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普外科2007年1月~2011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GIST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1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8例,结肠2例,直肠2例。行腹腔镜下胃肿瘤切除和小肠肿瘤切除术5例;2例直肠GIST经肛门切除;17例行开腹手术,无广泛转移病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仅有4例患者按疗程口服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其余患者均未服药,22例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结论外科手术是GIST治疗的首选,对恶性或潜在恶性的胃肠间质瘤患者需行伊马替尼辅助治疗,但因伊马替尼价格昂贵,对于无远处转移及局部广泛浸润转移患者,外科根治性手术切除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靶向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对高危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5月手术治疗的97例原发高危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97例患者中男性51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57岁。肿瘤位于小肠(45.3%)、胃(42.3%)、结直肠(12.4%)。其中术后随访89例,中位随访时间33(6~96)个月,复发率43.8%(39例),死亡率20.2%(18例)。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4.1%,83.2%和64.3%。术后43例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中位时间为28(9~74)个月。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术后是否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后给予靶向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可明显改善原发高危GIST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冯秋生  李怡红 《河北医药》2011,33(3):370-37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术后复发临床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药物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3月至2008年9月收治胃肠间质瘤术后复发患者6例,经CT或MRI检查证实为术后复发,首次服用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剂量400 mg,1次/d。服药1个月后,观察患者病症改善情况,病症有改善患者,减量至300 mg,1次/d。患者服药1~24个月。结果患者1年生存率为83.33%,2年生存率为66.67%。服药1个月后疗效评价,无完全缓解病例,部分缓解(PR)患者3例(50.0%),稳定(CD)患者2例(33.33%),进展(PD)患者1例(16.67%),总有效率为50.00%,总获益(CR+PR+SD)率83.33%。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间质瘤术后复发,起效时间短,患者耐受性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和塞来昔布联合对胃肠间质瘤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甲磺酸伊马替尼及塞来昔布单独或联合处理胃肠间质瘤细胞株GIST-T1,MTT法检测药物对胃肠间质瘤细胞株的生长抑制,Western blot检测Bax及Bcl-2蛋白表达。结果甲磺酸伊马替尼与塞来昔布联合应用显著增强甲磺酸伊马替尼对胃肠间质瘤细胞增殖;和甲磺酸伊马替尼及塞来昔布单用相比,二者联用后胃肠间质瘤细胞Bax表达增高及Bcl-2表达降低。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和塞来昔布联合应用显著抑制胃肠间质瘤细胞增殖,可能和促肿瘤细胞凋亡有关,其机制可能与Bax表达上调及Bcl-2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5.
黎柏峰  王劲  祁江  谭祥云  李林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7):136-137,14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常用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并对其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0年1月在本院进行了手术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共65例作为治疗组,随机选择同一时段86例胃、结直肠癌患者做为对照组,比较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的CT、消化道造影、内镜+活检资料的临床价值。将该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按照手术后是否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分为两组,治疗组:手术+甲磺酸伊马替尼,对照组:手术。分析二者在疗效上的差异。结果:CT、消化道造影、内镜+活检等临床资料显示出能够帮助诊断的显著性的差异。是否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在复发、转移、生存时间等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临床资料不能确诊胃肠道间质瘤,但能够提供相当准确的临床诊断;GIST术后复发率很高,甲磺酸伊马替尼对防止转移、复发、延长生存时间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1年1月~2010年12月2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随访。结果:25例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3%、52.2%、47.8%。结论:GIST是一种具有恶性倾向的肿瘤,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可得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类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胃肠道肿瘤,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0.1%~3%,并占全部软组织肿瘤的5%。根据组织学分析,原发恶性GIST的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28%~60%。靶向治疗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是小分子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近2年来,我们对8例转移性或手术不能切除的GIST患者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观察,现对其疗效进行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无法手术完全切除、术后复发和(或)转移性晚期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某院2011年1月~2014年2月住院并已经在外院确诊晚期胃肠间质瘤(并在外院证实术中无法完全切除病灶或术后复发、转移,失去手术机会)患者86例,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400~600mg/d口服的患者34例;对照组给于环磷酰胺注射,疗程为8个月,结果:治疗组患者获益率(85.7%),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3.3%。对照组获益率(86.04%),1年、2年治疗组及对照组生存率分别为100%、83.3%。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间质瘤疗效肯定,不良反应相对轻,毒性可耐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 对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早期无特征性临床症状和体征,以腹部包块、腹痛、腹胀和黑便为主.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早期诊断较困难,其确诊依赖病理结果 .外科手术切除仍是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甲磺酸伊马替尼在治疗胃肠道间质瘤中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进展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1例 CML进展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95%高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传统的常规化疗相比,甲磺酸伊马替尼对 CML 进展期患者近期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吉林市中心医院胃肠外科于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手术证实13例GIST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9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1例。行胃大部切除6例,楔形胃切除3例,十二指肠楔形切除3例,空肠局段切除1例,术后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靶向治疗。结论手术是治疗GIST的主要方法,甲磺酸伊马替尼靶向治疗改善GIST预后。  相似文献   

12.
