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伊氏锥虫和路氏锥虫二重PCR鉴别检测方法。方法根据路氏锥虫18S rRNA基因和伊氏锥虫RoTat 1.2VSG基因特异序列设计两对引物,通过优化PCR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建立种特异二重PCR鉴别检测方法。结果用建立的二重PCR鉴别检测方法能特异扩增路氏锥虫和伊氏锥虫目的片段,大小分别为261bp和482bp;路氏锥虫和伊氏锥虫的最低检出量分别均达1个虫体,检测日本血吸虫、杜氏利氏曼原虫与瑟氏泰勒虫等其他血液寄生虫均为阴性。结论建立的二重PCR检测体系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适用于路氏锥虫和伊氏锥虫的感染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伊氏锥虫cDNA表达文库。方法利用DEAE-纤维素柱从小鼠血液中纯化伊氏锥虫,Trizol法提取总RNA,采用poly(A)Quik mRNA Isolation kit分离纯化mRNA。运用cDNA Synthesis Kit合成cDNA,以XR-λZAP为载体,构建伊氏锥虫cDNA表达文库。结果伊氏锥虫cDNA表达文库重组率为98%,滴度为0.9×106pfu/ml,扩增后滴度为1×109pfu/ml结论成功构建伊氏锥虫cDNA表达文库,为伊氏锥虫免疫相关因子的基因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薄层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焦同工酶及蛋白质电泳分析技术比较了5株从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宿主分离的伊氏锥虫及两株国外伊氏锥虫的遗传多样性。5株中国伊氏锥虫同属于一个酶株群Z1,根据蛋白质等电聚焦分析可将五株中国伊氏锥虫进一步分为三个多肽群(株)。我国伊氏锥虫同世界各地伊氏锥虫同世界各地伊氏锥虫同工酶主群相似,与伊氏锥虫同工酶次群有区别,本研究结构表明,我国伊氏锥虫变异程度较低,与世界其它各地典型伊氏  相似文献   

4.
<正>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及其技术在研究寄生性原虫方面的应用愈来愈广,目的在于确定寄生性原虫的特征、生产抗原、诊断、了解原虫与宿主之间的关系及疫苗制备等,主要手段如DNA重组技术、DNA酶谱分析及单克隆抗体技术等。锥虫属原虫为原生动物门结构最为简单的单细胞真核生物,主要包括引起非洲锥虫病(睡眠病)的布氏锥虫(T·brucei)、引起美洲锥虫病(恰加斯病)的枯氏锥虫(T·cruzi),在我国为引起动物伊氏锥虫病的伊氏锥虫(T·evansi),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引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60S核糖体蛋白L44(60S RPL44)基因为靶基因,筛选出一段可特异性检测锥虫属(Trypanosoma)原虫的核酸靶序列,并对其敏感度和特异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将布氏锥虫指名亚种(T.brucei brucei)的60S RPL44基因序列与公共数据库中田鼠巴贝虫(Babesia microti)、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和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等24种非锥虫属常见的血源性原虫,以及8种锥虫属内其他种的同源序列进行比对。同时,利用Primer Premier 6对布氏锥虫指名亚种的60S RPL44基因序列设计多对引物,结合序列比对结果和各引物评价情况,从中筛选出一对评价情况良好且理论上仅能扩增锥虫属靶序列的引物。利用该对引物检测布氏锥虫指名亚种、布氏锥虫罗德西亚种(T.b.rhodesiense)、刚果锥虫(T.congolense)、伊氏锥虫(T.evansi)以及上述5种其他属原虫,评价其特异性。采用梯度稀释(10 ng/μl、1 ng/μl、100 pg/μl、10 pg/μl、1 pg/μl)的伊氏锥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评价其敏感度。结果选出一段基于60S RPL44的特异性序列,针对该序列的扩增引物为P1:5′-CCTGATGAAAGGTGCAATG-3′,P2:5′-CGTTTTCGCCTTCTTGTGGA-3′。该引物扩增布氏锥虫指名亚种、布氏锥虫罗德西亚种、刚果锥虫、伊氏锥虫的DNA均为阳性,扩增片段长156 bp;扩增田鼠巴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刚地弓形虫等非锥虫属原虫均为阴性;该引物检测伊氏锥虫DNA的敏感度为10 pg/μl。结论筛选获得一段敏感度较高、特异性强的检测锥虫属原虫的核酸靶标序列。  相似文献   

