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了解目前云南省疟疾流行和防治情况。方法采用全国疟疾监测方案在云南省选择5个点,开展疟疾监测。结果瑞丽等5个疟疾高发县市的年疟疾发病率为34.94,用抗疟药使用量推算的疟疾发病率为314.46,疫情漏报率为88.99%。中华按蚊叮人率为3.20只/人.夜,微小按蚊叮人率为2.00只/人.夜。当地村民蚊帐使用率57.28%。实验室诊断疟疾占总病例数的53.43%,乡村医生诊治的疟疾病例占总例数的61.70%,当地疟疾病人17.61%为境外感染,26.57%为复发病例。结论云南疟疾流行态势依然严峻,境外输入疟疾对边境地区的防治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村医生担负着61.70%的疟疾病人诊断和治疗任务,但各级CDC提供疟疾防治方面的培训和治疗药物的供给等主要还是在乡镇级以上医疗机构。为了更好地防控疟疾,应该选择适合云南流行特点的防治措施,将防治的重点进一步放到村级及流动人员出入境频繁的边境地区。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云南省 1991~ 2 0 0 0年疟疾监测结果 ,为制定云南省的疟疾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 1991~ 2 0 0 0年全省发热病人血检和重点人群 IFAT监测结果 ,边境地区流动人口管理及媒介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结果  10年间云南省共血检发热病人 6 193 85 3例 ,检出阳性 170 5 78例 ,年平均血检率为 3.5 2 % ,阳性率为2 .75 % ,恶性疟占 2 1.48%。重点人群的 IFAT抗体阳性率为 5 .80 % ,阳性几何平均滴度在 2 2 .14~ 6 0 .14之间。对边境地区不同流动人员的发热病人血检结果 :外国入境边民的血检阳性率为 13.0 5 % ;我国出境边民的血检阳性率为7.6 7% ;内地到边境地区流动人员的血检阳性率为 12 .45 %。云南省主要媒介微小按蚊、昆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人房次平均捕获数分别为 2 .2 9、2 .46和 2 .90只。人、牛房比例分别为 1∶ 3.2 9、1∶ 3.19和 1∶ 1.0 4。 结论 云南省经过 10年疟疾监测 ,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已从 1991年的 3.30 %下降至 2 0 0 0年的 1.93% ,以微小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地区的发病率已从 1991年的 8.49 下降至 2 0 0 0年的 3.79 。云南省的疟疾发病保持了稳中有降。但在云南边境地区 ,受境外发病和流动人口的影响 ,疟疾的控制工作仍很艰巨。  相似文献   

3.
永城市疟疾疫情分析及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2007年永城市疟疾疫情进行分析,并对不同的防治对策进行效果评价。方法收集、分析2006年和2007年永城市疟疾疫情报告数据,分别采用间接荧光抗体方法与传统媒介调查方法评价当地人群疟疾感染水平及媒介相关数据,进一步采取针对传染源与媒介防治的措施并对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2007年永城市疟疾发病率为0.16‰,比2006年的0.52‰下降45.02%,人群疟疾抗体阳性率与GMRT显著高于2006年;中华按蚊是永城市唯一传疟媒介,叮人率裴桥乡为5.8867只/(人·夜),马桥乡为3.7500只/(人·夜),经产蚊比率为54.55%,人血指数为0.6667,媒介能量与基本繁殖率为0.689和1.4536;不同的休止期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采用球形芽孢杆菌生物灭蚊蚴措施后,发病率较上年下降51.0%,与未实施生物灭蚊蚴措施的行政村相比,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永城市疟疾仍处于流行之中,采取有针对性地防治对策可有效遏制疟疾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1991—2000年疟疾监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云南省1991-2000年疟疾监测结果,为制定云南省的疟疾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991-2000年全省发热病人血检和重点人群IFAT监测结果,边境地区流动人口管理及媒介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10年间云南省共血检发热病人6193853例,检出阳性170578例,年平均血检率为3.52%,阳性率为2.75%,恶性疟占21.48%。重点人群的IFAT抗体阳性率为5.80%,阳性几何平均滴度在22.14-60.14之间。对边境地区不同流动人员的发热病人血检结果;外国入境边民的血检阳性率为13.05%;我国出境边民的血检阳性率为7.67%;内地到边境地区流动人员的血检阳性率为12.45%。云南省主要媒介微小按蚊,昆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人房次平均捕获数分别为2.29,2.46和2.90只。人,牛房比例分别为1:3.29,1:3.19和1:1.04。