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介绍家兔生殖股神经─提睾肌的肌电图检测。在暴露生殖股神经的动物标本上,电刺激生殖股神经,在提睾肌能记录到诱发的肌电图;其波形主要是双相波,亦能记录到单相和三相波。切断生殖股神经后,电刺激远端神经,在提睾肌仍能记录到诱发肌电图;刺激向中端则记录不到诱发肌电图。结果表明,生殖股神经是支配提睾肌的神经。本研究为探讨男性绝育手术中生殖股神经损伤与手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采用经颅电刺激模式研究影响运动诱发电位的相关因素,从而筛选合理的电刺激信号模式。方法:利用家猫进行波宽50μs的方波经颅电刺激,刺激电压为100,200或500V,刺激信号单个刺激或连续刺激,其中连续刺激为333,200Hz连续3个刺激、连续5个刺激等多种信号模式,同时进行双侧股内侧肌皮电极与针电极肌电图的记录与测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刺激不影响猫的生存,连续刺激后可见到猫头部活动,单个刺激100V时均可记录在低幅的肌电图,波幅在10.1~11.6μV,低于80V后无法记录到肌电活动,在高幅电压及重复刺激时可以见到典型的三相肌电活动诱发电位,而在低电压单个刺激时见到的是单相或双相低幅的钝波。肌电电位随刺激电压、重复次数的增加而增高,特别是连续5个刺激时随电压的增高呈直线相关性,200Hz时电位高于333Hz,记录用针电极或皮电极对肌电图影响不明显,两侧肢体记录到的肌电图亦无明显差异。结论:经颅电刺激是一种方便、安全的运动诱发电位刺激模式,200Hz,500V、连续5个刺激的50μV方波是比较理想的经颅电刺激信号。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经颅电刺激模式研究影响运动诱发电位的相关因素,从而筛选合理的电刺激信号模式。方法:利用家猫进行波宽50μs的方波经颅电刺激,刺激电压为100,200或500V,刺激信号单个刺激或连续刺激,其中连续刺激为333,200Hz连续3个刺激、连续5个刺激等多种信号模式,同时进行双侧股内侧肌皮电极与针电极肌电图的记录与测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刺激不影响猫的生存,连续刺激后可见到猫头部活动,单个刺激100V时均可记录在低幅的肌电图,波幅在10.1~11.6μV,低于80V后无法记录到肌电活动,在高幅电压及重复刺激时可以见到典型的三相肌电活动诱发电位,而在低电压单个刺激时见到的是单相或双相低幅的钝波。肌电电位随刺激电压、重复次数的增加而增高,特别是连续5个刺激时随电压的增高呈直线相关性,200Hz时电位高于333Hz,记录用针电极或皮电极对肌电图影响不明显,两侧肢体记录到的肌电图亦无明显差异。结论:经颅电刺激是一种方便、安全的运动诱发电位刺激模式,200Hz,500V、连续5个刺激的50μV方波是比较理想的经颅电刺激信号。  相似文献   

4.
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屈伸膝肌存在脊髓水平的选择性抑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膝关节骨关节炎屈伸膝肌抑制的特性。方法 对36例单侧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股神经和坐骨神经的最大电刺激、定量的髌腱反射和股二头股健反射诱发曜闰的肌电图检查,比较健患侧的差异。结果 36例单侧膝骨关节炎健患侧的股神经最大电刺激的诱发电位峰-峰值和潜伏期无显著差别,但患侧的髌腱反射诱发电位峰-峰值要显著低于健侧(P<0.001)。健患侧坐骨神经最大电刺激的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峰-峰值和股二头肌腱反射诱发电位峰-峰值判别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从脊髓水平的反射角度看,膝骨关节炎的伸膝肌存在抑制而屈膝肌无明显抑制,膝骨关节炎对屈伸膝肌运动神经元的抑制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5.
