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中医辨证分型与TNF-α、IFN-γ水平的相关性,为CAA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化依据。方法选择90例患者(脾肾阳虚型、肾阴阳两虚型、肝肾阴虚型各30例),以1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TNF-α、IFN-γ分泌水平;RT-PCR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TNF-α、IFN-γmRNA表达水平。结果患者血清、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TNF-α、IFN-γ分泌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P<0.01);患者三组按照脾肾阳虚组、肾阴阳两虚组、肝肾阴虚组顺序,其TNF-α、IFN-γ水平逐渐升高,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0.05);TNF-α、IFN-γmRNA表达水平,脾肾阳虚组最低,肝肾阴虚组最高,而肾阴阳两虚组介于两者之间。结论TNF-α、IFN-γ可以作为CAA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咽炎的疗效。方法:将慢性咽炎患者160例辨证分为:肺肾阴虚、痰瘀互结、气血两虚、脾肾阳虚4个证型。结果:160例中痊愈83例,好转58例,无效19例,有效率88.0%。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咽炎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3.
59例多发性硬化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免疫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多发性硬化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免疫学功能差异。方法 对59例多发性硬化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分为肝肾阴虚型(40例)及阴阳两虚型(19例),并比较两证型患者之间发病年龄、复发次数、病程长短、核磁共振、诱发电位以及免疫学差异。结果 阴阳两虚型患者发病年龄显著晚于肝肾阴虚型(P〈0.01);阴阳两虚型患者(12例)脑脊液白蛋白水平高于肝肾阴虚型患者(26例,P〈0.05);肝肾阴虚型患者的发病次数和阴阳两虚型的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血脑屏障指数有升高趋势(P值分别为0、056,0.074,0.093)。结论 多发性硬化患者肝肾阴虚型与阴阳两虚型两型之间可能存在免疫学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中医量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制订DPN中医证候问卷,调查156例患者,所得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和聚类分析。结果出现频率较高的中医症状条目依次为四肢麻木、刺痛、皮肤瘙痒、脉涩、烧灼感、周身乏力、口干咽燥、气短懒言、舌底脉络曲张、视物模糊等;中医证型聚类分布为脾气亏虚、瘀血阻络49例(31.4%);脾肾阳虚、瘀血阻络57例(36.5%);肝肾阴虚、瘀血阻络29例(18.6%);热瘀交阻21例(13.5%)。结论 DPN患者中医证型以瘀血阻络为主,分为脾气亏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热瘀交阻证。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17例肾小球疾病患者经中医辨证,分为肾阴虚、肾阳虚、阴阳两虚三种类型。同时测定其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脂蛋白电泳。其中76%的病例并发高脂蛋白血症,并可鉴别为三种表型(即Ⅱ_a、Ⅱ_b 及Ⅳ型)。肾阴虚者多表现为Ⅱ_a 型,肾阳虚者多表现为Ⅳ型,阴阳两虚者以Ⅱ_b 型较多。从上述病例中选出了61名肾病综合征患者,进行同样分析后发现肾阴虚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肾阳虚患者(P<0.05),而甘油三酯则显著低于后者(P<0.001)。阴阳两虚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均有明显升高。提示血脂分析可以作为肾脏疾病中医辨证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不同中医分型的血液实验室检查特点以及辨证用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7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按照中医分型标准将患者分为肾阳虚型、肾阴虚型和肾阴阳两虚型,观察不同证型患者实验室指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1肾阴虚型患者WBC、RBC明显高于肾阳虚型以及肾阴阳两虚型(P均0.05);肾阳虚型、肾阴虚型和肾阴阳两虚型Plt呈依次递减,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b水平肾阳虚型明显低于其他2组(P均0.05)。