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患者早产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双胎妊娠绒毛膜性对妊娠结局及围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双胎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对其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根据孕妇绒毛膜性分为单绒毛膜双羊膜囊组(MCDA组)和双绒毛膜双羊膜囊组(DCDA组),并分析两组孕妇妊娠结局以及围产儿预后的差异.结果:双胎妊娠不良结局单因素分析显示,孕妇受孕方式、绒毛膜性、是否胎膜早破、是否合并妊娠期高血压以及分娩方式是双胎妊娠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双胎妊娠患者受孕方式、胎膜早破以及分娩方式是其妊娠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DCDA组患者的低出生体质量儿、新生儿窒息、围生儿病死以及胎儿畸形等围产儿预后发生情况明显低于MCD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受孕方式、胎膜早破以及分娩方式是双胎妊娠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患者的低出生体质量儿、新生儿窒息、围生儿病死以及胎儿畸形发生率明显较低.  相似文献   

2.
《陕西医学杂志》2014,(8):1058-1059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绒毛膜性质对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围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定期产检并分娩的双胎产妇102例,根据双胎绒毛膜性质分为观察组(单绒毛膜)和对照组(双绒毛膜),分析两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及围生儿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羊水过多、胎膜早破、早产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围生儿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单绒毛膜双胎妊娠比双绒毛膜双胎妊娠对围生儿具有更高的危险,故在孕早期应及时对双胎妊娠孕妇的绒毛膜性质进行准确判断,提高对单绒毛膜双胎妊娠孕妇和胎儿的整体监护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影响双胎妊娠临床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 8例双胎妊娠临床结局与胎方位、分娩方式、孕周、新生儿体重、新生儿窒息之间的关系。 结果 :胎方位、孕周、胎儿体重及分娩方式均影响围产儿预后。 结论 :加强孕产期保健 ,提高产科质量能改善双胎妊娠围产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孕周双胎妊娠病例的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在该院分娩的孕周分别为28~33+6周,34~36+6周及37~39周(分为A、B、C3组)的270例双胎妊娠孕妇及其分娩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在不同孕周,分娩方式与产妇分娩并发症、胎位、新生儿体质量、新生儿窒息率的关系,同时记录了绒毛膜性与分娩孕周的关系.结果 3组孕周中,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阴道分娩组第2胎新生儿窒息2例,剖宫产组第2胎新生儿窒息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剖宫产组新生儿体质量显著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50%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及51%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于34~36+6周剖宫产终止妊娠.结论 暂无确切证据证明在某一孕周剖宫产对于妊娠结局优于阴道分娩,但随孕周及胎儿体质量的增加,应放宽剖宫产指征,以避免阴道试产过程可能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晶  陈奕 《北京医学》2016,(11):1181-1184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绒毛膜性对孕期及围生儿预后的影响,进而明确双胎的绒毛膜性诊断、产前管理及双胎特有并发症的处理规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2014年的双胎病例435例,根据绒毛膜性分为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monochrionic diamniotic twin,MCDA)和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dichorionic diamniotic twin,DCDA)2组,对其孕期并发症、畸形发病率、分娩孕周和新生儿体重及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 MCDA组的自然受孕率和胎儿畸形率(84.38%、7.03%)明显高于DCDA组(38.76%、3.91%,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DA组分娩孕周明显小于DCDA组(33.17±5.25 vs.35.39±3.32,P<0.001),其急诊剖宫产率明显高于DCDA组[36.19% (38/105) vs.19.86% (56/28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CDA组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小于DCDA组,新生儿的轻度、重度窒息率,流产率,胎死宫内发生率均高于DCDA组.