6.
伊氏锥虫 (Trypanosoma evansi)是危害家畜较为严重的一种血液原虫。近年来 ,由于抗药虫株的不断出现 ,研制新的抗伊氏锥虫药物显得尤为重要。为探讨新的抗锥虫药三氮咪脂质体和 TRYPAN对小鼠伊氏锥虫病的治疗和预防效果 ,进行了本试验研究。材料与方法1 材料1.1 实验动物 小白鼠 ,雄性 80只 ,体重为 18~ 2 0 g,由农牧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1.2 药物 三氮咪 ,由农业部兰州生物药厂生产 ,批号980 5 0 3;卵磷脂 ,由农牧大学化学教研室制备 ;TRYPAN,由德国 ATAROST公司提供 ,每 15 m l含有三氮咪 1.0 5 g。1.3 伊氏锥虫 湖北…  相似文献   

7.
分布于非洲的锥虫亚属布氏锥虫罗得西亚亚种和冈比亚亚种可感染人,引起人的非洲锥虫病,而布氏锥虫指名亚种、伊氏锥虫和马媾疫锥虫却不能感染人。人血清中的锥虫溶解因子和锥虫抗血清相关蛋白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对人血清锥虫溶解因子和锥虫抗血清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非洲锥虫无菌培养系统建立后,使体外筛选杀锥虫药物的设想成为可能。本文运用分光光度法体外测试化合物杀锥虫的活性。实验所选用的虫株系从狷羚分离的T.b.brucei STIB 348。所用培养液为含Earle's盐的MEM,每升培养液中含1g葡萄糖,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锥虫亚属布氏锥虫、伊氏锥虫和马媾疫锥虫3个种以及布氏锥虫:指名亚种、冈比亚亚种、罗得西亚3个亚种间的遗传变异与进化关系。 方法 利用移动遗传因子(MGE)-PCR技术对26个锥虫虫株基因组进行扩增,同时利用邻位相连(NJ)法对扩增产物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 锥虫亚属的种间及亚种间的遗传差异明显,遗传距离在0到100% 间均有分布(平均遗传距离为41.2%);布氏锥虫种内遗传变异度最大,遗传相似系数只有41.15%,伊氏锥虫和布氏锥虫的同源性最高,相似系数为62.94%;布氏锥虫指名亚种和罗得西亚亚种明显高于冈比亚亚种的遗传变异程度。 结论 锥虫亚属的种及亚种间的遗传变异程度较高;中国与南美洲的伊氏锥虫及中国与南美的马媾疫锥虫均应为同一起源。  相似文献   

10.
分布于非洲的锥虫亚属布氏锥虫罗得西亚亚种和冈比亚亚种可感染人,引起人的非洲锥虫病,而布氏锥虫指名亚种、伊氏锥虫和马媾疫锥虫却不能感染人.人血清中的锥虫溶解因子和锥虫抗血清相关蛋白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对人血清锥虫溶解因子和锥虫抗血清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锥虫病是由锥虫寄生于人和动物的血液而引起人和动物的一种疾病。锥虫抗药性的产生 ,可能给人和家畜带来较严重的后果[1] ,国外于 190 8年已注意到锥虫的抗药性问题[2、3] ,而我国于 1988年第一次口头报道在云南用厂方推荐的安锥赛治疗剂量难以治愈家畜锥虫病 ,1991年沈杰等正式报道了我国伊氏锥虫云南株和安徽株对安锥赛已产生抗药性[4 ] 。迄今 ,报告产生抗药性的锥虫虫种有布氏锥虫 (Trypanosomabrucei)等常见的 8个种 ,其它未报告的锥虫并不意味着不产生抗药性。已报告产生抗药性的药物有苏拉明 (Suramine)等 …  相似文献   

12.
溴化乙锭是一种能与DNA特异结合并具有杀锥虫作用的染剂,可用溴化乙锭对疟原虫染色并应用荧光测定法定量测定体外恶性疟原虫的生长。试验虫株为恶性疟原虫FCR-3株,按Trager等(1976)和Miyagami等(1985)法,将24孔培养板置于含5% CO_2的湿空气环境中培养,按Lambros等(1979)法使原虫同步。每孔加入0.5ml含1.5%环状体的5%红细胞悬液。将各样本涂制血涂片,用吉氏染剂染色,计算每万个红细胞中疟原虫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青蒿琥酯与其它药物配伍对体外培养锥虫是否具有杀灭效果。方法采用单剂量青蒿琥酯及与氯喹和槟榔碱不同药物浓度配伍对体外连续培养的布氏锥虫杀灭效果观察。结果单剂量青蒿琥酯所需有效剂量大作用时间长,而与氯喹配伍两种药物比例为1:1浓度在0.03mg/ml条件下,体外培养的锥虫48小时全部被杀死,随配伍药物剂量增加杀灭锥虫的时间缩短。结论大剂量的青蒿琥酯对体外培养的锥虫具有杀灭作用,但与氯喹配伍使用其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了SQ18,506抗蒲氏锥虫和路得西锥虫的作用。试验一,在小白鼠血中锥虫大约达到1.5×10~8/毫升时,每隔12/小时给以SQ18,5062~3次,于12小时后将锥虫培养于含有特殊的C~(14)标记物质的标准缓冲液中。试验二,将未治疗感染鼠的锥虫培育于未经感染而每隔12小时服用SQ18,506 2次、4次或6次含有放射性基质的小白鼠血清中。用  相似文献   