电刺激诱发表面肌电信号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探索一种无创的肌电检测方法,进行有关诱发表面肌电信号的实验。方法:设计了电刺激诱发表面肌电信号检测实验系统,采用恒流电刺激器刺激腓总神经,记录小腿外侧肌肉的诱发表面肌电信号。结果:分别对6例正常受试者和5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进行了测试,发现电刺激引起肌肉疲劳过程中,正常受试者和重症肌无力患者诱发肌电信号的变化显著不同,首次刺激记录到的诱发肌电P1波的中角度(A1):对照组(6.45&;#177;2.57),重症肌无力组(1.79&;#177;0.72),持续刺激30s记录到的诱发肌电P1波的中幅度(A2);对照组(3.4l&;#177;1.77),重症肌无力组(0.29&;#177;0.1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078,4.446,P&;lt;0.05)。结论:诱发肌电信号的检测分析对于研究肌肉的疲劳耐受性具有意义,该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肌电图与神经传导速度对Graves病患者神经肌肉受损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探讨Graves病神经肌肉受损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于2000-05/2003-12选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专科门诊的Graves病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行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正常对照组31例为健康志愿者,31例行肌电图检查,30例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肌电图检测:用同心圆针电极观察三角肌、股四头肌自发电位及募集形式,记录及分析小力收缩时每块肌肉20个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及去多相波平均时限、波幅和多相波百分比。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用表面电极分别在腕部刺激正中神经和内踝胫后神经,于外展拇短肌及拇展肌用表面电极记录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用指环电极分别刺激拇指、中指和趾1,用表面电极于腕部及内踝记录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包括正中神经(拇指-腕,中指-腕)和胫后神经(趾1-内踝)。并用超强电刺激在正中神经腕部及胫后神经踝部检测F波潜伏斯及出现率。结果:纳入受试对象7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Graves病组患者肌电图示小力收缩后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大力收缩后其峰波幅降低。Graves病组胫后感觉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降低;正中感觉神经拇指-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正中神经中指-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Graves病组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延长和异常出现率增加。键)416例Graves病患者有神经肌肉临床症状26例(56%),肌电图异常39例(85%);神经传导速度异常41例(89%);以肌电图异常判断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87%;以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判断肌电图异常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83%。结论:两种方法对Graves病神经肌肉损伤诊断敏感性高于临床症状,对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诊断异常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相近;肌电图主要对肌源性损害敏感,神经传导速度主要对神经源性损害敏感,具互补性。  相似文献   

7.
