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MSCTA在腹部异位卵巢肿瘤起源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同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以腹部肿块为主要表现的卵巢肿瘤患者28例30侧,采用VR血管生长技术(AV)进行供血动脉成像,MIP显示"卵巢血管蒂"(OVP)征,以手术结果为标准,判断肿瘤起源的准确性.结果28例30侧卵巢肿瘤患者中,最大径5.2~19.5 cm,平均9.3 cm.子宫动脉卵巢支(ROAU)、卵巢动脉(OA)显影率分别为96.7%(29/30)和56.7%(17/30).29侧ROAU供血,1侧OA供血,16侧OA参与供血.肿瘤定位诊断敏感性为100%(30/30).OVP发生率76.7%(23/30),定位诊断敏感性为85.2%(23/27).结论MSCTA通过显示肿瘤由ROAU、OA供血及卵巢静脉(OV)引流,能准确诊断腹腔异位卵巢肿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巨大外生性子宫肌瘤供血动脉的显示情况及在定位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证实的子宫肌瘤且行腹盆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资料56例,采用容积再现(VR)血管生长技术(AV)进行血管重组,了解肿瘤供血动脉的特点,并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其定位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56例66个子宫肌瘤中,供血动脉显影率100%(66/66),双侧子宫动脉子宫支(UB)供血的发生率98.5%(65/66),卵巢动脉(OA)侧支供血发生率33%(37/112),肿瘤起源诊断准确率96.4%(54/56)。结论子宫肌瘤主要由双侧UB供血,部分患者OA参与侧支供血。  相似文献   

3.
胰腺供血动脉的16层CT血管成像对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16层CT血管成像3种重组技术: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和容积重组(VR)对胰腺供血动脉的显示率,比较显示胰腺供血动脉的优势。方法 40例非胰腺病变的患者行腹部16层CT增强扫描和动脉期血管成像。统计TSMIP、MIP及VR对胰腺直接、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率及显示状况。用配对X^2。检验观察显示率的差异;用配对秩和检验观察显示状况的差异。结果 (1)3种重组技术对胰腺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率均为100%(40/40)。TSMIP、MIP、VR对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PSPDA)的显示率分别为92.5%(37/40)、77.5%(31/40)、67.5%(27/40);对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ASPDA)的显示率分别为95.0%(38/40)、82.5%(33/40)、75.0%(30/40);对胰十二指肠下动脉(IPDA)的显示率分别为92.5%(37/40)、75.0%(30/40)、57.5%(23/40)。(2)TSMIP与VR对ASPDA、PSPDA、IPDA的显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27、7.81、13.07、P值均〈0.01);TSMIP与MIP对IPDA的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4.50,P〈0.05)。(3)TSMIP与MIP对胃十二指肠动脉(Z=-3.317,P=0.001)、胃左动脉(Z=-3.557,P=0.000)、肝固有动脉(Z=-2.810,P:0.005)、ASPDA(Z=-4.796,P=0.000)、PSPDA(Z=-4.400,P=0.000)和IPDA(z=-4.811,P=0.000)的显示状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SMIP与VR对胃十二指肠动脉(Z=-3.162,P=0.003)、胃左动脉(Z=-3.051,P=0.002)、肝固有动脉(Z=-2.460,P=0.014)、ASPDA(Z=-5.166,P=0.000)、PSPDA(Z=-5.056.P=0.000)和IPDA(Z=-5.564,P=0.000)的显示状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P与VR对ASPDA(Z=-3.000,P=0.002)、PSPDA(Z=-2.352,P=0.019)和IPDA(Z=-3.500,P=0.000)显示状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SMIP显示胃左动脉、肝固有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胰腺直接供血动脉优于MIP及VR。MIP显示胰腺直接供血动脉优于VR。