生后死亡及死产率发生例数较少,暂无可比性.MCDA组特殊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DCDA组.结论 双胎妊娠的绒毛膜性判断对于双胎的产前管理及预后可起到关键作用,双胎特殊并发症由于发病机制的不完全明确,其管理及治疗还需要不断总结并个性化指导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选择性宫内生长受限(sIUGR)的相关因素及围产儿结局。方法:2010年03月-2012年02月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产科分娩双胎妊娠301例,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sIUGR31例作为病例组,双绒毛膜双胎sIUGR 29例作为对照组1,同期分娩的无sIUGR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30例作为对照组2。病例组根据胎儿脐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频谱分为I、II、III型。记录新生儿出生体重、胎盘重量,脐带插入情况及围产儿结局。体重轻者称小胎,体重正常者称大胎。结果:病例组、对照组1及对照组2围产儿死亡率为17.7%(11/62)、5.2%(3/58)及1.7%(1/60),P<0.01,脐带帆状插入率为46.88%,6.97%及13.33%,P<0.01;病例组I、II、III型胎儿宫内死亡率分别为3.6%(1/28)、19.2%(5/26)及12.5%(1/8),P<0.01;病例组大、小胎胎盘重量为(480±130)、(260±90)g,P<0.05。结论: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sIUGR围产儿死亡率明显升高。I型围产儿结局良好;II型易出现围产儿死亡。其相关因素主要有胎盘份额分配不均衡及脐带帆状插入。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双胎妊娠绒毛膜性质对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围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鹤山市人民医院妇产科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84例双胎孕妇,按照孕妇的双胎绒毛膜性质分成观察组(单绒毛膜,n=24)与对照组(双绒毛膜,n=60),对比两组胎儿的绒毛膜性质与围生期并发症、围生儿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两组妊娠期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围生儿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胎妊娠绒毛膜性质中,单绒毛膜围生儿的预后更加危险,因此需及早评判妊娠绒毛膜性质,加强对单绒毛膜孕妇和围生儿的监护,以降低妊娠期孕妇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围生儿的预后,提高胎儿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双胎妊娠的临床特点,探讨引起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149例2000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分娩的双胎妊娠产妇,依据分娩方式不同分成2组.其中,阴道分娩组34例,手术分娩组115例.对2组病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包括孕妇年龄、孕产次、受孕方式、分娩孕周、分娩方式、孕期并发症、新生儿体重、Apgar评分及围产儿预后等指标,探讨引起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 二种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阴道分娩组新生儿窒息及围产儿死亡率高于手术分娩组(P均<0.05).孕周增加,围产儿死亡率及新生儿窒息率逐渐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妊娠< 34周者高于≥34周者;新生儿窒息率妊娠<32周者高于≥32周者(P均<0.05).胎儿出生体重增加,围产儿死亡率和新生儿窒息率逐渐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在相同孕周下,围产儿体重对预后影响最为明显(P<0.05).结论 影响双胎妊娠结局主要因素有分娩方式、分娩孕周及胎儿体重.改善双胎宫内发育环境,促进胎儿体重增加和器官成熟,延长孕周,选择合适的分娩时机与方式,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有助于改善母婴尤其是围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9.
不同绒毛膜性双胎165例临床观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绒毛膜及单绒毛膜双胎的孕产妇和围产儿的临床结局。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7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89例双绒毛膜性双胎及76例单绒毛膜双胎孕产妇,对两组孕产妇的一般情况、并发症及围生儿结局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孕产妇一般情况比较,辅助受孕的双胎孕产妇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绒毛膜双胎组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双胎生长不一致性、围生儿死亡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双绒毛膜双胎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绒毛膜性在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上两组比较无差异,而对预测双胎围生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尽早确定双胎绒毛膜性,加强对单绒毛膜双胎的监护及干预,是改善围生儿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双绒毛膜和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除外双胎输血综合征和双胎逆向动脉灌注后,评价其母儿结局。