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敖锋  邹文远  石思李 《西部医学》2012,24(5):972-973,976
目的探讨MSCT增强扫描在儿童肾母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的MSCT表现。所有病例均采用GE公司Lightspeed 16排MSCT机行常规平扫与增强扫描。结果发生于左肾25例,右肾18例,双肾1例。MSCT平扫多表现为肾实质内混杂密度肿块,增强后常表现为强化不均匀的肿块,瘤内常有坏死、囊变,少数有出血、钙化,典型表现为残存肾实质呈"新月形"强化。结论 MSCT增强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儿童肾母细胞瘤的大小、形态、密度、侵犯的范围及转移情况,并对肿瘤的诊断、制定临床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有重要的意义,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肾癌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肾癌在平扫、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的螺旋CT表现。结果CT平扫中8例病灶呈稍低密度,5例为等密度,1例为稍高密度,1例为囊实性肿块。增强扫描皮质期明显强化为14例,中度强化1例。强化为均匀或不均匀。肾实质期扫描肿瘤密度迅速减退,肾盂期的扫描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小肾癌皮质期强化明显,实质期强化迅速减退,呈“快进快退”表现,有重要的定性意义。皮质期扫描应作为小肾癌CT常规扫描。  相似文献   

3.
丁洪彬  田为中  张波 《西部医学》2012,24(2):373-374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肾嫌色细胞癌患者的影像资料。11例均行CT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病灶位于左肾5例,右肾6例,最大径2.1~12.1cm,平均4.6cm。11例CT检查中,7例病灶平扫呈等密度,3例为略高密度,1例为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后11例肿瘤均呈轻至中度强化,密度低于肾实质,2例肿块内见稍低密度影。结论肾嫌色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尤其是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为正确诊断本病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14例,行螺旋CT平扫和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增强扫描,分析其表现。结果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9例,稍低密度4例,稍高密度1例,2例为囊实性肿块,其中1例伴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11例呈明显强化,3例呈轻中度强化。肾实质期肿瘤密度迅速减退,肾盂期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小肾癌螺旋CT增强多期扫描征象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小肾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双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的CT表现,提高对其影像学表现的认识,从而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确诊双侧RAML的CT表现,包括平扫与动态增强扫描所见。结果 12例患者共有24个RAML,多脂肪RAML14个病灶,少脂肪RAML8个病灶,很少脂肪RAML2个病灶。多脂肪RAML在CT平扫时即可见肿块内有脂肪成分,密度与皮下或腹膜后脂肪相仿,CT值常为-40—120HU。少脂肪RAML平扫常与肾实质密度相仿,较易漏诊或误诊。采用局部薄层扫描可提高肿瘤内少量脂肪成分的检出概率。很少或无脂肪RAML的CT表现酷似肾细胞肾癌,平扫呈低密度肿块,动态增强扫描示肿块皮髓交界期强化不甚明显,实质期肿块中度均匀强化,延迟扫描肿块呈低密度,肿块边缘强化。结论 在合理使用病灶局部薄层扫描及动态增强检查技术的条件下,CT检查对双侧RAML的诊断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脑血管母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血管母细胞瘤的CT、MRI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血管母细胞瘤,19例行CT检查,11例MRI检查。结果 25例病灶位于幕下,5例位于幕上。单发28例,多发2例。囊结节型22例,囊肿型5例,实质肿块或混合型3例。CT平扫表现球形低密度影,囊腔壁结节和实质肿块均呈等密度或稍高于囊液密度。MRI示T1WI高于囊液信号,T2WI呈稍高或等信号。壁结节和实质肿块明显强化,强化密度曲线呈速升缓降型,MRI信号增强率升高并可见流空信号。结论 血管母细胞瘤有特征性,CT和MRI表现,CT动态增强扫描、密度曲线测定以及MRI增强率的表达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小儿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经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的小儿患者68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行扫加增强扫描,分析小儿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并分析CT征象与手术病理特征关系。结果患儿病灶大小为74mm×73mm×98mm-146mm×142mm×117mm,分布主要以单侧多见,多发于上极,病灶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平扫显示密度不均匀肿块,在行增强扫描后病灶部位呈现轻度至中度的不均匀延迟强化,残存的受推压的肾实质呈"新月形"或"环形"强化;CT诊断邻近组织结构侵犯准确率为90.91%,CT诊断有淋巴结转移准确度为87.50%。结论肾母细胞瘤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经CT诊断能准确的显示出肾母细胞瘤的大小、形态、分布、密度以及侵犯与转移情况,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肿瘤分期、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预后判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孙俊波  汤敏  胡承雷 《安徽医学》2010,31(10):1222-1223
目的探讨肾癌的CT表现,评价CT扫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癌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术前CT检出27例,检出率100%。CT平扫主要表现为肾实质内圆形或类圆形等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部分呈囊实性或以囊性为主改变,平扫下所有瘤体与正常肾实质分界不清,肿块较大者肾轮廓变形;增强扫描肿块实质部分呈一过性中度以上强化。结论 CT扫描对肾癌检出率高,临床应用价值高,可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胃间质瘤的 CT平扫和增强表现。结果肿瘤均单发,CT平扫均呈软组织肿块,其中2例为恶性,肿块较大,密度不均匀,有囊变坏死;3例为良性,瘤体相对较小,密度较均匀。肿瘤实质部分增强后均有较明显强化。结论 CT增强扫描有利于胃间质细胞瘤的定位诊断和良恶性判断。  相似文献   

10.