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脊髓Adamkiewicz动脉的显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damkiewicz动脉是脊髓胸腰段重要的供血血管,术前对其解剖结构的了解,有助于术前设计周密的手术方案,能有效降低脊髓缺血性损伤及术后截瘫或下肢瘫的发生。以往利用选择性动脉造影来了解脊髓的血液供应,但属于有创检查,且技术要求高。随着现代医学影像的发展,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凭借其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可以在注入对比剂后一次扫描即可完成全部数据的采集,再通过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可以获得Adamldewicz动脉及起源的节段性动脉的清晰影像。它在显示脊髓Adamkiewicz动脉方面的优势日益突出。本文综述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脊髓Adamkiewicz动脉显示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获得面动脉的活体临床解剖学资料,为涉及面动脉的临床应用提供活体解剖依据。方法选择头颈部CT血管成像、无头颈部占位性病变100例受检者、200条面动脉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目标主要观察面动脉的起源、终止、管径等。结果面动脉起源Ⅰ型140条,占70%;Ⅱ型40条,占20%;Ⅲ型20条,占10%;Ⅳ型0条,占0%。面动脉起始点水平到颈动脉分叉水平距离:左侧(18.9+8.9)mm、右侧(19.1±8.4)mm。面动脉起始部管径:左侧(2.8±0.5)mm、右侧(2.9±0.5)mm。结论面动脉在CTA上能清楚地显示,并能获得生理状态下的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6.
16层以上多层螺旋CT实现了原始扫描数据在X、Y、Z轴上的各向同性,CT计算机后处理软件日益成熟,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图像质量明显提高,对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接近DSA.主要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血管生长(AV)、血管探针技术(VP).目前MSCTA主要应用于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中,包括冠脉成像、肺动脉成像、心脏大动脉成像、颅内血管成像以及腹腔内脏动脉成像.在腹腔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中,MSCTA可以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对判断肿瘤的起源、定位定性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述良  舒健  查刚  虞德才   《放射学实践》2009,24(3):260-263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显示甲状腺动脉的能力。方法:20例颈部无明显异常的受试者行16层螺旋CT动脉期增强扫描,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甲状腺动脉的显示情况。结果:双侧甲状腺上动脉主干共40支均清晰显示,起自颈外动脉起始部占50%、颈动脉分叉平面占30%、颈总动脉终末端占20%。喉上动脉在VR图像上显示率为25%,MIP图像为35%;甲状腺上动脉的2个终末支中前支在VR和MIP图像上显示率均显示,后支在VR图像上的显示率为60%,MIP图像上显示率为72.5%。甲状腺下动脉在VR图像上的显示率为65%,在MIP图像上为72.5%。甲状腺最下动脉未显示。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满意显示甲状腺动脉的起源、走行、分布及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显示甲状腺上动脉的能力,了解甲状腺上动脉的解剖形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008年在我院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结果正常的60例受检者图像。观察甲状腺上动脉的起源、与起源动脉的夹角、起点直径、长度、走行。结果:60例受检者的120支甲状腺上动脉均清楚显示,其中:75支起源于颈外动脉,占62.5%;30支起源于颈动脉分叉,占25%;15支起源于颈总动脉,占12.5%。与起源动脉的夹角730~750。起点内径2.01±0.17(1.5-3.1)mm。长度27.6±0.82mm。甲状腺上动脉走行:向前下走行66支,占55%;斜下走行24支,占20%;垂直向下走行12支,占10%;迂曲向下走行12支,占10%;向上弓行下行6支,占5%。结论:应用MSCTA可清楚显示甲状腺动脉的解剖形态,为临床在某些疾病诊治方面提供多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肾动脉瘤(renal artery aneurysms,RA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根据肾动脉局限性膨大1.5倍或以上并与正常肾动脉节段间界限分明诊断RAA,回顾性分析14例RAA患者的MSCTA表现.