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坤英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7):144-14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冠心病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1年7月-2012年9月收治的89例冠心病患者进行DCG检测,同期予以常规心电图检测,比较检查结果。结果89例冠心病患者予以DCG检测,检出心肌缺血呈阳性者72例(80.9%),常规心电图阳性者45例(50.6%),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除房性或者室性早搏早发以及房室传导阻滞三者外,其他类心律失常事件、DCG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结论对心血管病患者实施DCG检测,对隐匿型、心律失常型或心绞痛型冠心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利于早期及时诊治,并可对疗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糖尿病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7例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进行 DCG检测,同期予以常规心电图(ECG)检测,比较检查结果。结果107例患者中,DCG对糖尿病性心肌缺血总检出率高于 ECG( P <0.01)。其中,DCG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高于ECG( P <0.01),二者对有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DCG对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检出阳性率均高于ECG( P <0.01);二者对窦性静止与窦房传导阻滞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CG检测对糖尿病性冠心病的诊断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有利于早期及时诊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韦振东 《华夏医学》2009,22(6):1071-1072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脏病与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方法:对186例糖尿病患者应用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测进行分析.结果:186例中常规心电图(ECG)缺血性ST段改变检出57例(30.6%),DCG检出149例(80.1%),两者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ECG心律失常检出29例(15.6%),DCG检出176例(94.6%),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DCG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较高.对糖尿病患者建议做DCG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进行积极有效地治疗,以减少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谭海霞 《基层医学论坛》2016,(22):3106-3107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DCG)与常规心电图(ECG)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2次不同的心电图诊断,第一次采用 DCG 进行诊断,第二次采用常规 ECG 进行诊断。对比观察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DCG 的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和心律失常的正确诊断率明显高于常规 ECG,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检出率优于常规心电图,检测准确率更高,更适合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应用于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数字随机选自的方法,从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接收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选自80例作为本组试验的对象,所有患者先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后再用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种心电图在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方面的诊断价值。结果对于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差异显著。结论动态心电图可全面反映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状况,对心律失常的情况亦可有效诊断,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采用动态心电图以及常规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患者疾病时的应用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进入该院进行治疗经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共96例,分别采用动态心电图以及常规心电图对患者进行检查,对两种不同方法得到的心电图进行分析,比较采用两种方法对于患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检出以及检查准确性进行比较.结果 比较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于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的检出率,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对于心肌缺血的检出率为86.45%,与常规心电图检出率48.9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于冠心病患者的心律失常的检出率,结果发现,动态心电图对于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动态心电图对患者检查时,对于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的检出率较高,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可以作为冠心病临床诊断的方式进行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7):85-87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78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89例,研究组89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心电图诊断,研究组患者使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对比两组患者诊断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心肌缺血阳性发生率、心律失常症状发生率的诊断结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可以提高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检测准确率,值得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黄吉霞 《中外医疗》2013,(32):175-176
目的探究动态心电图在急诊危重病中的意义和价值,为诊断危重病患者提供更为快捷有效的诊断方法。方法选用在2009年8—12月该院收治的300例危重病患者的心电图诊断结果,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患者40例,先天性心脏病23例,急性SM47例,急性型心肌缺血12例,进行24 h的常规心电图(ECG)观察和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包括对患者的日常活动、饮食和情绪变化加以观察记录。结果常规心电图ECG和动态心电图DCG冠心病检出率分别为62%和91%,ECG和DCG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的检测能提高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急性心肌缺血等的诊断效果和检出率,患者也较为接受动态心电图的检测,有临床推广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使用常规心电图以及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症状诊断中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择取90例冠心病患者参与本次研究,分别为本组患者行常规心电图检查以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症状以及心律失常症状检出中的准确性,以及心率变异性指标比较.结果 经过两种方式的检测,本组患者行常规心电图检测后心肌缺血阳性检测49例,检测率为(54.44%),相比动态心电图对本组患者心肌缺血阳性检测69例,检测率(76.66%)明显偏低;动态与常规心电图中室性早搏早发诊断73例(81.11%)、44例(48.89%),室性早搏成对诊断46例(51.11%)、19例(21.11%),室性早搏二、三联率诊断33例(36.67%)、15例(16.67%),房性早搏早发诊断65例(72.22%)、43例(47.78%),房性早搏成对诊断41例(45.56%)、21例(23.33%),房性早搏二、三联率诊断31例(34.44%)、10例(11.11%),短阵室上速诊断27例(30.00%)、14例(15.56%),房室传导滞阻诊断30例(33.33%)、17例(18.89%),动态检测方法的准确率显著高于常规诊断;在心率变异性方面,心率变异性指标方面,动态心电图检测中HF(855.3±100.1),LF(965.4±201.3),VLF(1526.4±232.4),ULF(1276.5±218.3),HF/LF(2.16±0.67),而常规心电图检测中HF(672.3±102.2),LF(563.4±198.4),VLF(788.5±211.7),ULF(637.3±222.5),HF/LF(1.15±0.52),显著优于常规心电图检测,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症状检测中的效果优于常规心电图,其对心肌缺血程度以及心律失常种类的诊断与判断中应用效果理想,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结合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心电图检查,观察组使用动态心电图结合常规心电图检查,观察两组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的诊断情况。结果:观察组心肌缺血阳性率为90.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933,P=0.000);观察组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动态心电图结合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诊断,可提高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诊断的准确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媒体图解法在心电图实验教学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湖南医药学院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12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名学生.在心电图实验教学中,实验组采用多媒体图解加复制的真实心电图(简称多媒体课件)方法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阅读过塑(心电图复印后贴膜)心电图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心电图读图考试和问卷调查.结果 实验组学生的读图考试成绩和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学生,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多媒体图解法心电图实验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实际阅读、分析与诊断心电图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13.
