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1936例临床分析与手术技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总结1936例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例的经验和体会,探讨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治疗的方法和技巧。方法:分别进行眶上孔入路、眶下孔入路、侧入路或前入路卵圆孔射频热凝治疗。对Hartel前入路卵圆孔穿刺法进行改良。对45例半月神经节定位困难的三叉神经痛病人,在射频热凝治疗术中应用X线、三维CT或导航进行卵圆孔定位或在术中验证靶点。结果:术后即刻疗效,优良1528例,良好336例,无疗效72例,总有效率96.3%。8个月~2年远期随访1097例,1年内复发122例,复发率为11.1%,2年内复发274例,复发率为24.9%,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温控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可靠,X线、三维CT及导航卵圆孔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徒手穿刺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男性患者,50岁。阵发性左面部疼痛三、四年,部位固定于左颏部一点,性质为针扎样,每次发作持续数十秒至数分钟。口服卡马西平治疗,近一年疼痛程度及发作频率有所增加,口服得理多600mg,tid,效果不佳,来我科诊治。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中年男性,既往体健。查体:双侧面部感觉对称存在。辅助检查:头MRI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三叉神经痛(左侧Ⅲ支)。2.方法(1)试验性阻滞:1%利多卡因1ml左颏神经阻滞,下颌神经阻滞,疼痛均无明显缓解,左眶下神经阻滞后疼痛消失。(2)左眶下神经射频热凝术:长度5cm,针尖端0.5cm裸露的射频针,左眶下孔穿刺进针1.5cm,50Hz…  相似文献   

3.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现已成为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治疗技术之一。但该技术存在对分支选择性不高和颅内穿刺相关的颅内出血与颅内感染风险。本文提出"三叉神经痛颅外非半月节射频治疗"理念,即将三叉神经痛的射频治疗靶点由传统的颅内半月节转移至颅外三叉神经各分支出颅孔洞(眶上孔、圆孔、卵圆孔),从而提高对分支治疗的选择性,避免颅内穿刺相关的颅内出血和感染。并综述了目前在治疗靶点和穿刺路径选择、穿刺影像引导技术、穿刺针具改进、射频参数设定、适应证的选择和治疗过程舒适化等方面的临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螺旋CT引导下半月节穿刺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远期疗效.方法 10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分为研究组(脉冲射频组,n=44)和对照组(射频热凝组,n=56).比较治疗前,治疗后0.5年、1年、2年时的疼痛数字模拟评分(NRS)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1年内两组NRS无显著性差异,但2年后研究组复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半月节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螺旋CT引导下射频热凝术治疗高龄重症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1例年龄大于80岁重症原发三叉神经痛患者经螺旋CT三维重建引导下行射频治疗,评价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数字评分(NRS),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射频治疗后NRS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治疗后23个月复发,经再次射频治疗后疼痛缓解.结论 螺旋CT引导下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对高龄患者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64层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观察国人眶上孔(切迹)、眶下孔、颏孔的位置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对92例成年患者行64层螺螺旋CT头部扫描后进行三维重建,重建方法 采用容积再现,取冠状位观测眶上孔(切迹)、眶下孔、颏孔的位置关系.测量三孔中心至正中线的距离;在眶上孔(切迹)中心至颏孔中心作一连线(称此连线为S-M线),观察眶下孔中心与S-M线的位置关系.结果 眶上孔(切迹)、眶下孔及颏孔中心距颅正中线的距离右侧为:(25.51±2.95)mm、(28.18±2.71)mm、(24.49±2.45)mm;左侧为:(23.33±2.90)mm、(28.20±2.51)mm、(24.96±2.02)mm.眶上孔中心距正中线左右两侧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眶下孔中心位于S-M线外侧者164侧例,占89.13%、位于S-M线内侧者12侧例,占6.52%,位于S-M线上的8侧例,占4.35%.结论 64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用于观察眶上孔(切迹)、眶下孔、颏孔的位置关系,其结果 与颅骨标本观察结果 基本一致,且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CT三维成像引导下经皮卵圆孔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4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在CT引导下,以前入路法穿刺半月神经节后行射频热凝治疗.结果 48例卵圆孔穿刺均顺利完成,45例治疗后疼痛消失,2例减轻,1例无效.术后随访3 ~18个月,复发1例,46例术后出现面部感觉麻木,7例咀嚼力减弱,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CT三维成像引导经皮卵圆孔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眶-圆孔穿刺入路在第2支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治疗中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64例第2支三叉神经痛患者,先行CT扫描评估和确定穿刺径路。取眶外下缘交界处偏内侧为穿刺点,在CT引导下调整穿刺针的方向和深度,穿刺圆孔并成功定位后,行温控射频热凝治疗。结果:1例因CT扫描评估穿刺困难而改经Hartel前入路穿刺。余63例行经眶-圆孔穿刺,其中60例顺利穿刺达圆孔内和半月神经节,3例仅到达圆孔外口。治疗后疼痛均缓解,除面部麻木外,无严重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眶-圆孔入路射频热凝治疗第2支三叉神经痛,定位准确,无严重并发症,安全性和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射频热凝联合阿霉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1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RFT组(n=75):行单纯射频热凝术;RFT+A组(n=75):同RFT组方法行射频热凝后注射阿霉素3毫克.观察两种方法的疗效、复发率及副反应.结果:两种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均获得良好的近期效果,RFT+A组副反应多于RFT组,RFT+A组远期复发率低于RFT组.结论:射频热凝联合阿霉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远期效果优于单纯射频热凝术.阿霉素可暂时引起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  相似文献   

