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食管癌病理特点对放疗靶区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探讨病理大切片上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特点,为放疗临床靶区的勾画提供参考标准。方法52例食管癌患者在我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均为鳞状细胞癌。术前胸部CT用VRX-16扫描仪扫描到三维适形放疗计划系统,在三维重建的CT图像上勾画食管病变并计算病灶体积。每例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均制成病理大切片,采用等比回缩法将显微镜下长度换算成术中实际长度。观察大切片上食管病变所显示的病理特征如多中心起源、重度不典型增生、壁内浸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不同检查方法显示的病变长度互不相同,CT片显示的最长。(2)52例患者中多中心起源15例,多中心起源病灶与主瘤距离加多中心起源病灶本身的长度近端(3.02±1.45)cm,远端(2.60±2.44)cm;重度不典型增生28例,重度不典型增生与主瘤距离加重度不典型增生本身的长度近端为(2.45±1.30)cm,远端为(3.24±2.19)cm;壁内浸润者41例,壁内浸润长度近端为(2.80±1.52)cm,远端为(2.02±1.51)cm,近端者较远端者要长。(3)发生血管瘤栓者6例,淋巴管浸润者36例,淋巴管漫润或分期较晚者壁内浸润的发生率均较高分别为86%和91%。结论食管鳞状细胞癌具有多中心起源、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壁内浸润特点,并且多中心起源和壁内浸润的发生与淋巴管浸润有关。肉眼可见病变上端需外扩5cm,下端需外扩7.5cm才能包括95%的亚临床病灶,同样上端需外扩4.5cm,下端需外扩5.0cm才能包括90%的亚临床病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病理大切片对食管癌主瘤周围原位癌分布情况进行深入探讨,可为确定手术的适宜切除长度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食管鳞癌手术标本70例,制成病理大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食管癌主瘤周围原位癌的分布情况,根据等比回缩法将镜下长度推算为术中实际长度。结果(1)70例中有22例(31.4%)患者有主瘤周围原位癌,其中近端4例,远端10例,两侧均有8例。近端有7例主瘤相连,远端有8例与原发肿瘤相连。(2)近端原位癌长径最长者为4.00 cm,近端原位癌灶内缘距主瘤最远者为4.43 cm,近端原位癌灶外缘距主瘤最远者为4.83 cm。远端食管癌周围原位癌长径最长者为12.00 cm,远端原位癌灶内缘距主瘤最远者为7.73 cm,远端原位癌灶外缘距主瘤最远者为12.00 cm。结论食管癌主瘤周围原位癌的发生率高,分布范围广,确定食管癌手术的适宜切除长度必须考虑到这个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病理大切片对食管癌主瘤周围原位癌分布情况进行深入探讨,可为确定手术的适宜切除长度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食管鳞癌手术标本70例,制成病理大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食管癌主瘤周围原位癌的分布情况,根据等比回缩法将镜下长度推算为术中实际长度。结果(1)70例中有22例(31.4%)患者有主瘤周围原位癌,其中近端4例,远端10例,两侧均有8例。近端有7例主瘤相连,远端有8例与原发肿瘤相连。(2)近端原位癌长径最长者为4.00cm,近端原位癌灶内缘距主瘤最远者为4.43cm,近端原位癌灶外缘距主瘤最远者为4.83cm。远端食管癌周围原位癌长径最长者为12.00cm,远端原位癌灶内缘距主瘤最远者为7.73cm,远端原位癌灶外缘距主瘤最远者为12.00cm。结论食管癌主瘤周围原位癌的发生率高,分布范围广,确定食管癌手术的适宜切除长度必须考虑到这个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X刀在脑转移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X刀治疗的 30例脑转移瘤患者 ( 4 1个病灶 ) ,脑转移瘤直径 ( 2 .0 7± 1.7)cm ,平均剂量 2 2Gy ,肿瘤中心剂量 ( 2 8± 8)Gy ,边缘剂量 ( 16± 4 )Gy。