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9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近5a来在临床收治面神经麻痹病人90例,采用针刺和中草药并用治疗方法,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兹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90例病人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40例,女50例;发病年龄最大为73岁,最小仅有8岁;右侧53例,左侧37例;病程最短的为1d,最长为4周。2治疗方法针刺疗法:病人在发病以后即可以针刺,针刺取穴以扶正祛邪、活血通络为基本治则,以患侧经穴为主,急性期取穴:阳白、太阳、地仓透颊车、风池、牵正、合谷、翳风。每次取穴5~6穴,1次/d,留针30min。慢性恢复期:除取上述穴以外,还应加足三里、三阴交、肾俞以补足正气增加祛邪能力。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 1994~ 2 0 0 1年间收治的止血带麻痹 7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均为男性 ,年龄 9~ 5 6岁 ,其中 2 0岁以下 4例 ,2 0~ 30岁2例 ,5 0岁以上 1例。1 2 原发疾病 :肱骨髁上骨折 2例 ,肱骨干骨折 1例 ,前臂切割伤 2例 ,尺桡骨双骨折 1例 ,腕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 1例。1 3 麻痹范围 :尺神经、正中神经麻痹者 5例 ,其中尺神经症状稍重者 3例 ;正中神经、尺神经及桡神经均出现麻痹者 2例 ,均以桡神经症状为重。1 4 恢复情况 :3日内开始恢复者 2例 ,均于 1周内恢复至正常 ;1~ 2周内开始恢复者 3例 ,于 1个月内恢…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桡神经麻痹的发病原因、诊断及针刺治疗方法。方法简单,疗效满意。 桡神经系由锁5—胸1神经根所组成,为臂丛、后束的主要神经,其麻痹的原因可由于炎症、铅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神经纤维瘤、外伤、肱骨中部骨折、腋窝拐杖受压、睡眠中睡位不良受压、中风、电扇病、亦可为前斜角肌所压。 一股资料;男性9例,女性1例:年龄为20—60岁之间;病程最短者一周,病程最长者半年。我们接治的10例均为完全性桡神经受损。其中一氧化碳中毒1例;睡眠中睡位不良受压2例;电扇病2例;外伤5例。 桡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 1.1 运动:垂腕是易被认识的突出征象。  相似文献   

4.
我们调查了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各穴位周围浅筋膜内及深筋膜下的神经,并探讨了神经支与穴位的局部解剖位置关系。商阳穴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分布,此外有4例并有桡神经的第3指背神经二重神经分布,有1例并有尺神经的指背神经二重神经分布。二间穴和三间穴主要有桡神经的第3指背神经分布。但二间穴有1例为尺神经指背神经分布,三间穴有1例为尺神经指背神经、桡神经浅支和前臂外侧皮神经三重神经分布.合谷穴主要为桡神经指背总神经分布,其中有1例并有桡神经的前臂背侧皮神经二重神经分布,另1例为尺神经指背神经、桡神经浅支和前臂外侧皮神经三重神经分布. 阳溪穴主要为桡神经浅支分布,但有1例除此外并有尺神经指背神经和前臂外侧皮神经三重神经分布。手三里穴皆为桡神经前臂背侧皮神经分布。曲池穴主要为桡神经前臂背侧皮神经分布。只有1例另外尚有桡神经臂背侧皮神经二重神经分布。臂臑穴主要为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但尚有4例并有桡神经臂背侧皮神经二重神经分布。本经八穴80例除有11例为二重神经分布,3例为三重神经分布外,其余66例皆为单一神经分布。在深筋膜下的深神经:在手三里穴1.2~2.4厘米深处有桡神经深支通过。在曲池穴和臂臑穴1.3~3.3厘米深处有桡神经干通过。调查手阳明大肠经主要穴位共80例,其神经支数一穴一支者56例占70.0%;一穴二支者21例占26.25%;一穴三支者3例占3.75%。神经支在“穴区”内的走行,主要以单干的形式分布,商阳穴有5例,合谷穴有2例,三间穴和阳溪穴各有1例呈丛状分布,而商阳穴有5例呈网状分布。从局部解剖来看,神经支数多,以及神经走行呈丛状或网状的穴位,多为针剌得气快,效果较好的穴位,这可能是由于在此处行针易剌中神经之故。探讨了神经支在“穴区”内分布的位置。以穴中心10mm 以内为“穴区”,又以1mm、5 mm 和10mm 为半径的三个同心圆,由内向外将“穴区”分别又划分为第一区、第二区和第三区三个分区。在80例中其神经位于第一区内者39例占48.75%;位于第二区内者35例占43.75%;位于第三区内者6例占7.5%。第一区及第二区出现神经支的合计占92.5%,且这些神经支除排列在穴中心处以外,多排列在穴中心的桡,尺两侧。这提示我们在行针时向桡,尺两侧提插,对神经支针剌的命中率就会增加,由此可能加速获得针剌效果.本经八个穴位的神经来源较广泛。系来自桡神经,个别尚有来自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和腋神经的分支。本经主要沿桡神经分支区域内循行,这可能成为经络实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下关穴温针灸结合穴位注射甲钴铵治疗发病2个月后面瘫的效果。方法将发病2个月后面瘫患者按照就诊日期单双日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毫针针刺,取穴:四白、颧髎、颊车、地仓、下关、翳风、风池、合谷。面部穴位选患侧,合谷选对侧。治疗组在取穴和疗程同对照组外,针刺同时附加下关穴温针灸,起针后在四白、颧髎、颊车、地仓、下关、风池、翳风穴交替选择,每次4穴,注射甲钴铵注射液共1mL,每穴0.25mL。两组均留针30min,隔日治疗1次,10次1疗程。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对发病2个月以上的面瘫均有疗效,但治疗组总有效率(97.5.5%)明显优于对照组(84.21%)(P<0.05)。结论下关穴温针灸结合穴位注射甲钴胺治疗发病2个月后面瘫较单纯针灸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骨间背侧神经麻痹常见病因有肘部软组织创伤,占位性病变,孟氏骨折,类风湿性关节炎,前臂反复过度旋前、旋后运动等。本文报告3例,手垫枕部睡眠引起特发性骨间背侧神经麻痹,并对其发病机理作初步探讨。临床资料:男2例,女1例,年龄49~57岁。均由手垫枕部睡眠,醒后伸指、伸拇完全麻痹,伸腕肌力减退或桡偏等骨间背侧神经麻痹症  相似文献   