结果 14例共检出RAA 15个,瘤体大小5 mm ×6 mm ~26 mm ×33 mm.其中2个位于肾动脉主干,11个位于一级分支,2个位于二级及以下分支;1例为多发,其余13例均为单发;8个有明显瘤体钙化,4个可见血栓形成,1例因瘤体破裂伴有肾周积血.结论 MSCTA能为RAA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可作为RAA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体部动脉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体部动脉病变患者行MSCTA检查,其中颈部35例,胸腹主动脉及其分支23例,双下肢动脉10例.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技术(VRT)以及血管分析(VA)软件进行图像重建及分析.结果 68例体部动脉病变中,CTA 显示颈动脉钙化斑块伴狭窄25例,颈内动脉闭塞1例,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颈动脉鞘内神经源性肿瘤伴血管推移2例,椎动脉钙化狭窄5例,椎动脉瘤1例.胸、腹主动脉瘤5例,假性动脉瘤8例,主动脉夹层10例,双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9例及下肢血管动静脉瘘1例.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体部动脉病变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胡海菁  黄飚  李春芳   《放射学实践》2012,27(7):775-778
目的:通过对卵巢肿瘤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MSCT研究,探讨卵巢血管对卵巢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48例56个卵巢肿瘤,单发40例,多发8例,其中囊性为主肿瘤9例9个,囊实混合性23例24个,实性为主的16例23个。采用MSCTA重组卵巢血管,通过子宫动脉卵巢支和/或卵巢动脉及卵巢静脉丛的显示,明确肿瘤起源,并通过观察肿瘤供血动脉的来源、数量、形态、起止、走行和分布等初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MSCTA显示卵巢肿瘤的供血动脉43例,敏感度为89.6%(43/48),其中显示单侧子宫动脉卵巢支35支、双侧6对,单侧卵巢动脉10支、双侧3对,肠系膜上动脉分支1支,根据供血动脉判断卵巢来源肿瘤的符合率为97.7%(42/43)。CTA显示引流卵巢静脉丛45例,敏感度为93.8%(45/48),根据卵巢静脉丛显示并进入肿块来定位诊断卵巢肿瘤的符合率为97.8%(44/45)。术前根据重组血管特点定性诊断卵巢良性肿瘤20例22处、恶性肿瘤28例34处,诊断符合率达87.5%。结论:通过对卵巢肿瘤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丛的MSCT研究,能明显提高卵巢肿瘤定位和定性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预测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可行性中的应用的价值。方法: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对47例卵巢癌患者行术前分析,判断肿瘤的可切除性,将影像结果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多层螺旋CT预测卵巢癌患者肿瘤细胞减灭术可行性的准确率87.2%,灵敏度86.8%,特异度88.9%,阳性预测值97.1%,阴性预测值61.5%。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能够更可靠地对卵巢癌进行术前评价,应为卵巢癌患者术前首选和必须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对卵巢肿瘤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鉴别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卵巢肿瘤的CT影像学特点。结果根据卵巢病变的CT表现,对12例良性卵巢肿瘤及8例恶性肿瘤做出了准确诊断,1例恶性肿瘤误诊。结论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卵巢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CTA与MRA在颈动脉体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MRA与CTA在诊断颈动脉体瘤中的价值,从而指导临床手术。方法:本文14例颈动脉体瘤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单侧10例,双侧4例。回顾性分析颈动脉体瘤的CTA与MRA影像学表现及特征。结果:两种检查均可显示肿瘤部位、大小及形态,14例均行CTA检查,CT增强显示病灶为富血供肿瘤,其中12例肿瘤均匀强化,2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CT值达150~180HU,颈内、外动脉密度与瘤体等同难以分辨,术前CT正确诊断率为100%(14/14)。