比较分析手术加全脑放射治疗 2 6例 ,直径 ( 3.0 7± 0 .7)cm ,平均放疗剂量 4 6Gy。结果 :X刀治疗组 1年生存率 53% ,手术加全脑放疗组 4 3% ,1年后局部肿瘤控制率分别为 83%和 75% ,1年后因神经系统疾患死亡率分别为 39%和 4 1%。结论 :X刀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微侵袭的治疗方法 ,适用于中小体积脑转移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肝细胞癌周围微小转移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Shi M  Zhang C  Feng K  Zhang Y  Chen M  Guo R  Lin X  Li J 《中华肿瘤杂志》2002,24(3):257-260
目的研究肝癌微转移的分布规律,为手术切除范围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无临床转移灶的肝细胞癌病例,取切缘较充分的手术切除标本36例,将其瘤周组织划分为近端区域和远端区域,制成病理大切片.在距原发灶边缘0.5,1.0,2.0 cm分别做3条分界线(L0.5、L1.0、L2.0),把近端和远端区域的瘤周组织由内向外划分出6组条带(Zp0.5、Zp1.0、Zp2.0和Zd0.5、Zd1.0、Zd2.0).分析微转移的扩散距离和各组条带的微转移密度(Dp0.5、Dp1.0、Dp2.0和Dd0.5、Dd1.0、Dd2.0).结果检出的微转移72.5%(111/153)是门静脉微癌栓.在66.7%(24/36)的标本中检出了微转移,其中91.7%(22/24)的标本远端最大扩散距离<3 cm.在近端区域的特定分析中,92.3%(12/13)的标本近端最大扩散距离<1.5 cm.微转移密度比较Dp0.5>Dp1.0>Dp2.0,Dd0.5>Dd1.0>Dd2.0,Dd1.0>Dp1.0,Dd2.0>Dp2.0,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1)肝癌微转移主要以门静脉微癌栓的形式存在;(2)距原发灶越远,微转移发生率越低;(3)在距原发灶0.5 cm以外的范围,微转移在近端区域的发生率比在远端区域的低;(4)对于无临床转移灶的患者,在远端切除瘤周组织范围达到3 cm,在近端切除范围达到1.5 cm,可能有助于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及微血管形成的规律。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 35例食管癌标本原发灶和转移灶VEGF表达水平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淋巴结转移灶VEGF表达水平高于原发灶 (P <0 .0 1) ;淋巴结转移灶、原发灶及阴性淋巴结MVD分别为 11 33± 4 .4 4、13 85± 5 57、18 6 1± 6 6 7,淋巴结转移灶与后两者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转移灶VEGF表达水平高于原发灶 ,淋巴结内可能存在抗肿瘤血管生成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浸润近端支气管壁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不同的病理组织学类型、pTNM分期、p53蛋白表达对癌细胞浸润近端支气管壁长度的影响,为术式的选择提供临床病理依据.方法:收集86例原发性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的手术标本,对肿瘤至支气管切缘的管壁进行连续取材,观察组织学类型,测量癌细胞浸润近端支气管的长度.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检测p53蛋白表达.结果:Ⅲa期腺癌最长(1.9l±0.36cm),I b期鳞癌最短(0.39±0.15cm).p53蛋白阳性表达者浸润长度(0.87±0.49cm)大于表达阴性者(0.53±0.32cm),(t=3.82,P<0.01),且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在原发性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中,病理组织学类型、pTNM分期及p53蛋白表达与癌细胞浸润近端支气管壁的长度有关,可作为选择术式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8.