肌肉放松时刺激周围神经,在相应的肌肉上可以记录到一系列的诱发电位,它们分别是M波、H反射波、F波,这已为人们所熟知。肌肉用力时肌电图上出现干扰型图,此时若在支配该肌的神经上予以适当的电刺激,则干扰型肌电图变成电静息肌电图,并持续一段时间。其原因可能是肌梭伺服系统在起作用。在这一静息期中可能出现两组肌电波,Upton等名之为V_1和V_2波,我们名之日F和C波。这两组波可能用于临床诊断。故我们在正常人身上,对它们的基本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探索一种无创的肌电检测方法,进行有关诱发表面肌电信号的实验。方法设计了电刺激诱发表面肌电信号检测实验系统,采用恒流电刺激器刺激腓总神经,记录小腿外侧肌肉的诱发表面肌电信号。结果分别对6例正常受试者和5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进行了测试,发现电刺激引起肌肉疲劳过程中,正常受试者和重症肌无力患者诱发肌电信号的变化显著不同,首次刺激记录到的诱发肌电P1波的中角度(A1)对照组(6.45±2.57),重症肌无力组(1.79±0.72),持续刺激30s记录到的诱发肌电P1波的中幅度(A2)对照组(3.41±1.77),重症肌无力组(0.29±0.1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078,4.446,P<0.05)。结论诱发肌电信号的检测分析对于研究肌肉的疲劳耐受性具有意义,该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部分肌松[神经肌肉阻滞(NMB)=50%]下面肌异常肌电图监测在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安全性和指导意义。【方法120例面肌痉挛患者面肌诱发肌电图监测下行微血管减压术,术中保持NMB=50%。开颅前将刺激电极刺入患侧口轮匝肌记录诱发肌电图,分别在硬脑膜切开后、排放脑脊液、剥离压迫血管、垫入泰氟隆后、缝合硬脑膜完毕记录诱发面肌肌电图。【结果】19例于术前记录到潜伏期约10ms的异常诱发肌电图波形,术后18例异常诱发肌电图波形消失,手术治愈率90%。【结论】部分肌松可安全应用于诱发肌电图监测,术中面肌异常肌电图监测对指导和判断责任血管和减压效果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背景:脊柱外科手术中已广泛应用术中肌电图监测,但肌电图监测标准仍有待深入研究,而术中肌电图监测在国内的应用报道十分有限.目的:分析电诱发肌电图监测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过程中的敏感程度以及可靠性.设计、时间、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8-0712009-05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科完成.对象:选择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74例,男31例,女43例;年龄22-83岁,均58岁. 方法: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椎管内手术操作中全程使用电诱发肌电图监测,刺激电流为2 Hz、时程0.2 ms的方波脉冲电刺激,打入椎弓根螺钉时刺激强度限制为0-80mA,刺激强度为逐级递增.腰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神经根探查松解等椎管内手术操作时刺激强度限制为2-4 mA.于双侧长收肌、股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内侧头的肌腹中部及肛门括约肌记录分析肌电反应.主要观察指标:实时监测和记录自由肌电反应及触发肌电反应中动作电位出现的时间频率、振幅、肌群,以及术后神经根功能损伤及恢复情况.结果:74例患者在术中肌电图监测和3-D脊柱导航系统帮助下共置入378只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仅有3只椎弓根螺钉置入过程中,当电流强度小于10mA时即出现肌电反应,及时提醒术者,经术中C臂X射线透视证实椎弓根骨皮质穿透,而予以重新置入,置入准确率达99.2%.电诱发肌电图监测下进行椎管内手术操作,仅2例患者术中进行妩,S,节段减压、松解时反复出现下肢明显肌电反应,术后出现下肢神经症状较术前加重,经2-4周保守治疗后恢复,神经根误损伤率为2.7%.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不可逆的相关神经根损伤症状.结论:椎弓根螺钉置入腰椎椎管内手术过程中电诱发肌电监测可最大限度地保证安全操作、预防神经根损伤.与术中脊柱导航系统的联合应用可增加监测的敏感性,在复杂腰箭推术中是目前最为有效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交感皮肤反应(SSR)评价脊髓损伤(SCI)患者的下尿路(LUT)传入神经通道的功能状况。方法选择21例SCI患者作为SCI组,包括完全损伤8例,不完全损伤13例,另选8例健康成年人作为正常组,分别给予正中神经、会阴部电刺激以及膀胱充盈来诱发SSR,用表面电极同时记录右侧手掌和右侧足底的SSR。结果正常组电刺激正中神经和会阴部均能诱发SSR;受试者膀胱充盈的过程中出现主观尿意感觉时,可诱发SSR。13例不完全损伤患者均有膀胱尿意感,电刺激其正中神经均能记录清晰的手掌和足底SSR;其中3例会阴部感觉丧失患者电刺激会阴部未诱发出SSR而在膀胱充盈过程中能诱发出SSR,余患者SSR无异常。8例躯体感觉完全损伤者膀胱感觉功能完全丧失,电刺激正中神经时,损伤位于T3以上节段患者的手掌和足底均不能诱发出SSR,损伤位于T4-9节段患者仅能诱发出手掌SSR,T10以下节段损伤患者均能记录到手掌和足底SSR;所有患者会阴部电刺激和膀胱充盈过程中均不能诱发出手掌和足底SSR。结论膀胱充盈诱发的SSR与SCI患者来自下尿路的主观感觉相一致,应用膀胱充盈诱发SSR可客观地反映SCI患者下尿路传入神经通路的完整性。下尿路的躯体神经传入通路与自主神经传入通路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2.
