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研究地尔硫Zhuo,普罗帕酮和胺碘酮对短阵心房快速除极诱发的心房有效不应期(ERP)变化的影响。方法 69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消融成功后的自愿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地尔硫Zhuo组,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以400ms起搏周长(PCL)分别对高位右心房,低位右心房,希氏束周围等部位进行S1S2程序刺激,另以3个不同PCL(350,400和450ms)对右心耳S1S2,应用双极记录法测定各组在基础状态,心房快速除极前,后心房ERP和ERP频率自适应性(ERP-RA)的变化,同时观察心房快速除极后程序刺激过程中意外诱发继发性心房颤动(AF)的情况。结果 基础状态下,各组400ms周长下心房各部位ERP差异不显著;心房快速除极前,对照组和地尔硫Zhuo组心房各部位ERP无明显改变,而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心房各部位ERP均明显延长;心房快速除极后,地尔硫Zhuo组心房各部位ERP较除极前无明显缩短,对照组,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心房各部位ERP较除极前均明显缩短。对照组,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心房快速除极后斜率均值较除极前明显下降,地尔硫Zhuo组心房快速除极后斜率均值较除极前无明显变化。地尔硫Zhuo组,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心房快速除极后继发AF发生阵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预先给予地尔硫Zhuo可以阻止心房快速除极诱发的心房ERP缩短和ERP频率自适应性削弱,提示细胞内钙超载可能是心房ERP重构的重要原因之一。地尔硫Zhuo,普罗帕酮和胺碘酮均可减少继发AF的发生,前者可能与其阻止快速除极诱发ERP缩短有关,后二者可能与其明显延长ERP的药理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艾司洛尔、胺碘酮和地尔硫革治疗麻醉期间快室率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90例快室率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艾司洛尔组(Ⅰ组)、胺碘酮组(Ⅱ组)和地尔硫革组(Ⅲ组).Ⅰ组先以艾司洛尔0.5 mg/kg负荷量于1 min内静脉注射,继之以0.05mg·kg-1·min-1静脉泵注射;Ⅱ组以胺碘酮3 mg/kg于10 min内静脉注射,继之以1 mg/min静脉泵注射;Ⅲ组以地尔硫革0.25 mg/kg于5 min内静脉注射.观察用药前及用药后5、10、15、30、60、90min患者的心室率、血压、心律;观察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起效时间Ⅰ、Ⅱ、Ⅲ组分别为(4.3±2.1)min、(19.2±8.5)min、(8.5±3.4)min,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在用药后30 min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有效率(用药后90 min时)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Ⅱ组低于Ⅰ组、Ⅲ组(P<0.05),Ⅰ组与Ⅲ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司洛尔、胺碘酮和地尔硫革均可安全有效地治疗麻醉期间的快室率房颤,艾司洛尔起效最迅速,胺碘酮应用最安全.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地尔硫卓对快速心房起搏诱发的心房肌急性电重构的影响 ,将 4 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射频消融成功后 30min随机分为两组 ,地尔硫卓组 15例 ,对照组 2 5例 ;地尔硫卓组给予药物干预 ,对照组以生理盐水替代 ,应用双极记录及单相动作电位记录法检测基础状态下、药物负荷量后 (即快速心房起搏前 )及4 0 0ms周长心房起搏后右心耳、高位右房、低位右房和His束周围等部位有效不应期 (ERP)和右房单相动作电位复极 90 %的时程 (MAPD90 )。结果 :对照组快速心房起搏后心房各部位ERP和右房MAPD90 较刺激前有明显缩短 ,地尔硫卓组心房快速起搏前后各部位ERP和右房MAPD90 无明显改变。结论 :快速心房起搏可使无器质性心脏病和心房颤动病史的患者心房ERP和MAPD90 明显缩短 ,地尔硫卓可阻止快速心房起搏诱发的心房ERP和MAPD90 的缩短 ,提示细胞内钙超载可能是心房ERP和单相动作电位重构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阵发性心房纤颤(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急,变化快,反复发作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诱发心绞痛和心功能恶化,增加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病人常首选药物复律,多用胺碘酮及普罗帕酮。本文通过临床对照,比较静脉注射胺碘酮和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研究静脉注射胺碘酮与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作用.方法72例房颤持续时间<48h的患者随机分为二组,胺碘酮组(n=36):胺碘酮150mg 生理盐水10ml,静注,10min注完;普罗帕酮组(n=36):普罗帕酮70mg 生理盐水10ml,静注,5~10min注完.观察30min若未转复可重复应用,最大累积量胺碘酮为450mg,普罗帕酮为210mg.结果转复率:胺碘酮组77.8%(28/36),普罗帕酮组75.0%(27/36),二组转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70,P>0.05).转复时间:胺碘酮组(50.1±14.8)min,普罗帕酮组(39.6±13.7)min,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 124,P<0.01).结论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对阵发性房颤均有较高的转复率,但转复时间普罗帕酮短于胺碘酮.  相似文献   

6.
