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螺旋CT双期扫描诊断嗜铬细胞瘤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SCT)双期扫描诊断嗜铬细胞瘤的影像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 19 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SCT平扫、双期扫描影像资料.结果 18/19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为单侧发病,发生肾上腺15例,肾上腺外4例.肿块较大,瘤界较清晰,16例出现坏死和囊变,1例出现钙化.增强双期扫描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结论 SCT双期扫描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双期增强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分析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动态增强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15例,12例术前经螺旋CT和多排螺旋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对比剂分别采用欧乃派克和优维显,注射流率3 ml/s.3例经MR SE-T1WI,FSE-T2WI,GRE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马根优维显,注射流率1.5~2ml/s.仔细复习CT和MR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15例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中,副神经节瘤13例,异位嗜铬细胞瘤2例.良性12例,恶性3例.病灶分别位于腹膜后(1 3例)和肾内(2例).肿瘤直径4.3~12.0 cm,其中病灶直径<5.0 cm 2个,5.0~10.0 cm 12个,>10 cm1个;肿瘤境界清楚.肿瘤实质成分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CT值分别为32.6~55.1 HU(平均43.8 HU)、57.8~87.9 HU(平均77.3 HU)和72.4~115.6 HU (平均93.7 HU).MR T1WI为低信号,T2WI为显著高信号,MR动态增强强化方式与CT动态增强类似.肿瘤囊变、坏死和钙化常见.结论: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包括副神经节瘤和异位嗜铬细胞瘤,异位嗜铬细胞瘤可位于肾内.肿瘤中等大小,囊变、坏死和钙化较常见,囊变的识别对诊断有很大帮助.MR T2WI为显著高信号,动态增强为进行性延迟强化.强化不典型者与腹膜后其他肿瘤难以鉴别.  相似文献   

3.
多发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多发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动态增强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发嗜铬细胞瘤9例,其中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例,Von Hippel-Lindau病1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并膀胱嗜铬细胞瘤1例。术前经螺旋CT和多层螺旋CT平扫、动脉期(30s)和门脉期(70~80s)扫描。对比剂采用欧乃派克或优维显,注射流率3ml/s。仔细复习CT扫描结果并与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9例嗜铬细胞瘤共18个病灶中,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例,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并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和肾细胞肾癌1例(Von Hippel-Lindau病),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并膀胱恶性嗜铬细胞瘤1例。良性病灶13个,恶性病灶5个。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15个,不规则形3个。直径3.2~13.7cm,平均5.6cm。病灶直径<5.0cm3个,5.0~10.0cm13个,>10cm2个。肿瘤实质成分平扫CT值为34.2~53.0HU,平均42.7HU;动脉期CT值63.7~91.5HU,平均80.7HU;门脉期CT值75.1~126.4HU,平均98.1HU。8例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6个病灶中,6例两侧病灶大小、形态、密度、动态增强强化程度和强化方式相仿,2例两侧大小不同,坏死、囊变不同,但动态增强强化程度和强化方式相仿。结论:多发嗜铬细胞瘤包括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脏器嗜铬细胞瘤,多位于双侧肾上腺,CT表现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相仿,同一病例不同肿瘤的大小、形态、坏死囊变、动态增强强化方式和强化程度相仿,少数肿瘤大小不同,坏死囊变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20例,共21个病灶。全部病例均经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合有关文献并回顾分析其CT征象。结果瘤体通常较大,多大于5cm,呈圆形或类圆形,中等密度,常伴有囊变、坏死、出血,肿瘤强化明显。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征象有一定的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邓亚  罗军德  解天梅 《西南军医》2011,13(5):830-831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CT、MR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临床资料,术前均行CT、MRI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MR征象。结果 6例均位于肾上腺区,无位于肾上腺外异位嗜铬细胞瘤,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呈较大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CT平扫呈软组织密度,T1WI信号强度类似肝实质,T2WI信号较高,肿瘤实体部分多明显强化,易发生坏死、囊变。结论嗜铬细胞瘤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MRI检查可较好地显示肿瘤部位、形态、大小、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合临床表现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闾长安  李国良  万红燕  陈宏伟  鲍健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109-1112