从食管癌多癌灶及壁内外播散探讨手术范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长度和广度。方法 对1992年3月~1996年1月食管癌全胸段食管切除标本连续切片结果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癌灶黏膜下浸润食管长度在3.3 cm以下;黏膜多灶癌相距最长长度7.4 cm;黏膜下癌栓可扩散2.48 cm。4%的病例食管肿瘤上缘5 cm以上的食管壁有多灶癌,食管中段癌淋巴结转移特点为上下双向转移;食管下段癌主要沿食管壁下行转移至腹腔淋巴结,4%的病例有颈部及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结论 建议胸内各段食管癌均作全胸段食管切除及纵隔和腹腔淋巴结清扫,有利于癌瘤彻底切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清扫方法.方法 对内镜病理证实的149例早期食管癌采用以三野根治术为主的手术方法,对不同区域清扫的淋巴结编号,行病理检查.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149例患者中,34例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22.8%,淋巴结转移度为2.4%.胸上段食管癌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主,胸下段食管癌以腹部淋巴结转移为主,尤其是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占44.1%),而胸中段食管癌颈、胸、腹部三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频度相当.淋巴结转移率与食管癌的肿瘤部位、病理分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有无脉管瘤栓有关(均P<0.05).149例患者总的5年生存率为77.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长度、病理分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有无脉管瘤栓与患者总的5年生存率有关(均P<0.05).结论 病理分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是影响早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病变长度、病理分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有无脉管瘤栓是影响早期食管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早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仍较高,对于病灶局限于上皮层或侵及固有膜者可采用较为局限的手术方式,如内镜下黏膜切除等;对于浸润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者可采用以三野根治术为主的手术方法,尤其要重视喉返神经旁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术后纵隔转移灶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疗效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转移灶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意义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6 3例食管癌根治术后 3~ 2 0个月发生纵隔转移患者。转移灶直径 <2cm 10例 ,2~ 3cm33例 ,>3cm 2 0例。伴有颈淋巴结转移 9例。 6 3例中右上纵隔 2 7例 ,左上纵隔 16例 ,中上纵隔 2 0例。 6 3例中未接受过放射治疗的 5 2例先常规分割放射治疗 4 0Gy ,后重新定位再次做治疗计划 ,新计划 3.0Gy/次 ,5次 /周 ,照射总剂量 6 4~ 70Gy。原来接受过放射治疗的患者仅给予 5 0Gy,不再重新定位。结果 治疗后 1个月复查 ,病灶达CR者 2 7例 ,病灶达PR者 30例 ,无进展病例。 1、2、3年生存率分别为 75 %、4 3%、15 %。结论 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纵隔转移进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可以明显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临床无转移食管鳞癌(ESCC)患者肿瘤局部因素对区域性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影响。方法 对 236例符合入组条件的ESC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分析食管造影病变长度、肿瘤最大横径及肿瘤体积对患者生存及治疗失败模式的影响。Kaplan-Meier法计算OS等,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1、3、5年OS率,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分别为88.6%、52.4%、30.2%,15.5%、35.6%、45.8%及9.0%、22.2%、30.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近期疗效、肿瘤最大横径为患者OS率的影响因素(P=0.000、0.019);性别、肿瘤最大横径、照射方式、近期疗效为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P=0.039、0.003、0.045、0.000);肿瘤最大横径为患者远处转移的影响因素(P=0.035)。肿瘤最大横径为ENI及IFI组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P=0.008、0.001);病变造影长度、肿瘤最大横径、肿瘤体积为ENI组患者远处转移的影响因素(P=0.009、0.023、0.014)。结论 临床无转移ESCC患者肿瘤局部因素对区域性复发和远处转移均有显著影响,其中肿瘤最大横径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988例食管癌放射野外淋巴结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目的 探讨食管癌常规放射治疗野外淋巴结转移的途径和几率,为食管癌放射治疗设野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对988 例食管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以病变两端各延长3c m 为界划分放射治疗野内、外淋巴结。对术后放射治疗野内、外淋巴结转移与病变长度、病理类型及浸润深度做相关分析。