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丁华民  周玉燕 《临床荟萃》1991,6(12):620-622
多年来,临床上一直将急性心肌梗塞(AMI)按心电图有无病理性Q波分为二种类型:透壁性MI和非透壁性MI或心内膜下MI.近年来研究证明,非透壁性MI有时可有病理性Q波出现,相反,透壁性MI有时则不出现Q波.无Q波型MI(NQMI)与Q波型MI(QMI).无论在病理生理、诊断标准方面,还是在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均有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2.
3.
崔炜  刘凡 《临床荟萃》1992,7(11):506-507
一般认为,在Q波心肌梗塞,若ST段持续抬高>4~6个月,则应怀疑病人有室壁瘤发生。但研究表明,在急性心肌梗塞后24小时,即可发生室壁梗塞部位的局限性变薄,膨出和/或心腔扩大,即所谓心肌梗塞后心室再构型(ventriularremodeling)。这些情况的发生,对病人的预后有很大影响。本文探讨Q波心肌梗塞急性期ST段持续抬高与心室再构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 多年来,临床上一直把心肌梗塞分为透壁性和非透壁性(或内膜下)心肌梗塞两大类,其区别是心电图(BCG)是否出现病理性Q波。但许多学者通过大量动物试验和病理解剖研究发现:有明确Q波的前壁和下壁AMI其梗塞深度可只局限于心内膜下。Coor等通过实验也证实梗塞仅累及左室厚度的1/2便可引起Q波。Durrer等在狗的心外膜进行测定发现;即使梗塞直径<1cm,深度仅达室壁厚度的1/4,也可在EOG上记录到Q波。ECG上出现病理  相似文献   

5.
异常Q波的临床意义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异常QI皮的临床意义及护理,方法:取39份病例,男32,女7,平均年龄54+4岁。其中25例常规心电图检查发现Q波,14例因其他疾病而出现异常Q波,对有Q波的患者进行冠脉造影.:39列冠脉造影其中33例冠状动脉出现不同程度的阻塞占84.6%,3例经心内膜下心肌活检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结论:异常Q波者多见心肌梗塞,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病等。凡心脏急症心电图出现QI皮者,立即住CCU病房,制定抢救及护理计划,并做好冠脉造影,PTCA,冠脉搭桥等手术准备。  相似文献   

6.
序列心电图诊断无酶学改变的急性前间壁下部非Q波心肌梗塞1例王晓华(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330006)患者纪某,男,70岁,因持续性心前区闷痛发作22小时于1993年1月3日入院。查体温37.6℃,血压22/14kPa,咽不红,甲状腺不大。心率84次/分...  相似文献   

7.
无Q波型心肌梗死(NQAMI)占全部急性心肌梗死的20%~38%〔1〕,其心电图改变可分为:ST段下移型、ST段抬高型和T波倒置型。其中,ST段下移型占NQAMI的50%以上〔2〕,预后较差〔3〕。ST段广泛明显下移是ST段下移型NQAMI的特征心电...  相似文献   

8.
风心病合并急性无Q波心肌梗塞葛慧,孙德坤(山东省亲山慢性病医院泰山271000)风心病合并无Q波心肌梗塞国内较为罕见,现将我院遇到1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白某,男,67岁,住院号11446。有风心病史30余年,高血压、发作性心前区疼痛14年。...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住院的30例急性无Q波形心肌梗塞患者进行观察和护理,观察到ST段压低≥0.2毫伏组的肌酸磷酸激酶值和并发症都显著高于其它组。故应对此类患者进行严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尽量挽救濒死缺血损伤的心肌以减少心梗范围,减少并发症,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对69例心肌梗塞后Q-Tcd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室颤组Q-Tcd显著高于非室颤组和对照胡着ST段抬高又逐渐恢复至等电位线Q-Tcd也逐渐减低,提示室颤多发生于心肌梗塞早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冀黎明 《临床荟萃》1992,7(11):487-488
自70年代以来,有关心电图和病理对心肌梗塞认识定有很多争议。传统认为:心电图上有病理性Q波即说明心肌梗塞已穿壁,若心电图上无病理性Q波即说明心肌梗塞没有穿壁或在内膜下。近年来,根据大量的资料认为,心电图上有病理性Q波,心肌梗塞不一定能穿壁。因此,据心电图上无病理性Q波而将心肌梗塞划分为:有Q波型、无Q波型。这种新的分类法似乎更适合于心肌梗塞病人的治疗,预后等估价,亦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12.
张树军 《临床荟萃》1995,10(18):836-837
无Q波心肌梗塞(NQMI)作为心肌梗塞(AMI)的一种特殊类型,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医务界重视.据文献报道,约占心肌梗塞的38%.5年来我们收治了60例NQMI,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都是1989~1994年住院患  相似文献   

13.
室间隔Q波与心肌缺血关系的研究进展孟庆义李利华在心电图学中,根据心向量学说,心电图导联Ⅰ、aVL、V5和V6的Q波,被认为是来源于室间隔的除极向量,所以称之为室间隔Q波。近年来其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有了较大的进展,现就此现象进行介绍和讨论。1室间隔Q波...  相似文献   

14.
病例理性Q波一直是确定心肌梗死诊断的心电图表现,等位性Q波的临床意义与病理性Q波相同可作为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异常Q波的临床意义及护理.方法取39份病例,男32,女7,平均年龄54+4岁.其中25例常规心电图检查发现Q波14例因其他疾病而出现异常Q波,对有Q波的患者进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39例冠脉造影其中33例冠状动脉出现不同程度的阻塞占84.6%,3例经心内膜下心肌活检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结论异常Q波者多见心肌梗塞、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病等.凡心脏急症心电图出现Q波者,立即住CCU病房,制定抢救及护理计划,并做好冠脉造影、PTCA、冠脉搭桥等手术准备.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4例病人,发现心电图未显示MI图形时,其PV已出现异常Q波,后来根据临床诊断及心肌酶变化确诊为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17.
有,无心绞痛病史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香超 《临床医学》1999,19(3):35-36
回顾分析1994~1998年上半年住院的急性心肌梗塞(AMI)118例,将其中发病前无心绞痛发作史与有心绞痛病史者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与分组:118例中,男98例,女20例,平均年龄60.9±9.2岁。均系住院AMI患者,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均有典型心电图演变、血清心肌酶谱演变,凡本次发病前无心绞痛或有与心绞痛相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538例AMI中的110例NQM1经心电图及Holter记录发病24小时内的完整资料进行分析,表明ST段压低组泵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及左室功能受损的发生率均高于T波倒置和ST段抬高组。6例心原性休克均发生在ST段压低组,监护室死亡9例,6例为ST段压低组。其中多导联ST段压低者预后较差,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从 1932年 Barnes发现并在 194 3年由 Driee命名为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即非穿壁性心肌梗死以来 ,一直把心肌梗死 ( MI)分为穿壁性 MI和非穿壁性MI。近十余年来临床证实这一分类不恰当 ,大多数学者将急性心肌梗死 ( AMI)分为有 Q波心肌梗死 ( QMI)和无 Q波心肌梗死 ( NQMI)。两者在病理、临床表现、心电图以及预后均有显著差异 ,治疗方法亦不相同。但因NQMI心电图不出现病理性 Q波 ,仅 ST段压低和 T波倒置 ,易和“心肌缺血”( Myocardial ischaemia)这一术语相混同 ,易发生延误诊断。本文分析 NQMI的诊断及延误诊断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