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脾胃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具有广泛的临床基础,脾胃病的中医证型临床上常见的有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脾虚气滞证等。随着辨证规范化研究的进展,脾胃病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的研究已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及肝胃不和证更是研究的热点。目前,许多专家学者结合临床上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拟就近年来关于脾胃湿热证这方面的研究进行概括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疾病证候分类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疾病和证候结合的诊疗模式已经成为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实践的主要模式。本研究结合疾病和证候两种分类方法,对疾病证候分类的原理进行了深入分析,阐释了疾病证候分类的方法及其生物科学基础,并且对于疾病证候分类在临床疗效评价、药效评价、安全性评价、新药研究开发、疾病研究的创新发现和疾病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方面的重要应用价值以实际应用举例法进行了论证,指出对疾病进行中医证候分类是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重要理论表现形式,是发扬中医学、创新生物医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疾病证候分类研究不仅表现为其理论的指导意义,更具有现实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决定于2008年11月在上海市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并同时举办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重点为肝病、内镜与胃癌)新技术新理论继续教育学习班。1征文内容消化内镜技术及其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脂肪肝、慢性肝炎与肝硬化等常见肝病的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消化道肿瘤中西医结合诊疗;脾胃学说及其临床应用;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包括食管、胃、肝、胆、胰腺等疾病)的基础研究、临床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经过多次专题会议讨论及问卷调查而制定,主要内容为慢性肾衰竭的概念与分期、西医诊治原则、中医基本证型、中医常见复合证型及其治疗原则,旨在为广大中西医结合肾病工作者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决定于2009年7月下旬在南宁市召开第二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并同时举办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重点为功能性胃肠病、炎症性肠病和消化内镜新技术临床应用演示)新技术新理论继续教育学习班。征文内容功能性胃肠病、炎症性肠病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治疗研究;HP相关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基础与治疗研究;脂肪肝、慢性肝炎与肝硬化等常见肝病的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消化道肿瘤中西医结合诊疗;脾胃学说及其临床应用;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包括食管、胃、肝、胆、胰腺等疾病)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与实践等。学习班招收对象中西医结合、中医或西医的消化专业医师、科研人员、  相似文献   

6.
<正>1背景眩晕是因患者对空间定位障碍出现外物或自身运动感,如旋转、晃动、偏斜等,常伴有恶心、呕吐。在中医学中眩晕是一个独立病种,而在西医学中眩晕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可由不同的疾病引起,分为前庭系统疾病和非前庭系统疾病两大类。本指南制定的范畴是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前庭系统疾病,不包括非前庭系统疾病。由于未检索到相关临床研究证据,还有一些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前庭系统疾病未纳入本指南,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根据眩晕类疾病的特点、中西医诊疗和临床研究现状,经课题组反复讨论,最终确定本指南按照症-病-证结合的方式制定,以指导中成药在临床中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7.
以临床实践数据为导向构建中西医结合临床指南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指南对于规范临床实践具有重要作用。循证临床指南强调证据的分级与评价,尤其重视随机对照试验(RCT),根据证据的级别和强度提出推荐意见。中医药诊治疾病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中西医结合更是以复杂干预为特点,按照现代医学研究证据制定临床指南的方法,对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指南的制定存在不完全适用的具体情况。本文即提出以临床实践数据为导向构建中西医结合临床指南,与循证临床指南互为补充,并结合初步的研究加以探讨,以期为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及现代医学临床指南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第二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近日落幕。会议讨论制定了16种消化病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及诊疗指南,将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要求的诊疗标准,公布和执行。  相似文献   

