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移植胰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6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18只糖尿病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n=6)、供胰缺血预处理组(DIPC组,n=6)和受体双后肢缺血预处理组(RIPC组,n=6),均行单纯胰腺移植(18只正常SD大鼠为供体);检测各组大鼠再灌注前、后血糖;再灌注后2h移植胰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用TUNEL法观察移植胰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I/R组比较,DIPC组和RIPC组大鼠再灌注后的血糖、MPO活性和移植胰组织细胞调亡指数明显降低,移植胰组织中SOD活性明显增高(均为P〈0.01)。结论 供胰和受体大鼠双后肢缺血预处理能减轻大鼠移植胰细胞的凋亡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ong,IP)对大鼠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wistar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供肝冷保存时间150min,无肝期14min左右。80只大鼠,配成40对,配对大鼠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实验组(IP组),每组20对。对照组获取供肝前仅以4℃肝素生理盐水灌注,后获取供肝并放入4℃生理盐水中保存;IP组获取供肝前先夹闭门静脉及肝动脉,使供肝缺血10 min,再松开血管夹,恢复供肝血供10min,然后以与对照组相同的方法灌注、获取及保存供肝。各组受体的一半(n=10)用于肝移植术后采集标本:另一半(n=10)用于观察肝移植术后生存期。结果IP组大鼠肝移植术后一周生存率、胆汁分泌量高于对照组,血清AST、ALT、LDH、肝组织细胞凋亡及TNF-α低于对照组。结论缺血预处理能降低移植肝组织中TNF-α水平,减少细胞凋亡,从而减轻移植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移植肝功能。  相似文献   

3.
背景:胰腺移植过程中,缺血再灌注损伤会导致许多并发症,直接威胁着供胰和受体本身的存活,严重时可导致移植失败。缺血预处理可使靶器官在随后的缺血中得到保护,目前成为器官移植研究的热点之一。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移植胰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早期保护作用及其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胃肠外科、麻醉科。 材料:雄性SD大鼠70只(250~320g).3~6个月。 方法:实验于2001-09/2004—04在西京医院胃肠外科实验室完成。正常大鼠6只为对照组,糖尿病大鼠模型成功24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缺血再灌注组6只和缺血预处理1次组6只(缺血5min再灌注5min 1次)、缺血预处理2次组6只(缺血5min再灌注5min 2次)和缺血预处理3次组6只(缺血5min再灌注5min 3次),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预处理组均行单纯胰腺移植,24只SD大鼠为供体。 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再灌注前、后血糖;再灌注后2h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一氧化氮的含量、移植胰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髓过氧化物酶和丙二醛含量。②用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移植胰组织细胞凋亡情况;Westem Blot法检测移植胰组织Bax和Bcl-2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①各组大鼠再灌注前、后血糖变化: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预处理各组较再灌注前血糖下降;缺血预处理2次组血糖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1次组和缺血预处理3次组(P〈0.05)。②各组大鼠再灌注后2h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缺血预处理各组较缺血再灌注组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低;缺血预处理2次组较缺血预处理1次组和缺血预处理3次组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低(P〈0.05)。③各组大鼠再灌注后血清一氧化氮的含量:缺血预处理各组较缺血再灌注组血清中一氧化氮含量高;缺血预处理2次组较缺血预处理1次组和缺血预处理3次组一氧化氮含量高(P〈0.05)。④各组大鼠再灌注后移植胰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缺血预处理各组较缺血再灌注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高;缺血预处理2次组较缺血预处理1次组和缺血预处理3次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高(P〈0.05)。⑤各组大鼠再灌注后移植胰组织中丙二醛和髓过氧化物酶含量:缺血预处理各组丙二醛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较缺血再灌注组低;缺血预处理2次组较缺血预处理1次组和缺血预处理3次组低。⑥各组大鼠移植胰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再灌注后缺血预处理各组较缺血再灌注组移植胰组织中凋亡指数值低;缺血预处理2次组显著低于较缺血预处理1次组和缺血预处理3次组(P〈0.05)。⑦各组大鼠移植胰组织Bax和Bcl-2蛋白表达情况:再灌注后缺血再灌注组胰组织Bax蛋白高表达,Bcl-2蛋白低表达.缺血预处理各组再灌注后移植胰组织Bax蛋白低表达,Bcl-2蛋白高表达,而缺血预处理2次组Bcl-2蛋白表达最高,Bax蛋白表达最低。 结论: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移植胰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早期保护作用,可能与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增加内源性一氧化氮的合成、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和减轻多形核白细胞黏附与聚集有关;缺血预处理可以减少移植胰缺血再灌注后的细胞凋亡,可能与减轻多形核白细胞黏附与聚集、减少氧自由基、上调Bcl-2蛋白和下调Bax蛋白有关;缺血5min再灌注5min 2次是最佳的大鼠移植胰缺血预处理诱导办法。  相似文献   

4.
