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摘要 目的:观察血糖及血压波动对 2型糖尿病(T2DM)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DN)的影响,并探讨DN患者血糖及血压波动的相关性。方法:收集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160例。根据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将患者分为正常蛋白尿组84例(UACR<30mg/g)和微量蛋白尿组76例(近半年2次以上30mg/g≤UACR≤300mg/g)。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24h血压,分析血压波动情况;采用多点血糖监测评估血糖波动 [血糖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并分析DN与血糖及血压波动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微量蛋白尿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SDBG、LAGE及全天血压、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BP-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BP-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BP-SD)和舒张压标准差(dDBP-SD)高于正常蛋白尿组(P均<0.05)。微量蛋白尿组SDBG与24hDBP-SD呈正相关,微量蛋白尿组尿白蛋白/UACR与FBG、HbA1c、SDBG、LAGE、24hSBP、24hSBP-SD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血糖及血压波动可能增加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测定糖尿病患餐后三小时的血糖、体重指数及血压,根据糖尿病治疗控制标准,利用Riddt分析及集对分析评价糖尿病患的血糖控制情况、血糖控制水平对体重指数和血压控制的影响。结果血糖控制不良率为57.7%,体重指数控制不良率为31.5%,血压控制不良率为29.4%。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糖与昼夜动态血压波动情况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20例,通过佩戴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连续监测患者3 d内的血糖情况,根据平均血糖及血糖标准差(SDBG)的变化,将患者分为高波动血糖组及低波动血糖组。通过佩戴动态血压监测(ABPM)系统测定患者24 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液生化指标、SDBG、夜间收缩压下降率(SBPF)、夜间舒张压下降率(DBPF)。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糖波动与昼夜动态血压变化的相关性,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影响昼夜动态血压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高波动血糖组患者52例,低波动血糖组68例,两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波动血糖组与低波动血糖组杓型血压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8%比57.4%,χ~2=12.71,P0.01)。高波动血糖组与低波动血糖组SDBG分别为(3.84±1.17)、(2.69±1.10)mmol/L;SBPF分别为6.7%(-5.1%~10.6%)、11.5%(4.6%~13.4%)。高波动血糖组SDBG与SBPF、DBPF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_s=-0.151,-0.171;P=0.522,0.463);低波动血糖组SDBG与SBPF、DBPF呈负相关(r_s=-0.441,-0.462;P=0.014,0.021);120例患者SDBG与SBPF、DBPF呈负相关(r_s=-0.523,-0.461;P=0.031,0.025)。SDBG、年龄、糖尿病病程为动态血压变化的影响因素。结论血糖波动较小的2型糖尿病患者杓型血压所占比例较高,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糖波动与昼夜动态血压变化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0例老年2型糖尿病无糖尿病肾病(DN)患者(NDN组)和24例早期DN患者(DN组)进行动态血糖监测,计算平均血糖(MBG)、标准差(s)、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波动最大幅度(DMMG)、血糖波动次数(NGE)及三餐前1 h、三餐后3 h BMG,并测血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两组间s、MAGE、MDDG、NGE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N组的SBP、DBP显著高于NDN组(P〈0.05),MBG、午、晚餐前1 h MBG、三餐后3 h MBG亦均明显高于NDN组(P〈0.05)。表明血糖波动不是老年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危险因素,应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糖,延缓早期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近年研究表明,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是糖尿病血糖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穿戴式血压、心率监测设备的兴起,使研究者重新聚焦于糖尿病患者血压、心率变异度与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此外,糖尿病患者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减重过程中易出现体重反弹,其所导致的体重波动可能与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糖尿病(DM)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它对人群健康的危害程度已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第3位。最新数据显示,在中国成年人中,DM患病率为11.6%,DM前期患病率为50.1%,以此推算目前中国约有1.139亿成年人患有DM,处于DM前期的有4.934亿人~(〔1〕)。DM是一种能够破坏全身任何器官的系统性疾病,可以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糖尿病足(DF)、周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研究~(〔2,3〕)报道,DM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新世界》2005,(5):43-43
糖尿病虽然是以血糖增高为重要诊断指标,但治疗上绝不是仅仅降糖就可以了。为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糖尿病治疗除控制血糖外,还必须综合控制体重、血脂、血压、血粘度等一系列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HbA1c〈7.5%)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HbA1c与血糖波动的关系。方法选取HbA1c〈7.5%的住院老年糖尿病患者100例,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3d的血糖监测,分析血糖波动情况,计算平均血糖、高血糖持续时间以及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分析HbA1c与上述测定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59.5%的患者血糖最高值超过11.1mmol/L,29.7%的患者发生低血糖(〈3.9mmol/L);血糖超过7.8mmol/L占全天的时间百分比为33%;血糖超过11.1mmol/L占全天的时间百分比为(10.2&#177;1.2)%;低血糖占时间百分比(5.2&#177;1.5)%;HbA1c与CGMS平均血糖值呈显著正相关(r=0.55,P〈0.01),与高血糖持续时间相关(r=0.48,P〈0.01),与MAGE无关(r=0.12,P〉0.05)。结论HbA1c达标的老年2型糖尿病人血糖波动大;HbA1c与平均血糖以及高血糖持续时间相关。与血糖波动无关;HbA1c和血糖波动是评价血糖控制的量与质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与血糖波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老年糖尿病患者共284名,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PG)、HbAlc水平,进一步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评估血糖波动情况。按照HbAlc水平分为两组(HbAlc≤7%组和HbAlc〈7%组),比较两组间血糖控制水平及血糖波动情况。结果本研究中老年糖尿病患者FPG达标率为67.6%,PPG为34.9%,HbAlc为42.9%,血糖波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占28.6%,血糖波动大的患者占71.4%。两组间比较,FPG、PPG、M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代表血糖波动的各参数平均血糖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波动幅度(MOD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MAGE及MODD均与HbAlc水平无关(P〉0.05)。