背景:腹股沟区神经卡压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阴囊区和大腿近端前内侧慢性自发性疼痛,慢性自发性疼痛的解剖背景,尤其是疼痛区皮肤神经管理的报道较少。目的:了解腹股沟区神经卡压征的临床解剖特征,为腹股沟区神经卡压征的防治提供解剖基础。设计:以尸体为研究对象,观察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的解剖教研室。材料:1998-01/2000-12大理学院解剖教研室常规防腐固定的25具(50侧)成年男性尸体。方法:对50侧(25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腹股沟区皮神经行解剖、观测和绘图。主要观察指标:①分布到腹股沟、阴囊、大腿近端前内侧的皮神经。②皮神经与精索的关系。③生殖股神经生殖支与腹股沟管的关系。结果:分布于腹股沟区的有髂腹下神经皮支6%(3/50),髂腹股沟神经皮支90%(45/50),生殖股神经生殖支的皮支42%,(21/50),髂腹股沟神经与生殖股神经生殖支形成的吻合支12%(6/50),生殖股神经股支的皮支8%(4/50)。髂腹股沟神经与生殖股神经生殖支于腹横肌与腹内斜肌间、腹股沟管内、穿出腹股沟管后三个部位形成吻合支。生殖股神经生殖支的皮支经3种途径进入腹股沟管,69%,从深环进入,12%从大腿侧穿腹股沟韧带进入,19%穿腹内斜肌进入,也通过3种形式出腹股沟管,69%,经皮下环浅出,12%穿腹股沟韧带或腹股沟韧带与腹外斜肌腱膜交界处至腹股沟区,19%与髂腹股沟神经形成吻合支出浅环。结论:腹股沟区皮神经行程变异很大,解剖变异是导致神经卡压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报道2例因久坐导致坐骨神经损伤患者,对其肌电图进行分析。两例胫神经、腓总神经的末端潜伏期均异常,F波均异常,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异常,胫骨前肌、腓肠肌、趾短伸肌、股二头肌呈神经元性损害;股四头肌未见异常,说明胫神经腓总神经均受损,坐骨神经损伤。提示肌电图在坐骨神经损伤定位诊断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肌电诱发神经肌肉电刺激在偏瘫康复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在改善早期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和促进功能恢复方面的临床疗效:与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相比,二者的疗效是否有明显的区别。方法:选发病4周内的不能主动完成腕背伸运动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其中对照A组30例,为常规康复治疗组;对照B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治疗次数:1次,日,5次,周,15次为一疗程。测定上述患者肌肉静态及收缩时肌电值、肌力(MMT法)应用简式Fugl-Meyer功能评价表、Barthel指数评分表对患者患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动作能力进行评测.在疗程开始与结束时分别予以记录。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肌肉静态及收缩时肌电值、肌力及应用Fugl-Mever评价表、Barthel指数评分表进行评分的分值均有显著性提高,治疗组与对照1,2组疗效相比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是一种有效的临床康复治疗方法.可以用于偏瘫患者上肢瘫痪的肌肉的功能治疗,其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方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收肌管阻滞与股神经阻滞对大腿伸肌微观肌电及总肌力影响,及氯普鲁卡因与利多卡因的时控性。方法 80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氯普鲁卡因+收肌管阻滞(C+A)组、氯普鲁卡因+股神经阻滞(C+F)组、利多卡因+收肌管阻滞(L+A)组、利多卡因+股神经阻滞(L+F)。术后6 h为基线值,记录术后6、12及24 h神经阻滞成功后,行直腿抬高、伸屈训练等结果。结果 神经阻滞后,A组平均肌电值及总肌力大于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股内侧肌平均肌电值较基线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直肌及股外侧肌平均肌电值较基线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肌力与基线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维持约75 min,短于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收肌管阻滞仅减小股内侧肌肌力,不影响大腿伸肌总肌力;氯普鲁卡因恰符合康复训练时长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探讨Graves病神经肌肉受损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于2000-05/2003-12选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专科门诊的Graves病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行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正常对照组31例为健康志愿者,31例行肌电图检查,30例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肌电图检测:用同心圆针电极观察三角肌、股四头肌自发电位及募集形式,记录及分析小力收缩时每块肌肉20个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及去多相波平均时限、波幅和多相波百分比。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用表面电极分别在腕部刺激正中神经和内踝胫后神经,于外展拇短肌及拇展肌用表面电极记录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用指环电极分别刺激拇指、中指和趾1,用表面电极于腕部及内踝记录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包括正中神经(拇指-腕,中指-腕)和胫后神经(趾1-内踝)。并用超强电刺激在正中神经腕部及胫后神经踝部检测F波潜伏期及出现率。结果:纳入受试对象7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Graves病组患者肌电图示小力收缩后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大力收缩后其峰波幅降低。Graves病组胫后感觉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降低;正中感觉神经拇指-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正中神经中指-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Graves病组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延长和异常出现率增加。②46例Graves病患者有神经肌肉临床症状26例(56%),肌电图异常39例(85%);神经传导速度异常41例(89%);以肌电图异常判断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87%;以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判断肌电图异常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83%。结论:两种方法对Graves病神经肌肉损伤诊断敏感性高于临床症状,对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诊断异常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相近;肌电图主要对肌源性损害敏感,神经传导速度主要对神经源性损害敏感,具互补性。  相似文献   

17.
