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三柱重建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单发爆裂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 1月至 2009年 3月, 采用该术式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单发爆裂型骨折患者 30 例, 男 22例, 女 8例;年龄 17~58岁, 平均 36岁。手术采用后正中入路, 切除伤椎的一侧椎板、椎弓根及 关节突, 创建后外侧通道, 然后行椎体次全切, 椎间植入钛网或人工骨笼, 后路椎弓根内固定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随访时进行 X线和 CT检查, 比较术前、术后和随访时的伤椎高度、Cobb角、椎管狭窄分级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30例均获得随访, 平均随访 28个月(18~48个月)。手术后胸、腰椎生理曲度恢复满意, Cobb角及伤椎高度与术前相比得到明显改善;椎管狭窄分级, 术前 2级 8例、3级 22例, 术后均为 0级;神经功能明显恢复, 术后 Frankel分级: A级 1例、B级 1例、C级 3例、D级 9例、E级 16 例。结论 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及三柱重建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单发爆裂型骨折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并且具备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的优势, 为治疗不稳定胸、腰椎单发爆裂型骨折提供一个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手术入路的选择对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经后路和侧前方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4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24例,其中19例同时经椎弓根植骨椎体成形;经侧前方减压植骨Z-plate钛板内固定18例。观察两组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并评价复位及神经恢复情况。结果42例均获9~36个月随访。后路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小于前路组(P〈0.05),椎体前高丢失及Cobb角丢失后路大于前路(P〈0.05),后、前路术后Frankel分级各改善1.2级与1.8级。结论前、后路手术都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应依据椎管占位的程度和脊柱结构的综合稳定性选择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后路270°减压并脊椎三柱重建技术治疗重度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自2008年10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4例累及三柱的重度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均采用经后路270°减压并脊椎三柱重建技术治疗.结果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4~28个月,平均16.7个月;植骨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无假关节形...  相似文献   

4.
保留后柱稳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神经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保留后柱稳定性的减压方式配合内固定、植骨融合在胸腰椎新鲜爆裂骨折并神经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9例胸腰椎新鲜爆裂骨折并神经损伤行保留后柱稳定性的减压方式配合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其中男55例,女34例;年龄18~57岁,平均34岁。术前均呈不同程度的不完全性瘫痪。按Frankel分级,A级8例,B级32例,C级28例,D级21例。结果术后进行6~24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术后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者占89.9%(80/89),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为100%。无钛棒、螺帽和螺钉松动或断裂现象。结论应用保留后柱稳定性的减压方式配合脊柱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新鲜爆裂骨折并神经损伤,具有手术干扰小、创伤小、减压彻底、术后脊柱稳定性好、植骨牢固,融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前路支撑植骨治疗不伴神经症状的胸腰段陈旧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前路支撑植骨内固定治疗不伴神经症状胸腰段陈旧性骨折治疗效果,为胸腰段陈旧骨折的外科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陈旧性骨折患者2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5例,女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8个月(4个月~2年);年龄平均38岁(21~56岁)。均行前入路支撑植骨加前方或后方内固定术,全部患者随访时间在1年以上,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1年通过VAS评分对患者疼痛、通过X线片对后凸Cobb角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术前VAS评分为(7.0±0.7)分,术后2周为(1.0±0.6)分,术后1年为(1.2±0.6)分;术前后凸Cobb角为(15.0±2.4)°(8.0°~28.0°),术后2周为(3.0±1.6)°(-2.0°~9.0°),术后1年为(3.5±1.4)°(0.0°~12.0°)。VAS评分和后凸Cobb角术前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1例(95.5%)符合骨性融合标准,1例于术后1年截骨面未完全融合,但未出现内固定松动。结论:对于不伴神经症状而且后凸角相对较小(〈30°)的胸腰段陈旧性骨折选择前路支撑植骨加前方或后方固定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内固定钛网植骨重建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胸腰椎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67例,其中T11 5例,T12 27例,L1 25例,L24例,L32例,L44例.Frankel分级:A级14例,B级9例,C级19例,D级13例,E级12例.术前Cobb角平均30.0°±7.2°.结果 本组67例均顺利完成前路手术,平均手术时间4.8(3.5 ~6.0)h;术中出血平均800(380 ~3 000) ml,术中大出血4例,46例输血,平均输血600(400 ~2 400)U.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Cobb角平均3.0°±1.5°,椎体高度基本恢复.本组67例均获得随访,平均20(10~24)个月,Cobb角和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内固定物未见明显松动及断裂,无钛网移位,椎体间全部融合,无假关节形成.术后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13例,C级4例,D级18例,E级30例.术后并发症:腹胀25例,神经根症状5例,胸膜破裂与气胸2例,脑脊液漏1例,经对症处理后均恢复. 结论 运用前路减压、钛网重建治疗胸腰椎骨折可直视下充分减压,矫正畸形,脊髓神经功能可获得良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interbody fusion,TIF)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价值.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应用TIF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2~54岁,平均(37.8±9.5)岁.损伤节段:T11,12 2例,T12L15例,L1,22例,L2,3 1例,L3,41例.均为AO分型B型骨折.胸腰椎损伤分类及严重度评分(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TLICS)为7~10分,平均(9.2±0.87)分.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B级3例,C级4例,D级3例,E级1例.术后随访时评估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改善和矢状面Cobb角矫正及维持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130~170 min,平均(147.3±11.9) min;术中出血180~650ml,平均(369.1±110.2) ml.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26个月,平均(20.2±4.3)个月.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X线片提示内固定无松动、断裂、融合器移位等情况,骨折节段稳定.9例患者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改善.术前矢状面Cobb角-21.2°~3.2°,平均-10.3°±7.8°;末次随访时-7.9°~17.2°,平均1.2°±7.4°,Cobb角明显矫正,随访期间无明显丢失.