2肾阳虚证患者CD3+、CD8+明显低于肾阴虚型及肾阴阳两虚组,而CD4+与CD56+16明显高于肾阴虚型以及肾阴阳两虚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肾阳虚型髂骨部位骨髓增生明显减低(P0.05),胸骨增生活跃与减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阴虚型胸骨部位增生活跃明显(P0.05),髂骨部位增生活跃和增生减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两虚型胸骨和髂骨两处骨髓增生均明显减低(P均0.05)。4应用补肾中药治疗肾阳虚型效果最明显,有效反应率为83%,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肾阴虚型治疗效果最差,有效反应率为66%。结论不同中医证型患者具有不同临床特征,治疗效果不一,需要根据患者病情演变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拟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中医证型。方法选择拟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386例,在术前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386例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比例:心血瘀阻型(262例,67.88%)〉痰阻心脉型(51例,13.2l%)〉气阴两虚型(47例,12.18%)〉心肾阴虚型(26例,6.74%),男性以心血瘀阻型和痰阻心脉型多见,女性以气阴两虚型和心肾阴虚型多见;年龄〉165岁与气阴两虚型和心肾阴虚型相关;吸烟量与痰阻心脉型相关。结论拟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前中医辨证分型以心血瘀阻为主,性别、年龄≥65岁、吸烟量与证型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中医证候评分标准表与Kupperman Index(KI)的比较研究,探索适用于中医临床证候观察和疗效评估的客观标准。方法:以肾立论对围绝经期综合征辨证分型,分为肾阴虚型、肾阳虚型、肾阴阳两虚型、肝肾阴虚型并口心肾不交型等证,据此设立中医证候评分标准表对本病进行观察,并观察其与Kupperman Index(KI)的相关性。结果:根据辨证,75例病例中以肝肾阴虚型最多,依次为肾阴阳两虚型,心肾不交型,肾阴虚型,没有单纯肾阳虚型者。对于同时测定的中医证候评分标准表与Kupperman Index(KI)。二者的相关性显著。其中潮热汗出、感觉障碍、眩晕、皮肤蚁走感为各证型的共性;肝肾阴虚型中性生活困难最多见,心肾不交型中失眠最多见,肾阴阳两虚型中骨关节痛最多见,烦躁易激动在肝肾阴虚型、心肾不交型、肾阴阳两虚型三型中差异不大。KI评分在肝肾阴虚型、肾阴阳两虚型、心肾不交型之间没有差异,但此三者与肾阴虚型均有差异。围绝经期综合征证型的分布与是否绝经关系密切。结论:根植于中医基础理论的中医证候评分标准表具有中医辨证的特色,无论在总分相关性还是具体症状体现上,均与KI有很高的一致性,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中医药诊断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证候及疗效评定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hronicaplasticanemia,CAA)肾阳虚和肾阴虚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雄激素受体(androgenreceptor,AR)、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receptor,GR)水平及相关内分泌激素与正常人群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并探讨CAA患者中医证型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方法:(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CAA肾阳虚和肾阴虚患者治疗前AR和GR水平及肾阳虚患者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的AR和GR水平;(2)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法及放射免疫法检测CAA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血浆中甲状腺激素类、性激素类及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垂体-肾上腺轴激素水平。结果:(1)CAA肾阳虚和肾阴虚患者治疗前的AR、GR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或P〈0.05)。CAA肾阳虚患者治疗前AR、GR表达水平显著低于肾阴虚患者(P〈0.05或P〈0.01)。肾阳虚患者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AR、GR表达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2)CAA患者FT3、FT4、睾酮水平较正常组均有下降(P〈0.01或P〈0.05),经治疗后,有明显上升趋势,统计学无差异(P〉0.05);肾阳虚患者FT4、皮质醇、睾酮水平显著低于肾阴虚患者(P〈0.05)。