<正> 局部颤搐反应(LTR)是拍击相应节段骨骼肌上的触发点所诱发的骨骼肌紧张带的短促收缩,是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客观测量指标。临床上,触发点是沿骨骼肌紧张带的最敏感触及点。LTR通常由机械刺激诱发,如拍击、针刺触发点。当拍击触发点诱发LTR时,能记录到一阵短暂的肌电活动。以往对缺血情况下人体指总伸肌的研究表明,中枢和局部的通道都参与了LTR的传导。在本研究中,1例23岁男性患者,6个月前发生车祸,肌电图、神经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宫颈炎引起排尿异常的神经机制。方法电刺激大鼠子宫颈,记录膀胱的肌电活动及其在神经封闭、植物神经切除后的变化。结果电刺激大鼠子宫颈时在膀胱肌层可记录到较稳定的、波形呈慢波的肌电活动波。利多卡因阻滞子宫颈组织内的神经传导后,可使膀胱肌电活动波幅下降,潜伏期延长,与阻滞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改用生理盐水子宫颈注入前后各时段波幅和潜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髓横断后对膀胱肌电活动无显著影响。破坏同侧T13~L5交感神经干后对膀胱肌电活动有显著影响;而同侧L6~S3副交感神经切断后,膀胱肌电活动波基本消失。结论子宫颈与膀胱间存在神经反射,可能为脊髓固有的神经反射,通过此反射宫颈炎时可以引起膀胱过度活动症。  相似文献   

19.
肌电图对肌萎缩侧索硬化与脊髓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胸段棘旁肌(thoraspinal muscle,TSM)肌电图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与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12例ALS和13例CSM患分别进行三肢肌、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SCM)、TSM肌肌电图检测。结果 ALS组:(1)12例中三肢肌肌电图均呈神经源性损害,阳性率为100%。(2)12例中10例SCM肌呈神经源性损害,阳性率为83%。(3)12例T9-11 TSM肌安静状态均有失视经电位出现,阳性率为100%;CSM组:(1)13例均有单个以上的肢体呈神经漂性损害,阳性率为100%,包括1例三肢肌、4例两肢肌(双上肢)、10例单侧上肢肌呈神经源性损害。(2)13例SCM肌肌电图均未见异常。(3)13例T9-11 TSM肌肌电图安静状态均呈生理性电静息。结论 TSM肌肌电图现出一定数量以上的纤颤波和正锐波能提高ALS患亚临床检出率,增加TSM肌群神经源性损害依据,为ALS的诊断以及与CSM的鉴别诊断提供新的有价值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探讨Graves病神经肌肉受损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于2000-05/2003-12选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专科门诊的Graves病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行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正常对照组31例为健康志愿者,31例行肌电图检查,30例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肌电图检测用同心圆针电极观察三角肌、股四头肌自发电位及募集形式,记录及分析小力收缩时每块肌肉20个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及去多相波平均时限、波幅和多相波百分比.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用表面电极分别在腕部刺激正中神经和内踝胫后神经,于外展拇短肌及拇展肌用表面电极记录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用指环电极分别刺激拇指、中指和趾1,用表面电极于腕部及内踝记录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包括正中神经(拇指-腕,中指-腕)和胫后神经(趾1-内踝).并用超强电刺激在正中神经腕部及胫后神经踝部检测F波潜伏期及出现率.结果纳入受试对象7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Graves病组患者肌电图示小力收缩后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大力收缩后其峰波幅降低.Graves病组胫后感觉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降低;正中感觉神经拇指-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正中神经中指-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Graves病组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延长和异常出现率增加.②46例Graves病患者有神经肌肉临床症状26例(56%),肌电图异常39例(85%);神经传导速度异常41例(89%);以肌电图异常判断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87%;以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判断肌电图异常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83%.结论两种方法对Graves病神经肌肉损伤诊断敏感性高于临床症状,对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诊断异常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相近;肌电图主要对肌源性损害敏感,神经传导速度主要对神经源性损害敏感,具互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