背景:胰腺移植过程中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引起术后众多的并发症,其中继发性胰腺炎可以导致受体小肠黏膜的损伤,造成严重的后果。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胰腺移植受体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胃肠外科。材料:实验于2001-09/2004-04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胃肠外科实验室完成。动物为SD雄性大鼠83只。方法:①取47只大鼠,自阴茎静脉注射脲链霉素65mg/kg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6只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供体缺血预处理组(DIPC组),受体双后肢缺血预处理组(RIPC组)3组,每组12只。剩余36只正常大鼠中随机取12只为对照组,另外24只为供体。②对照组仅行开腹术,其他3组行胰腺移植。DIPC组于获取供胰前阻断供体脾血管5min再灌注5min2次;RIPC组于供胰再灌注前阻断受体双后肢血流5min再灌注5min,重复3次;缺血再灌注组不作处理。主要观察指标:①手术后5d各组随机取6只大鼠检测小肠通透性(以血浆中FITC-dextran浓度表示)和吸收功能(以血浆中木糖浓度表示)。②各组其余6只大鼠于术后5d取血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NO、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淀粉酶活性,取回肠黏膜组织检测小肠黏膜黏膜湿重、微绒毛高度及宽度、丙二醛含量及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同时取肠系膜淋巴结、肝及脾组织进行细菌培养,观察细菌易位情况。结果:经补充后72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中FITC-dextran浓度:缺血再灌注组高于对照组、DIPC组和RIPC组(P<0.01)。②血浆中木糖浓度:缺血再灌注组低于对照组、DIPC组和RIPC组(P<0.01)。③细菌易位率:缺血再灌注组高于对照组、DIPC组和RIPC组(P<0.01)。④小肠黏膜损伤程度:缺血再灌注组低于其他3组(P<0.01)。⑤缺血再灌注组小肠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NO水平低于其他3组,淀粉酶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高于其他3组(P<0.01)。结论:供体和受体双后肢缺血预处理均可保护大鼠胰腺移植受体小肠肠黏膜屏障,降低细菌易位率  相似文献   

5.
背景: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后处理是近年来提出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效方法。目的:探讨无创伤双后肢缺血后处理对移植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18只糖尿病SD大鼠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仅行开腹术;缺血再灌注组仅行胰腺移植;缺血后处理组,移植前行非创伤性双后肢缺血后处理。结果与结论:缺血再灌注组血糖和胰腺组织中丙二醛水平均高于缺血后处理组(P<0.01)、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低于缺血后处理组(P<0.01);与缺血后处理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胰腺组织凋亡指数明显增高(P<0.01)。结果提示,无创伤双后肢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胰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可通过减少超氧化物歧化酶失活,从而清除氧自由基以及减少胰腺细胞凋亡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背景:胰腺移植过程中,缺血再灌注损伤会导致许多并发症,直接威胁着供胰和受体本身的存活,严重时可导致移植失败。缺血预处理可使靶器官在随后的缺血中得到保护,目前成为器官移植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移植胰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早期保护作用及其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胃肠外科、麻醉科。材料:雄性SD大鼠70只(250~320g),3~6个月。方法:实验于2001-09/2004-04在西京医院胃肠外科实验室完成。正常大鼠6只为对照组,糖尿病大鼠模型成功24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缺血再灌注组6只和缺血预处理1次组6只(缺血5min再灌注5min1次)、缺血预处理2次组6只(缺血5min再灌注5min2次)和缺血预处理3次组6只(缺血5min再灌注5min3次),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预处理组均行单纯胰腺移植,24只SD大鼠为供体。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再灌注前、后血糖;再灌注后2h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一氧化氮的含量、移植胰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髓过氧化物酶和丙二醛含量。②用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移植胰组织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Blot法检测移植胰组织Bax和Bcl-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①各组大鼠再灌注前、后血糖变化: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预处理各组较再灌注前血糖下降;缺血预处理2次组血糖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1次组和缺血预处理3次组(P<0.05)。②各组大鼠再灌注后2h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缺血预处理各组较缺血再灌注组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低;缺血预处理2次组较缺血预处理1次组和缺血预处理3次组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低(P<0.05)。