普罗帕酮和胺碘酮对心脏感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抗心律失常药物-普罗帕酮和胺碘酮对心脏感知功能,即感知参数的影响。方法 分别记录10只成年狗静注普罗帕酮和胺碘酮后右心室内膜电图中QRS波振幅(IDA)及斜率(SR)的变化。结果 普罗帕酮可明显降低IDA及SR,且该效应与普罗帕酮的血药浓度有关;胺碘酮也可降低IDA及SR,但与血药浓度无关。结论 普罗帕酮和胺碘酮均可降低安置起搏器病人的心脏感知功能。  相似文献   

7.
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心房颤动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国内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1998~2006年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软件系统评价,对胺碘酮(胺碘酮组)与普罗帕酮(普罗帕酮组)治疗心房颤动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1)静脉注射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的合并检验分析,综合检验结果为:Z=3.44,P=0.000,OR=1.68,95%CI:1.25~2.26,漏斗图分析结果未发现显著偏倚;(2)口服胺碘酮与普罗帕酮预防心房颤动复发的合并检验分析,综合检验结果为:Z=2.51,P=0.010,OR=1.49,95%CI:1.09~2.03,漏斗图分析结果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综合检验结果:OR=0.85,95%CI:0.62~1.16,漏斗图分析结果未发现显著偏倚。结论胺碘酮组治疗心房颤动的总有效率高于普罗帕酮组;目前国内在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试验中,设计仍不够严谨。  相似文献   

8.
地尔硫卓对心房急性电重构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探讨地尔硫卓对心房快速激动诱发心房急性电重构的影响。将 31例导管射频消融成功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 2 1例、地尔硫卓组 10例 ,以 15 0~ 2 0 0ms起搏周长 (PCL)诱发急性心房颤动 (AF)。以4 0 0msPCL分别在高位右房 (HRA)、低位右房 (LRA)、His束区 (HIS)等部位进行S1S2 扫描 ,测定基础状态、干预后和心房快速激动后心房有效不应期 (AERP) ;以三种不同PCL (35 0 ,4 0 0和 4 5 0ms)随机对右心耳 (RAA)进行S1S2 扫描 ,观察AERP频率自适应性的变化。对照组心房快速激动后HRA、LRA、HIS和RAA的AERP较基础状态、给盐水后有明显缩短 ;而地尔硫卓组心房快速激动后上述指标变化无显著性差异。将RAA处AERP与相应PCL进行曲线拟合 ,对照组基础状态下斜率为 0 .0 5 8、给盐水后斜率为 0 .0 6 8和心房快速激动后斜率为 0 .0 15。地尔硫卓组则分别为0 .0 30 ,0 .0 7和 0 .0 6 0。对照组诱发继发AF 13例 (13/2 1,6 1.9% ) ,明显高于地尔硫卓组 3例 (3/10 ,30 .0 % ) ,继发AF平均时限两组无明显差别。结论 :预先给予地尔硫卓可以阻止心房快速激动诱发的心房急性电重构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44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A组(74例)给予胺碘酮注射液负荷量150mg,静推10min注射完毕,观察10min,未恢复窦性心律或心率仍较快者以0.5~1mg/min维持静脉滴注;复律成功后给予胺碘酮片口服维持窦律。B组(70例)给予普罗帕酮注射液70mg,静推10min注射完毕,观察10min,未恢复窦性心律,重复应用,最大累积量为210mg;复律成功后给予普罗帕酮片口服维持窦律。结果胺碘酮治疗组复律成功率为78.38%,普罗帕酮治疗组复律成功率为51.4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6、12个月后胺碘酮组左心房直径渐缩小,E、A及E/A渐提高,使E/A倒置得到恢复。结论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快速房颤均有较高的转复率。胺碘酮复律后窦律维持率高于普罗帕酮,胺碘酮对逆转心房心肌重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6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患者进行研究,依据应用药物不同进行分组,I组30例接受胺碘酮治疗,II组30例接受普罗帕酮治疗,比较效果.结果:I组治疗后心房颤动24小时转复率为83.33%,与II组80%差异不明显,P>0.05,I组一个月内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10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胺碘酮治疗组和普罗帕酮治疗组,分别为54例和52例,随访1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房颤复发情况及左房内径的变化.结果 胺碘酮治疗组预防老年阵发性房颤复发3m的总有效率为88.9%,6m的总有效率为77.8%,9m的总有效率为74.1%,12 m的总有效率为70.4%;普罗帕酮治疗组3m的总有效率为73.1%,6m的总有效率为63.5%,9m的总有效率为57.7%,12m的总有效率为53.8%;胺碘酮治疗组左房内径在治疗前后发生了变化(P<0.05);两组药物长期应用不良反应均较为少见.结论 胺碘酮在老年阵发性房颤的治疗比普罗帕酮相对有效,两组药物合理使用不良反应均较低.  相似文献   

12.
