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分析2010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统计2010年8-12月我院收治47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巢式PCR方法扩增并鉴定感染患者的登革病毒血清型别。结果:患者临床特征为发热(100%)、头痛(44.7%)、肌肉痛(55.3%)、骨关节痛(19.1%)以及皮疹(59.6%),实验室特征为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减少(80.9%、63.8%)以及肝脏转氨酶升高(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分别为23.4%和36.2%);巢式PCR结果提示14例患者为DENV-4感染,6例为DENV-2感染。结论:2010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患者症状典型、病情较轻,流行型别是DENV-4和DENV-2,DENV-4均为本土病例有输入及本土病例  相似文献   

2.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是当今人类流行最广的虫媒病毒病之一,其主要媒介是伊蚊。具有典型的地方性、季节性、突然性、传播快、发病率高、病死率低的流行特征。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剧烈头痛、眼眶痛、极度疲乏,部分患者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我院于2006年9月至10月收治了6例自境外输入性登革热患者,经认真的临床观察治疗和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及时控制了病情的发展,无一例病情恶化及并发症的发生,亦无一例发生二次感染的病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6例患者平均住院12天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16例重症登革热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2007年5—11月对16例重症登革热患者实施治疗护理。结果患者全部痊愈出院,未发生交叉感染,半年后随访良好。结论登革热病患者除了具有传染性外,病情重,同时存在多种脏器损害,应做好消毒管理工作,防止传染源播散,同时应调整患者机能状态,提高患者全身抗感染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马敏  马晓  徐明  陈小英  杨思嘉 《疾病监测》2021,36(9):906-909
  目的   调查浙江省宁波地区登革热疫情前后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变化,为抗药性治理和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登革热疫情发生前(2018年)在宁波市辖10个县(市、区)采集白纹伊蚊幼蚊,疫情发生后(2019年)在登革热旧疫点采集白纹伊蚊幼蚊。采集的幼蚊在实验室繁殖1~2代,分别采用浸渍法和接触法测定幼蚊和成蚊抗药性。  结果   2018年,白纹伊蚊幼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残杀威、敌敌畏和双硫磷的抗性倍数分别为45.43、18.85、4.81、1.55和4.13,2019年抗性倍数分别为82.00、29.43、7.14、3.27和6.25。 将白纹伊蚊成蚊暴露于0.4%高效氯氰菊酯、0.1%溴氰菊酯、3%氯菊酯、0.05%残杀威和0.5%马拉硫磷各1 h,2018年试虫24 h死亡率分别为98.33%、83.33%、88.52%、95.24%和76.67%,2019年试虫24 h死亡率分别为98.89%、92.22%、98.89%、100.00%和98.89%。  结论   宁波地区白纹伊蚊幼蚊对测试的杀虫剂均产生了抗药性,且较登革热疫情前有了较大提高,而成蚊对测试的杀虫剂则相对敏感,抗药性未出现明显提高。 幼蚊和成蚊对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并不一致,蚊虫防控应根据不同虫态的抗药性采取相应杀虫剂使用策略。  相似文献   

5.
福州地区2000-2003年登革热疫情监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艳  徐珊  杨建娜  陈敏红 《疾病监测》2004,19(12):445-448
目的分析福州地区2000—2003年登革热疫情监测结果,为控制登革热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各区、县正常人群血清检测登革热抗体;捕捉白纹伊蚊分离登革病毒;调查媒介白纹伊蚊布雷图指数。结果正常人群血清登革热抗体阳性率逐年下降,分别为4.9%,0.4%,0,0。各监测点年平均布雷图指数均超过5,分别为17.7、9.6、8.3、8.1,且晋安、长乐两地7月份的布雷图指数超过了200结论4年来仅发现3例登革热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系境外感染。人群免疫力下降,布雷图指数相对较高,一旦有传染源输入,极可能导致登革热流行,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6.
何剑峰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9):3462-3464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V)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DENV有4种血清型(DENV1~4),感染DENV后可发生登革热、登革出血热(DHF)或登革休克综合征(DSS)[1]。登革热是一个古老的传染病,早在16世纪就有类似病症的描述记载[2],它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非洲、美洲、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重症登革热患者的护理过程,为提高重症登革热的护理质量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重症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椐重症登革热患者的临床特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121例重症登革热患者老年及二次感染患者增多,都有明显的中毒症状,以血小板减少(94%),白细胞减少(82%),明显的出血倾向为主,其中并发严重出血63例(52.1%),发生休克66例(54.5%)。并发急性心肌炎56例(46.3%)。结论针对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重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到及时干预,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疾病的治愈率,重视出院后的健康教育,预防再发感染。  相似文献   