结论 应用TIF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在畸形矫正、神经功能改善、植骨融合和内固定稳定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后路侧前方减压椎体重建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重度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7年8月至2010年3月采用经后路侧前方减压椎体重建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24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男19例,女5例;年龄24~53岁,平均38.3岁.经后路单侧行椎体次全切除、脊髓减压、钛网支撑植骨重建前中柱并行椎弓根钉内周定.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学会(ASIA)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估,通过X线片及CT片评估骨折复位、减压及骨融合情况.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为2.9h;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220 mL.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4.3个月)随访.其中2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患者植骨均获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固定节段椎体间生理曲度基本恢复正常,伤椎Cobb角矫正为15°~ 28°,平均21.7,椎管容积无明显丢失.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后路侧前方减压椎体重建短节段固定治疗重度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减压彻底及脊柱三柱即刻稳定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中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7例无神经损伤的中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固定结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手术前后Cobb角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手术时间75-100 min,平均85 min;术中出血量50-150 ml,平均80 ml;术后X线片示Cobb角平均矫正23.2°,术后VAS评分为(1.7±0.6)分。随访12个月后显示Cobb角平均丢失约2.2°,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或邻椎骨折。结论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固定结合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中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多发半椎体脊柱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6月至2012年12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9例胸腰椎多发半椎体畸形患儿,其中3例胸腰椎有3个半椎体畸形、6例有2个半椎体畸形,共计21个半椎体;完全分节型14个、不完全分节型7个。均行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术前、术后和定期随访时拍摄站立位脊柱正侧位片,测量冠状面侧凸Cobb角及矢状面后凸Cobb角。结果全部患者获随访7~52个月(平均24.8个月)。手术时间210~450 min (平均326 min),术中出血量1200~3800 mL(平均1950 mL)。冠状面侧凸Cobb角由术前的(47±10)°矫正至术后的(14±4)°,矢状面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28±4)°矫正至术后的(11±4)°,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和矢状面矫形丢失不明显。1例术中出现硬脊膜撕裂致术后脑脊液漏,延长伤口引流时间后痊愈;1例术后出现神经根性分布一侧下肢麻木、胀痛,随访3个月症状消失。术后6个月随访9例患者均获得植骨融合,无一例发生感染、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结论对于胸腰椎多发半椎体脊柱畸形,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徐跃根  杨亚东  刘师良 《中国骨伤》2009,22(12):938-940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椎间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2月至2007年3月,共收治脊柱结核患者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45.3岁。病变部位为胸腰段,2个椎体3例,3个椎体17例,4个椎体1例,皆有后凸畸形,平均Cobb角(28.0±9.7)°。术前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B级3例,C级5例,D级1例,E级12例。术前应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抗痨及全身支持治疗,手术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前路病灶清除、前后路植骨融合术,术后继续化疗9~12个月。术后随访,观察脊髓功能改善情况,根据术前、术后X线片分析植骨融合情况及脊柱Cobb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1~6年,平均2.5年,末次随访时平均Cobb角(9.8±3.3)°,平均矫正17.2°,术前、术后比较,P〈0.01,植骨均融合。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C级1例,D级3例,E级17例。结论:胸腰段脊柱结核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可有效纠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获得良好的骨性愈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后路脊柱前中柱次全切三柱重建术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6例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行此手术.采用ASIA分级对神经功能评估.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压缩率、脊柱局部Cobb角、椎管矢状径侵占率,评估复位、减压及融合情况.结果 术后血气胸、脑脊液漏各1例,均治愈.平均随访17.8个月,无其他并发症.神经功能除A级外均有1~2级的恢复.伤椎前缘压缩率、脊柱局部Cobb角、椎管矢状径侵占率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较术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该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减压彻底,能有效重建脊柱三柱结构,防止复位丢失及内固定失败,是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行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九江市中医院和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无需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经多裂肌间隙入路30例(观察组)、后正中传统入路3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Cobb角矫正率、椎体高度矫正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等指标。结果两组术后Cobb角矫正率、椎体高度矫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后正中传统入路相比,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手术和住院时间短、手术创伤轻微、术后腰痛症状改善明显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短节段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20例(A组),传统后正中入路25例(B组),分别记录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后疼痛感觉程度评分(VAS)、Cobb角矫正率、椎体塌陷矫正率指标,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骨性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钉断棒;A组与B组的手术时间[(88±17)min vs(105±14)min]、出血量[(121±24)ml vs(230±31)m1]、术后引流量[(66±28)ml vs(250±45)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伤椎Cobb角矫正率[(82.3±1.58)%vs(83.5±3.71)%)],椎体坍塌矫正率[(88.22±3.18)%vs(87.19±2.16)%],术后VAS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手术具有创伤小、入路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它符合现代微创理念,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5.
