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运用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小鼠骨髓问充质干细胞(BMSCs)。方法分离GFP转基因小鼠骨髓细胞直接种植在培养瓶中,分别于2h、4h、6h、8h、10h、12h、14h、16h、9.4h和48h进行首次全量换液,培养3d后按细胞类型对贴壁细胞分别计数,并用CD44、CD45、CD54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另外,选4h、8h、9.4h后换液的细胞进行传代培养,传至第5代,计算扩增倍数,用CD44、CD45、CD54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随着首次换液时间的延长,贴壁细胞密度增多,BMSCs的比例减少。首次换液时间在接种后2h的细胞纯度高,但细胞密度低;24h后的细胞密度高而纯度低;8h后的细胞密度大具有较高的纯度。传代后的GFP转基因小鼠BMSCs能稳定表达GFP。结论差速贴壁法能有效分离纯化GFP转基因小鼠BMSCs,首次换液时间在接种后8~10h时的传代细胞纯度高,具有扩增能力,可作为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研究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s)快速、有效的体外分离纯化方法。方法全骨髓离心贴壁法分离大鼠BMSCs;分别采用同种异体血清培养基(同种异体血清组)、胎牛血清培养基(胎牛血清组)、无血清培养基(无血清组)培养BMSCs,传代后换用胎牛血清培养;12、24、48、72 h和5 d首次换液;绘制P3代BM-SCs生长曲线;免疫荧光鉴定BMSCs CD44和vimentin的表达;诱导BMSCs的骨向、内皮向分化;茜素红检测钙结节表达;免疫荧光鉴定血管内皮样细胞CD31和vWF的表达。结果(1)同种异体血清组及胎牛血清组细胞形态均一,生长速率相似。(2)P3代BMSCs生长曲线显示:同种异体血清组与胎牛血清组倍增速率相似,均快于无血清组。(3)P3代BMSCs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同种异体血清组与胎牛血清组CD44、vimentin表达均高于无血清组。(4)成骨诱导14 d后,茜素红染色可见大量橘红色钙化结节形成。(5)内皮诱导14 d后,内皮样细胞表面标志物CD31、vWF阳性。结论改良培养条件后所获得的骨髓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获得大量、高纯度、高活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有效途径.方法 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法分离纯化BMSCs,在无血清、含小牛或胎牛血清以及不同体积分数的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中培养,传代扩增,观察各组细胞形态、生长特性,测定生长曲线,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表面抗原,电镜观察细胞显微结构.结果 密度梯度离心法可获得较纯的原代细胞,但细胞增殖缓慢,容易老化;贴壁法分离的细胞生长增殖迅速,经传代换液,第4代细胞基本纯化;小牛和胎牛血清均能促进BMSCs生长增殖,但在体积分数为0.12的胎牛血清中集落形成率最高(46.50%);细胞表达CD44、CD90,而CD14、CD45阴性;电镜下BMSCs符合干细胞的一般特性.结论 经多次换液、严格控制传代消化时间(2~3 min)和酶浓度(2.5 g/L),采用贴壁纯化法在含体积分数为0.12的胎牛血清L-DMEM培养液中培养可获得大量、高纯度、高活性的BMSCs.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优化体外培养小鼠主动脉环血管新生实验模型的条件和方法。方法: 分离C57BL/6小鼠的胸主动脉,剔除主动脉周围的脂肪及结缔组织,使用Ⅱ型胶原酶消化动脉,剥离血管外膜,将血管剪成0.5 mm长的动脉环,置于预先包被有鼠尾Ⅰ型胶原的96孔板中培养,给予DMEM+2.5%胎牛血清,DMEM+10%胎牛血清或DMEM+2.5%胎牛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终浓度为50 ng/mL)100 μL/孔,覆盖胶原表面。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动脉环新生微血管。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内皮细胞。结果: 鼠尾Ⅰ型胶原包被的96孔板(DMEM+2.5%胎牛血清)内新生微血管数量明显多于24孔板(t=-6.000,P<0.05)。DMEM+10%胎牛血清组新生微血管数量明显高于DMEM+2.5%胎牛血清组和DMEM+2.5%胎牛血清+VEGF组。DMEM+10%胎牛血清组培养2~4 d后小鼠主动脉环开始出芽, 6~8 d后动脉环新生微血管分支、数量及长度达到高峰。结论: 优化后的方法可以得到生长状态良好,出芽率高,纯度高的离体小鼠动脉环血管新生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C57BL/6小鼠成肌细胞体外培养、纯化和鉴定的方法。方法采用Ⅱ型胶原酶和胰蛋白酶消化分离新生C57BL/6小鼠的成肌细胞,用Percoll分离液纯化细胞,在含15%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进行成肌细胞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Desmin抗体鉴定成肌细胞。结果经过Ⅱ型胶原酶和胰蛋白酶消化分离,Percoll纯化的成肌细胞纯度较高,Desmin染色95%以上的细胞胞浆染色阳性。结论采用Percoll纯化、国产胎牛血清培养,可以获得高纯度的成肌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食蟹猴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方法新鲜食蟹猴脐带剪碎为糊状,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特征,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抗原标志的表达,并检测其体外多向分化潜能。