目的:探讨肺癌伴发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癌伴发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6例肺部肿块均为周围型肺癌,3例合并有其他肺部慢性病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6例均为单侧发生,1例有与嗜铬细胞瘤相关的内分泌症状,5例为无功能性肿瘤。肿瘤CT表现:类圆形肿块6个,呈分叶状2个;5例坏死、囊变;2例见液-液平;肿瘤长径2.5~14.0cm,平均约8.3cm;3例富血供,3例中等程度血供。结论:肺癌伴发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多为无功能性肿瘤,其较为特征性的CT表现是富血供、液-液平面及坏死囊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恶性嗜铬细胞瘤的CT特征。方法对5例经手术、病理及随访证实的恶性嗜铬细胞瘤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右肾上腺区肿块3例,左肾前方肿块1例,胰腺略下方腹主动脉旁肿块1例。肿瘤最大径9.0 cm,最小径2.7 cm,CT平扫肿瘤呈等密度或等低混杂密度影,实性部分,尤其周边部分强化明显而持续,中心部坏死区无强化。伴腰椎、骨盆、肺、肝转移瘤。结论CT是诊断恶性嗜铬细胞瘤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8.
嗜铬细胞瘤的MRI检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MRI检查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并确定嗜铬细胞瘤MRI检查的最佳成像序列。材料与方法  12例嗜铬细胞瘤 (肾上腺 10例 ,腹主动脉旁 2例 )术前行MRI增强前后检查 ,包括 7种序列。结果 嗜铬细胞瘤呈较大 (平均瘤径 5 .3cm±2 .0cm)的类圆形或卵圆形肿块。T1WI信号强度类似肝实质 ,T2 WI信号较高 ,易发生坏死、囊变 ( 7/12 ) ,肿瘤实体部分多明显强化。结论 嗜铬细胞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 ,结合临床表现多可明确诊断。MRI检查最佳成像序列是增强前T2 WI脂肪抑制序列、T1WI以及增强后T1WI脂肪抑制序列。化学位移反相位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杨健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1,12(4):247-248,26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双期扫描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25例CT双期扫描征象。结果 CT扫描显示,嗜铬细胞瘤发生于肾上腺者22例,异位者3例,多是单侧发病(21/22)。肿块较大,边界清楚,多为类圆形或椭圆形(20例)。肿块内密度多不均,出血、坏死常见(13/25),1例坏死严重。钙化较少见,增强扫描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结论 MSCT双期扫描对嗜铬细胞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并且可以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血管的关系,有助手术方案的选择和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SCT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2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14~70岁,平均31岁。所有病例术前均行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部分病例行MPR、MIP等后处理,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本组32例共34个病灶,其中单发30例,多发2例;CT扫描显示,肿瘤呈较大的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平均直径4.8cm),边界清楚,平扫密度多不均匀,其中26例均伴有出血、坏死和囊变,增强扫描肿瘤多为不均匀明显强化,动静脉期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低密度坏死囊变区始终未见强化。MPR及MIP等后处理能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部位、形态、血供、内部情况及周围结构的关系。结论MSCT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MPR、MIP等后处理、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PGL)的CT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肾上腺外PGL 11例,并复习相关文献.所有患者均行腹盆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1例肿瘤均发生于腹膜后大血管周围,其中功能性肿瘤2例,非功能性肿瘤9例;良性肿瘤8例,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晰,3例恶性肿瘤边缘欠光滑,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其中2例肿瘤侵犯、包绕邻近肾动脉、肾静脉及胰腺.CT平扫肿瘤多呈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肿块,瘤内常可见范围大小不等的坏死、囊变区域(9例),部分肿瘤内合并出血(3例)及钙化(2例);2例较小的肿瘤(平均直径<4 cm)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肿瘤实性成分呈持续性显著增强,8例肿瘤周围或实性成分内可见迂曲增粗的肿瘤血管.结论 腹膜后肾上腺外PGL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增强CT表现结合临床症状有助于术前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SCT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与腹主动脉旁PHEO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PHEO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依据PHEO发病部位不同将27例PHEO分为肾上腺PHEO组(17例)和腹主动脉旁PHEO组(10例)两组。结果肾上腺PHEO与腹主动脉旁PHEO的CT平扫及增强的表现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性(P〉O.05)。平扫瘤体较大,呈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影,肿块密度不均21例(77.78%),均匀6例,瘤体包膜完整、边界清楚。增强动脉期瘤体实质部分迅速、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有减退19例(70.37%),8例(29.63%)PHEO呈持续性强化特点,所有瘤体均可见一条或多条动脉血管供血。结论肾上腺PHEO与腹主动脉旁PHEO的CT表现不具差异性,嗜铬细胞瘤CT表现较具特征性,结合CT增强扫描术前多可作出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3.
