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英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6):17-19
目的观察比较氯胺酮、吗啡超前镇痛对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及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45例硬膜外麻醉下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C、K、M组硬膜外腔分别注入2%利多卡因5ml、2%利多卡因5ml+氯胺酮30mg、2%利多卡因5ml+吗啡1mg。术毕自控硬腺外镇痛(PCEA),药物为0.2%罗哌卡因5ml/h。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2天晨抽取静脉血,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记录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首次按压止泵的时间、按压次数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的发生率。结果 K、M两组PCEA泵首次按压时间明显延长,按压次数、止痛剂总消耗量明显减少;M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C、K组。三组患者的NE、E、在术毕第1天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第1、2天时K、M组NE、E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K、M两组间无差异。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吗啡硬膜外腔超前镇痛能减轻全子宫切除手术后儿茶酚胺的增高反应,提高患者自控镇痛效果,氯胺酮没有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用于超前镇痛优于吗啡。 相似文献
2.
胃癌根治术静脉小剂量氯胺酮复合硬膜外吗啡超前镇痛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胃癌根治术中静脉小剂量氯胺酮复合硬膜外吗啡超前镇痛与对照组术后镇痛效果及吗啡用量。方法 选择胃癌择期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20例,三组均采用硬膜外复合全麻。A组(试验组)静脉小剂量氯胺酮复合硬膜外吗啡超前镇痛,B组仅硬膜外吗啡超前镇痛,C组(对照组)未用超前镇痛。三组术后均采用术后镇痛。分别记录术后6、12、24、48小时的BP、RR、HR、SPO2、VAS(疼痛评分)、吗啡用量。结果 A组在4个时间点VAS均为最低,与B组、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6h、12hB组与C组VAS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4h、48h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PCEA(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吗啡累积消耗量在4个时间点均为最低,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与C组的吗啡累积消耗量在4个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为胃癌根治术患者达到满意的超前镇痛,并且尽量减少术后吗啡及其它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可使用静脉小剂量氯胺酮复合硬膜外吗啡超前镇痛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同时发挥外周及中枢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3.
硬膜外氯胺酮超前镇痛对术后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切皮前应用氯胺酮在硬膜外腔中的超前镇痛作用对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择期产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人,氯胺酮组在手术开始前于硬膜外腔注入氯胺酮30mg,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两组均行PCEA吗啡镇痛。记录疼痛出现时间,术后4、8、12、16、24小时VAS评分,24小时镇痛药液消耗量及不良反应。结果氯胺酮组术后疼痛出现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后16小时及24小时两组VA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4小时内吗啡消耗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切皮前硬膜外腔应用氯胺酮具有超前镇痛作用,可加强吗啡术后镇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对40例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四组进行超前镇痛效果观察。