结论:检测CAA患者外周血AR、GR表达水平及相关内分泌激素等水平可能成为中医证型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动态监测病情及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症候学前瞻性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下简称慢重肝)症候学特点,探讨慢重肝的病因病机、病性、病名及辨证分型。方法:前瞻性观察慢重肝患者症状体征、脉象、舌象,辨证分型,并与慢性乙型肝炎(下简称慢乙肝)患者进行比较,分析慢重肝症候学特点。结果:1慢重肝常见症状体征:身目发黄、尿黄、倦怠乏力、面色晦暗、食欲减退、食少、腹胀、性欲减退、口干口渴、肝掌、腰膝酸软、恶心、烦躁、两目干涩、下肢水肿、大便粘滞不爽、头昏、口粘不爽等。2舌象特征:舌质多暗或暗紫、舌红;苔多厚或,和腻、苔色多黄或白;舌下静脉多增宽或曲张;部分患者出现舌体胖或瘦。3最常见单脉象:滑脉、沉脉、弦脉、数脉、濡脉、细脉、弱脉、实脉、涩脉。4辨证分型:慢重肝最常见邪实证型为肝脾血瘀(56.5%)、水浊内停(41.5%)、湿浊困阻(37.3%)、阴毒内结(27.6%)、阳毒内盛(21.5%)、湿热并重(19.2%)、血热证(11.9%);本虚证型为肝肾阴虚(50.0%)、脾气虚(33.4%)、肾气虚(29.6%)、肝阳虚(25.7%)、脾肾阳虚(22.3%)、肝气虚(20.7%)。结论1病因病机:内因考虑肝肾阴虚、阴血不足、脾肾阳虚、阴阳两虚;外因主要考虑为:湿浊(热)毒、淤毒。病机较为复杂,可概括为:病情迁延日久,气血阴阳亏损,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而生湿浊,或湿浊之邪乘虚而入,阻碍气血,郁久生热,泛溢肌肤。病性属本虚标实。2中医病名首选“黄疸”,可参照臌胀、积聚、血证、厥证等病名。3基本证型:肝脾血瘀、阴毒内盛、阳毒内盛、肝肾阴虚、肝脾肾气虚、肝脾肾阳虚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IgA肾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中医证型与主要预后指标的关系,为中西医结合诊治本病的规范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156例IgA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学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根据《慢性肾炎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探讨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与主要预后指标的关系。结果肝肾(气)阴虚证81例(51.92%),其次为阴阳两虚证56例(35.90%)和脾肾(气)阳虚证19例(12.18%);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肾阴(气)虚证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脾肾(气)阳虚证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脾肾(气)阳虚证的大量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高尿酸血症的发生概率显著高于阴阳两虚证与肝肾(气)阴虚证(P〈0.05,P〈0.01),且脾肾(气)阳虚证的尿蛋白、血压、血肌酐、血尿酸水平均高于阴阳两虚证与肝肾(气)阴虚证(P〈0.05,P〈0.01);阴阳两虚证中各因素的发生概率及数值均高于肝肾(气)阴虚证(P〈0.05,P〈0.01)。结论肝肾(气)阴虚证是IgA肾病的主要中医证型,中医证型与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高尿酸血症等预后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廖怀章  孙江波  刘绪银 《中医正骨》2010,22(12):16-20,22
目的:探讨湖南邵阳地区汉族人群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候特征。方法:按事先确定的病例选择标准选择患者,对其进行辨证分析,所得结果采用统计软件进行频次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①464例患者共有83种症状和异常舌脉,其中腰背酸软、腰背酸痛、肢酸软痛、腰背冷、疲乏少力、动作迟缓、反应迟钝、齿松、健忘、目干涩、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舌质暗红、舌有瘀斑、舌苔薄白、舌苔少、脉细弱、脉弦、脉细涩聚为1类,其余为2类。②对各复合证候进行聚类分析:阳虚血瘀、阳虚寒凝、阴虚髓亏、阴虚血瘀、阳气滞血瘀、气虚血瘀聚为1类,其余为2类。③男性患者较早出现湿阻、寒湿、阳虚证,女性患者较早出现气滞与阴虚证。④对脏腑定位进行聚类分析,肾、肝肾、脾肾为1类,其余为2类。⑤主要证候出现频次依次是:肝肾(包括心)阴虚血瘀105例、阴虚髓亏81例,肾(包括脾、肺、肝、心)阳虚髓亏73例、气虚血瘀73例、阳虚血瘀51例,痰湿瘀阻27例,气滞血瘀54例。结论:湖南邵阳地区汉族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候以虚、瘀为主,病位主要是肾、肝、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金匮肾气丸及其拆方(补。净阳、补肾阴、阴阳双补)对雌性肾阳虚大鼠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5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补阳组、补阴组、双补组,每组各11只。