研究设计:数据来自一所三级医院1994—2002年间的所有双胎妊娠。绒毛膜情况的判定标准使用影像学标准和分娩后的胎盘检查。比较了单绒毛膜和双绒毛膜妊娠的新生儿结局。结果:本研究共包括503例孕妇,其中378例(75%)为双绒毛膜双胎妊娠,125例(25%)为单绒毛膜双胎妊娠。单绒毛膜双胎妊娠孕30~34周的早产率高于双绒毛膜双胎妊娠(P<0.01)。单绒毛膜双胎与双绒毛膜双胎相比,出生体重低于P10的数量较多(P<0.001),两组胎儿差异≥25%的比例较高(P<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中晚期一胎儿宫内死亡的原因及处理疗法。方法:对本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分娩之的双胎妊娠之一胎儿宫内死亡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的发生率为4.32%。主要原因为脐带因素2例,胎盘因素1例,双胎输血综合征1例,胎儿畸形2例,死因不详1例,双绒毛膜双胎3例等待至孕足月分娩,新生儿结局良好。单绒毛膜双胎1例出现双胎死亡,1例新生儿出现神经系统受损表现。结论:孕中晚期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妊娠不足32周,应在密切监护母胎情况下行期待治疗,双卵双胎可妊娠至36周后。存活胎儿预后与绒毛膜性质关系紧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助孕双胚胎移植后的双绒毛膜三胎减灭为双绒毛膜双胎妊娠的围产期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中心行IVF/ICSI-ET助孕双胚胎移植后早孕超声诊断为双绒毛膜三胎妊娠,其中选择减灭单绒毛膜双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绒毛膜性质对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围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月延安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收治的双胎妊娠产妇102例,根据绒毛膜性质将其分为单绒毛膜组(57例)和双绒毛膜组(45例),比较两组母体妊娠并发症及围生儿预后情况.结果 单绒毛膜组围生儿的新生儿窒息率及围生儿病死率(25.44%、9.65%)均显著高于双绒毛膜组(7.78%、2.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绒毛膜组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糖尿病、羊水过多、胎膜早破等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率(35.09%、19.30%、21.05%、24.56%)均明显高于双绒毛膜组(6.67%、4.99%、4.15%、5.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结论 在双胎妊娠早期对绒毛膜性质进行诊断,有利于临床工作人员对双胎妊娠并发症和围生儿预后进行有效及时的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单绒毛膜双胎并发一胎无心畸形的围产结局及围产期管理。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产科诊断、分娩的单绒毛膜双胎并发一胎无心畸形病例,回顾性分析在诊断无心畸形后期待治疗、选择性终止无心畸形胎儿妊娠方式的围产结局及管理。结果 共13例单绒毛膜双胎并发一胎无心畸形,单绒毛膜单羊膜囊(MCMA) 4例,单绒毛膜双羊膜囊(MCDA)7例,三胎妊娠合并无心畸形2例〔为单绒毛膜三羊膜囊(MCTA)、MCDA三胎妊娠〕。1例MCDA三胎妊娠孕21+3周因难免流产转入本院,产后尸检发现无心畸形,12例于孕11+5~31+6周产前诊断无心畸形。9例行期待治疗,其中2例MCMA双胎发生泵血胎死亡行引产,7例分娩孕周为31+3~39+5周,泵血胎生长发育良好。2例在孕24周、24+2周行脐带双极电凝术成功阻断无心胎脐带血流,于孕33+5周、32+1周剖宫产分娩,泵血胎生长发育良好。1例因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于孕28+6周转入本院后诊断出无心畸形,因宫内感染及时终止妊娠。结论 早期诊断、密切监护单绒毛膜双胎并发一胎无心畸形十分重要,必要时需要进行选择性终止无心胎妊娠以改善泵血胎妊娠结局,脐带双极电凝术为有效的宫内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双胎妊娠生长不一致的孕产妇及围产儿情况。方法:收集我院产科2009年8月一2013年8月住院分娩的26例双胎妊娠生长不一致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并随机选取26例同期住院分娩的双胎妊娠生长一致孕产妇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间孕产妇孕期情况及围产儿结局。结果:研究组孕产妇一般情况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孕产妇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双胎输血综合征、一胎胎死宫内、胎儿畸形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小于孕龄儿、新生儿窒息、转NICU、围产儿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双胎妊娠生长不一致的母体并发症及围产儿预后较差。