7.
<正> 急性腰扭伤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我科自1988年起,采用针刺“悬钟”穴治疗急性腰扭伤4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40例中男29例,女11例,病程1天以内13例,1~2天18例,≥3天9例,40例均经专科确诊。 2、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痛点同侧取穴,左侧痛取左侧,右侧痛取右侧,中间痛者按男左女右取穴。用1~1.5寸毫针直刺“悬钟”穴5分~1寸,得气后留针20~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用电针治疗5例因曲池穴药物注射所致桡神经损伤。临床表现为腕下垂,第一指节不能伸直(第二、三指节由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支配,故可伸直),感觉障碍常为手背的桡侧一半,拇指和食指、中指的一部分。其中3例因重感冒高热于曲池穴注射复方氨基比林,1例因荨麻疹曲池穴注射非那根,1例因支气管哮喘于曲池穴注射氢化可的松。5例患者中,4例于7天内就诊,1例于发病36天后来院就诊。经电针治疗2~3疗程后,功能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9.
“多针法”是在患病局部压痛点、阳性反应或穴位上同时刺入 2~ 5支同样长短粗细的毫针 ,以达到治疗的目的[1] 。近年来笔者用“多针法”治疗 90 6患者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 90 6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42 5例 ,女 481例 ,年龄最小 2 3岁 ,最大 6 1岁 ,以 40~ 5 0岁居多 ,病情最短 2天 ,最长 2个月。1.2 取穴原则 :(1)主穴取患处局部压痛点 ,无压痛者以所痛之处的俞穴为主穴。 (2 )配穴取患处远端相应的经络腧穴。如肩周炎除取局部穴位外 ,可配曲池、手三里、外关等穴。1.3 治疗方法 :一般所取主穴均采用一穴…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实践中分析了声带麻痹的发病原理和致病原因,按中医辨证认为是“真阳虚,浊阴盛”,在治则上用温通督脉为主的治疗方针,在11例病者的治疗观察中初步取得了一些疗效,小结如下:1.取穴:风府、哑门、下脑户(在枕骨下骨缝中)、风池(双)。2.针具:银质毫针(80%纯银 20%白铜合成),针粗28~20号,针长2~3寸。  相似文献   

11.
本组62例中,男27例,女35例;年龄34~76岁,其中右肩42例,左肩20例;病程2周至2年零3个月。 1.治疗方法 (1)针剌治疗:取穴:天鼎、天柱穴。操作法:肩周炎患者在这两穴多可摸到条索状结节,并有明显压痛,在压痛点上直刺进针,天鼎穴进针深度为0.5寸,天柱穴进针深度为0.8寸左右,以“捻转补泻”的泻法运针,使局部产生酸胀感,或向肩部放散,留针15~2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  相似文献   

12.
一、取穴:以八髎、三阴交、长强为主穴,足三里、腰俞、大肠俞、小肠俞、肾俞为配穴。八髎和三阴交每次均取之,其余穴位轮换采用。主穴用强刺激,配穴用中等度刺激,不留针,每日针刺一次。治疗小儿脱肛31例,年龄在7个月至6岁,发病时间在2~4个月4例,余均在一个月内。22例经针刺1~4次治愈,8例经5~7次治愈,  相似文献   