结果运用组织贴块法可以从新鲜脐带中分离到贴壁生长、阳性表达CD29、CD44、CD90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这些细胞在体外诱导培养后可分别检测到脂滴、骨和软骨细胞。结论运用组织贴块培养法可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从食蟹猴脐带中分离到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摸索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的培养条件。方法根据不同采血量、首次换液时间、胎龄、不同培养基对样本分组,比较不同培养条件对脐血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原代生长的影响,以流式细胞仪对培养出的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细胞表面标志检测。结果在相同条件下,取10ml的脐血能较大程度培养出间充质干细胞;观察首次换液时间在培养后96h较为合适,延长换液时间有利于数量不占优势的单核细胞充分贴壁:早产胎儿的脐血培养出的间充质干细胞成功率较高;胎牛血清的质和量决定了培养成功与否。培养出的间充质干细胞不表达造血细胞系的标志(CD34、CD45、CD14)及内皮细胞的标志(CD106),强表达CD29、CD44、CD13。结论样本量、首次换液时间、胎龄、培养基的质和量对MSCs的成活、生长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GBE)对乙醇、鱼油诱导后的E47细胞内细胞色素P450 2E1(CYP2E1)表达的影响.方法:E47细胞随机分为5组接种培养.对照组: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培养.乙醇组:接种24 h后换含100 mmol/L乙醇、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培养.鱼油组:接种24 h后换含3 μmol/L鱼油、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培养.GBE 乙醇组:接种24 h后用150 g/L GBE作用3 h,用PBS洗2次后换用100 mmol/L乙醇、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培养.GBE 鱼油组:接种24 h后用150 g/L的GBE作用3 h,用PBS洗2次后换用含3 μmol/L鱼油、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培养.培养24 h后,Western blot法观察E47细胞CYP2E1蛋白的表达,用对硝基苯酚探针测定全细胞CYP2E1的活性,测定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乙醇组、鱼油组细胞CYP2E1蛋白表达量及活性、MDA含量升高,SOD含量降低(P均<0.05).与乙醇组、鱼油组比较,GBE 乙醇组、GBE 鱼油组细胞CYP2E1蛋白表达量及活性、MDA含量降低,SOD含量增高(P均<0.05).结论:GBE能抑制CYP2E1的表达和活性,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9.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增殖分化的实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朱芳  张国成  许东亮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3):236-239,I0001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基质细胞(MSC)在体外增殖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条件,为MSC的移植提供实验参考。方法:用DMEM冲洗SD大鼠四肢骨的骨髓腔,通过密度梯度离心获得有核细胞后接种于DMEM/10%胎牛血清培养液中,观察在培养液中加入神经生长因子后对MSC的增殖、分化及存活的影响,并以β-巯基乙醇(β-ME)作对照观察MSC分化及分化后的存活情况。结果:在DMEM/10%胎牛血清培养液中加入神经生长因子后MSC增殖速度加快,培养7~9 d后有神经元样细胞形成,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为(52±9.2)%,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为(15±7)%,细胞分化后继续培养仍可存活7 d以上。而用β-ME诱导MSC,6 h后表达NSE为(71.0±8.8)%,GFAP阴性,分化细胞24 h后逐渐死亡。结论:MSC在DMEM/10%胎牛血清培养液中加入神经生长因子后增殖速度加快,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细胞存活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寻找良好的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方法:抽取兔骨髓液,分离纯化骨髓液中的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并传代扩增.将第3代BMSCs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10%胎牛血清的LG-DMEM培养液加入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地塞米松联合诱导,对照组用10%胎牛血清的LG-DMEM培养液自然分化.