结果在手术时间、首次麻醉用药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予以吗啡超前镇痛的3个组第1次间隔麻醉用药时间最短组为73.04±675min,第2次最短组为64.29±6.57min,显著长于未用吗啡组的52.50±8.58min和48.26±7.68min(P<0.01);术后镇痛时间最短组为5.50±1.49h,显著长于对照组的1.65±1.56h(P<0.01);药量最多组为31.0±2.1ml,少于对照组的39.5±6.4ml;术后度冷丁用量最多组为40.2±21.2mg,显著少于对照组55.0±36.9mg(P<0.01);术后VAS法评分最高组24h为3.00±1.15、48h为0.90±0.88、72h为0,均低于对照组的6.40±1.78、3.30±1.70和0.50±0.32。结果提示,硬膜外麻醉的手术病人予以吗啡超前镇痛可以延长麻醉维持时间及术后镇痛时间,减少术中麻醉用药量及术后镇痛用药量,有利于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预先硬膜外注射恩丹西酮与吗啡在下肢手术术后镇痛应用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25-50岁,择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下肢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40例。Ⅰ组在术前20min硬膜外腔一次性注入吗啡1.5mg,恩丹西酮2.0mg,Ⅱ组在术毕即硬膜外注入上述药物,术毕接镇痛泵,泵内配方为:吗啡4mg,0.75%盐酸罗哌卡因150mg。恩丹西酮4.0mg,加0.9%生理盐水至100ml,流速为2ml/h,PCA量为2ml,锁定时间为15min,分别记录开启泵后4h、12h、24h、48h的VAS评分,Ramsay评分以及记录总的PCA需要量,舒适评分以及并发症。结果:Ⅰ组VAS评分显著高于Ⅱ组(P〈0.05),Ⅰ组的舒适评分也高于Ⅱ组,Ⅰ组的PCA需要量显著小于Ⅱ组(P〈0.05)。结论:恩丹西酮与吗啡超前镇痛可以增强下肢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并且不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氯胺酮的超前镇痛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氯胺酮(ketamine)是临床常用的非阿片类麻醉镇痛药物,大剂量可作为临床麻醉药物使用,而小剂量氯胺酮则可作为镇痛药物用于术后患者的镇痛。氯胺酮超前镇痛是指在手术切皮前静脉给予或硬膜外给予小剂量氯胺酮,以减轻术后疼痛程度和(或)减少术后镇痛药用量。超前镇痛机制为在伤害性冲动形成之前给予镇痛措施以降低中枢神经敏感化,从而减轻疼痛。术后患者早期伤口疼痛引起机体明显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氯胺酮与芬太尼硬膜外小剂量麻醉超前镇痛效果。方法选择78例ASAⅠ~Ⅱ级择期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将其分为3组,术前30min均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1.0g。A组(27例,氯胺酮组)续加氯胺酮30mg;B组(25例,芬太尼组)续加芬太尼30μg;C组(26例,对照组)0.9%生理盐水0.5mL。5min后注入2%利多卡因(含肾上腺素1∶20万)8~10mL。观察3组患者超前镇痛情况及并发症,并进行镇痛评分的比较。结果 3组超前镇痛作用的比较结果显示,与C组比较,A、B两组在术后疼痛及局麻药间隔时间上较其长(P<0.05或P<0.01),在局麻药用量上较其少(P<0.05),且A组较B组在术后止痛时间上要长(P<0.05);在术后镇痛评分的比较上,与B、C组比较,A组在1~3分(轻度疼痛)所占比例较其大(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术后并发症3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氯胺酮与芬太尼硬膜外小剂量超前镇痛均能明显抑制术中牵拉痛,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且氯胺酮比芬太尼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咪唑安定、氯胺酮硬膜外腔超前镇痛的临床效果及副作用。方法 择期硬膜外间隙阻滞下施行下腹部手术病人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Ⅰ组(n=20例)氯胺酮1 mg·kg~(-1),Ⅱ组(n=20例)氯胺酮0.5 mg·kg~(-1),Ⅲ组(n=20例)氯胺酮0.5 mg·kg~(-1)、咪唑安定0.1 mg·kg~(-1),三组药液均以生理盐水稀释至4 ml,Ⅰ组于手术结束后注入硬膜外腔,Ⅱ、Ⅲ组于手术前(麻醉平面满意后)注入硬膜外腔。分别记录术中MAP、ECG、HR、SPO_2。术后4 h、8 h、12 h、24 h、48 h、72 h追踪观察镇痛(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SA 0~10cm)情况、杜冷丁用量及副作用。结果Ⅲ组效果优于Ⅰ、Ⅱ组,镇痛时间长,效果确切、有遗忘作用、副作用少。Ⅰ组有短暂的意识模糊、定向障碍。结论 氯胺酮伍用咪唑安定用于硬膜外腔超前镇痛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术前硬膜外注射氯胺酮、吗啡、布比卡因术后镇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5例ASAⅠ-Ⅱ级择期实施上腹部手术的65岁以上老年病人,随机分为三组:Ⅰ组(对照组n=15);Ⅱ组(吗啡加布比卡因M+B组n=15);Ⅲ组(氯胺酮-吗啡-布比卡因;K+M+B组n=15)。Ⅰ、Ⅱ、Ⅲ组术前30min分别经硬膜外导管注入0.9%生理盐水6-7ml,0.5%布比卡因6-7ml加吗啡1mg混合液;0.5%布比卡因6-7ml加氯胺酮20mg和吗啡1mg混合液。三组术后均行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治疗。结果:Ⅲ组术后72h吗啡总用量最少、VAS评分最低,与Ⅰ、Ⅱ组比较P<0.05-0.01,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和呼吸循环抑制。