蒋光仲  吴桂城 《重庆医学》2012,41(29):3092-3094
目的探讨儿童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活检和病理检查证实为儿童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与增强检查。结果 19例共检出肿瘤22个,单肾16例(84.21%),双肾3例(15.79%),发生在肾上极多见;瘤体大小约4cm×4cm×3cm~17cm×14cm×11cm,其中跨越中线生长1例;肿瘤形状以圆形或类圆形居多,分叶少见;平扫多呈低于正常肾脏的混杂密度肿块,其内常见坏死、囊变区,增强扫描肿瘤呈轻、中度不均匀性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少数伴出血、钙化等;残存肾实质呈新月形或肾的正常结构消失。结论 CT检查可准确显示肾母细胞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边缘结构、侵犯范围、转移情况以及是否累及大血管与邻近的组织器官等;对肿瘤的诊断、鉴别、分期、制订治疗方案、预后及随访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进一步研究CT扫描对肾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肾细胞癌的CT影像表现,所有病例全部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典型肾细胞癌CT表现为平扫肾实质性肿块,肾轮廓变形隆起.增强扫描肿瘤轻度强化,低于正常强化的肾实质强化,肿块周边清楚,具有"快进快出"的特点.结论:CT表现为术前定性诊断以及确定治疗方案及预后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儿童肾母细胞瘤(Nephroblastoma,Willms' tumor)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CT表现的认识.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母细胞瘤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岁2月~9岁,平均2.9岁.其中4例只作CT平扫,6例仅作CT增强扫描,5例平扫加增强.结果:发生于左肾者10例,右肾4例,发生于双肾者1例.肿瘤起源于肾脏上极者4例,下极者5例,累及肾脏上下极者6例,未受累部分残存肾脏实质均受压呈新月形,残存肾盂肾盏均出现不同程度扩张积水.15例16个肿瘤呈类圆形混杂密度软组织肿块,出现坏死液化15例,出现斑点状、弧形或片絮状钙化8例,未坏死区呈轻中度强化.病灶最大直径4cm~20cm,12个病灶直径大于10cm.包膜完整或大部完整光滑者13例,包膜不清楚者2例.出现病侧肾静脉和下腔静脉癌栓1例,出现头部多处转移1例.结论:儿童肾母细胞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平扫加增强对定性诊断及病变分期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18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18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平扫肿块均呈等、低、高低混杂密度影,17例显示有脂肪密度影,3例显示有高密度出血灶.增强扫描皮质期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低于正常肾实质,脂肪、坏死囊变、出血区无强化,分泌期肿块持续强化.结论 CT能显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肿块内的脂肪成份,增强扫描能了解肿块的强化方式,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肾细胞癌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的CT表现。方法:39例肾细胞癌经病理证实,全部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典型肾细胞癌CT表现为平扫肾实质性肿块,肾轮廓变形隆起,增强扫描肾实质明显强化而肿瘤中心区不强化或轻度强化。结论:根据肾细胞癌的典型表现,CT不仅可以作出准确诊断,而且对肾癌进行术前CT分期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母细胞瘤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母细胞瘤11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5例化疗两月后复查.对照病理结果,分析肝母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肿瘤位于肝右叶7例,肝左叶1例,同时累及肝脏左右叶3例.CT平扫肿瘤呈低、等混杂密度肿块内见裂隙状或不规则更低密度区,5例可见小斑点状或弧形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性中度强化,坏死或液化区无明显强化;7例显示完整包膜,4例包膜不完整,部分与正常肝脏分界欠清.3例侵犯门脉血管,余8例门脉均为受压改变.病理分型:上皮型7例,其中胎儿型4例、胚胎型3例,无间变型,混合型4例.结论:不同分型的肝母细胞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肿瘤的诊断、监测、随访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肾母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分期。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采用Phifips 16排螺旋CT机行常规平扫与增强扫描。