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年级大学生艾滋病/性病/安全性行为同伴教育过程评价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1998年9月至1999年6月先后在北京三所大学614名一年级学生中开展了艾滋病/性病/安全性行为同伴教育,为不断提高后继项目的质量,对该三校的项目实施过程进行了过程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项目总参与率为86.2%,项目有效指数(PEI)为1.03,项目监督者与受教育者对同伴教育实施状况的评分均为4.4分(五分制),提示项目运作良好。  相似文献   

2.
一年级大学生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近期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华 《中国校医》2002,16(2):136-138
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职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于 2 0 0 0年 11月对本校高职一年级大学生进行了艾滋病、性病知识问卷调查 ,现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在某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2 0 0 0年入学的新生中 ,以班为单位整体抽取 10个班 ,再从中抽取 5个班为教育组 ( 2 0 1人 ) ,其中男生 10 3人 ,女生 98人。另 5个班为对照组 ( 2 0 3人 ) ,其中男生 10 8人 ,女生 95人。1.2 方法及内容 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经专家咨询 ,反复修改后使用。内容包括艾滋病、性病的基础知识 ,艾滋病、性病的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3.
蔡泳  施榕  顾维雄  Short R  高源 《上海预防医学》2001,13(5):214-215,224
[目的 ] 了解文科大学生艾滋病 /性病 /安全性行为的知识水平和围绕这一内容开展的同伴教育的效果及适宜性。 [方法 ]  1999年 10~ 11月在上海某文科大学整群抽样选取一年级大学生共 181人为干预组 ,对其进行预防艾滋病、性病等内容的同伴教育 ,另设同校 179人为内对照组 ,另一所文科大学的 16 0人为外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方式 ,对教育前后进行效果评价。 [结果 ] 干预组在教育后艾滋病、性病知识水平均有大幅提高 ,且对安全性行为的认识及态度有所改变 ,与内、外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在对婚前性行为态度上 ,干预组在教育后有显著改变 ,而内、外对照组改变不明显。 [结论 ] 同伴教育在一年级文科大学生中的开展是十分有效而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师范类大学生性病/艾滋病同伴教育近期效果评价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评价大学生开展预防性病/艾滋病同伴教育的近期效果,以便为师范类大学生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以浙江师范大学同伴教育者所在的13个寝室大学生214人为研究对象,与之对应的同年级、同性别、同专业的13个寝室大学生218人为对照组.对干预组实施预防艾滋病的同伴健康教育.结果教育前2组具有可比性,教育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问题有了较大的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误解率,教育后明显降低,总误解率下降6.9%;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教育后有明显的转变;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同伴教育近期效果不明显.结论在大学生艾滋病预防中,以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作为同伴教育者近期效果明显,值得推广,但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5.
1998年9月~12月,在北京某医科和某工科大学一年级新生中开展艾滋病/性病/安全性行为同伴教育后,组织了10个专题小组讨论,17人的个人深入访谈,收集对该教育的反馈信息,并对效果作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6.
医学生预防艾滋病/性病同伴教育效果追踪评价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为探讨大学生预防艾滋病/ 性病同伴教育效果的持续作用, 采用非等同比较组设计, 以某两所医科大学九八级新生为研究对象, 在对干预组开展预防艾滋病/ 性病同伴教育活动并进行教育后一周评价的基础上, 于教育后六个月进行效果追踪评价。结果表明: 教育前干预组男、女生艾滋病知识、性病知识均分分别为14-4、13-9 和13-2、11-3; 教育后一周, 干预组男、女生艾滋病知识、性病知识均分分别为19-3、21-5 和19-0 、21-0。教育后六个月, 干预组男、女生艾滋病知识、性病知识均分分别为18-9 、19-7 和19-0、19-2 。教育后六个月与教育后一周比较: 干预组男女生艾滋病/ 性病知识均分有所下降(P<0-05), 内、外对照组男、女生艾滋病/ 性病知识均分有所上升(P<0-05、P< 0-01) 。教育后六个月干预组与内、外对照组比较, 干预组男、女生艾滋病/ 性病均分仍均高于内、外对照组(P< 0-05), 干预组男、女生对艾滋病病人持某些正向态度的比例也高于内、外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同伴教育具有一定的延续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艾滋病/性病/安全性行为同伴教育过程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 提高当代大学生对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的认识和评价同伴教育执行质量。 [方法 ]  1999年 7月至12月 ,先后在上海 3所大学 64 5名一年级学生中开展了艾滋病 /性病 /安全性行为的同伴教育 ,并对其进行过程评价。 [结果 ] 目标人群的总参与率为 92 .6% ,目标人群和项目监督者对教学情况评价分别为 4.13分和 4.5 6分 ( 5分制 ) ,有 93 .2 %的被教育者喜欢了同伴教育的形式。 [结论 ] 健康教育执行情况良好且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艾滋病/性病/安全性行为同伴教育项目评价设计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7  