李金矿  严华  龚福林  黄璐   《放射学实践》2014,(4):441-443
目的:探讨神经母细胞瘤颅面骨转移的CT和MRI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神经母细胞瘤颅面骨转移患者的CT和MRI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征。6例均行头颅CT平扫,其中2例行头颅MRI平扫和增强检查,6例中5例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行腹部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6例均为双侧颅面骨受累,主要CT表现为颅面骨骨质破坏、骨膜下垂直骨针和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中可见钙化;主要MRI表现为颅骨骨质破坏并软组织肿块,其内有钙化灶,肿块于T1WI上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可见肿块和邻近脑膜有不均匀轻度强化。5例腹部CT显示腹膜后肿块并钙化,增强后有不均匀强化。1例MRI显示腹膜后肿块。结论:神经母细胞瘤颅骨转移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CT、MRI表现特点,提高其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14例,回顾性分析其CT、MRI表现及病理学特点.结果:右侧5例,左侧9例.大小2.3 cm×2.5 cm×2.6 cm~17.6 cm×23.8 cm×14.5 cm.肿块以囊实性为主,以囊性为主者3例,以实性为主者7例,基本呈实性者4例,未见完全囊性病灶.CT平扫表现为等或等低混杂密度灶,边缘清楚,实性部分密度与腹主动脉相近,CT值约为38.5~49.3 HU,囊性部分CT值平均约为18.9 HU.MR检查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实性部分呈等T1长T2异常信号.增强扫描后动脉期表现为明显不均质强化肿块,囊性部分无强化,实性部分CT值约为69.5~117.3 HU.门静脉期CT值峰值略下降,信号降低,实性肿块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CT值约为64.7~103.5 HU,平均77.8 HU.延迟期实性部分密度、信号逐渐下降.结论: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有一定的CT、MRI表现,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能得出比较准确的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26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临床影像学表现,讨论其影像学诊断。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MFH 26例,男15例,女11例,40岁21例,占80.77%。病史3个月~5年。7例摄有X线平片。CT平扫17例,增强扫描8例。MR平扫15例,增强扫描8例。病灶大多位于大腿、小腿、前臂和臀部。23例位于深部软组织,3例位于表浅软组织。结果:21例(80.77%)呈不规则长圆形或长条形软组织肿块,直径5cm。3例X线平片表现为软组织肿块伴邻近骨质侵蚀性破坏,2例伴有骨膜增生。CT平扫多呈等、低或略低密度,仅1例高密度。CT增强均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边界均不清,累及邻近肌肉。CT上2个病灶内可见弧形钙化,其病灶直径均5.0cm。13例可见邻近骨骼破坏或骨膜增生。MR平扫15例,T1WI多呈等或低信号,合并出血4例。T2WI多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10例病灶周围可见片状水肿信号。MR增强扫描8例,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边界清楚,邻近肌肉受压推移,12例边界不清,邻近肌肉侵犯。6例可见邻近骨骼受侵。结论:发生于中老年人,位于下肢、前臂深部软组织的巨大肿块,尤其是呈长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长条状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伴有邻近骨质破坏或骨膜反应,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者,应首先考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相似文献   

16.