结论 云南省经过10年疟疾监测,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已人1991年的3.30%下降至2000年的1.93%,以微小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地区的发病率已从1991年的万分之8.49下降至2000年的万分之3.79。云南省的疟疾发病保持了稳中有降。但在云南边境地区,受境外发病和流动人口的影响,疟疾的控制工作仍很艰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10-2014年启动消除疟疾行动以来萧山区疟疾流行特征,评价消除疟疾工作效果,为制定适合本区实际的疟疾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以及疟疾疫情个案调查表,收集2010-2014年萧山区疟疾疫情数据资料,用Excel 2003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0-2014年萧山区共监测报告疟疾病例25例,年报告发病率在(0.09 ~ 0.38)/10万之间。监测报告病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中间日疟占48.00%(12例),恶性疟占52.00%(13例),无死亡病例发生。患者以青壮年为主,主要为境外务工或经商人员;国内省外输入性病例8例,境外输入性病例17例,分别占32.00%和68.00%,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 结论 萧山区疟疾发病率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感染来源已从省外感染和境外感染结合为主转向境外感染。今后需加强境外输入性疟疾疫情的监测和处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掌握云南省疟疾疫情特征和消除疟疾工作规范执行情况,为科学制定消除疟疾后监测措施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2014–2019年云南省疟疾病例信息,分析疟疾疫情变化。收集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疟疾防治系统中2014–2019年云南省消除疟疾工作规范核心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2019年,云南省累计报告疟疾病例2 283例,其中间日疟病例1 927例、恶性疟326例、其他类型29例、未分型1例;本地感染病例64例,境外输入2 219例。云南省报告的疟疾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4.58∶1,80.25%的病例年龄为15 ~ 50岁,职业以农民(70.00%)为主,76.70%(1 751/2 283)的病例分布在25个边境县(市、区);每月均有疟疾病例报告,病例数于4月开始上升、5–7月达高峰、8月开始下降。2014–2019年,云南省疟疾病例诊断后24 h报告率为100%,实验室检测率为99.69%(2 276/2 283)、确诊率为99.65%(2 275/2 283);3 d内完成个案流行病学调查率为100.00%(2 283/2 283),7 d 内完成疫点调查和处置数为576个(仅统计2017–2019年)。全省于2020年6月实现消除疟疾目标。结论 云南省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境外输入性疟疾防控是今后巩固消除疟疾成果的首要任务。消除疟疾工作措施有待保持,需进一步强化云南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 IFAT)对云南省疟疾不同流行区监测结果。方法 1 999年对 7个地 (州 ) 2 8个县 (市 ) 1 5 374人作了 IFAT监测。结果显示我省中缅边境地区疟疾流行相对较高 ,元江流域次之 ,中越边境相对较低 ,基本消灭疟疾地区存在点状流行。它们的 IFAT阳性率、居民原虫率、年带虫发病率分别为中缅边境3.4 4%、4 .0 9%、1 .96‰。元江流域 1 .2 8%、0 .6 2 %、0 .5 4‰ ;中越边境 1 .2 6 %、0 .1 5 %、0 .36‰ ;基本消灭疟疾地区 1 .6 1 %、0 .35 %、0 .1 1‰。在不同年龄组及不同疟疾流行区 IFAT检测结果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IFAT在灭疟后期管理与监测中有一定意义 ,同时对试验中存在的问题作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1995~2004年疟疾监测结果,评价监测措施,为制定疟疾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95~2004年广西区92个县(市)当地居民发热病人、病灶点居民和流动人口监测资料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10年间全区92个县(市)共血检当地发热病人1092万人次,病灶点居民42.7万人次,外出回归人群24.6万人次,外来人群25.4万人次,4类人群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009%、0.079%、1.386%和0.324%,共检出疟疾病例5517例,本地感染病例占总病例的23.29%(1285/5517),输入性病例占76.71%(4232/5517)。结论广西区连续17年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当地感染病例少,输入性疟疾病例多、分布面广、高度分散,但输入继发病例发生率较低,现行疟疾监测与防治措施能有效监控疟疾流行动态。  相似文献   

9.
