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原发性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48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肝癌的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结果:48例中共发现65个病灶,病灶位于肝左叶19个,右叶42个,尾状叶4个;病灶直径平均(2.56±0.31)cm。肝动脉期主要表现为高密度(93.8%),门静脉期主要表现为低密度或稍低密度(72.3%),延迟期主要表现为低密度(75.4%),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包膜完整的小肝癌患者PTEN表达阳性的比例显著高于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的小肝癌患者,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PTEN蛋白的表达与肝癌完整包膜间呈正相关(r=0.215 2,P=0.024 1)。结论:螺旋CT薄层动态扫描可充分反映小肝癌的特征,对于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天平 《当代医学》2010,16(22):76-7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表现。结果 60例共发现95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1%强化,9%无明显强化;门脉期75%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特征和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立学 《右江医学》2005,33(4):378-37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表现。结果48例共发现74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2%强化,8%无明显强化;门脉期80%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能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率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表现.结果 36例共发现42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0.5%强化,9.5%无明显强化;门脉期76.2%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扫描的表现.结果 36例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33例强化,占91.7%,3例无明显强化占8.3%;门脉期32例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占88.9%,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增强特征,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苗杰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2):737-738
目的探究原发性肝癌的CT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进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例共发现45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3%强化,7%无显著强化,门静脉期86%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特点。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性,对肝癌检出和诊断的正确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小肝癌(SHCC) 在多层螺旋CT(MSCT)三期薄层增强扫描的表现对于小肝癌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表现.结果 40例共发现58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2%强化,8%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 SHCC在MSCT多期增强扫描表现形式复杂,但大多数具有典型表现;认真分析多层螺旋CT多期图像可以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表现。结果:56例共发现82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1%强化,9%无明显强化;门脉期76%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临床、手术病理、DSA、B超等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表现,总结肿瘤在动脉期及门脉期的各种强化特征。结果 56例共发现88个病灶。平扫发现病灶71个(80.68%),可呈低、等或混杂密度,合并脂肪肝时可呈高密度。肝动脉期75个病灶(85.22%)不同程度强化,门脉期83个病灶(94.32%)呈低密度或不均匀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原发性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螺旋CT对66例后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肝癌行增强扫描,对CT增强扫描图像进行分析,总结相同时相内的影像特征。结果 66例患者在增强扫描中共检出85个病灶;动脉期表现高密度71例,低密度无强化8例,等密度6例。平衡期均为低密度。结论螺旋CT增强动态扫描可充分反映小肝癌的特征,对早期小肝癌的检出和临床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小肝癌在螺旋CT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比较各期的病灶检出率,提高小肝癌的诊断水平。方法:18例小肝癌分别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5s、门脉期70s、延迟期5m in,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速率为3 m l/s,剂量为1.5 m l/kg。结果:共发现20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80%,60%和65%。动脉期的敏感性高于门脉期和延迟期。三期联合后检出率明显增加达95%。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反映出小肝癌血供特点和表现,使其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   总被引:5,自引:9,他引:5  