13.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是临床常见病之一,针刺治疗该病疗效肯定,近一年多以来笔者采用四联法(体针、穴位注射、TDP照射和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43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来自我院门诊,其中男29例,女14例,年龄19~75岁,病程1天~3个月。1·2方法(1)体针取穴。主穴:患侧翳风、阳白、牵正。配穴:地仓、太阳、健侧合谷。病程长加双侧足三里。(2)穴位注射。穴位:合谷、下关、地仓、太阳、颊车、颧髎、外关。药物:VB12200μg。每次选4个穴,每个穴位注射50μg,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3)TDP照射。患侧翳…  相似文献   

14.
资料与方法178例均系门诊病人,其中男96例,女82例,年龄2~12岁。治疗方法患儿坐位取穴,将耳轮向耳屏对折,耳郭上方的尖端处为耳尖穴。常规消毒后,右手拇示二指持三棱针或针灸针,露出针尖1分许,对准耳尖穴迅速点刺,深0.5~1分,  相似文献   

15.
康红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2):2819-2819
面神经麻痹,中医称面瘫。为探讨最佳的选穴与手法,现将1989年至2008年收治的698例面神经麻痹,采用针刺透穴和常规辨证取穴两种方法治疗的效果对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肱骨干骨折伴随桡神经麻痹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科1995年5月~2009年5月内收治的96例肱骨干骨折伴随桡神经麻痹患者的治疗及结果。结果所有96例患者平均在伤后8周达到临床和放射学上的骨愈合。92例桡神经麻痹患者在损伤后3~24周(平均6周)开始最初的自发性恢复;另4名患者神经功能没有任何恢复。结论对于闭合性的肱骨干(对位良好的横行、螺旋、斜行)骨折和Ⅰ型/Ⅱ型开放骨折,当两者合并桡神经麻痹时均应首选期待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自发性桡神经麻痹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从2000年至2008年,对27例自发性桡神经麻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性21例,女性6例;发病年龄8~65岁,平均36岁。对23例患者进行了松解,1例切除病变段神经后直接吻合神经,3例切除病变段神经后因有缺损,进行了神经移植。结果 术中发现Frohse弓卡压8例,三头肌外侧头卡压1例,桡返动脉分支卡压1例,外侧肌间隔处卡压8例,肿块卡压1例,无明显外在卡压8例。23例行神经松解的患者中,15例功能完全恢复,3例功能部分恢复,5例无效。4例行神经修复患者中,3例功能恢复,1例无效。结论 自发性桡神经麻痹病因多样,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如手术治疗可达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临床资料 胆石症病人 80例 ,男 2 9例 ,女 5 1例 ;年龄 3 2~ 68岁 ,平均 5 1岁。病程 3月~ 10年 ,平均 4.19年。胆囊结石 3 7例 ,肝胆管结石 3 0例 ,胆总管结石 13例。均为临床确诊病人。有 7例病人曾行多种排石治疗 ,疗效不佳。治疗方法 :病人取平卧位 ,胆囊结石病人取左侧 45°卧位 ,行以下治疗 ,40d为 1疗程。①推按运经仪治疗 :采用北京宏波自动化控制设备厂生产的HD 89 VA型推按运经仪 ,固定极板刺激经穴 ,每日 1次。取穴 :胆俞、肝俞、肩井、日月、章门 ,每日一组 ,每组 3穴 ,每次 3 0min。②针灸 :取穴足三里、阳陵泉、胆囊穴 ,…  相似文献   

19.
笔者用“五银龙”针刺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96例,取得一定疗效。 1 一般资料 经治96例:男60例、女36例。发病年龄35~60岁,共43例。发病后就诊时间最早者2天,最迟者一年半,一般在2周以内。 2 治疗方法 处方:①地仓透颊车、地仓透下关,地仓透四白,合谷透后溪。②上访加攒竹透睛明,阳白透鱼腰。操作:选下关,闭口取穴;选夹车,咬齿放松后取穴;选四白穴,定睛取穴;直刺深度适宜,使局部有酸胀感。然后选患侧地仓穴,先直剌入皮下后,按颊车、下关、四白的顺序,分别进行透刺,以针尖达相应穴位为度(即“一穴三透”每针留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60例的疗效.方法:对60例脑卒中后延髓麻痹的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取穴以风池、翳风为主穴,以内关、人中为副穴,1次/日,10天为1疗程.结果:60例病例治愈率78.3%,总有效率100%.结论:针刺风池、翳风穴可以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从而改善神经细胞的缺血状态,促进咽部肌肉神经支配,加速吞咽反射弧的恢复和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