动脉血管内支架治疗技术,已完成全脑血管造影病例100余例,行颈动脉内和椎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共12例,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或致死情况.这与介入医生、护士的精心准备、正规操作、术后监护及正确处理是分不开的,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腰椎穿刺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3例经头CT为阴性诊断而腰椎穿刺诊断为SAH,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颅内动脉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腰椎穿刺诊断SAH阳性率为100%.结论 腰椎穿刺诊断动脉瘤性SAH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总结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HA)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及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提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预防脑血管痉挛、血压控制在13~16/9~11 kPa(120-100/70-80mmHg)、防止动脉瘤破裂:预防感冒,保持大便通畅;加强健康教育;术中做好体位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配合医生操作,加强病情监测;术后正确处理及预防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减影CT血管成像(DE-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手术或介入治疗证实为颅内动脉瘤63例的DE-CTA的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完成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并与手术或DSA进行对照,以评价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在颅内动脉瘤中实施CT与MR血管造影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2018年1月—2021年9月临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1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所选患者均实施C T血管造影检查和M R血管造影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C T和M R血管造影检查的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并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81例动脉瘤患者行双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选择性DSA造影,男40例,女41例,年龄分布18~66岁,平均年龄56.5岁,评价动脉瘤的颈部、大小及与邻近血管的关系.结果 81例患者检出颅内动脉瘤93个,其中69例单发动脉瘤,12例多发动脉瘤患者检出24个动脉瘤,大型动脉瘤11个.结论 DSA可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18.
正复合手术室(Hybrid手术室)是指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直接安装在手术室中,可同时进行外科手术、血管介入治疗和影像学检查[1]。Hybrid手术是指分期冠脉支架植入和冠脉手术联合治疗冠心病[2]。在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时,行夹闭手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存在困难,Hybrid手术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理念。我科于2015年6月收治1例左侧颈内动脉瘤患者,行球囊辅助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  相似文献   

19.
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减影造影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CT血管成像(CTA)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38例经CTA检查,共检出动脉瘤36例,诊断敏感性为94.73%,特异性为100%。检出患者颅底血管均获良好显影,清晰显示动脉瘤形态及其与邻近血管的解剖关系。其中双侧后交通动脉瘤10例,前交通动脉瘤9例,右侧后交通动脉瘤8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9例。动脉瘤最大直径3~20(13.51±6.5)mm。所有检出患者显示的动脉瘤部位、大小、形态均与手术或数字减影造影术相符。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快捷、无创、安全、准确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的影像诊断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潞  毛伯镛 《华西医学》2006,21(2):424-425
颅内动脉瘤(AN)是脑动脉的局限性病理性扩张,主要临床表现为颅内出血、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脑血管痉挛等。AN破裂出血后致死致残率非常高,其治疗、预后和康复与临床治疗时机有很大关系。目前多主张在AN破裂之前进行早期外科手术,因此临床对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准确性要求很高。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既是AN影像学诊断的金标准,也是能否进行手术的唯一可靠证据。近年来,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3D-CTA)作为AN的无创性诊断筛查方法又受到重视并广泛运用于临床。将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与血管造影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