本文简述了同伴教育的涵义及特征:提出了在1998 年9 - 12 月,于北京某医科和某工科大学一年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 性病/ 安全性行为同伴教育项目评价的设计问题,内容包括形成评价、制定计划方案、同伴教育者的征募、培训评价、项目评价等,以保证该项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同伴教育应用于大学生艾滋病/安全性行为健康教育的效果,为同伴教育应用于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参加"青春健康同伴教育"选修课的120名大学生作为同伴教育组,按照个体匹配,选取其他选修课的学生120名作为对照组。对同伴教育组大学生进行为期4个月的艾滋病/安全性行为健康教育,教育实施前后分别对2组大学生进行内容一致的问卷调查。结果教育前,2组大学生的艾滋病一般知识知晓率均较低,且2组大学生每项题目的知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后,同伴教育组学生的一般知识知晓率均有所提高,且多数题目的知晓率与教育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前,同伴教育组和对照组大学生对"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为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会感染艾滋病"等5项题目的知晓率均高于90.0%,且教育前后2组学生不同组之间及本组之间知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前,2组学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患者的相关态度及性行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后,愿意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患者身份的同学或朋友继续交往的学生人数比例在同伴教育组达76.7%,高于本组教育前及对照组教育后该人数比例,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后同伴教育组中支持多个性伴侣及一夜情的学生人数比例均较教育前有所下降,而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学生人数比例有所上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大学生艾滋病/安全性行为健康教育方面,同伴教育是一种切实有效值得推广的健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0.
师范院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近期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同伴教育模式对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的干预效果,为制定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甘肃省陇东学院教学系2008级新生,每班各自愿参加和推荐10名男生、10名女生,进行为期2天的同伴教育培训,采用参与式互动教学模式。并对培训后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培训前后,大部分学员知道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但对一般的生活接触能否传播艾滋病和预防措施的认识比较模糊,经同伴教育后各项均有大幅度提高,与培训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学员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明显提高 学员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态度发生了明显改变,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正常交往的人数明显增加,并愿意把自己所掌握的预防、控制艾滋病相关知识传授给家人、亲戚、朋友等。结论同伴教育培训模式是提高在校大学生艾滋病认知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同伴教育在理工科大学生艾滋病/ 性病/ 安全性行为健康教育中的运用效果及适宜性, 设内、外对照的同伴教育干预研究于1999 年5 - 6 月在北京某理工科大学进行。结果表明: 边缘性行为、性交在男、女生中的发生率分别为29-9% 、2-8% 和38-1% 、3-3 % 。同伴教育后, 干预组艾滋病/ 性病/ 生殖避孕知识总分和安全性行为意向得分分别由教育前的40-5 和3-4 增加到53-7 和4-2 ( P=0-000) ; 自尊及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无变化(P> 0-05)。结果还表明本研究中设计的同伴教育内容符合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主观需要, 该形式也得到了大学生的认可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师范大学生艾滋病/性病和安全必天造地设斩同伴教育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 帮助年轻人掌握有关艾滋病/性病知识,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方法 采用同伴教育的方法对上海某师范大学一年级新生进行艾滋病/性病和安全性行为教育,结果 该同伴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对有关生殖、性病和艾滋病的知识水平,使大学生了解了什么是安全性行为以及如何避免高危性行为以远离艾滋病;改变了万古长青生对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恐惧、躲避和憎恶的态度。结论 在大学生中开展同伴教育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13.
一年级医学生性传播疾病同伴教育近期效果评价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在一年级医学生中开展预防性传播疾病(STD)同伴教育的可行性。方法:整群抽样选取某医科大学一年级学生220人为干预组,219人为内对照组;在另一所医科大学抽取208人为外对照组。对干预组实施Sfl3同伴教育,通过前后两次问卷进行近期效果评价。结果:干预组、内对照组、外对照组基线STD知识均分分别为12.4、12.又12.2,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干预后,三组知识均分分别为212、134、124,干预组明显高于两对照组(P<0.01);前后两次调查,各组男生的知识水平均高于女生(P<0.05)。结论:在一年级医学生中开展STD同伴教育是可行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社区娱乐场所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的知晓及行为情况,探讨在社区中娱乐场所开展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的可行性,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社区内娱乐场所进行有关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讲座,指导正确使用安全套,发放有关性病/艾滋病的科普小册。结果干预前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率最低为21.6%,最高为77.9%,经干预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对艾滋病态度总变化率从干预前的55.23%上升到干预后的68.58%(P<0.01),对艾滋病相关行为(避孕套)使用情况干预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以“从未使用避孕套”变化最大,由干预前的61.6%下降到46.5%(P<0.01)。结论在社区中开展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是有意义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