结果 全组淋巴结转移率为39 .1 % ;放射野内、外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5 .2 % ,30 .4 % ;放射野外淋巴结转移率与病变长度、外侵及 T 分期呈正相关,其中 T3 , T4 期病变放射野外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4 .8 % ,40 .0 % ;放射野外淋巴结转移与鳞癌和腺癌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常规食管癌放射野外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值得今后食管癌放射治疗设野时注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食管鳞癌镜下浸润转移特点及临床病理特征对其影响,为食管鳞癌临床靶体积(CTV)边界确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每个标本的收缩比计算食管组织体内每厘米长度对应的固定后长度并取材,观察64例标本肿瘤外纵向每厘米范围浸润转移情况.结果 浸润转移阳性率随着距肿瘤边缘距离增加而降低,近端和远端3 cm组出现浸润转移概率分别为4.8%和6.9%,4 cm组分别为3.6%和3.6%.肿瘤长度>5 cm、分化程度低、有淋巴结转移、T3期病例浸润转移发生率高(79.3%:45.7%、77.4%:45.5%、76.0%:51.2%、70.5%:40.0%,χ2=7.52、6.86、3.91、5.36,P=0.006、0.009、0.042、0.021).分化程度、肿瘤长度是影响食管鳞癌浸润转移的主要因素(χ2=0.19、4.82,P=0.020、0.017).结论 食管鳞癌精确放疗若要包括95%的浸润转移病灶CTV应在大体肿瘤体积(GTV)基础上纵向上放3 cm、下放4 cm,若要包括90%的浸润转移病灶则需在GTV基础上上、下均外放3 cm.同时要综合考虑病理特征对靶区范围的影响.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scopic spread of esophageal squamous-cell carcinoma (ESCC) and the influence of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n it to help define the clinical target volume (CTV) margin in radiotherapy.Methods Sixty-four surgical specimens of ESCC were observed for longitudinal microscopic spread per centimeter both proximally and distally from the tumor.The shrinkage ratio of each specimen was calculated and used for tissue incision.Results The further the distance beyond the tumor, the lower the incidence there was of microscopic spread.Positive rates of microscopic spread in group 3 cm of proximal and distal were 4.8% and 6.9%, respectively, and in group 4 cm were both 3.6%.Tumors longer than 5 cm in length,with poorer differentiation, lymph nodes metastasis and more aggressive phase had higher positive rates (79.3% vs 45.7%,77.4% vs 45.5%,76.0% vs 51.2%,70.5% vs 40.0%,χ2=7.52,6.86,3.91,5.36;P=0.006,0.009,0.042,0.021).Differentiation and tumor length were main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microscopic spread (χ2=0.19,4.82;P=0.020,0.017).Conclusions To cover 95% of the microscopic spread,a margin of 3.0 cm proximal and 4.0 cm distal beyond gross tumor volume is needed and as to 90%, a margin of 3.0 cm both proximal and distal is needed.Moreover, the influence of pathological feature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食管癌伴区域淋巴结转移(N1期)患者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调强放疗(IMRT)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2001-2008年间112例N1期食管癌中60例接受3DCRT、52例接受IMRT,全组放疗总处方剂量DT56 Gy~70 Gy分28 ~ 35次5.6~7.0周完成.58例行顺铂、氟尿嘧啶为基础的化疗,其中40例同期放化疗、18例序贯放化疗.结果 全组放疗后总有效率为98.2%,其中3DCRT和IMRT的分别为96.7%和100%(x2=1.77,P=0.184).随访率为99.1%,其中随访满2、3年者分别为68、53例.全组1、3年总生存率、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2.5%、23.7%、17.0个月.3DCRT和IMRT的1、3年总生存率、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2%、19%、12.4个月和75%、40%、17.0个月(x2=4.74,P=0.030),1、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4%、45%和72%、59%(x2=2.27,P=0.132).Logrank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65岁、颈胸上段癌、食管造影病变长度>5 cm、瘤体CT最大径≤4 cm、T4期、疗前进半流及流食者的生存率IMRT明显高于3DCRT(x2=4.63、5.56、7.19、5.08、4.43、4.48、8.25,P=0.031、0.018、0.007、0.025、0.035、0.034、0.004),而男性、>65岁、胸中下段癌、造影病变≤5 cm、CT瘤体最大直径>4 cm、T1-3期、疗前进普食、化疗(是/否)、放疗剂量(<66Gy/≥66 Gy)的生存率IMRT与3DCRT均无差别(x2=1.28、0.27、0.17、0.03、1.98、0.01、0.43、2.45、1.73、1.24、2.64,P=0.258、0.602、0.684、0.859、0.160、0.973、0.511、0.117、0.189、0.234、0.104).