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物支架是组织工程技术研究的重要部分.脊髓损伤早期应用生物支架或将其作为药物载体可改善脊髓病理生理状态,减轻继发损伤程度,为康复治疗创造条件.损伤稳定后生物支架可联合干细胞移植、细胞因子诱导等治疗,一定程度地恢复脊髓功能,具有明显优势.近年动物实验成果显示了这一新技术的应用前景,各种临床研究与试验也在蓬勃开展,生物支架...  相似文献   

2.
生物扩增在肩袖损伤修复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物加强具有加速肩袖肌腱愈合、改善肌腱力学特性、减少术后肌腱粘连的作用。生物加强在肩袖修复及愈合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目前多数报道均为动物实验或短期随访结果,最终还需要多中心随机前瞻试验来确定其效果。  相似文献   

3.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再生修复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其中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无论是在发生率、还是在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和社会负担方面来说,都使其成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但是长期以来SCI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因此探索SCI后的再生修复,使截瘫患者站起来,成为骨科和神经科医生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对位情况下神经直接缝合与小间隙套管修复神经的疗效。方法取SD大鼠40只,解剖并分离出右侧坐骨神经后于股中部切断,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A组:行神经原位直接缝合;B组:将神经远端旋转180度后直接缝合;C组:用硅胶管套接原位修复神经,神经间隙为5mm;D组:神经远端旋转180度后用硅胶管套接修复,神经间隙为5mm。术后4、8、12周检测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神经电图和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B组SFI、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比A、C、D三组恢复均差(P<0.01),A、C、D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再生有髓纤维计数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神经断端对位正确时,无论是直接缝合还是用小间隙套管法修复,两者疗效一致;神经断端错位对合时,小间隙套管法修复的疗效优于神经直接缝合。  相似文献   

5.
天然生物支架材料在软骨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关节软骨缺乏再生能力,外伤或疾病引起的软骨缺损需利用软骨或其它材料修复。自体软骨来源有限,且容易造成供区缺损,应用受到限制。异体软骨曾广泛应用,但可引起免疫排斥反应,而导致细胞死亡及功能丧失。骨膜移植曾风行一时,但其存在远期效果不稳定的缺陷,使得人们不断探索更完善的修复方法。体外软骨细胞培养成功,引发人们尝试直接用软骨细胞修复软骨缺损。1968年,Chertman等将软骨细胞悬液注射到关节软骨缺损部位,结果表明:缺损为滑膜成纤维组织修复,镜下仅见少量新生软骨细胞结节。1977年,Green等以脱钙骨作为支架,并接种上软骨细胞,移植到缺损部位。虽未成功,可喜的是作者第一次提出:如能找到一种合适的支架材料,将软骨细胞接种于其上,即有可能形成良好的软骨组织修复。当前,在组织工程中开发为细胞培养支架的生物支架材料主要分为两类,即天然生物支架材料和人工合成的支架材料。天然生物支架材料具有细胞信号识别,促进细胞的黏附、增殖和分化、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等优点,显示出人工合成支架材料无可比拟的优势。本文就天然生物支架材料在软骨修复中的现状和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6.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创伤,发病率高f发达国家的SCI发病率为28.3~45人/百万人,年,我国发病率6.7人,百万人/年)、致残率高、治疗费用高(15.2~41.7万美元/人,第一年),且多发生于16~40岁的青壮年,给个人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脊髓损伤导致损伤平面以下神经功能破坏性的丧失,严重地影响了身体的各个系统,是骨科领域致残率,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在上肢神经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1例临床确诊为上肢单根神经损伤患者,根据超声检查分成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手术组(19例)均行神经探查修复术,并以术中探查结果为准计算术前超声的诊断符合率;保守治疗组(12例)和手术组术后均予口服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定期随访超声检查.结果 保守治疗组早期超声图像表现:神经走行弯曲,但神经外膜清晰可见,局部水肿.手术组术前超声图像表现:神经回声带连续性部分中断或完全中断,损伤区为无回声或低回声结构,神经近端直径增粗.手术组与超声诊断完全符合15例,符合率为78.9%;保守治疗组中10例神经功能恢复良好,2例保守治疗无效而行手术治疗.结论 高频超声检查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对临床治疗和随访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患者,女,49岁,车祸伤致左小腿及左手肿痛、出血伴活动受限4 h于2016年5月15日入院。查体示(图1 a,1b,1c):左小腿后侧可见开放伤口,由腘窝以下延伸,呈三角形,面积约20 cm×10 cm,伤口污染严重,可见肌肉肌腱外露,部分呈黑色,无活力;左小腿内侧、后侧、外侧皮肤呈脱套状,中段皮肤无感觉;足跟部可见约18 cm×10 cm皮肤脱套,左足背  相似文献   