目的 研究小肝癌(SHCC)在螺旋CT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比较各期的检出率,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12例患者以2.5~3.0ml/s注射100ml对比剂,分别于注射后25s、70s及5min后分别行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观察SHCC在各期的强化方式,统计各期的检出率。结果 共发现15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80%、60%和73%。动脉期敏感性高于门脉期和延迟期,三期联合检出率明显增加达到93%。结论 SHCC的增强表现形式多样,螺旋CT增强扫描可充分显示SHCC各期的增强表现,正确评价其血流变化,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三期扫描在小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小肝细胞癌 (SHCC)的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表现特征 ,评价各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 5 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肝细胞癌病例。术前全部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 ,其中 2 1例行延迟期增强扫描 ,统计各期病灶检出数 ,观察病灶强化方式 ,计算检出敏感性。结果 :5 3例共发现 5 6个病灶。动脉期检出48个病灶 ,占 85 7% ,其中 46个 ( 73 2 % )有强化呈高密度 ,2个 ( 3 6% )无强化呈低密度 ;门静脉期检出 40个病灶 ,占 71 4% ,3 8个呈相对低密度 ,2个呈高密度。延迟期共对 2 1个病灶进行了扫描 ,17个呈低密度 ,2个呈高密度 ,2个呈等密度。结论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是SHCC可靠的检查方法 ,能充分反应小肝癌的血供特点 ,价值很高。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的小肝癌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螺旋CT三期扫描中小肝癌的表现,提高小肝癌的诊断水平。方法:13例小肝癌分别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5s、门脉期70s、延迟期5min,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速率为2.5ml/s~3ml/s,剂量为1.5ml/kg。结果:小肝癌在三期扫描表现不同而且检出率也不同。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能反映出小肝癌血供特点和表现,使其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小肝癌的CT及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小肝细胞癌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小肝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分析29例41个小肝细胞癌在CT平扫、增强后的表现及MRI不同序列、Gd—DTPA增强后的信号特点。结摹41个小肝癌CT表现为平扫时呈高、等、低密度。三期增强扫描示动脉期明显强化呈高密度,门脉期以低密度为主,有假包膜强化。41个小肝细胞癌中T1加权像表现为低、高、等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为主。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以低信号为主。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可提高小肝癌检出率,而MRI具有多序列成像特点,可以通过不同的信号特征来反映结节性病变的组织成分。结合Gd-DTPA增强扫描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动态增强灌注成像对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的诊断价值,提高SHCC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使用多排螺旋CT对23例小肝癌患者行动态增强灌注成像,生成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测量肝癌病灶及肝实质的CT灌注值包括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肝动脉分数(hepatic arterial fractin,HA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血管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face,PS)和对比剂到达时间,并获得相应的灌注伪彩图.分析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ic curves,ROC).结果 小肝癌血流量、血容量及肝动脉分数值均明显高于肝实质(P<0.05),其它的灌注值在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肝癌T-DC为速升型,峰值明显早于肝实质.肝动脉分数的测定,ROC临界值设为0.31时敏感度与特异度可分别达到100%和90%.结论 肝脏CT灌注成像对小肝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易漏诊及误诊的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在螺旋CT扫描中的CT征象。方法分析漏诊或误诊的56例小肝癌CT征象,各病例均于首诊或复诊时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结果56例共发现61个病灶。其中漏诊19个病灶,误诊42个病灶。漏诊19个病灶中外生型12个病灶,其中具备典型CT征象7例,不典型CT征象5例,邻近均有肠管等其他影像干扰;另外7个病灶均呈不典型CT征象。误诊42个病灶均呈不典型CT征象。结论外生型小肝癌(肝脏脏面侧病灶)易漏诊,漏诊或误诊的小肝癌多为不典型CT征象(54/61)。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双螺旋CT薄层增强 3期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 1 0 0例患者采用双螺旋CT薄层增强 3期扫描(triple- phaseduplex -helicalCT ,TDHCT)检出≤ 30mm小肝癌 (smallhepatocellularcarcinoma ,SHCC) 76个CT图像 ,由有经验的CT室医生通过医学影像工作站 (MIW )和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PACS)的医学图像浏览终端 ,分析、统计SHCC各时相病灶强化类型 ,计算检出率。依SHCC的典型表现 ,即动脉期高密度、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为等或低密度 ,做出诊断。结果  76个SHCC在 3期扫描中的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检出率分别为 86 .8% (66 76)、61 .8% (47 76)、93 .4 % (71 76)。 77.6 % (59)的小肝癌在动脉期呈高密度 ,54 % (41 )在门静脉呈低密度 ,93 .4 % (71 )在延迟期呈低密度。结论 大多数的SHCC在 3期薄层扫描中为典型表现。SHCC定性诊断主要依靠其自身动态强化特点 ,双螺旋CT薄层增强 3期扫描能提高SHCC的检出率 ,TDHCT可提高SHCC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 (MS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SHCC)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SHCC患者34例,均采用MSCT平扫以及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观察并比较病灶的表现。结果34例患者中共检出40个病灶,平扫检出率为65.00%(26/40),动脉期为92.50%(37/40),门静脉期为70.00%(28/40),延迟期为90.00%(36/40);动脉期以高密度影为主(92.50%),静脉期以低密度影为主(67.60%),延迟期以低密度影为主(80.00%),动脉期与延迟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门静脉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期联合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病灶的检出率为92.50%(37/40)。结论 MSCT三期增强扫描联合能够准确反映SHCC病灶强化的特征,对SHCC的早期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