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T分期是影响预后的因素(x2=9.50,P=0.002).结论 N1期食管癌IMRT较3DCRT有一定生存优势,但有待前瞻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食管癌患者术前血清和尿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探讨VEGV与食管癌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82例食管癌患者术前血清和尿液中VEGF水平进行测定,并对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食管癌患者术前血清和尿液VEGF水平分别为(92.81±5.86)ng/L和(277.92±22.71)ng/L,明显高于正常人组(P<0.01).食管癌组术前尿液VEGF水平与肿瘤的分化程度、侵袭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密切相关(P<0.05);且术前尿液组的VEGF水平明显高于术前血清组(P<0.01).结论VEGF可能参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的调控,尿液VEGF含量的增强,预示食管癌的转移和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分别依据CT扫描及DWI确定食管癌病变长度的准确性,为食管癌靶区勾画提供优选的影像学参考方法。方法 2012—2013年前瞻性入组 35例胸段食管癌患者,根治术前完善食管内窥镜、胸腹CT及DWI扫描,分别依据各项检查确定病变长度并与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标本实测长度相比较。分析各种影像学方法所测食管病变长度与病理标本实测长度的符合程度。一致性检验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法及Bland-Altman法。结果 全组 4例患者于DWI序列未见高信号表现,假阴性率为11%,均为T1期,占44%(4/9)。31例可供DWI病变长度分析,术后病理标本肿瘤长度为4.58 cm,内窥镜、CT扫描、b=600、800、1000 s/mm2条件下DWI图像所测肿瘤长度分别为4.56、5.58、4.41、3.99、3.83 cm,ICC值分别为0.703、0.764、0.946、0.890、0.882,P值均为0.000。Bland-Altman法分析结果中以内窥镜和b=600 s/mm2条件下DWI所测肿瘤长度与病理标本实测长度的一致程度最高。结论 DWI技术所测食管肿瘤长度与病理标本实测长度较为接近,以b=600 s/mm2条件下病变测量信度为优,DWI技术对早期食管癌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从分子影像学角度,探讨治疗前食管癌原发灶PET-CT氟代脱氧葡萄糖(FDG)摄取与病变长度、肿瘤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状况的关系.方法 68例食管鳞癌患者术前行FDG PET-CT检查,测定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根据术后病理确定其病变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68例食管癌患者肿瘤原发灶的SUVmax为10.7±5.3.不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食管癌SUV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原发灶SUVmax与病变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均呈正相关(r=0.512,P=0.01;r=0.860,P=0.000;r=0.781,P=0.000;r=0.852,P=0.000).结论 食管癌原发灶SUVmax与病变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均呈正相关,发生淋巴结转移者原发灶的SUVmax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回顾性分析GTV-T因素与肿瘤局部失败的关系。方法 整理并计算133例行根治性调强放疗的食管癌患者GTV-T因素。包括:GTV-T体积,GTV-T最大管壁厚度(GTV-T区域中食管平面最大厚度),GTV-T体积/长度 (GTV-T体积除以GTV-T层面数计算病变长度)。结果 GTV-T区域治疗失败率与GTV-T体积呈正相关线性趋势关系。GTV-T肿瘤体积为36 cm3,最大管壁厚度为2.5 cm,以及体积/长度为5.3 cm2,可作为预估食管癌放疗失败风险的临界值。结论 根治性调强放疗大体肿瘤体积(GTV-T)因素能在一定程度上预示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后局部控制情况,预估食管癌的放疗失败风险。  相似文献   

19.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方向与各种病理学相关因素之间的联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49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共检出765枚淋巴结,发生转移者336枚,总转移率为43.9%,各组淋巴结的转移率依次为:锁骨上〉纵隔〉胃左动脉区〉食管旁,其中肿瘤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率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3,P=0.049),而肿瘤部位、病变长度与转移率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食管癌垂直转移率远大于横向转移,食管旁淋巴结不能作为食管癌的前哨淋巴结对待,应行颈胸腹三区广泛淋巴结清扫,以减少转移淋巴结的遗留,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T扫描在确定食管癌病变长度方面与实际长度上的差异及其符合程度.方法 采用病理大切片技术对52例食管癌行肿瘤组织标本固定后收缩比研究,得出换算实际长度的收缩比.137例患者术前行螺旋CT扫描并在CT图像上行食管癌靶区勾画和长度测量,术后测量食管癌标本固定后长度,根据收缩比回推实际长度,比较两者差异和符合率.结果 食管癌平均收缩为术中长度的90%±10%.食管癌实际长度为(4.1±1.8)cm,CT长度为(5.8±2.4)a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8,P=0.000).CT长度与实际长度相符者56例,仅占40.9%(56/137).结论 食管癌CT长度与实际长度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确定合理的食管癌病变长度要参考食管钡餐造影、食管镜等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