关月红  吴健  沈玄霖 《骨科》2014,5(2):88-90,94
目的对比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术后康复锻炼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8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90例,随机分为两组:肌间隙入路组及传统后正中入路组,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结合术后康复锻炼治疗,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耐受腰背肌锻炼时间、术后下地时间以及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术后半年及1年随访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和术前、术后及末次Cobb角的变化。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组除1年随访JOA评分外其余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入路(P〈0.05),两组术后与术前Cobb角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骨折,能早期康复锻炼,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耐受好,腰背痛发生少等优点,是一种实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前路减压重建治疗前中柱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重建治疗前中柱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评估该方法的术中术后情况。方法:2001年5月至2006年10月运用前路减压重建治疗前中柱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20-63岁,平均40.5岁。损伤节段:T101例,T11 2例,T129例,L1 13例,L2 7例(1例伴有L1轻度压缩骨折),L3 2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9例,C级12例,D级11例,E级1例。术前Cobb角21°~44°,平均27.0°±6.5°。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并随访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4.5个月(3~60个月)。手术时间平均(178±65)min,术中出血量(1750±950)ml,自体血回输量(950±750)ml。术后1例患者出现左侧血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后愈合。1例术后出现乳糜漏,经引流换药后痊愈。1例患者主诉取髂骨区轻微疼痛。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满意,矢状面畸形矫正,Cobb角矫正至3.0°±1.5°。随访中无明显的后凸角和高度丢失。无内固定松动移位。骨折全部获得融合,无假关节形成。结论:运用前路减压重建治疗前中柱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能够Ⅰ期直视下完成减压重建,矫正矢状面畸形,疗效确切。术中运用自体血回输可以减少输血量,有效地保障手术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7.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对比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上的疗效。方法 2003年5月~2009年1月,行单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50例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或爆裂性骨折但无神经症状不需行椎管减压的患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n=25):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和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等资料。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手术时间、术后Coob角矫正率及椎弓根钉置入准确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间隙入路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上明显少于传统入路组;肌间隙入路组在VAS评分、血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升高程度上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在治疗不需减压的胸腰椎骨折上,具有创伤小、对椎旁肌的损伤少及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复位内固定联合椎间椎体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经伤椎后路复位短节段内固定、椎间椎体内植骨治疗2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正、侧位X线片评判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恢复及内固定失败和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2个月。未见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伤椎及椎间植骨均获骨性愈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术后1周为95.1%±3.2%,末次随访时为93.9%±3.6%,均较术前39.6%±10.3%明显改善(P0.01)。损伤节段后凸Cobb角:术后1周为12.2°±2.9°,末次随访时为12.9°±3.5°,均较术前(33.7°±6.2°)明显恢复(P0.01)。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联合椎间及伤椎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重建了椎间和椎体的稳定性,有助于减少术后内固定失败及矫正丢失。  相似文献   

19.
后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重建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重建、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1例胸腰椎椎体爆裂骨折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重建、椎弓根内固定。结果术后无神经症状加重及新的神经症状出现,伤椎Cobb角5°~15°(7.8°±0.5°),X线脊柱序列基本正常。11例均获随访,时间4~30个月。末次随访时ASIA神经功能分级:B级3例均恢复至C级;C级6例恢复至D级5例、E级1例;D级2例均恢复至E级。结论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重建、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神经功能恢复满意,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