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颅术后恢复期,并发化脓性关节炎临床报道不多,我院1989年~1996年发现开颅术后并发化脓性关节炎6例,报告如下: 年龄分别为24岁、62岁、41岁、20岁、34岁、56岁,均为车祸致伤行开颅手术,术后分别应用氟美松20—40mg,1/日,静滴,24天、18天、16天、20天、28天、30天,分别在术后24天、28天、24天、30天、42天、64天出现膝关节化脓性感染,2例为双膝,4例为单膝(术后64天者为出院后发病),经膝关节穿刺抽脓,冲洗注入抗生素、制动等方法治疗,全部在2周内治愈,仅有1例(术后出院后发病者)X片示,膝关节面有部分破坏,遗留轻度膝关节活动受限。 成人化脓性关节炎发病率0.034—0.13%;但开颅术后恢复期发生化脓性关节炎少见。本组均发生在膝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硬脑膜下脓肿的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5例硬脑膜下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中,继发于颅脑损伤4例,其中3例患者继发于清创不彻底;1例继发于化脓性中耳炎。5例均行手术治疗,行开颅脓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术。4例发热等症状于术后3~7d消失,肢体肌力术后在术后3~4周内恢复,复查头颅CT示脓液消失,脑水肿消失;术后随访1年,均无复发;本组死亡1例。结论患者创伤后若出现发热、头痛,颅内压增高及神经系统症状时应当考虑继发硬脑膜下脓肿;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硬膜下脓肿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我们见到1例垂体腺瘤合并蛛网膜囊肿造成脑压迫症状者,现报告如下: 患者 男,40岁,1982年4月1日入院。1年前开始有鼻塞,性欲减退。按副鼻窦炎治疗,曾一度好转。1982年2月27日患者自感周身不适、头痛、发热。当晚出现呕吐、意识恍惚,进而不省人事。检查见左瞳孔散大,左上睑下垂,右半身瘫痪,按化脓性脑膜炎治疗。2天后意识清楚,能进饮食。右半身瘫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采用栓塞术与放疗技术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CCF)3例,对其疗效和适应症进行评价。例1女性,63岁。既往无外伤史。1984年8月出现左眼充血、眼球突出及复视入院。血管造影确诊为颈内外动脉海绵窦瘘。用塑料海绵进行上颌动脉栓塞术。术后第3日外展神经麻痹稍有好转,即行海绵窦(CS)局部CO~(60)放疗30Cy。一个半月后外展神经麻痹显著好转出院。一年后再行左颈动脉造影未显示CCF。随访5年无复发。例2女性,69岁。无外伤史。1984年7月出现发热,8月左眼眶后部疼痛及复视,左额部感觉异常。1985年1月23日入院。血管造影为低流量低压力型颈内外动脉海绵窦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56例手术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术后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处理对策进行分析。结果54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包括发热46例(85.2%)、头痛48例(88.9%)、脑血管痉挛23例(42.6%)、脑积水5例(9.3%)和低钠血症19例(35.2%)。死亡2N(3.6%)。结论合理的并发症防治措施可有效改善动脉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26岁,工人。因沐浴时头向下跳入浴池中,昏迷5分钟,醒后四肢瘫。颈椎 X 片示颈_6粉碎性骨折、脱位。入院行颅骨牵引术,40日后发热、左牵引孔疼痛、化脓。3个月后头痛、呕吐、抽搐。左颈动脉和脑室造影示左顶占位病变,  相似文献   

7.
人苍白杆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杆菌,专性需氧,有动力,一般认为属于无色杆菌属.该菌毒力较弱,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菌血症、败血症、脑膜炎、筋膜炎和眼内炎等多种病变.现将我院发现的1例化脓性脑膜炎报告如下.患者张某,男,38岁,在押服刑人员.主因头痛、发热伴吞咽困难、四肢无力3d于2010年11月10日入院.入院前3d感冒后出现头痛,呈持续性胀痛伴发热(具体体温不详),无呕吐及抽搐,曾在监狱医院就诊,查血钾为3.0mmol/L,给予补钾治疗后病情无好转,继而出现意识朦胧,答非所问并偶有胡言乱语,伴有尿潴留.  相似文献   