10.
神经导航卵圆孔精确定位射频热凝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我院自1986年6月至2003年12月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1936例,一般采用徒手或简易定位尺定位.对于穿刺困难或有条件患者,应用X线、三维CT或神经导航精确卵圆孔定位.截止2004年2月采用神经导航卵圆孔精确定位射频热凝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16例,资料齐全,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特点是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有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又称痛性抽搐。目前临床上主要以药物治疗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为主。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镇痛科2004年2月~2005年2月采用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24例,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以三叉神经痛为主要表现的颅内良性肿瘤患者经射频治疗的疗效.方法 射频治疗18例以三叉神经痛为主要表现的颅内良性肿瘤患者,评价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数字评分(NRS),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射频治疗后NRS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并发症包括面部麻木、咀嚼运动障碍等.随访至术后13个月复发1例,24个月复发1例,均经再次射频治疗疼痛消失.结论 射频治疗对颅内良性肿瘤继发的三叉神经痛有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半月节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螺旋CT引导下半月节穿刺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44,行半月节脉冲射频治疗)和对照组(n=56,行半月节射频热凝).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 d、3 d、1周、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的数字评分(NRS)及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各时间点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见效较快.治疗后随访1年两组疗效相当,研究组的副作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半月节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副作用少,适用于高龄、体弱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脉冲射频术(PRF)和射频热凝术(RFTC)对原发性眶下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6例原发性眶下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PRF组和RFFC组,分别行PRF和RFTC.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于术前、术后1 h和1、7、15 d及1、3、6个月行数字疼痛评分(NRS),评估疼痛缓解程度(PR)和治疗有效率.结果 RFTC组第1、2、3次手术前、后阻抗分别为(490 ±86)Ω和(424±82)Ω、(492±90)Ω和(432±84)Ω、(481±98)Ω和(409±85)Ω,术后明显降低(P均<0.05);PRF组和RFTC组术前NRS评分分别为9(7~10)分和8.5(7~10)分,术后各时间点均明显低于术前(P均<0.05);PRF组在第7、15天的PR为3分(0~4分),RFTC组为4分(3~4分),PRF组低于RFTC组(P<0.05);但2组各时间点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RF组术后出现麻木,但1周内消失;而RFTC组患者麻木严重.结论 PRF对原发性眶下神经痛的近期疗效与射频热凝术一致,但神经损伤症状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采用半月节穿刺射频热凝术治疗358例顽固性三又神经痛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及产生并发症的原因。方法:采用侧方入路或前侧入路穿刺半月节进行射频热凝术治疗,效果欠佳者加用眶下孔或颏孔射频治疗,对合并第肢痛的加用眶上孔射频治疗。结果:术后疗效优258例(占72%),良72例(占20%),无效28例(占8%),总有效率为92%。共285例随访3个月~5年。1年内复发16例(5.6%);2年内复发25例(8.8%);5年内复发29例(10.2%)。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顽固性三又神经痛采用半月节穿刺温控射频治疗的效果满意,加用外周支组合治疗可提高疗效,该方法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电压脉冲射频治疗难治性眶下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保守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眶下神经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标准电压和高电压脉冲射频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副作用。结果:术后1月、3月、6月、1年时高电压组有效率均为90%,显著高于标准电压组有效率。除高电压组有25%、标准电压组有15%的病人治疗后出现轻微短暂(5~40天)患侧眶下神经支配区麻木感外,两组均无严重副作用。结论:对于难治性眶下神经痛病人,高电压脉冲射频是非常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可作为保守治疗无效时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射频热凝术治疗老年人三叉神经痛的穿刺方法,射频温度与时间,治疗的并发症。方法 采用Hartel前入路穿刺法,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结果 本组620例。总有效率91.3%。无死亡率。并发症少,轻,7年随访复发率21.8%。结论 射频热凝术是治疗老年人三叉神经痛安全。简便,有效,适应症广,并发症少,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前,选择性射频热凝术已成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1]。我们于1988年8月至2010年10月采用Hartel前入路卵圆孔穿刺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91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自2003年10月至2011年12月在我科治疗134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14例为双侧三叉神经痛患者。在CT引导下行选择性射频热凝(radiofrequency elect-rocoagulation,RFE)治疗14例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方法1.一般资料在我科就诊的134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为双侧者共14侧,所占比例为1.04%,其中男  相似文献   

20.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指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的阵发性剧痛,传统治疗效果不佳且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选择性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之一.现将我院从2006年5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19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均在DSA引导下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远期随访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