③各组大鼠再灌注后血清一氧化氮的含量:缺血预处理各组较缺血再灌注组血清中一氧化氮含量高;缺血预处理2次组较缺血预处理1次组和缺血预处理3次组一氧化氮含量高(P<0.05)。④各组大鼠再灌注后移植胰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缺血预处理各组较缺血再灌注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高;缺血预处理2次组较缺血预处理1次组和缺血预处理3次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高(P<0.05)。⑤各组大鼠再灌注后移植胰组织中丙二醛和髓过氧化物酶含量:缺血预处理各组丙二醛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较缺血再灌注组低;缺血预处理2次组较缺血预处理1次组和缺血预处理3次组低。⑥各组大鼠移植胰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再灌注后缺血预处理各组较缺血再灌注组移植胰组织中凋亡指数值低;缺血预处理2次组显著低于较缺血预处理1次组和缺血预处理3次组(P<0.05)。⑦各组大鼠移植胰组织Bax和Bcl-2蛋白表达情况:再灌注后缺血再灌注组胰组织Bax蛋白高表达,Bcl-2蛋白低表达,缺血预处理各组再灌注后移植胰组织Bax蛋白低表达,Bcl-2蛋白高表达,而缺血预处理2次组Bcl-2蛋白表达最高,Bax蛋白表达最低。结论: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移植胰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早期保护作用,可能与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增加内源性一氧化氮的合成、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和减轻多形核白细胞黏附与聚集有关;缺血预处理可以减少移植胰缺血再灌注后的细胞凋亡,可能与减轻多形核白细胞黏附与聚集、减少氧自由基、上调Bcl-2蛋白和下调Bax蛋白有关;缺血5min再灌注5min2次是最佳的大鼠移植胰缺血预处理诱导办法。  相似文献   

7.
背景: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后处理是近年来提出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效方法。目的:探讨无创伤双后肢缺血后处理对移植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18只糖尿病SD大鼠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仅行开腹术;缺血再灌注组仅行胰腺移植;缺血后处理组,移植前行非创伤性双后肢缺血后处理。结果与结论:缺血再灌注组血糖和胰腺组织中丙二醛水平均高于缺血后处理组(P〈0.01)、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低于缺血后处理组(P〈0.01);与缺血后处理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胰腺组织凋亡指数明显增高(P〈0.01)。结果提示,无创伤双后肢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胰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可通过减少超氧化物歧化酶失活,从而清除氧自由基以及减少胰腺细胞凋亡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不同缺血后处理方法对大鼠胰腺移植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胰腺移植后血栓形成和急性胰腺炎的主要原冈之一,又是胰腺移植中不可避免的过程,会严重影响移植胰腺的功能.如何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目前移植外科的研究热点之一.目的:观察不同缺血后处理方法对大鼠移植胰腺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48只糖尿病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为4组,对照组,缺血后处理1组(再灌注30 s缺血30 s1次),缺血后处理2组(再灌注30 s/缺血30 s3次)和缺血后处理3组(再灌注30 s/缺血30 S6次),各组均行胰腺移植;48只建康SD人鼠为供体;检测各组大鼠再灌注前后血糖,再灌注后2 h移植胰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及髓过氧化物酶变化,TUNEL法检测移植胰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结论:再灌注后缺血后处理组较对照组血糖降低(P<0.01):缺血后处理2组较缺血后处理1组和缺血后处理3组血糖低(P<0.05h再灌注后缺血后处理组较对照组移植胰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高(P<0.01),丙二醛及髓过氧化物酶水平低(P<0.01),缺血后处理2组较缺血后处理1组和缺血后处理3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高(P<0.05)、丙二醛及髓过氧化物酶水平低(P<0.05).再灌注后缺血后处理组较对照组移植胰组织中细胞凋亡指数值低(P<0.01),缺血后处理2组较缺血后处理1组和缺血后处理3组细胞凋亡指数值低(P<0.05),提示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胰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可以减少移植胰腺缺血再灌注后的细胞凋亡,再灌注30 s/缺血30 s循环3次是最佳的大鼠移植胰缺血后处理诱导办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了证明缺血预处理对移植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使用套接吻合技术行大鼠左肺同位肺移植 ,大鼠分为两组①对照组 (n =16 ) :同位肺移植未行缺血预处理。②IP组 (n =15 ) :同位肺移植前行缺血预处理。结果 IP组血气变化和受鼠生存期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血管外水分含量亦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 缺血预处理不仅能减少移植肺损伤而且能改善移植肺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10.