结论:术前硬膜外预先注小剂量氯胺酮、吗啡、布比卡因混合液有良好的术后镇痛作用,不良反应少,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术前疼痛是小儿手术常见的并发症.术后合适镇痛可加快小儿恢复时间,减少疼痛而引起的各种并发症.为降低术后疼痛的程度和时间,在疼痛发作之前即采取措施的治疗称超前镇痛,并已成为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1],通过术前肌内注射氯胺酮对小儿骶管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探讨超前镇痛在小儿麻醉的有用性.方法 60例ASAI级进行下腹部手术的患儿分为2组,术前分别肌内注射氯胺酮1、2 mg/kg;手术结束时行骶管穿刺,注入0.5%利多卡因加0.02 mg/kg 吗啡的混合液,容积为0.6 ml/kg.观测术后4、8、12、24 h疼痛情况,并用视觉模拟评分进行评估,记录各时点的血压、脉搏、脉搏血氧饱合度以及恶心呕吐、尿潴留等副作用.结果 术前肌内注射氯胺酮1 mg/kg能增强骶管单次吗啡的镇痛效果,而肌内注射氯胺酮2 mg/kg临床作用与之相似,但不良反应却显著增高.结论 术前肌内注射氯胺酮1 mg/kg能增强骶管单次吗啡的镇痛效果,而且又减少了各自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吗啡与舒芬太尼用于硬膜外术后自控镇痛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80例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两组:吗啡组和舒芬太尼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麻醉方法均采用硬膜外联合腰麻,术后经硬膜外导管分别给予吗啡或舒芬太尼自控镇痛。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12、24、48h的镇痛效果(VAS评分)、镇静程度(Ramsay评分)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瘙痒等。结果吗啡组与舒芬太尼组患者镇痛效果和镇静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吗啡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舒芬太尼组(P<0.05)。结论小剂量的舒芬太尼用于硬膜外术后自控镇痛可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和较小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小剂量氯胺酮用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用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80 例ASAⅠ~Ⅱ级需行中下腹手术的患者,在气管插管、静脉吸入复合麻醉下完成手术,均在手术结束前开始缝合皮肤时使用微量镇痛泵。该8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氯胺酮Ⅰ组(K1 组)、氯胺酮Ⅱ组(K2 组)、芬太尼组( F 组)、吗啡组(M 组),每组20 例。4组自控静脉镇痛药物的负荷剂量分别为0.25,0.50 mg·kg-1,1 μg·kg-1和0.15 mg·kg-1,背景输注量分别为10,20 mg·h-1,10 μg·h-1和1 mg·h-1,按压剂量分别为10,20 mg,10 μg和0.5 mg,间隔时间均为5 min。观测患者24 h 内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视觉模拟评分(VAS)、Prince Henry 评分(PHS)、镇静评分(SS)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记录患者24 h内用药量。结果K1 组VAS、PHS显著高于其他3组(均P<0.05),4组患者SS差异无显著性;M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K1、K2 和F组(均P<0.05);F和M组肛门排气时间延长发生率高于K1组和K2组(均P<0.05)。结论适当小剂量的氯胺酮能够获得与吗啡、芬太尼相同的镇痛效果,且镇痛效果满意,还可以降低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延长和恶心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丁丙诺啡与氯胺酮应用于硬膜外腔自控镇痛(PCEA)的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腰硬联合麻醉下行下腹部择期手术和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的患者60例。随机双盲分为A、B、C组,分别为丁丙诺啡+氟哌利多、丁丙诺啡+氟哌利多+布比卡因、氯胺酮+氟哌利多+布比卡因。观察0~48h内各时段追加次数、视觉模拟评分(VAS)、镇静评分(Ramsay评分)、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各时段追加次数、VAS、Ramsay评分,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功能恢复时间,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发生率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丁丙诺啡、氯胺酮复合局麻药行PCEA的镇痛效果确切;C组在降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发生率方面显示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研究芬太尼、氯胺酮在小儿术后静脉镇痛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适用性.