9.
大面积创伤或难治性创面的临床治疗十分棘手,寻找合适的伤口敷料对伤口愈合十分重要。干细胞可分泌表达伤口愈合所必需的多种细胞因子,并能在三维(3D)支架材料中较长时间地生长增殖,维持其应有的结构和功能。将干细胞-3D支架复合物以湿润的敷料形式移植于皮肤创面,可显著提高干细胞移植效率,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并能减轻瘢痕形成。干细...  相似文献   

10.
周围神经的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创伤,治疗关键是在恢复神经连续性的基础上促进近端神经长入远端.神经生长速度的快慢与否决定了治疗的成败.FK506是一种被示品及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 Stration,FDA[美国])认证的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肝、肾等实体器官的移植.近年来研究证实FK506还能保护受损神经、促进其再生.将FK506应用于异体手移植发现受损神经生长速度约为1.7mm/d[1-3],快于目前的神经生长速度1mm/d.本文的目的 就在于将近几年FK506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断端间距对周围神经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较佳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方法.方法以SD大鼠坐骨神经为实验模型,观察神经切断后保留不同间隙修复后的神经再生情况.术后6周、8周处死大鼠,分别行电生理检测、腓肠肌湿重观察、组织学观察及神经轴突计数.结果保留3mm神经断端间隙时,各项检查结果均优于其他各组.结论保留3mm神经断端间隙,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最好,可有效地发挥神经再生的趋化作用,且对轴突再生速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诊断周围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的64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病理结果和超声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38例患者45支创伤性病变神经中,超声检查结果有38支与手术结果符合,占84.4%;在26例肿瘤性病变患者中超声提示肿物来源于神经16例,占约61.5%.其中四肢周围神经来源肿瘤15例,符合诊断的13例,占86.7%;非四肢周围神经来源肿瘤11例,符合诊断仅3例,占约27.3%.结论 高频超声在诊断四肢周围神经损伤上能精确判断损伤部位,较准确评估损伤的程度,能给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在周围神经肿瘤特别是发生于四肢的周围神经肿瘤的诊断上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正中神经损伤修复后运动皮层可塑性的变化过程.方法 SD大鼠35只,分为对照组和手术组,手术组又分为术后1 d和1周、4周、8周、12周、16周,每组5只,左侧肢体为损伤修复侧,将正中神经在内侧束分支以远2.0 cm处切断后缝合.通过皮层内微电极刺激技术,定量评价正中神经损伤恢复过程中运动皮层的可塑性变化.结果 正中神经屈指屈腕区运动皮层面积[(0.85±0.1)mm2,-x±s,下同].术后1 d、1周,对侧皮层正中神经屈指屈腕区被桡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位点占据,没有无反应位点出现;术后4周、8周和16周,运动皮层出现无反应位点;术后8周、12周,对侧皮层出现屈指屈腕位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周,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皮层内没有无反应位点出现.结论 成年大鼠正中神经损伤后其对侧运动皮层发生可塑性改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其机制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介绍22例上肢周围神经损伤后进行综合性康复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患者进行了包括营养神经药物、支具、物理治疗、运动训练和作业训练等一系列康复治疗措施。结果:22例中,优良率达到86%,有效率为95%。结论:神经损伤后不论是进行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同期采用康复治疗是提高疗效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医源性神经损伤及显微外科修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阐述医源性神经损伤的伤因、治疗和预防要点。方法:分析1982—1995年间,收治的18例医源性神经损伤的病史及随访记录。结果:伤因分为手术误伤,石膏或小夹板压迫,止血带伤和药物性损伤4类。12例采用神经松解,神经吻合,神经移植等手术治疗。