结果:肿瘤最大直径3.2.23cm,平均11.5cm,10例(55.6%)肿块巨大跨越中线;16例(88.9%)肿块有假包膜;5例(27.8%)肿块内斑片状钙化灶;16例(88.9%)肿瘤内囊变、坏死;增强扫描18例(100%)肿瘤不同程度强化,11例(61.1%)残存肾实质轮廓不完整呈“新月征”(图3a),14例(77.8%)肿瘤内血管丰富,10例(55.6%)肿瘤供血动脉显示,6例(33.3%)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内瘤栓,4例(22.2%)远处转移,5例(27.8%)腹膜后淋巴结增大、腹膜后血管包埋及局部侵犯;4例(22.2%)肿瘤侧肾孟、肾盏扩张积水。术前CT分期Ⅰ期3例,Ⅱ期6例,Ⅲ期5例,Ⅳ期4例;术前CT分期的准确率为83.3%。结论: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肿瘤的位置、轮廓、大小及组织特征,并可准确判断肿瘤的侵犯范围及转移灶,对肾母细胞瘤的分期、制订治疗方案、预后估计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CT多期增强扫描在肾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多期增强扫描在肾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肾癌患者,全部采用CT多期增强扫描,其中5例加排泄期扫描,3例加薄层扫描.结果:CT平扫为单侧或双侧大小不等肿块,均匀低密度13例,内部稍低边缘稍高的混杂密度16例,有钙化者7例,含脂肪密度者1例,均匀高密度1例,囊性密度1例.突出肾轮廓外23例,靠近肾窦附近2例,位于肾实质内5例;边界清楚11例,不清19例,有假包膜5例.增强扫描皮髓分界期显示21例,实质期显示30例,排泄期显示5例;表现为不均匀的明显实质强化,境界清楚,中心有小片状的不显著强化区23例,周边强化6例,囊壁强化1例.结论:CT多期增强扫描是肾癌术前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透明细胞肾癌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非透明细胞肾癌的CT表现,其中嫌色细胞癌5例,乳头状癌5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2例,髓质癌1例。所有病例均进行螺旋CT多期扫描。结果 13例病例中,5例嫌色细胞癌平扫表现为位于肾髓质内的类圆形肿块,4例呈均匀密度,1例呈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呈轻到中度持续强化,皮髓期密度低于肾皮质;5例乳头状癌平扫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类圆形肿块,呈轻中度较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皮髓期密度低于肾皮质,出现明显囊变3例;2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表现为椭圆形囊性病灶,可见少量实性部分及分隔,增强扫描间隔呈中度进行性延迟强化,实性部分强化密度与肾皮质等同;1例髓质癌,肿瘤位于肾脏中央区,形态不规则,分界不清,增强扫描肿瘤呈中等程度渐进性延迟强化。结论非透明细胞肾癌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螺旋CT动态增强能较好地显示影像学特征,并便于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特征,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64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图像,分析其影像特点,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5例中,病灶位于左肾8例,右肾7例,双肾多发2例;直径2~9 cm,平均3.8 cm.其中9例表现为圆形及类圆形肿块,呈现以低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影,边界清晰,内见脂肪密度区,增强扫描无强化表现.肿瘤中乏脂肪成分病灶3例,肿瘤软组织成分表现为低密度区内出现形态不规则稍高密度影.肿瘤伴出血5例,平扫肿块内见片状高密度影及包膜下见弧形高密度影,增强扫描未见强化;肾周脂肪间隙周围模糊2例,肾周筋膜增厚3例,肿瘤与肾上腺分界不清楚1例.结论:多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作诊断;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缺乏特征性,易与其他肾脏肿瘤性病变混淆.  相似文献   

20.
小于1岁婴儿肾母细胞瘤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儿肾母细胞瘤CT表现特征,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肾母细胞瘤病例资料,年龄均小于1岁,全部采用64排CT平扫和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强扫描,分别观察肿瘤的大小、边缘性状、密度、囊性病、残肾形态、下腔静脉、双侧肾静脉异常变化。结果 6例中单肾病变4例、双侧2例,平扫2例显示点状钙化,直径大小7.2~11.3cm,平均8.83cm。肿瘤边缘均清楚、包膜完整、囊变明显,其中囊性区平均CT值21HU;增强后肿瘤实实质部分均显著强化,动脉期瘤体与正常残肾组织分界清楚呈"新月形"特征。下腔静脉、肾静脉均未见异常。结论婴儿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一般术前不难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