少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与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少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并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的少脂肪性肾AML CT表现,着重分析病灶的大小、部位、轮廓、密度以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等。结果:12例12个病灶均表现为实性肿块,CT平扫7个病灶呈均匀略高密度,2个病灶呈等密度,3个病灶内示散在小结节状低密度影,9例肿块呈类圆形,3例呈不规则形,全部肿块与肾实质分界清楚,8例肿块突向肾轮廓外1/3~1/2,9例病灶在CT增强扫描肾皮质期明显强化,6例为均匀强化,3例病灶内散在低密度灶未见强化,7例在肾实质期呈相对低密度,2例仍强化明显,3例双期增强均扫描表现为病灶内轻度条片状强化。结论:少脂肪性肾AML有一定的CT表现特征,有利于和肾细胞癌相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腹部孤立性纤维瘤(SFT )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SFT的CT特征。结果5例患者中,胸部3例(肺内1例,胸膜1例,前纵隔1例),腹部2例(腹腔1例,腹膜后1例)。肿瘤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4例呈分叶状,1例带蒂,最大径6.1~12.7cm ,平扫为软组织密度,2例可见钙化。增强扫描4例显著强化,强化幅度(45~90)HU ,瘤内可见增粗、迂曲血管影。结论胸腹部孤立性纤维瘤C T检查有一定的特征,部分腹部SFT病例可由腹主动脉直接参与供血,这与生殖系统肿瘤多由生殖动脉供血有一定的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洪平  彭峰  刘永桥  姚海泉   《放射学实践》2010,25(8):864-867
目的: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诊断能力。方法:本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SH共18例,其中女16例,男2例,年龄19~60岁,平均43岁,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其中16例行增强扫描。结果:18例均为孤立肿物,长径1.9~4.2cm,平均长径(2.7±1.3)cm。形状呈圆形5例(27.8%),卵圆形9例(50%),边缘浅分叶4例(22.2%),边缘光滑14例(77.8%),2例(5.6%)有空气新月征,3例(16.7%)有晕征。2例(11.1%)病灶内有散在小结节状钙化,余病变密度均匀,CT值为28~47HU,平均35HU,16例增强扫描,8例有贴边血管征,1例轻度强化,5例呈明显均匀强化,10例强化不均匀。增强后CT值为60~110HU,平均72HU,最大强化净值为80HU,平均55HU。结论:CT发现中年女性单发圆形或卵圆形肺结节,边缘光滑,可伴有空气半月征及晕影,增强呈明显强化,应考虑到PSH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于小平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117-1119
目的:分析卵巢颗粒细胞瘤(OGCT)的CT征象,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颗粒细胞瘤的CT资料,其中11例为初发病例,8例为复发病例。结果:19例OGCT患者共有23个肿瘤,其中14个呈类圆形或圆形,9个呈不规则或分叶状,共有2个囊性肿块,15个囊实性肿块和6个实性肿块。囊性肿块在CT图像上以均匀低密度、无强化的囊性成分为主,囊壁、分隔或壁结节有强化;实性肿块CT表现为肿块大部分为实性,内有单发或多发灶性低密度坏死区;囊实性肿块CT表现为囊性与实性成分大致相等。所有病例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呈轻度-中度强化。13例伴腹水,9例伴子宫内膜增厚,19例均无淋巴结肿大。结论:卵巢颗粒细胞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和CT有助于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7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作超声、CT检查。结果:瘤体呈较大(平均瘤径6.1cm)的类圆形肿块,瘤界清晰,平扫密度多不均匀,10例出现坏死和囊变,肿瘤实体部分多明显强化。结论:嗜铬细胞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可清楚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瘤内成份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合临床表现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