疗效优者6例,良3例,优良率为75%(9/12)。6例采用保守治疗而愈。结论:医务工作者只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细致的操作技术,医源性神经损伤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体坐骨神经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将58只雌性Wistar大鼠分为二组,实验组: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将50只大鼠于T13水平切除左半侧脊髓10mm,再取右侧坐骨神经10mm移植到脊髓缺损处,近端接脊髓,远端接马尾,分别于术后2、4、6、8、12、22周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移植处坐骨神经、吻合口远端马尾神经、左后肢坐骨神经再生情况,并用摄像机记录患肢功能恢复情况。对照组:8只大鼠,于13水平切除左半侧脊髓10mm,不移植坐骨神经,观察脊髓缺损远端马尾神经和左右肢坐骨神经再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坐骨神经的轴突及髓鞘部分崩解,密度降低,无再生轴突形成。实验组术后4周电镜下偶见移植处坐骨神经髓鞘及轴突形成,术后8周光镜及电镜下可见较多细的有髓神经纤维,22周时接近正常;同时观察到左后肢坐骨神经再生;大鼠后肢功能部分恢复,肌力达3级。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有再生能力,周围神经移植修复脊髓损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神经生长因子促周围神经再生临床应用初步报告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促神经再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994年~1995年,对11例前臂及腕部神经断裂采用了模拟神经再生室的小间隙静脉桥接法,室内注入神经生长因子,外源性提高再生室内的神经生长因子浓度。结果:经过术后1年的随访观察,按照低位神经损伤恢复的评定标准,全部病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的再生(特别是感觉神经再生)有明显作用。临床采用再生室的小间隙桥接法室内注入神经生长因子,经轴突逆向运输达胞体而发挥作用。为神经生长因子临床应用提供一种有效、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甲基泼尼松龙对周围神经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甲基泼尼松龙对周围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及剂量选择。方法 28只成年SD雌性大,取股外侧切口,钳夹造成双侧坐骨神经损伤。创伤后1h起分别肌注不同剂量的甲基泼尼松龙或对照溶液,并间隔3h维持肌注,持续24h。按肌注剂量的不同随机分为大剂量组(首剂150mg/kg)、中剂量组(首剂30mg/kg)、小剂量组(首剂15mg/kg)和对照组(生理盐水与0.9%苯甲醛1:1混合液)。肌注后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记录术前及术后4周大鼠足印,测定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0;术后4周显露双侧坐骨神经测定神经传导速度(NCV);对取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行神经横切片组织学观察。结果 中、小剂量组SFI均值优于大剂量组和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中、小剂量组神经诱发电位引出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57.1%)(P<0.01);小剂量组NCV值优于其他三组,而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大剂量组大鼠均出现明显神经精神症状,有1只因感染死亡,3只4侧出现局部感染,其他三组未见明显异常。中、小剂量组神经横切片轴索再生情况优于大剂量组及对照组。结论 甲基泼尼松龙的全身应用可有效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但剂量选择不应过大,以减少感染及精神症状等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端侧缝合克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 研究将一有缺损神经的近端和远端与同一正常神经干行端侧缝合后,近端神经纤维沿该神经干克服缺损进行再生的可能性。方法 A组,将兔的左侧尺神经切除3cm,远近端均与正中神经干行端侧缝合,右侧以正常尺神经作为对照,B组,左侧神经处理同A组,右侧尺神经行同样长切除后进行神经移植作为对照,术后6个月通过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了解神经再生的可能性及再生质量。结果 在两组左侧,电刺激尺神经近段以及近侧端侧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