8.
登革热(dengun fever,DF)、登革出血热(dengun hemorrhagic fever,DHF)是由登革病毒(dengunvirus,DV)引起的一种古老而有广泛分布的急性虫媒传染病,近年来在热带、亚热带国家及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及台湾地区时有暴发流行。由DV导致的隐性感染、DF、DHF、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n shock syndrome,DSS)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98个国家和地区流行DF和DHF。现仅就DF和DHF的研究情况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2010年7月22日至10月26日,广东省东莞市兴塘社区发生了一起登革热社区暴发疫情,共发生确诊病例24例,可疑病例16例;病例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头痛、白细胞及血小板降低;病例表现为首发病例住家200 m范围内的聚集性;首发病例发病前有东南亚国家旅游史.  相似文献   

10.
11.
湖北省宜昌市居民区登革热媒介防控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静  杨小兵  张皓  王蕾  赵鑫 《疾病监测》2011,26(2):120-122
目的 分析宜昌市居民区2009 - 2010年登革热媒介监测结果,为进一步监测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09年、2010年监测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伊蚊幼虫孳生地各指标均呈上升后下降趋势,2009年明显高于2010年同期水平,且在数值上2009年的波动较2010年更显著。经统计学检验,2年中各月份同期比较布雷图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蚊密度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居民区采用孳生地管理和文化防治相结合的措施,能有效地将居民区内白纹伊蚊幼虫孳生率和成蚊密度控制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2.
2006年中国登革热疫情监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登革热疫情监测资料,为加强登革热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6年全国网络直报登革热疫情及登革热监测点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年全国共14个省份报告登革热病例1044例,无死亡报告。除广东省有本地感染外,其他地区均为输入性病例;输入性病例全年均有分布,主要来自东南亚和美洲等地区;输入病例最多的前3位国家是柬埔寨、缅甸和新加坡。广东省登革热多点暴发,发病时间集中在8-11月。媒介伊蚊监测显示广西、海南、云南地区所有监测点和福建省(86.7%)、广东省(55.8%)布雷图指数(BI)均超过5的安全水平;尤其6-10月,BI普遍较高。福建、广东、云南和广西地区媒介蚊种均为白纹伊蚊,海南省媒介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监测点健康人群登革热抗体阳性率为0%~14.5%。开展病原学检测的监测点没有从媒介伊蚊中检测到登革病毒核酸或分离到病毒。 结论 中国南方登革热监测省份具有登革热流行的媒介伊蚊和易感人群,夏秋季节可由输入病例引发本地暴发流行。应普遍建立灵敏的早期登革热预警监测系统,早期发现病例,防蚊灭蚊,控制疫情的扩散。  相似文献   