氯沙坦对心房急性电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以地尔硫为对照 ,探讨氯沙坦对心房快速起搏诱发急性电重构的干预作用。方法  2 1只兔随机分为盐水组、地尔硫组和氯沙坦组。 2F电极导管分别置于高位右心房 (HRA)、低位右心房 (LRA)和希氏束区 (HIS) ,以最快 1∶1起搏频率心房起搏 3h。阻断自主神经后 ,观察各组心房快速起搏前后 ,不同部位心房有效不应期 (AERP)、AERP频率适应性、AERP离散度 (AERPd)及右心房内传导时间变化。结果  (1)心房快速起搏后 ,盐水组AERP2 0 0 和AERP150 立即缩短 ;起搏 1h达最小值(P <0 0 5 ) ,起搏 0 5h内AERP2 0 0 和AERP150 缩短速率最快 [(30 2± 10 5 )ms/h ,(2 4 1± 9 1)ms/h];地尔硫组和氯沙坦组心房快速起搏后AERP无显著缩短。 (2 )心房快速起搏前 ,盐水组HRA处(AERP2 0 0 -AERP150 ) / 5 0ms为 0 17± 0 0 8,起搏 0 5、1、2、3h后分别为 0 0 8± 0 0 6、0 0 9± 0 0 6、0 0 8± 0 0 4、0 0 9± 0 0 5 ,P <0 0 5 ,提示AERP频率适应性降低 ;地尔硫组和氯沙坦组心房快速起搏前后 ,该值差异无显著性。 (3)盐水组心房快速起搏 2、3h ,AERPd明显增大 (P <0 0 5 )。地尔硫组心房快速起搏 3h ,与起搏前比较 ,AERPd显著增大 (P <0 0 5 )。氯沙坦组心房快速起搏后 ,AERPd无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时心房肌的电生理改变。方法:快速持续起搏犬右心房24h制作房颤模型。比较起搏前(P0)、起搏后6h(P6)、12h(P12)和24h(P24)各时段的血压、心房传导速度和房颤波周长(atrial fibrillation cycle length,AFCL)的变化来分析心房肌的电生理改变。结果:起搏后平均动脉血压在P12[(126.06±7.01)mmHg]和P24时[(118.56±8.26)mmHg]较P0[(138.23±5.42)mmHg]明显下降。起搏24h后,P波时间是(78.91±6.21)ms,PA间期是(94±7.89)ms,与起搏前比较有显著延长(P<0.05)。连续快速起搏右心房在P6、P12和P24时的房颤自发维持的时间分别是5~10s、3~5min和15~20min。在起搏前和起搏后不同时间段,左房AFCL明显短于右房AFCL。右房房颤自发持续时间5~10s和15~20min的AFCL分别是(131.86±5.32)ms和(112.45±5.27)ms,P<0.05;左房房颤自发持续时间5~10s和15~20min的AFCL分别是(99.53±4.96)ms和(84.31±2.84)ms,P<0.05。结论:快速心房起搏建立的房颤模型可引起血压进行性下降、心房传导速度减慢和AFCL缩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硫氮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 6 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 ,随机分为硫氮酮组 (31例 )和对照组 (31例 ) ,随访 3年 ,观察房颤年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和转变为持续性房颤的情况。结果 :①硫氮酮明显减少房颤年发作次数、持续时间 (P <0 .0 1) ,但用药后 1~ 2年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 .0 5 ) ;②对照组房颤年发作次数、持续时间逐年增加 ,年与年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③随访期间 ,对照组有 6例而硫氮酮组无一例转变为持续性房颤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硫氮酮可明显减少阵发性房颤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 ,在阻止其转变为持续性房颤也有一定的作用 ,推测与硫氮酮阻止房颤电重构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冠状静脉置管测定快速右房起搏过程不同时间段左、右心房的有效不应期(ERP)变化。方法健康杂种犬9只经心脏超声引导,放置冠状静脉导管、高位右房导管;高位右房600次/分连续起搏24 h,于1,4,12,24 h分别行左、右心房ERP测定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左、右心房的ERP自4 h逐渐缩短;左、右心房的ERP变化于刺激前均呈频率依赖性,于开始刺激4 h后频率依赖性消失,12 h后左房频率依赖性消失;且左房ERP的变化大于右房。结论24 h快速心房起搏所致左、右房电重构的变化不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依那普利对快速心房起搏诱发心房急性电重构的干预作用。方法  2 7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 16例 )和依那普利组 ( 11例 )。阻断自主神经后 ,以最快 1:1心房起搏 [( 349± 37) /min]诱发急性心房颤动 (房颤 ) ,观察各组患者心房快速刺激前后心房有效不应期 (AERP)、AERP频率自适应性、不应期离散度 (AERPd)的变化及房颤诱发情况。