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及电解式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总结颅内动脉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对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的8例进行了电解式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60例中,发现颅内动脉瘤26例、共33个,其中单发病例2l例,多发病例5例;后交通动脉瘤12例,颈内动脉瘤11例,前交通动脉瘤7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动脉瘤呈囊状16例,梭形5例,球形4例,葫芦形4例,其他不规则形4例;动脉瘤直径在2~21mm之间;8例伴脑血管痉挛,7例动脉瘤内有血栓形成。8例GDC栓塞病例中,动脉瘤腔100%栓塞5例,95%栓塞2例,80~90%栓塞l例。弹簧圈少量脱出动脉瘤l例次,过度栓塞l例次。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确诊颅内动脉瘤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电解式可脱弹簧圈栓塞是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周广立 《大医生》2023,(10):98-101
目的 研究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曹县人民医院接收的106例疑似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06例患者均接受3D-CTA、DSA检查,统计患者的检查结果,并对比3D-CTA、DSA检查的瘤体最大径、瘤颈径;以DSA为“金标准”,分析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及其与DSA之间的一致性。结果 在106例患者中,DSA共检出83例颅内动脉瘤,3D-CTA共检出84例颅内动脉瘤。以DSA为“金标准”进行分析,发现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敏感度为97.59%、特异度为86.96%、准确度为95.28%、漏诊率为2.41%、误诊率为13.04%。3D-CTA检查的瘤体最大径、瘤颈径与DS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颅内动脉瘤检出及测量的判读,3D-CTA与DSA之间判读一致性为优。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3D-CTA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且3D-CTA诊断与DSA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CT血管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在颅内小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7月—2020年10月收治的经手术证实为颅内小动脉瘤患者86例(瘤数9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CT血管造影(CTA)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江阴市人民医院2020年8月—2023年5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9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且在CTA检查后均需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处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图像质量评分,并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瘤发生部位的检出率和符合率。结果:3D-DSA与CTA-VR的瘤体形态显示评分、瘤体三维关系评分、瘤体光滑度评分和瘤体总体评价均高于CTA-MIP (P<0.05);3D-DSA的瘤体形态显示评分、瘤体三维关系评分、瘤体光滑度评分和瘤体总体评价与CTA-VR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3D-DSA的瘤体血管显示评分高于CTA-VR和CTA-MIP (P<0.05);CTA-VR的瘤体血管显示评分与CTA-MI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DSA在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的动脉瘤检出率和符合率与CTA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  相似文献   

5.
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目的探讨一种快速有效的自动去骨技术——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术(DS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7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DSCTA的扫描方法采集数据。即制定两组扫描参数相同的计划螺旋采集平扫与增强扫描。然后用增强数据逐层减去平扫数据,自动去除骨与脑组织,只剩下血管影像。由两位放射医师分别在工作站上行常规与减影的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方法分析颅内血管。全部病例均行DSA检查。最后用四分法(4分很好;3分好;2分;可以接受;1分差)来评价DSCTA图像质量。结果27例患者中,DSA发现38个动脉瘤,DSCTA发现38个动脉瘤,常规CTA发现36个动脉瘤。DSCTA图像质量分析4分,6例(22.2%),3分,15例,(55.6%),2分,6例(22.2%);没有一例图像质量评为差或不能诊断。结论DSCTA能快速准确的自动去骨,更清晰显示颅内血管,特别是提高了颅底段血管的显示。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81例动脉瘤患者行双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选择性DSA造影,男40例,女41例,年龄分布18~66岁,平均年龄56.5岁,评价动脉瘤的颈部、大小及与邻近血管的关系.结果 81例患者检出颅内动脉瘤93个,其中69例单发动脉瘤,12例多发动脉瘤患者检出24个动脉瘤,大型动脉瘤11个.结论 DSA可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摄影技术应用于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间应用DSA影像对51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资料。结果对病患的采集参数、体位以及注射参数、图像后处理进行适当选择,即能够确切显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部位、破口以及真假腔内血流差别、与相邻血管的关系。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摄影技术应用于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临床价值很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行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临床疗效,分析其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自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于定州市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54例,采用双盲法分为常规组(n=27)与观察组(n=27).常规组患者给予抗纤溶、脱水、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且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头部64层螺旋CTA检查,对照DSA结果,评估64层螺旋CTA诊断动脉瘤的准确性。结果42例中DSA检查发现49个动脉瘤,64层螺旋CTA检查发现43个动脉瘤,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7.61%,特异性为88.88%,阳性预测值为91.61%,阴性预测值为88.88%,You-don指数为86.49%。结论64层螺旋CTA可获得与DSA相近的检查结果,其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表明64层CT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极高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DSA表现与临床相关性。方法分析18例颅内动脉瘤的DSA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18例中发现动脉瘤20个,8例发生颈内动脉虹吸弯部,6例颈内动脉后交通部,4例大脑中动脉起始部。结论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标准方法,动脉瘤的发生与年龄性别及部位等有关。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的DSA诊断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评价颅内动脉瘤的DSA诊断价值。方法 对2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就诊患者行超选择性DSA脑血管造影,分析颅内动脉瘤的大小、部位、形态及检查方法。结果 动脉瘤单发21例,多发2例;小型5例,中型10例,大型8例,巨大型2例;囊状18例,梭状7例。结论 DSA脑动脉造影能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12.
