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8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纤维蛋白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纤维蛋白原浓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可能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并间接反映病性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4年4月间收治的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体检中心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FIB水平和异常率。同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NDS评分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比较急性脑梗死病情与血浆FIB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FIB水平及其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NDS重型亚组患者血浆FIB水平明显高于中型和轻型亚组患者(均P<0.05),而中型亚组和轻型亚组间血浆FIB水平无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FIB水平明显高于健康成人,病情越严重,FIB升高越明显,高水平FIB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在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脑梗死中的意义。方法测定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导致脑梗死患者83例(狭窄梗死组)、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5例(无症状狭窄组)及健康查体者5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并分析纤维蛋白原含量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狭窄后脑梗死类型、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狭窄梗死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无症状狭窄组及健康对照组[(309±65)g/L比(280±18)g/L、(262±25)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区域性脑梗死患者(I型,7例)纤维蛋白原水平[(421±22)g/L]明显高于皮层下梗死(Ⅱ型,16例)、白质疏松型梗死(Ⅲ型,21例)及分水岭梗死(Ⅳ型,39例)[分别为(318±63)、(303±66)、(293±54)g/L](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45例)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38例)[(357±45)g/L比(257±41)g/L](P〈0.05)。神经功能缺失重度组患者(9例)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轻度(42例)、中度(32例)[(412士27)g/L比(255±27)、(358±27)吕/L],独立生活能力预后好组患者(56例)纤维蛋白原明显低于预后差组(27例)[(282±55)g/L比(373±38)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与重度颈动脉狭窄及其所致脑梗死密切相关,支持特定的梗死类型,可能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任榕 《临床医药实践》2004,13(11):867-868
脑血管病是目前人类死亡的三大因素之一,其中急性缺血性卒中占42%~65%,血液有形成份的改变是其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血小板形态及功能的改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尤为重要。本文检测了5项指标: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纤维蛋白原(Fb)。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变化以及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以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实验组,并同期抽取4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Clauss法以及乳胶免疫比浊法对两组对象的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越为严重,则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越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显著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勇  陈才  郑茜 《中国医药》2013,8(1):31-32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ACI)病情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0例因ACI入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于治疗前和治疗第3、7、14天取血检测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以40名社区健康老年人为正常对照组。于治疗前和治疗第3、7、14天取血检测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纤维蛋白原水平为(3.5±1.0)g/L,D-二聚体(0.4±0.1)g/L,观察组治疗前,治疗第3、7、14天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分别为(12.7±3.2)g/L,(1.8±0.3)g/L;(9.6±5.0)g/L,(1.4±0.7)g/L;(6.6±3.4)g/L,(0.9±0.3)g/L;(3.7±1.0)g/L,(0.6±0,4)g/L。观察组治疗前与治疗第3、7天二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3、7、14天二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患者的病情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颈动脉、下肢动脉超声探讨FIB与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8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70例对照组观察,凝血酶法测定血FIB含量;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下肢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IMT),观察颈动脉、下肢动脉粥样斑块.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FIB、颈动脉、下肢动脉IMT和粥样斑块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高水平的血FIB(3.0 gL)与易损斑块相关,颈动脉IMT与患者收缩压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下肢动脉IMT与血糖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FIB作为炎性指标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血FIB水平可作为再梗死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60例为脑梗死组,以同期非脑梗死患者80例为对照组,通过颈动脉彩超检测有无颈动脉斑块,同时测定两组患者血清FIB水平,分析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P〈0.01)。脑梗死组血清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有斑块组患者高于无斑块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随着FIB水平增高而增高,从而可能促使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9.