8.
伴多颅神经损害Melkersson—Rosenthal综合征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elkersson—Rosenthal综合征(简称MRS)国内仅见李氏报告10例,但迄今未见累及多颅神经损害的报道。最近我们见到1例,报道如下。 患者 男性,37岁,工人。1985年1月发现左眼睑轻度水肿伴发热。2个月后波及对侧眼睑、颊及上、下唇、粘膜浮肿糜烂,症状时轻时重。4月发现左眼睑下垂,左眼球外展不能,双目闭不紧。拟诊为MRS。经用皮质激素治疗后水肿减轻,体温正常。1986年1O月出现构音困难,呛咳。12月又有发热,左颞部隆起,双眼睑、面部及上、下唇水肿加重,于1987年1月24日入院。  相似文献   

9.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程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PD)的手术方法和脉冲发生器程控调节。方法自2000年1月~2004年2月用脑深部电刺激丘脑底核(STN)治疗帕金森病61例,其中单侧30例,双侧31例。采用磁共振扫描结合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术后用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运动评分评价刺激效果。结果61例PD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1.3个月。脉冲发生器开启时,在“关”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45.2%;在“开”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20.7%,未发现任何并发症。结论脑深部刺激(DBS)能有效控制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可根据患者的症状调节参数,丘脑底核(STN)已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最佳靶点。  相似文献   

10.
作者报告三例经手术切除和放疗后复发的脑胶质瘤患者,经卡氮芥(BCNU)治疗后均获较长期存活且无后遗症。例一为四脑室室管膜瘤,经手术切除及放射治疗后复发,用卡氮芥按90毫克/平方米/天的剂量,连用三日为一疗程,每隔6~8周重复一疗程,在出现骨髓积蓄中毒时减少剂量,共用卡氮芥三日疗法十三个疗程,化疗后好转,恢复手工劳动。例二为左顶叶退变的(anaplastic)星状细胞瘤,经手术部分切除及放射治疗后三月,脑血管造影显示仍有大量残存肿瘤,用卡氮芥按100毫克/平方米/日的剂量,每隔6~8周连用三日,共接受10个疗程卡氮芥治疗。语言及运动功能持续改善,并在终止治疗13个月后恢复正常。脑血管造影及脑扫描均显示原来异常改变有明显改善。例三为左颞叶星状细胞瘤,术后继以放射治疗情况良好,恢复工  相似文献   