缺血预处理和“腺苷预处理”对兔心肌梗塞面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短暂心肌缺血预处理和腺苷缺血前保护对兔心肌梗塞面积的影响。方法: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在体兔缺血预处理模型,以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心肌组织及血液腺苷含量,用计算机图像分析左室总面积及梗塞面积。结果:缺血预处理组和腺苷保护组在缺血和再灌注期间血液腺苷含量和缺血区心肌腺苷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均<0.05),梗塞面积均低于对照组(P均<0.001);心肌腺苷含量与心肌梗塞面积呈显著负相关(r=-0.8974,P<0.01);腺苷治疗组再灌注期间血液腺苷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但缺血区心肌腺苷含量和梗塞面积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缺血预处理和缺血前用腺苷保护可使心肌梗塞面积缩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腺苷A1受体阻断剂对电针预处理诱导脊髓缺血耐受作用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戊巴比妥钠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电针(EA)加8环戊基1,3二丙基黄嘌呤(EA+DPCPX)组和EA预处理组(n=8)。各组给予相应药物和(或)电针预处理,连续5d。最后一次处理后24h,阻闭肾下腹主动脉20min,制作兔脊髓缺血模型;再灌注后4、8、12、24和48h分别进行动物后肢运动神经功能评分。再灌注48h后处死动物,取脊髓(L57),石蜡包埋、切片,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EA预处理组各时间点运动神经功能评分及脊髓前角正常运动神经细胞数明显高于EA+DPCPX组(P均<0.01),EA+DPCPX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对照组、DMSO组与戊巴比妥钠组各时间点运动神经功能评分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计数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重复电针预处理诱导脊髓缺血耐受的机制是通过激活腺苷A1受体而实现的,腺苷A1受体阻断剂能部分拮抗电针抗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处理效应,提示电针预处理效应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对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cl 2、Bax表达的影响及缺血耐受的脑保护机制。方法 将 6 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预缺血 再缺血组 (PC MCAO) ,假手术 缺血组 (SS MCAO) ,假手术组 (SS SS) ,观察神经功能评分、脑水含量变化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cl xl、Bax表达。结果 PC MCAO组神经功能评分、水含量均明显低于SS MCAO组 ,预处理组诱导Bcl xl蛋白及抑制Bax蛋白表达。结论 脑缺血预处理可诱导脑缺血耐受 ,对脑缺血有保护作用 ,凋亡调控基因Bcl xl、Bax蛋白表达变化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腺苷A1受体参与单次电针预处理诱导的脑急性缺血耐受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腺苷A1受体是否参与单次电针预处理诱导的脑急性缺血耐受.方法: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280~320 g)随机分为对照组(C)、8-环戊基-1,3-二丙基黄嘌呤(DPCPX)-缺血组(DI)、电针组(EA)、二甲基亚砜(DMSO)-电针组(DME)和DPCPX-电针组(DPE)5组(n=8):C组给予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前3 h腹腔注射质量分数为1%的戊巴比妥钠40 mg/kg和生理盐水1 ml/kg,DI组给予1%戊巴比妥钠40 mg/kg和质量分数为0.1%的DPCPX 1 mg/kg;EA组、DME组和DPE组分别于电针刺激百会穴前30 min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kg、DMSO 1 ml/kg和0.1%的DPCPX 1 mg/kg,3组均在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钠40 mg/kg麻醉下电针刺激百会穴30 min后2 h给予局灶性脑缺血.采用颈内动脉尼龙线线栓法致大脑中动脉栓塞(120 min)模型,观察再灌注后24 h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取大脑行2,3,5-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以测量脑梗死容积.结果:术后动物均存活.EA组和DME组再灌注24 h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和P<0.05),脑梗死容积也都明显小于对照组(P均<0.05);而DI组和DPE组与对照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容积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单次电针刺激百会穴诱导大脑急性缺血耐受可能通过腺苷A1受体相关机制介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多次缺血预处理(IPC)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24只日本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和IPC保护组(C组),各组均为8只。A组不阻断主动脉,B组左肾下阻断主动脉45min,C组左肾下阻断主动脉5min,开放5min,反复4次后再阻断主动脉45min。