15.
碘对大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碘酸钾对大鼠脾淋巴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大鼠脾淋巴细胞为研究对象,给予碘酸钾正常量的10、100、500倍培养后,观察淋巴细胞生长、集落形成及细胞学变化。同时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周期变化。结果含碘500倍(高碘)组的CD4 /CD8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降低,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能力增强,对淋巴细胞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细胞培养液中含碘量高时(高碘组)可造成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机体存在自体免疫性疾病和肿瘤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枯氏锥虫、刚果锥虫以及伯氏疟原虫等血内原虫均有溶血作用。本文报告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溶血活性的观察结果。所用杜氏利什曼原虫MHOM/IN/90/RMRI 188株系分离自一印度的黑热病病人,在Tobie氏双相培养基25℃加以培养,于生长对数期(3—4天)或生长稳定期(8—10天)收集前鞭毛体进行试验。实验前,原虫用pH5.8含1%葡萄糖的PBS(PBG)洗3次,使其浓度为6×10~6  相似文献   

17.
植食性半翅目昆虫体内可寄生多种植物锥虫 ( planttrypanosomatids) ,其中包括植鞭毛虫属锥虫 ( phytomonas)。经典分类方法(形态学与宿主 )和代谢酶谱等不能用于鉴定所有锥虫 ,而单克隆抗体、核糖体顺反子、基于剪切前导序列 (SL)的寡核苷酸探针、植鞭毛虫属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 (Phy SLPCR)等几个分子标记可鉴定某些昆虫。鉴于此 ,本文从植食性半翅目昆虫分离 4 9种新的锥虫 ,采用形态学和生长特性、鸟氨酸 精氨酸循环酶谱及基于SL和核糖体基因的分子标记来研究属的分类和基因多态性。自 1 983至 1 996年间 ,于巴西农村采集半翅目昆虫…  相似文献   

18.
以琼脂取代蛋白对传统的洛克氏液-鸡蛋-血清(Locke’s egg serum,LES)双相培养基进行改良,联合采用LES双相培养基、改良LES双相培养基(m LES双相培养基)、IMDM液相培养基和IMDM固相培养基建立人芽囊原虫的体外纯培养的标准流程,并观察虫体在不同培养基中的形态特征和生长情况。结果显示,人芽囊原虫在4种培养基中均以空泡型和颗粒型的形态为主,培养后镜下未见细菌生长。在mLES双相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最快,培养后第2天原虫数为3.09×10~6,达到中对数期。原虫在LES双相培养基、mLES双相培养基和IMDM液相培养基中的生长对数期的分裂时间分别为(49.72±1.35)、(24.16±2.53)和(36.3±1.5)h。提示联合采用LES双相培养基、mLES双相培养基、IMDM液相培养基和IMDM固相培养基可建立人芽囊原虫的无菌纯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基因芯片技术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以其高通量的特点展示出强大的优势。在众多人体血液原虫疾病中,锥虫病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焦点,基因芯片技术为锥虫基因组、虫体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疫苗的筛选和药物的研制提供了技术手段。本文就基因芯片在人体布氏锥虫(Trypanosoma brucei)和克氏锥虫(T.cruzi)研究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构建胰腺癌神经浸润的体外模型,并对胰腺癌细胞的神经浸润现象进行初步观察.方法 将胰腺癌Capan-2细胞与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置于Matrigel基质胶中共培养,分别建立以观察细胞集落面积(模型1)和观察细胞迁移距离(模型2)为主的两种模型.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神经突及细胞生长情况,利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 pro plus对图片进行分析.结果 共培养对神经突起生长无显著影响,无论是共培养还是单培养,DRG神经突均向四周呈放射状生长.培养模型中,Capan-2细胞朝向DRG方向生长迁移,接着包绕神经突呈纺锤状,并继续向DRG爬行.在模型1的共培养组,Capan-2细胞第5天时细胞集落面积为(309.28±19.11) μm2,显著大于单培养模型的(208.57±7.94)μm2(P<0.01).在模型2的共培养组,Capan-2细胞第5天时向DRG方向迁移了(284.1±12.9)μm,而空白基质胶一侧,细胞迁移距离<150 μm,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本实验成功构建了胰腺癌神经浸润体外模型,为后续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