14.
本文论述了动态心电图设备关键部分的技术进展,介绍了新一代产品的发展趋势,为医院选型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5.
Fifty-nine (42%) of 140 schizophrenic patients taking phenothiazines were found to have abnormal electrocardiograms. The abnormalities included T wave changes, S-T depression, P-R and Q-T prolongation, persistent sinus tachycardia (110 or more/min) and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相似文献   

16.
心电图教学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电图教学是诊断学中的教学难点,作者结合心电图教学实践,认为在心电图教学中应当首先重视基本知识,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其次重视梯形图的运用;最后心电图教学中应联系临床,强化训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头胸导联心电图HL3、HO和HR3导联对普通心电图单纯Ⅲ导联异常Q波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无下壁心肌梗死、普通心电图上单纯Ⅲ导联Q波的21例患者进行头胸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 21例患者中HL3、HO、HR3及HV3R~HV8R导联无一例出现Q波,HL3、HO和HR3导联QRS波多以R波为主,HV3R~HV8R亦以R波为主,有5例由左向右从rS型演变为R型。结论 头胸导联对单纯Ⅲ导联上的Q波有鉴别诊断意义,是对心电图检查方法的重要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1):29-32
目的比较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起搏器植入的患者78例,按起搏部位分为右心室间隔(RVS)起搏组40例和右心室心尖(RVA)起搏组38例,两组在术中与术后均行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查与诊断,观察起搏参数的变化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起搏电极成功固定于RVA或RVS部位,两组的R波幅度、阻抗、电流、起搏阈值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RVA组的S-D时限为(0.034±0.001)s,S-R时限为(0.098±0.013)s,QRSd为(0.142±0.012)s;而RVS组分别为(0.033±0.002)s、(0.077±0.005)s、(0.116±0.009)s,RVS组的S-R时限与QRSd值显著少于RVA组(P0.05)。动态心电图对窦性停搏、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检出率要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以动态心电图作为金标准,RVS组术后心律失常与RV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能及时观察到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也能反映RVS与RVA部位起搏术中与术后的各项功能状况,为临床治疗与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析健康体检者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及类型,以便早期发现心血管疾病. 方法 按3个年龄段对1356例健康体检患者心电图进行分组分析,同时对心电图异常者做病因诊断. 结果 1.心电图异常的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以61~81岁组人群心电图异常的检出率最高.2.异常心电图占22.14%,其中 ST-T异常占首位11.23%.结论 定期健康体检进行心电图检查,能够早期发现潜在的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20.
The Brugada syndrome is an inherited arrhythmogenic and nonstructural heart disease that may cause syncope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 (SCD). It is characterized by ST segment elevation in the right precordial leads (V1-V3) and male predominance. Mutation on SCN5A encoding the alpha-subunit of the sodium channel is seen in 20%-30% of patients with the syndrome. Because of low penetrance of gene mutati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prognosis can be variable in individuals. Therefore, asymptomatic population with Brugada-type electrocardiogram (ECG) exists in community and SCD risk stratification of the individual can be problematic. Alth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cellular mechanism of the syndrome has advanced, there are conflicting data about its prevalence and prognosis. Population-based genetic epidemiology studies with longer follow-up periods may be able to elucidate clinical outcome of the syndrome, particularly asymptomatic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