结果 ①心房快速起搏后 ,对照组AERP明显缩短 ,依那普利组AERP无显著变化。两组患者心房快速起搏前后AERPd差异无显著性 ;②心房快速起搏前后 ,对照组右心耳 (RAA)处AERP与相应程控刺激基础周长拟合直线的斜率分别为 0 0 6 2和 0 0 18;依那普利组分别为 0 0 5 9和 0 0 5 3;③心房快速起搏后 ,对照组房颤诱发例数、次数显著增加 ,平均房颤持续时间明显延长 ;依那普利组心房快速起搏前后房颤诱发情况无显著差异。结论 依那普利能够防止心房快速激动引起的心房急性电重构 ,降低房颤诱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人工心脏起搏的方法制备家兔急性心房颤动模型,分别探讨胺碘酮与氯沙坦对心房颤动导致心房重构的不同干预效果.方法:40只家兔随机分为0.9%氯化钠溶液组(对照组)、胺碘酮组、氯沙坦组、合用组,分别灌胃给药1周,以600次/min的频率起搏心房8 h,并分别于起搏前、起搏后0.5、1、2、4、6、8 h及停止起搏后10、20、30 min重复测定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结果:①经过8 h快速起搏后对照组AERP200(100.63±7.5)ms和AERP150(95.01±6.2)ms均较起搏前明显缩短(均P<0.01),AERP200较AERP150缩短更为明显(P<0.05),胺碘酮组、氯沙坦组及合用组快速起搏前后AERP无显著变化.②停止快速起搏后,对照组AERP逐渐恢复,AERP200和AERP150在10 min内基本恢复至起搏前的95.78%和96.76%,30 min内基本恢复至起搏前的99.07%和99.39%.结论:短期快速心房起搏可致心房电重构;胺碘酮和氯沙坦可以逆转心房电重构.  相似文献   

18.
《Indian heart journal》2022,74(3):212-217
BackgroundAtrial fibrillation is the most commonly encountered arrhythmia. Several antiarrhythmic agents are effective in restoring and maintaining sinus rhythm.Aim of the work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rapidity of conversion of recent 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 using oral propafenone versus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amiodarone.MethodsThe study included 200 patients with recent 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 Patients were equal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group A where intravenous infusion amiodarone was given and group B where oral propafenone was administrated. The effectiveness and the time needed for convers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to sinus rhythm were compared in both groups.ResultsThe success of convers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to sinus rhythm was 83% in group A and 85% in group B, p-value = 0.699. The time elapsed from drug administration till convers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was 9.07 ± 5.04 hours in group A versus 3.9 ± 1.54 hours in group B, p-value = 0.001. In both groups, patients who showed failed conversion had a significantly larger left atrial diameter an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 level.ConclusionOral propafenone was faster than parenteral amiodarone in the conversion of recent 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 to sinus rhythm. Patients with failed conversion had a bigger left atrial diameter and a higher hsCRP when compared to patients with successful conver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