在诱导4、7、14 d后,分别用甲苯胺蓝染色检测细胞蛋白多糖的表达,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细胞Ⅱ型胶原的表达并计算阳性率.结果:BMSCs取材方便,体外培养生长稳定,细胞活性好.实验组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细胞甲苯胺蓝染色异染,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72.51±9.49)%与对照组(2.15±1.8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SCs是软骨组织工程良好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经我们改良的差速贴壁法结合神经营养因子3(NT3)和低浓度血清的培养方法对人胚嗅粘膜嗅鞘细胞进行分离和原代纯化培养,探讨建立嗅粘膜嗅鞘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方法 对差速贴壁后的人胚嗅粘膜嗅鞘细胞交替应用含10%胎牛血清和含2.5%胎牛血清、NT3的DMEM-F12培养基进行原代培养.观察嗅粘膜嗅鞘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采用p75NTR和GF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鉴定和纯度检测.结果 人胚嗅粘膜嗅鞘细胞形态多呈双极、三极,伴有细长的突起.p75NTR和GFAP染色均呈阳性反应,体外培养9 d时纯度可达83%.结论 差速贴壁法结合低浓度血清和NT3应用可以分离培养出人胚嗅粘膜嗅鞘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地塞米松联合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以第三代BMSCs为实验材料,分别给予10%FBS的DMEM培养基,含80μg/LbFGF的10%FBS的DMEM培养基,含bFGF80μg/L+地塞米松10-8mol/L+β-甘油磷酸钠10mmol/L+维生素C50mg/L的10%FBS的DMEM培养基处理,通过计数BMSCs细胞数评价其增殖能力,同时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及茜红素染色评价其成骨分化的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bFGF可以显著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bF-GF和地塞米松联合不仅促进了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增殖,而且促进碱性磷酸酶的表达和钙结节的形成。结论:bFGF和地塞米松联合促进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培养基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生长的影响,筛选对大鼠BMSCs生长较适宜的培养基。  方法  采用全骨髓差速贴壁分离法从SD大鼠股骨和胫骨分离BMSCs,分别选用DMEM-LG、α-MEM、DMEM/F12三种培养基分离培养大鼠BMSCs。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不同培养基对大鼠BMSCs形态均一化程度、克隆形成时间与第14天克隆形成数量、第1次传代时间、细胞增殖率以及细胞贴壁率等的影响;流式细胞术鉴定并观察不同培养基对大鼠BMSCs表面抗原表达的影响。  结果  与其他两组相比,体外DMEM-LG培养基培养的大鼠BMSCs形态均一、克隆形成时间和第1次传代时间短、克隆形成数量多达(14±2)个、细胞贴壁率高达(47.0±2.8)%;同时,BMSCs进入对数生长期仅需4 d,且平均增殖率最高,单位时间内平均扩增数量最多,3 d总扩增数量达(2.2~2.7)×105 mL-1;采用DMEM-LG、α-MEM、DMEM/F12三种培养基分离培养的细胞均为大鼠BMSCs,且不同培养基对大鼠BMSCs表面抗原表达无明显影响。  结论  DMEM-LG培养基较适合大鼠BMSCs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4种培养条件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生长与增殖性差异。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大鼠BMSCs ,分别在DMEM-LG培养基、DMEM/F12培养基、DMEM-LG+10 ng/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与DMEM/F12+10 ng/mL bFGF培养条件下贴壁培养,观察各代细胞的形态特征,绘制第4代细胞的生长曲线,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各培养条件下的BMSCs进行细胞表面标志CD45、CD29和CD90的检测。结果不同培养条件下的 BMSCs 生长速度不同。加入 bFGF 培养条件下细胞增殖速度较单用 DMEM -LG 或DMEM/F12培养条件下更快(P<0.05)。 DMEM-LG+10 ng/mL bFGF的培养效果最佳,细胞密度高,生长状态良好。4种条件下培养的细胞均阳性表达CD29及CD90,阴性表达CD45。结论短期培养过程中加入bFGF不引起BMSCs分化,DMEM-LG+10 ng/mL bFGF是较理想的BMSCs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溶血磷脂酸(LPA)对体外培养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原代培养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实验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液培养)和LPA干预组(含有10μmol/L LPA的培养液培养);在不同时间点(0、6、12、24和48h),计数各组的细胞数目,采用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各实验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量变化及细胞周期进展情况。