早发现、早诊断、及时干预及治疗对改善胎儿及新生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影响双胎发育不一致性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120例双胎妊娠对象按新生儿体重差异≥25%为界值分成两组,分析对比孕产妇年龄、分娩前BMI等一般情况、分娩孕周、是否辅助生殖术后受孕、双胎绒毛膜类型、孕11-13 +6周B超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NT)值、头臀径(CRL)及妊娠合并糖尿病等合并症与新生儿体重差异是否存在相关性.两组间比较应用x2检验、t检验;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相关分析,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双胎发育不一致性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绒毛膜类型双胎的体重差异值高于双绒毛膜类型双胎的体重差异值,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9,P=0.032).双胎体重差异大小与孕妇的分娩孕周存在负相关性(r=-0.332,P=0.001);与胎儿的NT差异存在正相关性(r=0.310,P=0.003);与孕妇的年龄、BMI及CRL差异未发现存在相关性.多变量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分娩孕周是发生双胎体重差异的保护因素(OR=0.821,95% CI=0.668-1.023,P=0.073),而NT差异是发生双胎体重差异的危险因素(OR=389.575,95%CI=269.429-612.203,P=0.012).结论 对于NT差值较大的双胎妊娠孕妇,可能存在早期双胎发育不一致的倾向或表现,尤其对于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胎儿体重容易出现更明显差异.应密切监护双胎发育,根据孕周,两胎儿体重差异程度及多普勒血流改变做出相应临床干预,以提高围产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原因。方法:选取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双胎孕妇251例,回顾性分析孕妇及围产儿的临床资料,对影响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251例双胎妊娠中,围产儿不良结局有87例,不良结局发生率高达34.66%,围产儿死亡21例,围产儿死亡率8.37%。(2)单因素分析结果:受孕方式、绒毛膜性、孕妇合并未足月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双胎妊娠围产儿结局有明显差异(P<0.050)。(3)多因素分析结果:剖宫产分娩是双胎围产儿结局的保护性因素(P=0.000,OR=0.086,95%CI=0.023~0.321)。未足月胎膜早破和单绒毛膜性是双胎妊娠围产儿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P=0.010,OR=2.979;P=0.043,OR=5.689)。结论:单绒毛膜性、孕妇合并未足月胎膜早破双胎是双胎妊娠围产儿结局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分娩方式剖宫产术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许咏梅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12):1443-1444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分娩孕周与围生儿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5年分娩的72例双胎妊娠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各孕周新生儿窒息率及低体重儿发生率。结果:72例双胎分娩共获活产儿144例,其中新生儿窒息28例,围产儿死亡2例。结论:对无明显并发症的双胎妊娠应尽可能延长孕周至35~38+6周,但不宜超过39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卵单绒毛膜双胎(MCT)胎儿宫内发育的差异,评估围生儿生存的风险性。方法超声测量MCT胎儿生长发育参数以及脐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了解双胎发育差异以及围生儿结局分析。结果MCT胎儿发育易发生不均衡(FSD),围生儿结局与两胎儿发育差异相关,若两胎体重差异>40%,胎儿宫内死亡及围生儿死亡风险性增高。结论MCT胎儿宫内死亡主要原因是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加强对有发育差异的MCT的超声监护,可显著改善围生儿结局和降低围生儿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孕母血清甲胎蛋白(AFP)和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的特点、随孕周变化规律和可能的影响因素,为双胎妊娠的产前筛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4~40周182例双胎妊娠孕妇血清AFP值和91例β-hCG值,与同期2173例单胎妊娠孕妇血清AFP值和2108例β-hCG值比较,分析两组问的差别及双胎血清AFP和β-hCG与绒毛膜性质、受孕方式、胎儿性别的关系。【结果】双胎妊娠血清AFP和β-hCG与单胎妊娠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孕14周后,AFP随孕周的增加而升高,β-hCG则随孕周的增加而下降。双胎妊娠的血清AFP和β-hCG比相同孕周的单胎妊娠高,双胎组AFP水平与单胎组的2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双胎组β-hCG水平与单胎组的2倍无显著性差异。双绒毛膜双胎和单绒毛膜双胎之间、人工受孕和自然受孕双胎之间或不同胎儿性别之间的孕母血清AFP和β-hCG水平没有差别。【结论】用AFP进行双胎血清学筛查不宜根据单胎妊娠数值的2倍建立正常值。绒毛膜性质、受孕方式或胎儿性别对双胎血清AFP和β-hCG水平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