术后进行后肢神经功能评分和针电极肌电图(EMG)的描记及脊髓组织形态学改变的观察。结果B组同A、C组相比,后肢EMG亦有显著性病理改变(P<0.01)。结论多次IPC对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快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肢端缺血预处理(LIP)对大鼠脑缺血性损伤后炎症反应及海马区神经元细胞的影响,探讨LIP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36只SD大鼠,实验组(LIP组)15只、缺血组15只和对照组6只.实验组和缺血组设立5个时间点:6h、12h、24h、48h和72h,每点3只.通过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及LIP法建立脑缺血耐受模型,观察并计算每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脑组织形态学与组织学改变、炎性细胞计数以及神经元密度的变化.[结果]缺血组和实验组在各时间点的NSS均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脑组织学病理改变程度明显轻于缺血组;在24h、48 h和72h时间点,实验组炎性细胞计数明显少于缺血组,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细胞明显多于缺血组,且两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LIP诱导脑缺血耐受,可以减轻脑部炎症反应和延迟海马区神经元死亡,从而减轻缺血后脑组织损伤,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无创性肢体缺血预处理(IPC)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干预效果以及NO和ET-1的变化。方法3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未经过缺血预处理,直接止血2、3、4 h;实验组经过缺血预处理后,于第2天分别止血2、3、4 h。依次于恢复肢体血流(再灌注)后1、3、7、14 d时抽取血液检测ET-1、NO的水平。结果大鼠体内NO和ET-1在第1、3、7、14天内呈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实验组NO在第3天缺血4 h时达最大值,对照组NO在第7天缺血2 h时达高峰;实验组ET-1在第7天缺血3h时达最大值,对照组ET-1在第3天4 h时达最大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NO在大鼠血液中第1、3、7天的含量在缺血2 h和3 h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第14天时,仅缺血2 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ET-1在大鼠血液中第1、3、7天的含量在缺血各时间段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第14天时,仅缺血3 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缺血预处理改变了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清NO与ET-1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是通过短暂、无害的缺血性暴露增强对随后发生的缺血障碍耐受性的现象。IPC的机制主要在灰质约占大脑85%的啮齿动物卒中模型中进行研究。人类脑白质占脑容量的50%,是卒中损伤的关键组成部分。我们使用小鼠视神经开发了一种新的中枢神经系统白质IPC模型,并确定了相关的免疫信号通路。我们验证了小胶质细胞对于白质IPC是必需的这一假说。首先用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抑制剂PLX5622处理以耗尽小胶质细胞。视神经在体内暴露于短暂性缺血,72 h后急性分离,并进行氧-葡萄糖剥夺(OGD)以模拟缺血性损伤。通过记录复合动作电位(CAPs)和使用定量体视学的显微镜来评估轴突功能和结构的恢复。结果显示小胶质细胞耗竭消除了IPC介导的保护作用。在对照小鼠中,与非预处理视神经相比,预处理视神经的CAP恢复有所改善。然而在PLX5622处理的小鼠中,预处理和非预处理视神经之间的CAP恢复没有差异。小胶质细胞缺失还消除了IPC对OGD后轴突完整性和成熟(APC+)少突胶质细胞存活的保护作用。IPC介导的保护与视网膜损伤无关,表明它是由白质缺血暴露的固有的机械过程引起的。我们得出结论,预处理的小胶质细胞对白质中的IPC至关重要。"预处理的小胶质细胞"表型可能对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有保护作用,是值得探索的神经治疗领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形成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将99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9只、假手术+再缺血组45只、预缺血+再缺血组45只,后两组再随机分成5个亚组。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缺血预处理模型(预缺血10min),分别在预缺血后1d、3d、7d、14d、21d进行再次缺血2h再灌注22h,然后取脑检查。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IF-lα与EPO蛋白的表达,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EPOmRNA和HIF-1αmRNA的表达。结果:①与假手术组各对应亚组相比,缺血预处理组中的1d、3d、7d亚组HIF-lα蛋白表达增高,3d、7d亚组中EPO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②与假手术组各对应亚组相比,缺血预处理组3d、7d亚组中HIF-lαmRNA及EPOmRNA表达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EPOmRNA表达与HIF-1α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缺血预处理诱导了脑缺血耐受,预缺血诱导的内源性HIF-lα及EPO表达增加参与脑缺血耐受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