结论大多数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未达标,且约70%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大。HbAlc与血糖波动无关,HbAlc和血糖波动是评价血糖控制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1.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血液透析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血糖波动,维持血糖平稳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策略之一。常规的血糖检测方法(如自我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白蛋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连续血糖监测系统将血糖波动可视化,有利于指导治疗及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正常人的血糖在精细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作用下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虽然也有一定的波动,但是波动的幅度曲线相对平缓.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存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等因素,导致机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加上有些糖尿病患者还存在饮食控制不佳、用药不合理、治疗的依从性较差等因素,使得血糖总体水平升高以及血糖的波动性增大[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血糖波动的变化及意义。方法以性别、年龄及HbA1c水平进行1:1配对的糖尿病合并AMI患者(AMI组)和糖尿病合并稳定性冠心病患者(CAD组)各30例,通过动态血糖监测技术获得患者住院期间血糖波动参数并比较。结果(1)AMI组与CAD组比,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3.83±1.38)vs(3.17±1.14)mmol/L]、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2.62±1.08)vs(2.00±0.90)mmol/L]、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3.43±1.70)vs(2.34±1.64)mmol/L]和餐后3h平均血糖水平[3hMPBG,(10.49±2.44)vs(8.95±2.45)mmol/L]均升高(P〈0.05),平均血糖标准差有升高趋势[SDBG,(2.53±1.02)vs(2.16±0.85)mmol/L,P=0.051]。(2)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MI组中MAGE是独立于射血分数和年龄影响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GRACE)积分的危险因子。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AMI时,其住院期间的日内、日间和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均明显增大,MAGE还可能有助于评估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126例2型糖尿病患者1:1随机分组,每日服用格列美脲2mg(1次服用或分2次服用)。测空腹和三餐后2h血糖,计算它们的极差和标准差;检测HbA1c。结果显示两种服用方式降糖效力相当,但一次服用血糖波动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近12年来首次参加糖尿病并发症筛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指标及有关并发症变化。方法选取1994年1月至2005年8月首次参加糖尿病并发症筛查的2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6500例,比较各年度筛查患者的代谢指标变化趋势及并发症的检出率。结果与1994-1998年比,最近几年糖尿病患者的年龄趋于年轻。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值趋于降低,尤其是2000年以后,分别从1994年的9.6mmol/L、10.2%降低到2005年的8.7mmol/L和9.0%。胆固醇平均值由5.5mmol/L下降至4.9mmol/L、异常的人数由54.5%下降到35.5%。而2001年以后的甘油三酯值则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明显变化。1999年以后的体重指数明显增加,2000年以后的男女体重异常率增加,3/4患者腰臀比异常,女性更为突出。最近5年中有3年首次筛查患者的腰臀比异常率超过80%。收缩压明显下降(7mmHg),舒张压则无明显改变。糖尿病眼底病变尤其是增殖性病变明显减少;糖尿病肾病、心血管及周围血管并发症无明显改变。神经病变检出率从2000年起明显上升。结论近12年来,首次筛查的糖尿病患者中,血糖、胆固醇水平和眼底病变检出率明显下降,甘油三酯、血压和大血管并发症无明显改变;患者的年龄趋于年轻、体重在增加,尤以女性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T2DM患者葡萄糖范围内时间(TIR)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与DR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54例T2DM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眼底检查结果分为单纯T2DM组81例和合并DR组73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及动态血糖监测指标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Spear...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T2DM)发病率的增加与肥胖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体重每增加1kg,T2DM患病率将增加9%。临床上,多达80%~90%的T2DM患者处于超重状态。超重可引发代谢紊乱,如高血脂和高血压,可增加早期死亡的风险。T2DM早期,胰岛8细胞餐时胰岛素分泌功能就会出现缺失,但可以通过增加基础胰岛素分泌来对抗胰岛素抵抗(IR),但是,肥胖会加速IR的发生和发展,随着β细胞功能的逐渐下降,最终发展为长期高血糖。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晨起血压波动对靶器官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体检的正常人群10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24h动态血压以计算血压晨峰(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收缩压日/夜(systolic night_day,SND)比值,同时测量两组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和尿蛋白肌酐比值(albumin/creatinine ratio,ACR),评估MBPS、SND比值与PWV、ACR的相关性。结果共有94对受试者完成研究,观察组24h动态收缩压和心率、日间心率、夜间收缩压和心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MBPS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SND比值、非杓型血压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总体受试者、观察组、对照组MBPS第一个高峰(MS1)和第二个高峰(MS2)与PWV、ACR均无明显相关(P0.05);血压正常人群SND比值与PWV呈正相关(P0.05),总体受试者、对照组、高血压组SND比值与PWV无明显相关(P0.05),各组SND比值与ACR均无相关(P0.05)。结论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MBPS、SND比值与靶器官损害标记物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各时段的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对60名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同时采用动态血糖监测仪测量当天血糖谱,包括空腹血糖、早餐后2h血糖、午餐前0.5h和午餐后2h血糖、晚餐前0.5h和晚餐后2h血糖、晚10时和次日凌晨3时的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并计算空腹和餐后血糖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71%的患者出现夜间非杓型血压。餐后血糖AUC:非杓型血压组(60.54±29.33)mmol·h/L与杓型血压组(39.72±33.14)mmol·h/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P0.05),而空腹血糖AUC:非杓型血压组(54.61±46.32)mmol·h/L与杓型血压组(53.11±44.10)mmol·h/L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1c):非杓型血压组(8.81±1.70)%与杓型血压组(8.70±1.8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1、0.20,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水平可能影响其血压昼夜节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