11.
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37例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三叉神经痛患者,30例患者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单纯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3例,显微血管减压术加行感觉根部分切断术4例。结果95%患者术中发现有CPA局部蛛网膜明显增厚粘连。全部患者获平均38.2个月的随访。随访期间总有效率97%。并发症: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者术后均有面部麻木,随访期间均见不同程度好转;术后发生听力障碍合并轻度面瘫1例,复视1例,随访期间好转;术后发生化脓性脑膜炎1例,出院时治愈;1例高龄患者术后发生小脑半球出血,量约5ml,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CPA局部蛛网膜严重粘连是导致显微血管减压术后疼痛复发的最重要原因,二次手术时的术式选择应以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颅窝相关手术后近期感染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11月行后颅窝相关手术治疗的9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1月内出现颅内感染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980例患者中,术后1月内发生颅内感染69例,发生率为7.04%。69例颅内感染中革兰氏阳性球菌10例、革兰氏阴性杆菌46例,13例脑脊液培养无细菌生长。给予鞘内注射敏感抗生素、全身静脉用药及脑脊液置换治疗,68例患者治愈;因颅内感染死亡3例,死亡率0.31%。鞘内注射后发生癫痫发作12例,单或双侧下肢麻木、无力23例,大小便失禁2例,分别给予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后颅窝相关手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高,发生颅内感染应尽快行脑脊液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积极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一例复发性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以LAK 细胞联合应用ACNU 及β-干扰素治疗后,CT 扫描肿瘤消失,随访半年未再发。病例:男,26岁,因右下肢麻木、轻度失语右侧轻瘫,感觉障碍于1987年2月5日住院,CT 示右额顶区肿瘤,2月19日手术次全切除,瘤腔内置Om-maya 囊,病理诊断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放疗,总量60Gy,并经囊局部应用ACNU 化疗,共57.5mg,7月份症状加重。8月12日CT 见肿瘤复发,直径1.5cm,经静脉注射地塞米松,ACNU 150mg 及经囊注入β-干扰素1,000,000~u,症状无好转,9月28日CT 见肿瘤直径达3cm,9月30日采血分离白细胞诱生LAK 细胞。从1987年10月5日至1988年3月31日先后9次经瘤腔内置囊应用LAK 细胞治疗,总量为2.7×10~9,此期间同时接受ACNU 静注及β-干扰素囊内给药治疗2个疗程。1988 4月4日CT 复查肿瘸消失,门诊观察6个月肿瘤未再发。第一次应用LAK 细胞后患者轻度发热及食欲不振,第七次治疗后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发热、偏瘫加重,经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颅脑创伤(TBI)开颅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原因,探讨其诊治措施。 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脑外科自2016年5月至2019年7月行TBI开颅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23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发热原因及相应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TBI开颅术后23例患者出现非感染性发热,其中吸收热3例,中枢性发热3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2例,无菌性脑膜炎7例,皮下积液2例,假性囊肿1例,脑脊液漏3例,药物源性发热2例,经治疗后好转。 结论TBI开颅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原因复杂,应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在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癫痫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0例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RI检查示,10例患者均为囊实性改变,其中3例患者为大结节小囊、7例患者为小结节大囊;病变位于左颞叶7例、左颞枕交界区1例、右颞叶1例及左侧额中央区1例;增强扫描示,7例患者的肿瘤实性部分和壁结节明显强化,1例患者软脑膜强化,2例患者无强化。8例患者行肿瘤全切术,2例患者行部分切除术。10例患者的临床疗效均满意,术后9例癫痫患者均无发作,1例患者的头痛缓解。随访时间为1~5年不等,术后复查均无复发征像。结论多形黄色星形细胞瘤临床表现多以癫痫发作起病;影像学检查常见囊结节改变,病变多位于幕上,占位及水肿效应轻。最终诊断需依赖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脑积水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后发热原因并探讨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7年1月应用ETV治疗的48例非交通性脑积水病人术后体温变化规律,分析ETV术后出现发热的原因。结果30例(62.5%)术后体温高于38℃,其中29例为术后吸收热或中枢性发热,体温在1周内恢复正常;1例为颅内感染引起,治疗后痊愈。结论术前、术中尽可能减少引起术后发热的因素,可减少脑积水ETV术后发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脑火器伤(CFI)的救治策略和效果。 方法选取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4例CFI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GOS评分评估患者的预后。 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及时开颅清创手术和术后综合治疗。存活3例,其中1例术后左上肢肌力3级,左下肢肌力1级,右侧肌力正常;另2例患者恢复良好,其中1例留有轻微精神症状,1例随访期间无并发症及神经功能障碍。死亡1例,于术后2年因肺部感染、急性肾衰而死亡。 结论CFI病情凶险,院前急救能为手术赢得先机,恰当的手术处理能增加生存概率,围术期管理有助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破裂脑动脉瘤的经验。方法2001年7月至2004年7月对43例破裂脑动脉瘤进行早期头颅CT扫描及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早期手术治疗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2月-4年,良好31例,中度残疾6例,重度残疾3例,术后死亡3例,死亡率6.98%。结论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破裂脑动脉瘤可减少血管痉挛的危险,提高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钻孔术后CT随访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57例钻孔术后及慢性硬脑腔膜下血肿患者进行了定期CT随访观察,在术后半个月内73.3%的血肿腔仍有积液和积气,术后1个月81.8%恢复正常,至2月全部恢复正常。认为头颅CT扫描早期可决定治疗,术后可动态了解脑的扩张以及血肿腔消失过程,后期对确定残废程度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对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CT表现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发热的原因和临床护理对策.方法 对10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把其中18例发热患者作为发热组,其余84例无发热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0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发热18例,占总人数的17.6%,多为儿童,因进水较少或受凉引起.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发热的主要原因是术中受凉、手术时间长、术后饮水过少,发热发生率及发生程度与介入治疗方法无关;做好封堵术患者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工作,术后鼓励饮水是减少并预防发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