常州市武进区基本消灭疟疾后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进区是以中华按蚊为单一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区,1991年疟疾发病率高达27.49%,经数十年综合防治,1987年疟疾发病率降至0.066‰,1992年基本消灭疟疾,当年发病率为0.009‰,之后进入监测阶段。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中华按蚊地区疟疾传播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沿淮和淮河以北中华按蚊分布区疟疾流行因素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地理分布及疟疾发病情况,选择近年来疟疾发病率较高的怀远县褚集镇、固镇县新马桥镇、墉桥区大店镇、蒙城县立仓镇和涡阳县龙山镇作为疟疾监测点,调查居民疟疾发病情况,疟疾症状及防蚊措施情况,蚊虫密度及叮人率等相关因素。结果调查15个行政村,5 987户,24 433人,有纱门、纱窗690户,蚊帐6 727顶,蚊帐拥有率27.53%;使用蚊帐10 260人,蚊帐使用率为41.99%;经常使用蚊香及杀虫剂灭蚊户分别占68.33%和27.98%。血检疟原虫阳性1 308人(均为间日疟),平均阳性率为9.17%。2005年监测点共发生疟疾1 277例,比2004年同期上升48.48%。通宵帐内中华按蚊平均密度为0.42只/顶.次,平均叮人率为0.22只/人.夜;半通宵帐内人饵诱蚊密度为3.78只/h,叮人率为5.66只/人。疟疾病人发病后及时接受抗疟治疗者仅占3.97%,隔日治疗者占11.53%。结论沿淮和淮河以北中华按蚊分布区的疟疾疫情回升受多种因素影响,疟疾病人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治疗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ING1的蛋白表达产物p33ING1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33ING1在40例肺癌和10例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p33ING1在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57.5%)明显低于正常肺组织(100.0%),P<0.05.p33ING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组织分化有关.结论 p33ING1低表达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其对判断肺癌的恶性程度、浸润甚至转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呼出气冷凝液(EBC)中降钙素原(PCT)的检测,探讨其在CAP患者病情评估及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72例CAP住院患者,收集患者第1、3、7天的EBC及血清标本,并记录患者入院时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CURB-65评分。选择健康体检者48例,收集其EBC及血清。结果 ①CAP患者EBC中PCT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与第1天比较CAP患者第3天和第7天EBC中PCT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EBC中PCT水平在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3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EBC中PCT水平和血PCT、血CRP、WBC水平和CURB-65评分皆呈正相关。结论 CAP患者EBC中PCT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是判断CAP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共6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1)和观察组(n=30)。对照组给予沙利度胺(400mg/d) VAD化疗方案,观察组给予沙利度胺(100mg/d) VAD化疗方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6.7%和83.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M蛋白、尿素氮、骨髓浆细胞计数均显著降低,血红蛋白及Kamofsky评分均显著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M蛋白、血红蛋白、尿素氮、骨髓浆细胞计数及Kamofaky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观察组便秘、口鼻粘膜干燥、乏力、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腹胀、恶心、皮疹等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00mg/d沙利度胺或400mg/d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近似,而100mg/d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不良反应更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提高临床医师对暴发性1型糖尿病(FTlDM)诊治的认识。方法 分析2003年10月至2017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九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诊治的FTlDM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符合FTlDM诊断标准的患者共13例, FTlDM患者起病年龄(38.62±15.67)岁,出现症状至发生酮症时间(2.54±1.81)d,就诊时血糖(32.63±8.3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C)( 6.82±0.94)%,发病时即呈现胰岛功能显著衰退,随访无改善。FT1DM患者使用每日2次或3次胰岛素降糖大都失败,用每日4次胰岛素可控制血糖。结论FT1DM患者血糖难以控制,每日4次胰岛素能控制其血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大中城市长江外滩流行区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对策.方法以健康教育为先导,采取平滩垦殖、吹沙抬套、改造防浪林、林间套种、城建硬化滩面、硬化有螺沟渠等方法综合治理有螺江滩,并采用WHO推荐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评价效果.结果病情下降100%,钉螺面积下降93.73%,黄石城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国家标准,并取得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结论有螺江滩综合治理是城市外滩型疫区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科学、可行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脂蛋白和游离脂肪酸对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人尿酸盐转运子(hUAT)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0、50、100、200、400μg/ml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和0、100、200、400 p,mol/L软脂酸、油酸孵育HK-2细胞48 h,采用实时PCR检测hUAT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干预48 h后,随LDL、VLDL、HDL浓度的增加,hUAT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LDL:1.00,0.44,0.26,0.20,0.10;VLDL:1.00,0.64,0.48,0.30,0.24;HDL:1.00,0.44,0.34,0.15,0.13:均P<0.01).