实时三维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磁共振血管成像(RT-3D-MRA)诊断脑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选择MRA、DSA、手术资料完整的颅内动脉瘤患者20例,将所有病例MRI源图重新重建,用RT-3D-MRA再次观察,并与DSA、手术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共检出24个动脉瘤,其中RT-3D-MRA、MRA-MIP、DSA三种方法假阴性数分别为1例、3例、2例,且RT-3D-MRA对动脉瘤细节观察更好.结论实时三维MRA可作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初选检查方法,与MRI、MRA-MIP结合可达到DSA同等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杨洪清  唐洲平 《临床医学》2010,30(12):46-47
目的分析烟雾病(MMD)的临床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特征。方法分析18例烟雾病患者的资料,观察其临床及DSA特点。结果本组病例多为青壮年起病,女性居多,主要有脑梗死、脑出血和短暂脑缺血发作起病形式,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头痛、智力减退等症状;DSA在脑底动脉环发现血管闭塞、狭窄及烟雾状毛细血管网形成。结论对于青壮年发作的脑卒中患者要考虑MMD的可能。目前仍依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二氧化碳在不同部位的血管造影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対52例患者分别行不同部位的血管共70次二氧化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O2-DSA)。其中腹主动脉18次,下肢动脉14次(髂总-胫、腓动脉),下肢静脉10次,肝动脉10次,肾动脉10次,肠系膜上动脉4次,盆部动脉4次。同时给予同一患者碘造影比较。术中采用心电血压监护及检测氧饱和度。每次造影后询问有何不适,根据ADRS轻重分为0~4分(0=无不适;4=重度不适,对症处理不能缓解或出现并发症)。结果①在10例肝动脉造影中亚段以下动脉、肿瘤动脉及肿瘤染色不如碘造影好;②其余部位的血管造影都能获得满意的图像,基本满足诊断及治疗的要求;③所有患者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药品不良反应(ADR s)。40例(76.9%)为一过性,可自行缓解;12例(23%)对症处理后迅速缓解;全组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①CO2-DSA可以获得能基本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②CO2是一种安全的血管造影剂;③CO2下肢动脉造影可以替代碘造影。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实施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技术辅助下经皮穿刺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导管立体定位,观察技术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 实施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行3D-DSA辅助手术为观察组,既往实施的常规经皮穿刺置管手术为对照组,对两组导管位置满意率、手术时长、二次手术率进行对比,对腹透技术并发症及临床转归进行对比。结果 共纳入观察组患者9例,对照组11例,随访中位时间5.00个月(3.00个月,8.75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长为中位时间52.0分(43.5,58.0),对照组为66.0分(58.0分,90.0分),差异有显著性(Z=-2.548,P=0.010);观察组PD导管位置不佳率0例,显著低于对照组5/11例(χ2=5.182,P=0.038);观察组无二次手术,对照组5/11例(χ2=5.182,P=0.038)。两组均无死亡、新发心脑血管疾病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材料与方法:采用双C形臂、双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获得患者脑血管的立体动态图像,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全貌,用国产钨丝微螺旋圈将颅内动脉瘤栓塞。结果:本组14例中,10例栓塞后造影见动脉瘤未充盈,载瘤动脉通畅。1例微导管未到位,另3例未做栓塞,其中1例为虹吸弯段夹层动脉瘤,不 宜做栓塞治疗,1例为基底动脉近段巨大动脉瘤,明显涡流及附壁血栓,栓塞难度及危险性较大,未行栓塞术,另1例为右侧大脑中动脉的中央动脉支动脉瘤,微导管进入该动脉时,出现一侧肢体一过性偏瘫,未做栓塞治疗。结论:用特制的微金属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安全可靠,成功率较高。介入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是目前治疗动脉瘤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VCTDSA及3D-DSA资料,观测颅内动脉瘤的数量、位置、大小、颅内血管情况及减影后颅底骨质去除效果,计算VCT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及阳性预测值,分析影响VCTDSA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相关因素。结果 204例SAH患者中3D-DSA共检出178例246个颅内动脉瘤,VCTDSA共检出180例248个颅内动脉瘤,其中多发动脉瘤51例119个。以3D-DSA为金标准,VCTDSA因血管痉挛及载瘤动脉解剖变异漏诊2个动脉瘤,因头部运动、血管痉挛及部分容积效应误诊4个动脉瘤。VCT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17%(244/246)、84.62%(22/26)、98.39%(244/248)、91.67%(22/24)。VCTDSA对最大径≤3 mm的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6.72%(59/61);对>3 mm的颅内动脉瘤敏感度为100%(187/187)。结论 VCT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与3D-DSA相似;动脉瘤的大小、血管痉挛、载瘤动脉解剖变异及检查时的头部运动是影响VCTDSA诊断颅内动脉效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 T血管造影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10月—2020年10月就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52例,其中2017年10月—2019年9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 S A)检查确诊的26例患者定为对照组,2017年10月—2020年10月经多层螺旋C T血管造影(M S C T...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室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度的146例介入治疗病人作为观察组,开展“术前访视、术中评估、术后随访”的舒适护理模式。另选2007年度的138例介入病人作为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并发放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心理状况、舒适度、术后满意度均有明显改善。结论舒适护理提高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室的护理质量,增加了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在DSA检查时造影剂应用方面的体会和经验。材料和方法:共行DSA 2560人次,其中男性1850例,女性710例,年龄5个月到85岁,包括动脉和静脉造影。其中用离子型造影剂2100人次,非离子型造影剂460人次。结果:造影剂注射次数1—12次不等,平均4次,造影剂用量10—180ml,平均58ml。DSA质量评价:优等为85%,中等为13%,差为2%。副反应:离子型造影剂组和非离子造影剂组分别为4.8%和1.4%。无一例死亡。结论:对不同部位进行造影时应选择合适的造影剂,既考虑安全又考虑到病人的经济情况,选择适当的流速流量,既显示血管及其病变,又减少过敏反应及不适感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