方法 40例ASA Ⅰ~Ⅱ级小儿术后病人随机分为F(fentanyle),K(ketamine)两组,F组应用芬太尼,0.3μg·kg-1·h-1,K组应用氯胺酮80μg·kg-1·h-1,两组均采用PCA泵给予静脉自控镇痛,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在镇痛效果VAS,镇静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副作用K组高于F组.结论 芬太尼与氯胺酮在小儿术后自控静脉镇痛中安全性高、有效性好,氯胺酮不良反应发生率较芬太尼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术前硬膜外隙预注小剂量吗啡超前镇痛对高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且麻醉效果确切的的高龄患者84例,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在麻醉平面出现后,0.75%布比卡因5~10mL注入硬膜外隙前,吗啡1.5mg注入硬膜外隙。B组在术毕将吗啡1.5mg注入硬膜外隙。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持续时间、术后镇痛中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分别于术后4、8、12、20、24、30、36和48h进行镇痛及舒适度评分。并分别于术前1d、术后1d、术后3d和术后7d由本院同一心理医师采用神经心理学测试技术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定患者认知功能。结果 A组综合镇痛质量明显优于B组,镇痛时间长于B组(P<0.05);与术前1d比较,B组于术后1d及术后3d时MMSE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B组比较,A组于术后1d及3d时MMSE评分明显升高(P<0.05),A、B两组POCD的发生率分别为6.1%和14.2%,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硬膜外隙预注小剂量吗啡超前镇痛可降低高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吗啡布比卡因对前列腺术后镇痛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吗啡、布比卡因用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在前列腺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21例前列腺切除患者术后以吗啡、布比卡因进行PCEA治疗,取一般情况与PCEA组类似的24例前列腺患者后行常规镇痛,术后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间接评估镇痛,记录膀胱痉挛发生情况。结果:PCEA组术后VAS评分及控制膀胱痉挛的发生明显优于常规镇痛组。结论:吗啡、布比卡因通过PCEA技术用于前列腺术后镇痛、效果确切、简单方便、用药量小、副作用少、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地佐辛用于结肠癌根治手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方法 60例结肠癌根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D组)地佐辛5mg+1%罗派卡因10mL+生理盐水至100mL,(M组)吗啡5mg+1%罗派卡因10mL+生理盐水至100mL。观察2组患者48h VAS镇痛评分、自控镇痛次数、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镇痛评分、自控镇痛次数对照无统计学差异(P>0.05),地佐辛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吗啡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地佐辛(0.005%)应用于椎管内术后镇痛,其镇痛效果与同等剂量(0.005%)吗啡相当,而不良反应如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少于吗啡。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和比较罗哌卡因复合吗啡或芬太尼用于术后硬膜外持续镇痛(CEA)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的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RM、RF两组,每组30例。手术结束时,RM组硬膜外注射负荷量0.2%罗哌卡因 1mg吗啡共5ml,然后接镇痛泵持续输注0.2%罗哌卡因和0.005%吗啡;RF组硬膜外注射负荷量为0.2%罗哌卡因 0.01mg芬太尼共5ml,然后接镇痛泵持续输注0.2%罗哌卡因和1ug/ml芬太尼;2组镇痛泵流速均为2ml/h;记录使用镇痛泵后30min及1h、4h、8h、24h、48h各时间VAS评分、改良Bromage分级,并观察恶心呕吐、尿潴留、出汗、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使用镇痛泵后各时段VAS评分、改良Bromage分级2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RM组恶心呕吐、尿潴留发生率明显高于RF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吗啡或芬太尼用于术后CEA均可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而复合芬太尼并发症较少,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