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比较气管切开不同气道湿化量对患者的影响。方法:将4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分别采用常规湿化量(对照组)和先评估痰液性质后给予相应的湿化量(观察组)进行持续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湿化效果。结果:观察组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刺激性咳嗽及气道黏膜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P<0.05),观察组平均每例每天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先评估痰液性质后给予相应的湿化量合理、安全,且可减少吸痰次数,减轻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2.
3.
目的:一次性输注泵用于气道湿化的效果观察。方法:将123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观察组)应用一次性输注泵持续气道湿化方法,B组(对照组)用传统的输液器持续滴注湿化气道法,观察和探讨两种方法用于气道湿化的效果。结果:应用一次性榆注泵持续气道湿化较输液器滴注气道湿化,可有效预防痰痂形成,减轻气道损伤,和避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一次性输注泵用于气道湿化,此方法简单、方便、安全、有效,减少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颅脑疾病患者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脑疾病患者气管切开后较为合适的气道湿化方法.方法 随机将60例气管切开患者分为甲、乙、丙三组各20例,分别采用气道内间断滴入加湿法、超声波雾化吸入法、微量泵控制持续滴入法进行气道湿化.结果 微量泵控制持续滴入法效果最好.结论 微量泵控制持续滴入法湿化气道流速恒定、操作简单、省时省力、安全有效,气道湿化效果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的两种气道湿化方法,间断湿化法和持续湿化法。方法:对64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二组A组用间断湿化法,B组用持续湿化法,两种湿化方法从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支气管水肿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持续湿化法效果优于间断湿化法,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持续湿化法优于间断湿化法。 相似文献
6.
气管切开后,上呼吸道完全丧失了气体的加温、湿化、过滤作用,防御功能减弱,如果在护理工作中对人工气道的湿化不够,将在人工气道或上呼吸道上形成痰痂.痰痂一旦形成,可阻塞支气管,使气道阻力增大,引起周围性呼吸困难、窒息。气管切开容易感染,置管时间过长,易造成气管黏膜缺血坏死,对肺功能将造成一定的损害或引起气道堵塞.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因此气道湿化显得十分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程维 《中华医学全科杂志》2009,4(6):346-347
目的研究气管切开后一种较为合适的气道湿化方法。方法随机将60例气管切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气道内间断滴入加湿法,实验组采用微量泵控制持续滴入法进行气道湿化。结果实验组肺部感染控制率86.7%,对照组肺部感染控制率为26.7%,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湿化效果好,优点多。结论采用微量泵控制持续滴入法湿化气道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及适宜的温湿度流速稳定,持续不间断,湿化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持续气道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气道的湿化效果,为临床上进一步选择合理有效的气道湿化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期间入住ICU的138例气管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号单双号分为实验组(81例)和对照组(57例),实验组采用低流量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持续气道湿化法,对照组采用微量泵控制滴入持续气道湿化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湿化效果、气道湿化并发症(痰痂形成、气管黏膜损伤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χ2=7.001,P<0.01),实验组气道湿化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6.672,P<0.01)。结论对于气管切开患者,低流量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持续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优于微量泵控制滴入持续气道湿化方法,前者可降低气道湿化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气管切开后,上呼吸道完全丧失了气体的加温、湿化、过滤作用,防御功能减弱,如果在护理工作中对人工气道的湿化不够,将在人工气道或上呼吸道上形成痰痂,痰痂一旦形成,可阻塞支气管,使气道阻力增大,引起周围性呼吸困难、窒息。气管切开容易感染,置管时间过长,易造成气管黏膜缺血坏死,对肺功能将造成一定的损害或引起气道堵塞,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1]。因此气道湿化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大多是车祸、跌落伤所致或者脑出血术后的患者,病情发展急、变化快,随时危及生命。早期气管切开则是解决气道梗阻,救治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而做好气管切开后的气道管理则尤为重要,气道管理最重要的则是气道湿化工作。气道湿化是指应用湿化器将溶液或者水分散成极细微粒,以增加吸入吸入气中的湿度,使气道和肺能吸入含足够水分的气体,达到湿化气道粘膜、稀释痰液、保持纤毛正常活动的一种物理方法[1]。人工气道湿化包括机械通气湿化及非机械通气湿化,这里主要介绍非机械通气湿化管理。 相似文献
11.
气管切开患者持续气道湿化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志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7,9(3):400-401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抢救和治疗呼吸道梗阻患者的重要措施。气管切开后气道自身湿化作用明显降低,甚至消失,造成管腔内分泌物黏稠,阻塞管腔,影响正常的呼吸功能,易导致细菌的侵入。肺部感染随着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因此,充分的气道湿化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的关键。2005年9月-2006年9月,我科对20例气管切开患者采用微量输液泵控制对气道进行持续湿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持续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切开是抢救急危重患者的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措施,在护理工作中严格、有效、细致地气道管理,往往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由于气管切开后,使上呼吸道正常的湿化、加温、过滤及咳嗽功能消失,防御功能减弱、呼吸道失水增加,未经湿化的的气体直接经气管套管进入下呼吸道,会导致一系列湿化不良的并发症。在护理工作中目前常用的定时定量间断气道湿化法对气道的湿化不够,将在气管内套管或上呼吸道上形成痰痂,对肺功能将造成一定的损害或引起气道堵塞,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且护理工作量大。2004年6月~2005年6月,我们应用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气管切开气道湿化不同方法的效果.方法 抽查两种不同的气道湿化方法管理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各30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手工方法进行间断气道湿化,试验组采用微量注射泵进行持续气道湿化.结论 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手工方法,突出表现为气道刺激小、不易形成痰痂和肺部感染并发症少等优点,更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观察气管切开患者中湿化采用输液泵控制持续滴注湿化液的优点.方法 30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A组采用输液泵控制持续滴注湿化液,B组采用注射器定时间断滴注湿化液,C组采用雾化湿化法.分别从气管切开并发症、静脉血氧饱和度及拔管时间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A组并发症发生率降最低,末梢静脉血氧饱和度正常率最高,拔管时间最短.结论 气管切开患者中湿化方法采用输液泵控制持续滴注湿化液可以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和护士工作量,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人工气道是指气管导管直接插入气管或经上呼吸道插入气管所建立的气道通道,用以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改善通气功能和有效地清除气道内分泌物.但气管切开后患者的呼吸模式、呼吸途径发生改变,外界气体直接进入气管,未经过鼻腔及咽部的湿化和过滤,将造成呼吸道粘膜干燥,痰液干结不易排出,而且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时,患者往往呼吸急促,进一步加重了此种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孙亮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3(5):578-580
目的 探讨人工鼻在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32例气管切开患者分为人工鼻组、传统湿化组各16例,分别记录患者气道湿化情况,并对观察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人工鼻组气道湿化情况预后均好于传统湿化组。结论 人工鼻气道湿化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气管切开两种气道湿化法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气管切开两种气道湿化法的对比,找出一种更利于气道湿化的方法,使患者气道始终处于湿化状态.降低痰液粘稠度,使痰液稀薄利于咳出,保证气道通畅,避免因吸痰引起的气道损伤及出血,降低肺部感染机会,使肺部感染率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护理方法用于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内湿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气管切开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利用传统湿化法对患者进行气道内湿化护理,观察组利用气管内持续湿化法对患者进行护理,比较分析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出现重度粘痰、气道黏膜出血、痰栓形成、刺激性咳嗽的患者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气管内持续湿化法用于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中,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痰液粘稠度,降低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