13.
目的确定2007年陕西省赴柬埔寨务工人员归国后发热疫情病因。 方法采集陕西省70例赴柬埔寨务工归国人员的血清标本,使用血清学方法进行登革病毒IgM和IgG检测;使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nPCR)扩增发热患者血清中登革病毒RNA;同时,对发热患者血清进行登革病毒的分离培养。结果使用CORTEZ公司快检试剂共检出7份IgM阳性血清,其中发热患者5例;使用IBL公司IgM试剂盒共检出6份IgM阳性血清,其中发热病例4例。使用IBL公司登革热IgG ELISA试剂盒共检出13份IgG阳性血清,包括2例发热患者。使用RT-nPCR方法从首例发热患者的血清中扩增出登革病毒目的片段,经序列比对结果证实是DEN-1型病毒核酸片段。用C6/36 细胞和BHK细胞未分离出登革病毒。 结论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以及实验室诊断结果,共确诊了4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其中首发病例为DEN-1型病毒感染。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在归国人员中还存在隐性感染者。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登革热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树国  罗惠容 《疾病监测》1994,9(5):124-128
用病原学和血清学实验、流行病学和昆虫学调查方法,1985-1992年进行常年监测,证实广州市各年登革热发生有突然性,又有相对稳定的季节性,传染属外源性,地理属城市型,传播媒介主要是白纹伊蚊。由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引起的疾病临床在现有一定差异。及时发现传染源与带毒媒介,采用灭蚊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和提高流行早期病人隔离率是对本病的防制策略。通过防治广州市登革热发病率逐年下降,流行地区明显缩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14年和2019年两次登革热暴发疫情的特点,为当地登革热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南宁市2014年和2019年登革热暴发疫情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比较病例在时间分布、人群分布、空间分布的特点。结果 2014年首例病例发病日期是6月13日,病例数到达25.00%、50.00%、75.00%、100.00%的时间分别是9月27日、10月4日、10月15日和12月8日,单日发病最高峰是38例(9月28日);2019年首例病例发病日期是4月9日,病例数到达25.00%、50.00%、75.00%、100.00%的时间分别是9月29日、10月9日、10月19日和12月13日,单日发病最高峰是36例(10月1日)。2014年病例女性占比58.45%,2019年无性别差异;2014年病例20~39岁年龄段占比53.19%,2019年病例年龄≥60岁的老年人占比15.97%;2014年病例职业分布商业或服务类占比33.52%,2019年病例职业分布家务或待业占比25.86%;2014年商业或服务类病例最早引发登革热疫情,2019年各职业类型病例在时间先后顺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近年来浙江省义乌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幼虫密度水平及变动趋势,为登革热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2014 — 2020年白纹伊蚊幼虫密度调查结果,采用ArcGIS 10.2软件对各城镇街道幼虫密度绘制示意图,采用SAS 9.4 软件对幼虫密度变化情况进行趋势检验。   结果   义乌市年均布雷图指数及容器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2018与2020年年均布雷图指数全部控制在10以下,年均容器指数在2018年达到最低,全部控制在0.31以下,但2020年有2镇有回升趋势。 义乌市年均容器指数和永久性容器年均容器指数均呈逐年下降趋势(Z=?3.513,P<0.05)。 义乌市永久性容器每年最高容器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Z=?1.983,P<0.05)。  结论   义乌市白纹伊蚊幼虫密度指数呈下降趋势,但有回升风险,应加强病媒生物密度控制长效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义乌市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分析2009年浙江省义乌市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影响因素及病原体的可能来源。方法利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报告数据以及病毒分离株的序列信息,分析、阐明本次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因素;从感染者体内分离病毒并进行病毒序列测定。结果 2009年7月20日至10月4日义乌市共报告登革热确诊病例294例,主要集中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多数病例发生在4个村(社区),共涉及5个镇(街道)的16个村(社区),发病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聚集性特征,病例均具有登革热临床特征,无死亡病例。从病毒分离株的序列分析表明,本次登革热暴发为登革3型病毒引起,该病毒可能来源为东南亚地区。结论本次登革热暴发流行为输入性病例引起的本地流行。外界病毒传入、高白纹伊蚊密度和医务人员对登革热的不熟悉可能是导致该起登革热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根据2015年1-3月全国登革热监测数据,分析我国近期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与趋势,探讨相应防治对策建议。 方法 利用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的登革热监测数据,进行回顾性描述分析。 结果 2015年截至3月31日,全国16个省共报告病例54例,较2014年同期(36例)上升50%。实验室确诊42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78%。所有病例均为输入病例。病例以广东省(19例)为主,其次为北京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浙江省(各4例)。男女性别比为1.5 : 1,平均年龄38岁,20~40岁年龄组占72%,职业以家务待业(8例)为首,其次是商业服务(7例)。 结论 监测数据提示,我国登革热报告病例数较2014年同期显著升高,地域分布也较2014年有所扩大,2015年登革热疫情防控压力依然较大,各地应充分认识登革热的危害性,加强病例与蚊媒监测,积极开展培训与宣传教育,提高病例发现诊断能力与群众的自我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19.
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138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重点介绍在心理护理方面,加强宣教,向患者说明本病特点和预后情况;对于高热患者直采用物理降温,加强巡视预防虚脱,患者热退后仍需密切观察36~48h,以及时发现双峰热;密切观察出血倾向,重点注意鼻腔、牙龈、消化道、泌尿系统及皮肤的出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型登革热患者出血的危险因素,为重症登革热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2015年广东省潮州市登革热流行期间我院所有2型登革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相关实验室检查等,根据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与非出血组,进行比较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350例2型登革热患者中有35例(10%)出现腔道出血,与无出血组比较,出血组中男性比例更高(68.6%vs.46.3%,P<0.05),胸闷、呕吐比例均明显高于无出血组(20.0%vs.5.7%,P<0.01;34.3%vs.18.7%,P<0.05),血小板明显降低[(60.26±48.97)×109/L vs.(87.39±44.22)×109/L,P<0.01],APTT明显延长[(41.05±10.52)s vs.(36.03±7.80)s,P<0.01];在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发现,男性是本次2型登革热患者出血的独立相关因素(OR=0.468,95%CI:0.217~1.011,P<0.05)。结论 2型登革热患者出血倾向有性别易感性,男性是本次2型登革热患者出血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