不同浓度软脂酸、油酸对hUAT的表达均无显著影响(均P>0.05).结论 脂蛋白中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可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hUAT mRNA表达,可能是脂代谢紊乱引起高尿酸血症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泊沙康唑预防恶性血液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我院血液科2015年3月-2016年2月HSCT 19例,2例移植前有肺部真菌病史,从预处理开始口服泊沙康唑600mg/天,至中性粒细胞恢复,之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改为伊曲康唑或伏立康唑口服至 75天。结果 19例患者未发生突破性真菌感染,在泊沙康唑使用过程中未观察到严重毒副反应发生,到随访结束时,17例存活。结论 泊沙康唑对预防恶性血液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侵袭性真菌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The role of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MTHFR C677T),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GSTM1 and GSTT1 null, GSTP1 Ile105Val), and cytochromes p450 (CYP1A1*2A) genotypes in the etiology of childhood leukemia was simultaneously investigated. 144 Turkish children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 and 33 with acute nonlymphoblastic leukemia (ANLL) were studied and compared with 185 healthy pediatric controls. The frequency of MTHFR genotype was insignificantly higher in ALL (7.7%) and ANLL (6.3%) than in controls (4.4%). Equal distribution of the GSTM1 null genotype was detected between ALL patients and controls (55%), while its incidence was slightly higher in ANLL patients (61.3%). Although GSTT1 null genotype was insignificantly lower in ALL patients (20.9%) than controls (22.7%), it was significantly underrepresented in ANLL patients (6.5%) (P = 0.05, OR 0.24, 95% CI 0.05-1.03). The homozygous frequency of GSTP1 genotype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between groups of ALL (3.7%), ANLL patients (9.1%) and controls (4.9%). Homozygous CYP1A1*2A genotype was underrepresented in ALL patients (1%) as compared to control (4.8%) but the differences did not reach t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R 0.21; 95% CI 0.03-1.72). Homozygosity for this genotype was not detected in ANLL patients. No particular association was noted between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combined genotypes and risk of development of childhood ALL and ANLL.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studied genotypes and the risk of developing either form of acute leukemia except GSTT1 null and homozygosity for CYP1A1 genotypes that may play protective ro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LL in Turkish children.  相似文献   

20.
Some genetic determinants of longevity might reside in those polymorphisms for the immune system genes that regulate immune responses. Many longevity association studies focused their attention on HLA (the human MHC) polymorphisms, but discordant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Sardinians are a relatively isolate population and represent a suitable population for association studies. Some HLA-DR and DQ alleles form very stable haplotypes with a strong linkage disequilibrium. In a previous study on Sardinian centenarians we have suggested that HLA-DRB1 *15 allele might be marginally associated to longevity. HLA-DR,DQ haplotypes are in strong linkage disequilibrium and well conserved playing a role in the association to diseases. Hence, we have evaluated, by 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RMS-PCR) the HLADQA1 and HLA-DQB1 allele frequencies in 123 centenarians and 92 controls from Sardinia to assess whether the association to HLA-DRB1 *15 allele may be due to the other genes involved in the HLA-DR,DQ haplotypes. The frequencies of HLA-DQA1, DQB1 haplotype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modified in centenarians. Nevertheless by evaluating the frequency of DRB1 *15 linked haplotypes, we observed a not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centenarians of HLA-DQA1 *01, DQB1 *05 and HLA-DQA1 *01,DQB1 *06 haplotypes.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these haplotypes might have a role in determining life span expectancy and longe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