除正常组外,在大腿内侧肌肉丰厚处消毒后注射氢化可的松25mg,(kg·d),连续12天。成模后第13天起各干预组按1mL/100g灌胃给药,每天1次,补阳组(补阳方,2.75g/kg)、补阴组(补阴方,6.25g/kg)、阴阳双补组(金匮肾气丸,6.75g/kg),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干预20天。干预结束后第2天眼眶取血,ELISA法检测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含量。计算子宫、卵巢脏器指数(visceraindex,VI),观察病理改变。结果双补组肾阳虚雌性大鼠一般状况改善,正常、模型、补阳、补阴、双补组体重增加分别为(35.0±12.5)、(16.7±7.4)、(20.2±6.9)、(18.3±3.6)、(29.4±12.2)g;子宫V1分别为(183.4±11.6)、(144.0±6.5)、(158.7±6.3)、(152.1±6.9)、(172.8±8.1)mg/100g;卵巢V1分另1为(32.9±2.4)、(22.6±1.1)、(25.0±1.4)、(23.0±0.4)、(31.4±3.3)mg/100g。与模型组比较,补阳组及双补组大鼠体重、卵巢VI增加(P〈0.05,P〈0.01),各给药组子宫V1增加(P〈0.05,P〈0.01)。与两个拆方组比较,双补组各指标增加(P〈0.05,P〈0.01)。补阳组及双补组大鼠E。P水平提高(P〈0.05,P〈0.01)。正常、模型、补阳、补阴、双补组E,水平分别为(22.1±9.4)、(9.8±3.0)、(11.3±2.2)、(10.5±0.8)、(16.0±5.5)pg/mL;P水平分别为(14.6±7.5)、(4.3±1.8)、(8.3±2.8)、(5.9±2.9)、(9.5±3.4)ng/mL。与两个拆方组比较,双补组E:水平提高(P〈0.05,P〈0.01)。与补阴组比较,双补组P水平提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双补组各级卵泡数增多,病理性囊性卵泡数减少(P〈0.01)。补阳组及补阴组可见初级卵泡、次级卵泡,成熟卵泡较少。双补组各级卵泡总数明显多于补阳组及补阴组(P〈0.05),病理性囊性卵泡明显少于补阴组(P〈0.05)。结论对于肾阳虚证,金匮肾气丸及其拆方所代表的不同补肾法均能不同程度改善受损的卵巢功能,但单一的补阳法或补阴法效果不佳,阴阳双补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聚类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为该病的中医客观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根据课题组前期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病例报告表,记录四川地区8家子课题临床单位收集的1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K—means聚类分析的方法,探索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特征规律。结果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对1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候进行研究,结合专业知识,经专家讨论后,最终确定8类切合临床的证型,由多到少依次为脾胃湿热(326例,30.6%)、肝胆湿热(193例,18.1%)、肝脾湿热(158例,14.8%)、肝郁脾虚(92例,8.6%)、肝郁化热(89例,8.4%)、脾虚湿困(74例,7.0%)、湿热夹肝肾阴虚(73例,6.9%)及阳虚夹血瘀证(59例,5.5%)。结论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证型为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肝脾湿热、肝郁脾虚、肝郁化热、脾虚湿困、湿热夹肝肾阴虚及阳虚夹血瘀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logistic回归及判别分析来归纳亚健康性失眠阴虚火旺型症状要点。方法:将通过中医证候调查问卷收集413例亚健康失眠患者,对证属阴虚火旺型197例亚健康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分别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及判别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提取的症状为:心烦懊恼、目赤、口苦、口干咽燥、耳鸣、盗汗、面色少华、神疲体倦、腰膝酸软和小便黄。并建立中医证型预测模型,且预测模型的一致率为81.84%,即理论判别与实际资料的总吻合率为81.84%。入选判别函数的症状则为:五心烦热、耳鸣、小便黄、目赤、盗汗、口干咽燥、大便结、神疲体倦、心烦懊恼、面色少华、口苦及心悸。回代法计算的判别一致率为81.1%。结论:阴虚火旺型的症状主要包括:目赤、口苦、心烦懊恼、耳鸣、口干咽燥、盗汗。利用logistic回归和判别分析归纳本证具有较高的吻和性,可提高亚健康失眠阴虚火旺型中医诊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痛风病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期、急性关节炎期和间歇期中医证素分布情况,总结归纳痛风病的病机。方法:本研究通过对100例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期患者、69例痛风急性期患者和72例痛风间歇期患者进行中医证候问卷调查,应用因子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归纳各期证素分布情况。