徐革 《河北医药》2014,(8):1163-1165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意义。方法临床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3例(急性脑梗死组)于入院24h、3d、7d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采用ELISA法和Clause法测定DD和FDP水平。选择同期4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组24h、3d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7d时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组24hFD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及7d时FD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中、重型组DD、FD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轻型组(P〈0.05或〈0.01),而重型组DD、FDP水平显著高于中型组(P〈0.05)。中梗死灶、大梗死灶DD、FD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小梗死灶(P〈0.05或〈0.01),而大梗死灶DD、FDP水平显著高于中梗死灶(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DD水平与FD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1,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和FDP水平呈不同程度的增高,动态监测患者血浆DD和FDP水平对于判断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梗死病灶大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血尿酸、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7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的血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结果实验组患者的UA、Fib、MPV、PDW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C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的血尿酸、纤维蛋白原以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情况进行测定,能对病情和预后进行有效判断,对于脑梗死的防治和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非常重要,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测定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健康成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研究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不同类型的相关性,探讨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4年10月~2006年12月住院治疗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30例;正常对照组取自同期体检中心128例.采用德国BE公司全自动血凝分析仪,Clauss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和血脂.其中72例接受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超声结果分为伴有颈动脉狭窄的脑梗死37例与不伴有颈动脉狭窄的脑梗死35例,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比较.结果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脂与老年急性脑梗死显著相关(P<0.05);合并颈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颈部血管正常的患者(P<0.05).结论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脑梗死有关,与伴有颈动脉狭窄的明显相关.高纤维蛋白原和高脂血症同样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应用不同的降纤治疗方法中血液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 :6 0例患者分为降纤酶间断治疗组及持续治疗组 ,于入院时及第 9天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持续治疗组第9天时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低于间断治疗组 (P <0 .0 5 )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间断治疗组 (P <0 .0 5 )。结论 :持续应用降纤酶能够更好的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及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李朝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4):91-9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所选患者均度过急性期(发病72h内)和恢复期(治疗2周后)。同时选取本院健康体检者共30例为对照组。对所选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体检者抽取静脉血检测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的急性期FDP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恢复期FD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的急性期FDP、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急性脑梗死的恢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FDP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急性脑梗死的发生、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及观察疗效,具有较高的检测价值,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动态变化与梗死面积、神经损害的关系,从临床方面探讨其在脑梗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70例脑梗死患者第3天和病后14天的血清采用赛科希德SF-80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进行不同时程和同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梗死体积进行相关分析,并与3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 70例脑梗死患者第三天时血清FIB浓度为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FIB水平CTV≥10 cm3、与CTV〈10 cm3比较P〈0.05。不同程度神经功能受损患者血清FIB水平CSS〉30与CSS≤30之间比较P〈0.05。结论 FBI参与脑梗死的病理过程,脑梗死急性期血清FBI水平可作为判断梗死面积大小、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特点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CI组)和同期4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浆Fib及CRP含量的检测。并依病情分轻、中、重度3亚组,将3亚组间CRP水平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ACI组血浆Fib、CRP水平的异常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3亚组间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Fib和CRP水平在ACI患者中明显升高并随病情加重明显升高,并与ACI患者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短期效果及对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5月—2015年3月收治的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采用脑康复、脑复素等药物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2例,同时给予降纤酶治疗;对照组42例,同时给予安慰剂治疗。观察患者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凝血功能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24%(40/42),高于对照组的73.81%(31/42,P<0.05)。治疗后,试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和治疗前(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4/42),低于对照组的26.19%(11/42,P<0.05)。结论: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短期效果较好,而且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及血Fg水平测定,通过对Fg浓度的分层分析Fg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中浓度组斑块数最多,尤其易损斑块发生率最高,与低浓度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高浓度组间及中、高浓度组间易损斑块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作为卒中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组。对照组应用脑血循环改善剂、脑细胞保护剂、血压、血糖调节等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降纤酶治疗。就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比和血浆比黏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急性脑梗死转归率、后遗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急性脑梗死转归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后遗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其中,对照组3例言语不利,3例肢体偏瘫,2例口眼歪斜。观察组1例肢体偏瘫。干预前血浆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比和血浆比黏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似,P>0.05。干预后观察组血浆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比和血浆比黏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肯定,可改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循环,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改善预后,减少后遗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方法对84例脑梗死患者和40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检测两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病例组斑块检出率80.5%,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15.8%(P〈0.001)。颈动脉分叉处硬化斑块检出率约为60%,显著高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斑块检出率(25%,21%)(P〈0.001)。病例组软斑块检出率(48/84)显著高于对照组检出率(13/40)(P〈0.001)。病例组纤维蛋白原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软斑块与脑梗死发病有一定关系。纤维蛋白原可能在动脉粥样斑块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和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应用巴曲酶和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FIB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和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变化(P〈0.05);两组均无明显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