结果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原代培养的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纯度达98%;在各观察时间点,对照组和LPA干预组的星形胶质细胞的细胞增殖数目、PCNA蛋白表达量及细胞周期分布情况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 LPA对体外培养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活力和细胞周期进展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体外培养成年大鼠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并诱导分化为施万细胞样细胞的潜能.方法 分离、培养成年SD大鼠ADSCs,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细胞表面抗原CD44,CD49d和CDl06.传6~8代的ADSCs接种在多聚赖氨酸铺板的培养板内.用含5 ng/nd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10 ng/ml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4 μmol/L Forskolin,200ng/ml Heregnlin及10%FBS的DMEM/F12培养基诱导分化12 d,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细胞表面标记物GFAP,S-100和P75.结果 分离纯化的ADSCs呈CD44和CD49d阳性,而CD106表达为阴性;诱导后的细胞呈梭形,并表达施万细胞特异性标志蛋白-GFAP,S-100和P75.结论 从大鼠脂肪组织能获得具有增殖和分化潜能的干细胞,这些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可定向诱导分化为施万细胞样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对人分泌中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SC)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ESC,分离、纯化后的ESC以1×105个/孔接种于96孔板,加入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24h后换无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每孔200μL,分别加入TGF-β和EGF,终浓度均为2.5、5.0和10.0ng/mL,培养48h后通过ELISA法测培养液中MMP-9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随着TGF-β浓度的增加,ESC分泌的MMP-9明显下降(P〈0.05,P〈0.01);而随着EGF浓度的增加,ESC分泌的MMP-9则显著上升(P〈0.05,P〈0.01),且二者的变化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TGF-β和EGF可能通过调节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MMP-9,而参与胚胎植入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杜仲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的影响。【方法】分别取10日龄SD大鼠胫骨、股骨的骨髓,过滤离心后将所得BMSCs进行体外单层培养、扩增,采用DMEM培养基,37℃、体积分数5%CO2条件培养。在细胞达到80%~90%融合时,使用2.5 g/L胰酶消化传代。将传代细胞分别置于空白血清培养液(对照组)、杜仲水提取物含药血清及杜仲醇提取物含药血清培养液进行培养,观察细胞在3种条件下的形态、贴壁生长、增殖、集落等情况,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绘制生长曲线,比较3种培养条件下达到100%融合的时间。【结果】杜仲水提取物组、杜仲醇提取物组对大鼠BMSCs增殖的影响显著高于空白血清对照组(P<0.05),且杜仲醇提取物组作用优于杜仲水提取物组(P<0.05)。【结论】杜仲对大鼠BMSCs增殖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全骨髓法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有效的体外分离纯化及培养扩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方法,研究MS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MSC,体外培养和连续传代,在倒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利用四唑盐比色(MTF)法测定MSC的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FCM)鉴定MSC膜抗原。结果原代分离的MSC在接种后48h贴壁,细胞形态为椭圆形、多角形及短梭形,12天时细胞呈长梭形并达到90%单层融合。经传代扩增,细胞进一步纯化。细胞传代后2天内处于潜伏期,3天后进人生长期,7天后进入平台期。FCM检测CIM5、CD90阳性率分别为19.60%、95.38%。结论贴壁培养法能有效分离纯化大鼠MSC,用此方法培养的细胞生长稳定,增殖能力活跃,具有MSC的一般生物学特性,为其成为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