结果: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期的主要证素为湿热证(36%)、阴虚证(30%)、痰湿证(19%)、气虚证(9%)及阳虚证(6%)。急性关节炎期主要证素为痰湿证(29%)、湿热证(26.1%)、阴虚证(23.2%)、阳虚证(11.6%)、血瘀证(7.2%)及气虚证(2.9%)。间歇期主要证素为阴虚证(36.1%)、湿热证(23.6%)、阳虚证(18.1%)、痰湿证(15.3%)、气虚证(9%)。结论:痛风为虚实夹杂之讧,早期及急性期以痰湿热为主,反复发作,病情迁移,则正虚加重,以阴虚、阳虚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补肾生血法对CAA患者骨髓细胞外调节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将60例CAA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为肾阴虚型33例,肾阳虚型27例,均予以补肾生血之中药补髓生血颗粒治疗,另取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方法(Western-blot)观察CAA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单个核细胞ERK1、ERK2的蛋白水平表达。结果:CAA患者治疗前骨髓单个核细胞ERK1、ERK2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经补肾中药治疗后,ERK1、ERK2表达均有所上升(P均0.05);治疗后肾阳虚型的ERK1、ERK2上升程度均较肾阴虚型明显(P均0.05)。结论:C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ERK1、ERK2均表达异常,提示ERK信号通路异常与CAA发病相关,补肾中药可能通过调节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ERK1、ERK2的表达来改善CAA骨髓造血功能,且存在中医证型的疗效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类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高血压病的中医证类分布规律,了解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在高血压患者中的权重,并分析各相关发病因素与证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5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在高血压发病中居首位(44.6%),其次为肾阴亏虚证类(8.6%),瘀血阻络证类(7.2%),气血亏虚证类(5.8%),风痰上扰证类(4.4%),阴虚血瘀证类(3.8%),气虚血瘀证类(3.4%),阳虚血瘀证类(2.4%),阳虚痰瘀证类(2.4%),气阴亏虚证类(2.2%),肾阳不足证类(2.0%),阴亏痰瘀证类(1.8%),肝郁痰瘀证类(1.6%),肝阳上亢证类(1.6%),气虚痰瘀证类(1.2%)和阴阳两虚证类(0.4%)。同时,除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外,男性更易患肾阴不足证类,女性更易患瘀血阻络证类和气血亏虚证类;中青年患者肾阴不足证类患病率明显高于老年患者;病程延长则患瘀血阻络证类和肾阳不足证类的机率增加;超重者患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的整体机率增加;高脂血症者患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风痰上扰证类和肝阳上亢证类的机率明显增加。结论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为高血压病的主要多发证类;不同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饮酒、吸烟、病程、血压控制情况与中医的证类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中医证素分布与组合的特征,指导中医临床辨证.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要求,制定《高血压病临床调查表》,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调查并建立证素研究数据库,应用因子分析得出高血压病的中医证素,并进行统计描述.结果 因子分析得到7个公因子,分别是:F1(血瘀证素)、F2(阳虚证素)、F3(痰浊证素)、F4(阳亢证素)、F5(气虚证素)、F6(血虚证素)、F7(阴虚证素).7个证素出现的频次和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血瘀51 (45.95%)>气虚48 (43.24%)>阴虚36 (32.43%)>阳亢31 (27.93%)>痰浊29(26.13%)>阳虚28 (25.23%)>血虚12 (10.81%);证素组合情况以2个证素相兼最为常见,占60.4% (67/111);其次是单证素,占21.6%(24/111);3个证素相兼占16.2%(18/111);4个证素相兼占1.8% (2/111).结论 高血压病的主要中医证素是血瘀、气虚、阴虚;证素组合情况以2个证素组合最常见,其中又以阴虚+阳亢的组合所占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