9.
<正>危北海教授是首届全国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传承博士后导师、首都国医名师。1959年危北海教授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投身于西医学习中医的伟大事业,并致力于开拓和建立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他在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理论、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和取得了丰硕成果。2019年为危北海教授西医学习中医、从事中西医结合消化工作60周年。危北海教授率先开展脾虚证本质研究,系统阐述脾虚理论的发展源流,发现脾虚证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决定于2008年11月在上海市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并同时举办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重点为肝病、内镜与胃癌)新技术新理论继续教育学习班。征文内容消化内镜技术及其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脂肪肝、慢性肝炎与肝硬化等常见肝病的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消化道肿瘤中西医结合诊疗;脾胃学说及其临床应用;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包括食管、胃、肝、胆、胰腺等疾病)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与实践等。征文要求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详细通讯地址、邮编。稿件请附800字论文摘要,尽可能以电子信件的形式将稿件传送(E-mail:shxhhy2008@yahoo.c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医学在中医药创新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几十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医药领域内的重大科学发现和重要的科研成果,无不与中西医结合密切相关,中西医结合医学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中医药学的进步和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以中医药学的存在为基础,没有中医药学,也就不可能有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药学的发展、创新需要科学、适用的方法学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应当有其普适性,借鉴西医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式有可能是现阶段中医药研究的一个捷径,但还应考虑中医药学的特点和自身规律。临床是中医药研究的基础,也是中医药发展、创新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型分布及证候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型的分布及中医证候特点,为建立中医证型辨证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慢性疲劳综合征近20年文献的研究,探讨其中医证候的临床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证候要素的提取,总结其分布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国内有关中医药辨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文献,应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对证候及证候要素进行频次分析。结果临床最常见的证候类型主要是心脾两虚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肝气郁结证、脾胃气虚证。病位依次为脾、肝、肾、心。临床病机特点以正虚为主,兼有虚实夹杂,正虚以气虚、血虚、阴虚为主;邪实以气滞、痰湿、瘀血为主。结论从证候要素入手进行中医证候的研究能够更好地统一、规范临床辨证,文献分析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中医"和法"在消化内科常见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01月到2014年01月本院收治的160例消化内科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和法"治疗,最后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胃炎、功能性肠胃病、肝硬化等疾病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消化内科常见病中应用中医"和法"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聚类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为该病的中医客观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根据课题组前期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病例报告表,记录四川地区8家子课题临床单位收集的1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K—means聚类分析的方法,探索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特征规律。结果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对1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候进行研究,结合专业知识,经专家讨论后,最终确定8类切合临床的证型,由多到少依次为脾胃湿热(326例,30.6%)、肝胆湿热(193例,18.1%)、肝脾湿热(158例,14.8%)、肝郁脾虚(92例,8.6%)、肝郁化热(89例,8.4%)、脾虚湿困(74例,7.0%)、湿热夹肝肾阴虚(73例,6.9%)及阳虚夹血瘀证(59例,5.5%)。结论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证型为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肝脾湿热、肝郁脾虚、肝郁化热、脾虚湿困、湿热夹肝肾阴虚及阳虚夹血瘀证。  相似文献   

16.
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研发的关键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西医学相比,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研发一方面需要遵循路径制定的基本原则,另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中脾虚证型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相互关系,并分析两者关联的内在病理机制。方法收集102例PCOS患者,检测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INS)等相关指标;测量腰围、体质量、身高及血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成脾虚组(50例)与非脾虚组(52例);按照MS的诊断标准,分成MS组(22例)与非MS组(80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MS组血清FINS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显著高于非MS组(P0.01);脾虚组FINS水平与HOMA-IR显著高于非脾虚组(P0.01);MS、脾虚与FINS水平、HOMA-IR水平皆呈显著正相关(P0.01);脾虚组的MS患病率显著高于非脾虚组(P0.05);脾虚与MS呈正相关(P0.05),但在控制FINS或HOMA-IR因素后两者相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虚证型PCOS患者是MS的高危人群,也是MS低龄化不可忽略的因素,其原因可能和胰岛素抵抗有关;及早诊治PCOS,尤其对脾虚型患者,对于防止MS等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病证关系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一个重大科学问题。“同病异证”的病证关系理论对中西医结合和中医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被曲解:过分强调患者个体间的差异,而忽略同一疾病患者的基本病变,弱化对患者共性改变的辨证和治疗。“同病类证”的病证关系理论则将“同病异证”和辨证“微观化”紧密结合,通过对发病机制的认识来挖掘中医的核心病机;对基本病变的分析来辨析中医的主证;以“方证相应”理论来确立主方,指导主证的治疗;同一疾病患者个体间的差异,则可辨为共同主证下的“类证”,并以主方为基础加减组成不同的“类方”治疗。“同病类证”较好地揭示了病和证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和发展了“同病异证”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和方法,是对中西医结合病证关系理论的重要创新。  相似文献   

19.
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西医疗效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中医及西医两种疗效评价方法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应用中的差异和特点。方法3个分中心共纳入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00例,分为2组:中药组104例采用中药注射剂联合辨证论治汤剂治疗,化疗组96例采用国际通用的化疗方案治疗,疗程均为6周。以包含临床症状、瘤体、卡式评分、体重、免疫功能评价的"中医治疗中晚期肺癌患者临床受益(疗效)评定标准"和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同步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按照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化疗组疗效明显优于中药组(P0.01);按照"中医治疗中晚期肺癌患者临床受益(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中药组优于化疗组,二组比较显示出有出现统计学意义的趋势(P=0.05);上述两种评价方法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结论"中医治疗中晚期肺癌患者临床受益(疗效)评定标准"与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相比更能反映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特色与优势,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新的医学模式形成的背景下,主观指标测评成为西医学新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在方法学上取得了较大发展,但面临着结果解释和综合评价的难题;中医学主观指标测评历来在临床实践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具有整体和辨证的特色,因此在临床意义判断和综合评价方面存在优势,但需要进一步标准化和规范化。借鉴西医学主观指标测评工具研制和科学性考核的规程,而建立基于中医证候理论的概念、域和概念框架,有望实现中西医学的优势互补,推动主观指标测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