11例患者行MRI及MRA检查,MBI平扫特点为瘤内见流空的血管影像,明确显示颈内、外动脉分离和紧贴或镶嵌在肿瘤后外缘及前外缘,MRA能良好显示肿瘤与颈总动脉及其分叉的关系,术前MR/正确诊断率为100%(11/11)。结论:CTA和MILA对颈动脉体瘤均有很高的诊断价值,经统计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分析卵巢囊腺瘤、卵巢交界性肿瘤及卵巢囊腺癌I期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血清CA125、CA199浓度,旨在为卵巢上皮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帮助.方法 选取115例(123个病灶),包括卵巢囊腺瘤患者56例(59个病灶)、交界性卵巢肿瘤患者28例(31个病灶)、卵巢囊腺癌1期(FIGO 2009卵巢癌分期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CTA融合气道三维重建对咯血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18年1月73例咯血患者,A组42例,每例患者在DSA术前行支气管动脉CTA融合气道三维重建,观察支气管动脉(BA)的有关参数(支气管动脉开口、起源、类型以及BA与气管隆突的位置关系)并进行统计与分析;B组31例,DSA术前未行CTA检查;对比两组患者DSA手术时间及对比剂用量。结果A组42例咯血患者中,CTA发现BA97支,左侧44支,右侧52支,异位BA1支;咯血责任血管55支,其中正常起源咯血责任BA54支,异位起源责任BA1支;发现的BA分支类型有4型,以R1L1型最多,占71.4%;以气管隆突水平上下为界分类,比例分别为60.5%及39.5%;咯血责任BA平均管径(3.46±1.31)mm,非咯血责任BA平均管径(1.57±0.38)mm;A组患者DSA手术时间及术中对比剂用量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支气管动脉CTA与气道三维重建融合技术能很好的发现并显示可疑咯血责任BA的起源,走行,形态以及其与支气管分叉的位置关系,同时可以大大缩短DSA手术时间和减少术后对比剂用量,可作为咯血介入治疗术前首选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卵巢肿瘤蒂扭转的CT诊断价值探讨(附1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CT对卵巢肿瘤蒂扭转的诊断,探讨囊壁局限性增厚对卵巢肿瘤蒂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卵巢肿瘤蒂扭转的CT征象作回顾性分析,对卵巢肿瘤蒂扭转囊壁局限性增厚CT表现与文献报道的B超特征性表现双肿块声像图作对照分析。结果:本组12例病例中11例为卵巢囊性或者囊实性肿瘤,其中6例有局限性囊壁增厚,除此之外卵巢肿瘤蒂扭转还有其它许多CT征象,如卵巢肿瘤囊肿壁及囊肿内出血,附件输卵管增粗、显示,盆腔内积液,子宫位置偏位。结论:只要我们能密切结合临床,CT能对大多数卵巢肿瘤蒂扭转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Smart Prep技术在肾动脉CTA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Smart Prep技术在肾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方法:20例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通过时间-密度曲线获得肾动脉的有效浓度阈值。65例行肾动脉CTA造影,经肘静脉团注370mgI/ml优维显1.5ml/kg后,应用Smart Prep软件实时监控靶血管浓度,当感兴趣区对比剂浓度达有效浓度阈值时触发增强扫描完成数据采集,重组和重建图像显示肾动脉。结果:65例肾动脉CTA造影均获成功,58例(89.2%)增强时相处于最佳扫描时期。增强扫描的延迟时间15~38s不等,个体差异明显,而肾动脉CT值持续位于有效浓度阈值(100HU)以上。结论:Smart Prep技术实时监控肾动脉对比剂浓度变化并及时触发增强扫描,它不受个体差异影响即可确保增强扫描的实施,优于小剂量试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排空前后CT对比扫描在卵巢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行排空(排尿排便)前后CT对比扫描并经术后组织病理学证实的女性卵巢病变患者,观察卵巢病变的形态学变化、移动度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的改变。结果36例良性肿瘤平均移动度较大,与恶性肿瘤组、炎性肿块组的平均移动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肿瘤组与炎性肿块组的平均移动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排空前后CT对比扫描可为卵巢疾病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对定位定性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