张蕾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9,42(8):1605-1608
目的 分析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中晚期高危胃肠间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2008年10月-2014年10月到武汉商职医院诊治的中晚期高危胃肠间质瘤患者共96例,根据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时间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患者治疗时间≥ 3年,对照组48例患者治疗时间<3年,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1、2、3、4、5年无进展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和治疗时间是影响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率的重要因素(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及蛋白酶激活受体(PAR-2) mRN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血细胞减少、肝肾功能受损、胃肠道反应、乏力及皮肤黏膜水肿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未表现出明显差异。结论 延长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时间至3年以上能够有效提高中晚期高危胃肠间质瘤患者无进展生存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未明显升高,安全性好,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谢周涛  李德秀 《医药导报》2011,30(7):963-964
目的 根据国内临床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的资料,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2003~2009年国内关于甲磺酸伊马替尼致不良反应(ADR)报告29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计1 893例患者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其中663例产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0%.发生率较高为:水肿203例(30.6%),白细胞减少146例(22.0%),恶心呕吐115例(17.3%),血小板减少107例(16.1%),关节肌肉疼痛72例(10.9%). 结论 临床应重视甲磺酸伊马替尼引起的不良反应,用药时应加强对患者的临床观察,以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特殊的,通常CD117免疫表型阳性的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大多含有受体酪氨酸激酶基因c-kit或PDG-FRA的活化突变.针对GIST广谱的生物学行为,目前以恶性潜能予以评估.临床主要依靠手术切除及靶向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笔者分析新型免疫标记物DOG1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对GIST的诊断价值,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本院2000年6月~2010年3月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80例,全部患者经临床病理确诊,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资料。结果:本组80例患者中胃间质瘤48例(60.0%),十二指肠间质瘤2例,空回肠间质瘤25例,结肠间质瘤5例,其中空回肠间质瘤恶性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间质瘤,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存活74例(包括肿瘤复发和转移8例),死亡6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表现,早期诊断较困难。目前手术治疗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且手术应尽早进行,对于复发或转移者可试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舒尼替尼和大剂量伊马替尼用于既往伊马替尼治疗耐药的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二线治疗的成本-效果。方法:基于Ⅲ期临床试验的研究数据,结合我国相关药物和不良反应治疗成本,利用TreeAge软件建立Markov模型,对两种用药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进口药组大剂量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方案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45 806.19元/质量调整生存月(QALM)和20 330.79元/QALM,计算得到增量成本-效果比超出意愿支付阈值,舒尼替尼为优势药物。国产药组大剂量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方案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5 855.50元/QALM和15 101.70元/QALM,伊马替尼为优势药物。敏感性分析的结果与成本-效果分析一致。结论:对于伊马替尼耐药的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进口药组舒尼替尼治疗比大剂量伊马替尼治疗具有更好的经济性,但在国产药组中大剂量伊马替尼比舒尼替尼治疗具有经济学优势。  相似文献   

17.
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商品名Glivec,格列卫)是一种高效特异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1999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后被FDA、欧盟专利药品评审委员会批准用于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2002年该药在我国上市.现将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抗肿瘤作用基础及临床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时病人骨质和矿物质代谢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磺酸伊马替尼可以抑制一些酪氨酸激酶,包括BCR-ABL,C-KIT受体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α和β,这些都是与疾病有关的酶。研究人员观察了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时低磷酸盐血症的发展。检查发现,全部被观察的24名患者中,16人出现低血清磷酸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1998年12月至2008年12月间收治2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23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肿瘤根治7例;近端或远端胃大部切除、病变肠段切除、肿块切除或扩大切除12例;因肿瘤广泛粘连,无法完整切除4例。病理:CD117阳性19例(82.6%),CD34阳性21例(91.2%)。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在中老年人中好发,以便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肿块表现为主。肿瘤的大小是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临床指标。病理形态学检查是确认间质瘤的惟一方法。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4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本院入院治疗的18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了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联合化疗方法,治疗组给与甲磺酸伊马替尼,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22.6%,明显低于治疗组55.3%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方案不良反应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效果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